> 唯美句子 > 先秦诸子语录(一)论语

先秦诸子语录(一)论语

先秦诸子语录(一) 论语

当然有,这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精华的组成。

关于人的德性,孔子强调仁和义,特点是仁。义是事之“宜”,即“应该”。它是绝对

的命令。社会中的每个人都有一定的应该做的事、必须为做而做,因为做这些事在道德上是

对的。如果做这些事只出于非道德的考虑,即使做了应该做的事,这种行为也不是义的行

为。用一个常常受孔子和后来儒家的人蔑视的词来说,那就是为“利”。在儒家思想中,义

与利是直接对立的。孔子本人就说过:“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论语·里仁》)在

这里已经有了后来儒家的人所说的“义利之辨”,他们认为义利之辨在道德学说中是极其重

要的。

义的观念是形式的观念,仁的观念就具体多了。人在社会中的义务,其形式的本质就是

它们的“应该”,因为这些义务都是他应该做的事。但是这些义务的具体的本质则是“爱

人”,就是“仁”。父行父道爱其子,子行子道爱其父。有个学生问什么是仁,孔子说:

“爱人”(《论话·颜渊》)。真正爱人的人,是能够履行社会义务的人。所以在《论语》中

可以看出,有时候孔子用“仁”字不光是指某一种特殊德性,而且是指一切德性的总和。所

以“仁人”一词与全德之人同义。在这种情况下。“仁”可以译为perfectvirtue(全德)。

参考资料:冯友兰:《中国哲学简史》

先秦诸子百家语录翻译(大学语文)

轴心时代与先秦诸子语录

对于中国传统文化的评价,我国教材由于长期来使用单一的社会发展理论,往往有失公正,不利于引导学生正确对待传统文化。本文尝试引入文化学上的“轴心时代”理论,揭示出先秦诸子思想对于当代文化建设的意义。

关于先秦诸子百家的背景,目前国内许多大学使用的大学语文教材①说“春秋战国时期,社会由奴隶制向封建制演进,变化急剧”。这显然是经典马克思主义的社会发展理论,即人类社会经过了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现在来到了社会主义社会,将来还要发展到共产主义社会。但是按照这种理论,先秦诸子百家的意义就要大打折扣,因为那只是“由奴隶制向封建制演进”时代的思想,封建时代今天早已超越,而且还应该受到批判。所以教材说“(诸子)有些见解因受历史的局限而带有明显的封建印记”(p1),“从总体上讲,老子的哲学思想带有唯心色彩”(p5),“有论者以为,老子是以退为进,从利己主义的立场来对待辩证法”(p6),“从主观上讲,孟子提倡‘仁政’,有维护当时封建统治的意图”(p47),“孔子(关于世界大同)的这一理想固然反映了他对当时现实的不满和想改变现实的意愿,但在小生产生产方式和私有制社会制度的基础上,这种理想,实属无法实现的乌托邦”(p47),墨子倡导“兼爱”,“这反映了当时一般劳动人民和小生产者改善生活的愿望。动机可嘉,但却不切合当时的社会实际”(p48),庄子“对一切功名的绝对否定也会导引人们消极避世,逃避应负的社会责任”(p16)……

这样的评价,显然不利于我们继承传统文化,所以有必要换一种历史的眼光。马克思从来不把他的理论视为惟我独尊,而且即使马克思在划分历史时,也不是仅此奴隶社会、封建社会等等一种,比如,他在《1844年经济哲学手稿》中,就以“人的本质—→人的本质的异化—→人的本质异化的扬弃”的标准把社会划分为前资本主义、资本主义、共产主义。随着时代的发展,理论也要与时俱进,人类历史当然还可以有别的划分方法。

我注意到如今史学界比较认同的“轴心时代”的划分,对于我们理解传统、继承传统也许是一个更好的理论框架。

“轴心时代”(Axial Period,又译作“枢轴时代”)是德国哲学家雅斯贝斯(Karl jaspers,1883-1969)在《历史的起源与目标》(1949)这本书中提出的。他注意到一个奇特的历史现象,即在公元前800年到公元前200年间,在古希腊、以色列、印度和中国几乎同时出现了伟大的思想家,他们都对人类关切的问题提出了独到的看法。古希腊有苏格拉底、柏拉图,中国有孔子、老子,印度有释迦牟尼,以色列有犹太教的先知们,形成了不同的文化传统,这个时代可以称为人类文化的“轴心时代”。

关于“轴心时代”的理论有以下几个要点:

1.虽然中国、印度、中东和希腊之间有千山万水的地理横亘,这些地域的不同文化,原来都是独立发展出来的,并没有互相影响。但却在同一个历史时期突然发生了一种飞跃,形成了现代各主要文明各自的文化轴心,使得各个不同民族都“获得了全人类所具有的共同的东西”,人类从此被“一个共同的起源和目标”联结在一起。这种时间上和内容上的巧合,让几代研究者百思不得其解。

2.这些文化传统经过两千多年的发展已成为人类文化的主要精神财富,“人类一直靠轴心时代所产生的思考和创造的一切而生存,每一次新的飞跃都回顾这一问题,并被它重新燃起火焰。”②例如,欧洲的文艺复兴就是把目光投向其文化的源头古希腊而使欧洲文化重新燃起新光辉,从而对世界产生重大影响。中国的宋明理学(新儒学)在受到印度佛教冲击后,再次回归孔孟而把中国哲学提高......更多唯美的句子:www.234p.cn

《先秦诸子语录》对当代生活的现实意义

先秦哲学是中国哲学的发端,是形成学派和建立哲学体系的重要历史时期,它广泛地探讨了宇宙本原和自然规律问题、天人关系问题、人性善恶问题、认识论和逻辑学问题等,把哲学研究伸展到各个领域和各个方面,内容极为丰富,已包含着以后各个历史时期各种哲学观点的胚胎和萌芽,对中国哲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找一句先秦诸子语录,从一个角度去理解中国文化,500字。

亲,你把自己当神了。悬赏5分,也就是0.0005元,甚至更少。地上一毛钱,你相信都不一定去捡。你会为了0.0005元甚至更少的钱去耗一个上午时间?

先秦诸子语录

先秦子学(一)诸子百家 春秋战国时期,礼崩乐坏,从政治和到思想都面临一个“无政府”状态,这为国人的自由选择提供了前提条件。士阶层的出现,私学的兴盛,形成了儒、墨、名、法、道、阴阳、兵、农、杂家等学派,各言其道,相互辩驳,史称诸子百家。诸子中其中影响最大的是儒墨道法四家。先秦子学大体上奠定了中华民族人格发展和中国社会政治秩序的基本理论基础。(二)见利思义,义在利先。(三)强调自强不息,而不是物竞天择。 传统中国人并非没有进取精神,中国人的进取表现为自强不息,西方人的进取表现为争强好胜。所谓物兑天择,适者生存,这是典型的社会达尔文主义,有竞争则有斗争,有斗争则有战争。故西方的竞争意识必然会引发社会的动乱。中国的自强不息未尝不能为自己谋得生存的机会。美国本次大选,奥巴马说:“强者不是把别人击倒,而是把别人扶起来。”希拉里则把竞选比喻成拳击,为击倒对手可以不择手段。奥巴马的胜利反而最能说明问题。(四) 先主道德,后主法律。 礼先于法,可以节约社会成本。现代社会以法制为主,而法制的成本是非常高的。再健全的法律也有空子可钻,孔子说:“导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导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故以礼制国,可以节约社会成本,一个人连非礼之事都不做,必然不会做非法之事。如果不能从每个人心里设一道礼的防线,则国家必然要在人身外设一道法的防线,庞大的警察和武警队伍,乃至越来越复杂的如预防腐败局一类的监察机构,乃至街头的交通协管员,都是没有必要的人力资源浪费。(五)中国传统哲学 主要有三家,即儒道佛。中国传统文化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兼收并蓄,慢慢演进,最终形成了儒道佛三家互相融摄的局面。儒道佛三家是中国文化的核心价值理念,对于中华民族的生存和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南怀瑾说:对这三家(儒道佛),我经常比喻:儒家像粮食店,绝不能打。否则,打倒了儒家,我们就没有饭吃——没有精神粮食;佛家是百货店,像大都市的百货公司,各式各样的日用品俱备,随时可以去逛逛,有钱就选购一些回来,没有钱则观光一番,无人阻拦,但里面所有,都是人生必需的东西,也是不可缺少的;道家则是药店,如果不生病,一生也可以不必去理会它,要是一生病,就非自动找上门去不可。教师宜选取比较重要的经典加以研读,则可以把握中国文化的大纲。儒家文化以十三经为核心,十三经以五经为核心,五经以四书为核心,四书以《大学》为核心。大学为儒家内圣外王之心要。道家文化有所谓“三个代表”,老子、庄子、黄老。《庄子》因篇目交杂,语言放诞(荒唐),易生流弊(滋生的或相沿而成的弊端),不看可也。黄老近于阴谋(暗中做坏事的计谋)之术,不看可也。关于道家文化,《道德经》五千言烂熟于心足矣。佛家文化博大精深,末法时代人根陋劣,宜以三根普被、利钝全书的净土宗为主——《净土五经》。又《印光法师文钞》为净土入门之要。读古人之书要善于领会,儒释道虽属三家,其基本精神却是一以贯之的。这又是学术史上的大问题,中国历史上由儒而道而佛的知识分子比比皆是,不可以门派之见而画地为牢,自我障蔽。不过从脚踏实地到步步超越,却又有一个境界渐进的过程。儒家学派形成于春秋战国时代,其思想成为中国文化的核心理念。《汉书艺文志》中说:“儒家者流,盖出于司徒之官,助人君顺阳阳明教化者也。游文于六经之中,留意于仁义之际,祖述尧舜,宪章文武,宗师仲尼,以重其言,于道最为高。儒家本是先秦诸子百家之一,在当时虽然有很大的影响,但也不是唯我独尊的。在百家争鸣的当时,就受到墨家、道家与法家的攻击。秦始皇焚书坑儒,对儒家打击很大。汉初奉行黄老之政,儒道两家又有斗争。汉武帝罢黜(贬低并排斥)百家、独尊儒学后,其学说逐渐成为中国传统社会文化主流。孔子在传统中国的地位是相当崇高的。孟子说:“出于其类,拔乎其萃,自生民以来,未有盛于孔子也。”现在孔庙有一个大牌匾题有四个字“生民未有”,即出于此。北宋丞相赵普说:“半部《论语》治天下。”南宋理学家朱熹说:“天不生孔子,万古如长夜。孔子地位的动摇,一方面要归咎于宋明理学。汉魏以来,佛教在中国广为传播,影响渐大。道教也因统治者的提倡而日渐兴盛。为了恢复儒家的正统地位,唐代有韩愈为排佛而倡导的儒家“道统”说。而宋明诸儒则兼取佛道思想,开创了宋明理学。宋明理学包括程朱理学和和陆王心学两派,为儒学发展的重要阶段。二. 孔子的人道思想(一)仁者爱人 孔曰成仁,孟曰取义。“仁”是孔子学说的核心,是他心目中的最高道德原则。“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生以成仁。”(《卫灵公》)1.仁的内涵与原理 “仁”字在《论语》中有不同用法,孔子随机设教,在不同情况下曾对它有过不同的解释。但其基本的含义则是“仁者爱人”。在孔子这里,仁并不是强迫性的道德要求。孔子从每人的个人感受出发,提出了仁的原理,即“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子贡问曰:“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论语·卫灵公》)梁启超说:“仁者何?以最粗浅之今语释之,则同情心而已。” 这里所谓的同情心,即是以己度人,将心比心。每一个人都都不愿意受到伤害。他人也是如此,所以爱自己就要爱他人,尊重自己就要尊重他人。伏尔泰说:“每个法国人都应该把孔子的‘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作为自己的座右铭。1879年的法国大革命中,雅各宾派首领罗伯斯庇尔在他1793年起草的《人权和公民宣言》中引入了孔子这句格言,后此宣言移入法兰西共和国宪法。(注意,法国人对于孔子思想的吸收有变味倾向,既然与人权挂钩,则重在别侵犯我,而孔子本意则重在别侵犯他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仅仅是消极地不去伤害别人,孔子还进一步提出了更积极的态度,即主动地去成就别人。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论语·雍也》)2.仁的起点与扩充 爱人是仁的基本要求,那么,世界上的人这么多,我们先爱谁呢?原则上应该是博爱或兼爱的。但具体实施应有所先后。那么就看看谁是最亲近,最应该爱的人。与我们最亲近的人应该是父母。爱人者,首先要爱父母。所以仁以孝为本,或者说人以孝为本。一个人不孝,则其它一无是处。而孔子之仁,并不限于只爱父母,所谓爱有差等,施由亲始。孔子的理想是要爱天下的人:子曰:“弟子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用孟子的话来说就是:“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这是以孝为本的仁爱之心的扩充。孝心的扩充首先是配偶的父母。如电视剧《双面胶》的女主人公,不能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则爱天下之父母,便成了一句空话。爱天下人的父母,则天下人皆是父母,东北人所谓“咱爸咱妈”是也。“同胞”的原始意义,就是我们都是一母所生,与“我们都是汶川人”、“我们都有一个家,名字叫中国”是同样的道理。中国人以国为家的思维方式,是与孝道的推广分不开的。3.仁的价值 仁道对于社会的意义,仁是保证社会和平安宁的前提。仁道对于个人生活的意义,仁是拥有身心健康的保证。

先秦诸子语录翻译

孔子:1。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论语·为政》)译文:只学习而不动脑筋思考,就会茫然不解;只凭空思考而不学习,就会疑惑不解.

2。子曰:由,诲女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论语·为政》)

译文:子由,你知道了吗!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这就是聪明的态度。 3。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论语·述而》)译文:三人行必有我师,可以学习他们身上的善,并以他们身上的不善为鉴改正自己的不善。4。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乎!不舍昼夜。(《论语·子罕》)译文:一去不复返的时光就像这河水一样啊! 日夜不停。5。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yùn),不亦君子乎?” (《学而》)译文:孔子说:"学了知识然后按一定时间去复习,不也很愉快的吗?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方来,不也是很开心的吗?别人不了解我,我却不生气,不也是君子吗?"

6。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为政》)译文:孔子说:“复习学过的知识,可从中获得新的见解与体会了。凭借这点就可以当老师了。”7。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里仁》)译文:孔子说:“看见贤人(德才兼备的人)就向他学习,希望和他一样;看见不贤的人,就反省自己有没有和他一样的缺点。”8。子曰:“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 (《子罕》)译文:孔子说:"直到每年中最寒冷的季节,才知道松柏(bǎi)是最后凋落的。"

9。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卫灵公》)

译文:孔子说:"那大概就是‘恕’吧!自己不愿意干的事情,不要强行于别人身上。”

老子:1。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译文:了解他人的人是智慧的,了解自己的人是明智的。2。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故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较,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后相随。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万物作焉而不辞,生而不有,为而不恃, 功成而弗居。夫唯弗居,是以弗去。

译文:天下人都知道美之所以为美,那是由于有丑陋的存在。都知道善之所以为善,那是因为有恶的存在。所以有和无互相转化,难和易互相形成,长和短互相显现,高和下互相充实,音与声互相谐和,前和后互相接随——这是永恒的。因此圣人用无为的观点对待世事,用不言的方式施行教化:听任万物自然兴起而不为其创始,有所施为,但不加自己的倾向,功成业就而不自居。正由于不居功,就无所谓失去。3。信言不美,美言不信。译文:诚实的话不好听,好听的话不诚实。孟子:1。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译文:人民放在第一位,国家其次,君在最后。2。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译文: 所以上天将要降落重大责任在这样的人身上,一定要道先使他的内心痛苦,使他的筋骨劳累,使他经受饥饿,以致肌肤消瘦,使他受贫困之苦,使他做的事颠倒错乱,总不如意,通过那些来使他的内心警觉,使他的性格坚定,增加他不具备的才能。

人经常犯错误,然后才能改正;内心困苦,思虑阻塞,然后才能有所作为;这一切表现到脸色上,抒发到言语中,然后才被人了解。在一个国内如果没有坚持法度的世臣和辅佐君主的贤士,在国外如果没有敌对国家和外患,便经常导致灭亡。

这就可以说明,忧愁患害可以使人生存,而安逸享乐使人萎靡死亡。 庄子:

1。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以有涯随无涯,殆已;已而为知者,殆而已矣。

译文:我们的生命是有限的,而知识却是无限的。要想用有限的生命去追求无限的知识,便会感到很疲倦;既然如此还要不停地去追求知识,便会弄得更加疲困不堪!2。名也者,相轧也;知也者,争之器。二者凶器,非所以尽行也。译文:名是相互倾轧的原因;智是相互斗争的手段。两者是凶器,是不可以尽行的。

3。圣人不死,大盗不止。译文:圣人不死,大盗也就不会中止。墨子:1。兴天下之利,除天下之害。

译文:兴天下的利益,除天下的祸害。韩非子:1。千里之堤,溃于蚁穴。(《韩非子》)

译文:很长很长的堤坝,因为小小蚁虫的啃噬,最后也会被摧毁的。2。塞翁失马,焉知非福。译文:虽然受到暂时的损失,却因此得到了好处。也指坏事可以变成好事。 3。欲速则不达译文:性急求快反而不能达到目的。

大学语文高职高专《先秦诸子语录》的翻译文

【原文】

子曰:“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 (《论语·为政》)

【译文】

孔子说:“(国君)以德治国,就会像北极星那样,居于一定的方位,而群星都会环绕在它的周围。”

【原文】

子贡曰:“如有博施于民而能济众,何如?可谓仁乎?”子曰:“何事于仁?必也圣乎!尧舜其犹病诸。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能近取譬,可谓仁之方也已。” (《论语·雍也》)

【译文】

子贡说:“如果有人能广施恩惠、周济大众,怎么样?可以算是仁人了吗?”孔子说:“岂止是仁人,简直就是圣人了!就连尧舜尚且难以做到呢。至于仁人,就是自己想立足于社会,也帮助别人一同立足;自己想万事通达,也帮助别人一起通达。凡事能将心比心,推己及人,可以说就是实行仁道的方法了。”

【原文】

子曰:“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 (《论语·子路》)

【译文】

孔子说:“(执政者)自己行为端正,即使不下命令,民众也会自觉地遵行;如果他自身行为不正,即使下强制命令,民众也不会服从。”

【原文】

子曰:“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 (《论语·子路》)

【译文】

孔子说:“君子讲求和谐共处而不盲目附和,小人同流合污却不能和谐共处。”

【原文】

有子曰:“礼之用,和为贵。先王之道,斯为美,小大由之。有所不行,知和而和,不以礼节之,亦不可行也。”(《论语·学而》)

【译文】

有子说:“礼在用时,以和为贵。先王为政之道,以此为美,无论小事大事都照此去做。如果‘和为贵’理解得有所偏离,为了和而和,不用礼来节制,也是行不通的。”

【原文】

子张问仁于孔子。孔子曰:“能行五者于天下为仁矣。”请问之,曰:“恭、宽、信、敏、惠。恭则不侮,宽则得众,信则人任焉,敏则有功,惠则足以使人。” (《论语·阳货》)

【译文】

子张问孔子什么是仁。孔子说:“能够在天下实行五种品德便是仁了。”子张问哪五种,孔子说:“恭敬、宽厚、诚信、勤勉、慈惠。恭敬就不会遭到侮辱,宽厚就能得到众人拥护,诚信就能受人信任(一说:诚信就能得到别人的任用),勤勉就能取得成功,慈惠就能更好地用人。”

【原文】

子张问于孔子曰:“何如,斯可以从政矣?”子曰:“尊五美,屏四恶,斯可以从政矣。”子张曰:“何谓五美?”子曰:“君子惠而不费,劳而不怨,欲而不贪,泰而不骄,威而不猛。”……子张曰:“何谓四恶?”子曰:“不教而杀谓之虐;不戒视成谓之暴;慢令致期谓之贼;犹之与人也,出纳之吝谓之有司。” (《论语·尧曰》)

【译文】

子张问孔子:“怎么样,这样就可以从政了吗?”孔子答道:“遵从五种美德,摒弃四种恶习,就可以从政了。”子张问:“什么是五美?”孔子答道:“君子施惠于人而不浪费,辛勤劳苦而不抱怨,有所追求而不贪婪,舒适安逸而不骄纵,颇具威严而不凶猛。”……子张问:“什么是四恶?”孔子答道:“不去教导就杀人叫做虐,不告诫别人怎样做却要看到成果叫做暴,命令下得晚却要限期完成叫做贼,同样是给人东西,出手吝啬的叫做有司(小家子气)。”

【原文】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天下可运于掌。(《孟子·梁惠王上》)

【译文】

孝敬自己的长辈,进而尊敬别人的长辈;养育自己的孩子,进而爱护别人的孩子。(能做到这样,)治理天下就易如反掌。

【原文】

乐民之乐者,民亦乐其乐;忧民之忧者,民亦忧其忧。乐以天下,忧以天下,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孟子·梁惠王下》)

【译文】

(假如执政者)能以百姓的快乐为乐,百姓也会以他的快乐为乐;能以百姓的忧愁为忧,百姓也会以他的忧愁为忧。......更多唯美的句子:www.234p.cn

寻找 大学语文 先秦诸子语录翻译

[zhidao.baidu]去这里找吧,太长了点进去看看吧

结合先秦诸子语录分析儒家思想

子曰:“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 【译文】 孔子说:“(周君)以道德教化来治理政事,就会像北极星那样,自己居于一定的方位,而群星都会环绕在它的周围。” 【评析】 这段话代表了孔子的“为政以德”的思想,意思是说,统治者如果实行德治,群臣百姓就会自动围绕着你转。这是强调道德对政治生活的决定作用,主张以道德教化为治国的原则。这是孔子学说中较有价值的部分,表明儒家治国的基本原则是德治,而非严刑峻法。 子贡曰:“如有博施于民而能济众,何如?可谓仁乎?”子曰:“何事于仁?必也圣乎!尧舜其犹病诸。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能近取譬,可谓仁之方也已。” 【注释】 施:旧读shì,动词。 众:指众人。 尧舜:传说中上古时代的两位帝王,也是孔子心目中的榜样。儒家认为是“圣人”。 病诸:病,担忧。诸,“之于”的合音。 夫:句首发语词。 能近取譬:能够就自身打比方。即推己及人的意思。 【译文】 子贡说:“假若有一个人,他能给老百姓很多好处又能周济大众,怎么样?可以算是仁人了吗?”孔子说:“岂止是仁人,简直是圣人了!就连尧、舜尚且难以做到呢。至于仁人,就是要想自己站得住,也要帮助人家一同站得住;要想自己过得好,也要帮助人家一同过得好。凡事能就近以自己作比,而推己及人,可以说就是实行仁的方法了。” 【评析】 “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是实行“仁”的重要原则。“推己及人”就做到了“仁”。在后面的章节里,孔子还说“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等。这些都说明了孔子关于“仁”的基本主张。对此,我们到后面还会提到。总之,这是孔子思想的一个重要方面,是社会基本伦理准则,在今天同样具有重要价值。 子曰:“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 这是说:当管理者自身端正,作出表率时,不用下命令,被管理者也就会跟着行动起来;相反,如果管理者自身不端正,而要求被管理者端正,那未,纵然三令五申,被管理者也不会服从的。 乐民之乐者,民亦乐其乐;忧民之忧者,民亦忧其忧。乐以天下,忧以天下,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国君)把百姓的快乐当做自己的快乐,百姓也会把国君的快乐当做自己的快乐。把百姓的忧愁当做自己的忧愁,百姓也会把国君的忧愁当做自己的忧愁。以天下的快乐为快乐,以天下的忧愁为忧愁。 孟子曰:“桀纣之失天下也,失其民也;失其民者,失其心也。得天下有道:得其民,斯得天下矣;得其民有道:得其心,斯得民矣;得其心有道:所欲与之聚之,所恶勿施尔也 孟子说:“桀和纣失去天天下,是因为他们失去了人民;失去了人民,是因为失去了民心。得到天下是有办法的:得到人民,就能得到天下;得到人民是有办法的:得到民心,就得到了人民;得到民心是有办法的:人民想要的就为他们聚集,人民讨厌的不要给他们 孟子曰:“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是故得乎丘民而为天子,得乎天子为诸侯,得乎诸侯为大夫。诸侯危社稷,则变置。牺牲既成,粢盛既洁,祭祖以时,然而早干水溢,则变置社稷。 孟子说:“百姓最为重要,代表国家的土神谷神其次,国君为轻。所以,得到民。心的做天子,得到天子欢心的做国君,得到国君欢心的做大夫。国君危害到土神谷神——国家,就改立国君。祭品丰盛,祭品洁净,祭扫按时举行,但仍然遭受旱灾水灾,那就改立土神谷神。” 马骇舆,则君子不安与舆;庶人骇政,则君子不安位。马骇舆,则莫若静之;庶人骇政,则莫若惠之。选贤良,举笃敬,兴孝悌,收孤寡,补贫穷,如是,则庶人安政矣。庶人安政,然后君子安位,传曰:“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则载舟,水则覆舟。 马惊恐车,那么君子就不能安坐在车上;平民百姓惊恐政事,那么君子就不能安坐政位。马惊恐车,就不如使马安静;平民百姓惊恐政事,就不如给他们实惠。选拔贤能的人,推举忠厚恭敬的人,提倡孝敬和友爱,收养孤寡之人,补助贫穷的人,如果这样,那么平民百姓就会安心政事政局,然后君子也就会安于政位。传说:“君主,是船;平民百姓是水。水能承载船只,也能倾覆船只。 天之道其犹张弓与!高者抑之,下者举之;有余者损之,不足者补之。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人之道则不然,损不足以奉有余 天的道不正象拉弓射箭吗?高了就压低些,低了就抬高些,有多余的就减少些,不足的就补充些。天的道减少有余的补足不足的,热闹的道却不是这样,而是减少不足的补充有余的。谁能把有余的拿来补充不足的?只有有道的人。因而圣人干完事情却没有仗恃,成功了自己不居功,他不愿意表现自己的贤能。 “故言必有三表,何谓三表?墨子曰:有本之者,有原之者,有用之者。于何本之?上本之于古者圣王之事。于何原之》?下原察百姓耳目之实。于何用之?发以为刑政,观其中国家百姓人民之利。此所谓言有三表也。”(《墨子·非命上》) 因此,立论一定要有三项标准,是哪三项标准呢?墨子说:是推究来历,查清过程,付诸实践。那么,从哪儿去推究来历呢?要向上去研究古代圣王的事迹。从哪儿去查清过程呢?要向下考察百姓耳闻目睹的实情。从哪儿去考验实践呢?把它放到政治上去实行,观察它是否符合国家百姓的利益。这就是立论的三项标准。 政之所兴,在顺民心;政之所废,在逆民心。民恶忧劳,我佚乐之;民恶贫贱,我富贵之;民恶危坠,我存安之;民恶灭绝,我生育之。能佚乐之,则民为之忧劳;能富贵之,则民为之贫贱;能存安之,则民为之危坠;能生育之,则民为之灭绝。(《管子·牧民 政令所以能推行,在于顺应民心;政令所以废弛,在于违背民心。人民怕忧劳,我便使他安乐;人民怕贫贱,我便使他富贵;人民怕危难,我便使他安定;人民怕灭绝,我便使他生育繁息。因为我能使人民安乐,他们就可以为我承受忧劳;我能使人民富贵,他们就可以为我忍受贫贱;我能使人民安定,他们就可以为我承担危难;我能使人民生育繁息,他们也就不惜为我而牺牲了。

大学语文里先秦诸子语录《论语》《大学》《中庸》《荀子》《老子》的文体有什么特点?

都是语录体

先秦诸子语录(一)论语:等您坐沙发呢!

发表评论

表情
还能输入210个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