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唯美句子 > 佛理诗,或者佛家经典语录

佛理诗,或者佛家经典语录

1、若失本心,即当忏悔,忏悔之法,是为清凉。(金刚三昧经)

2、菩萨若能随顺众生,则为随顺供养诸佛。若于众生尊重承事,则为尊重承事如来。若令众生生欢喜者,则令一切如来欢喜。(华严经普贤行愿品)

3、我若多嗔及怨结者,十方现在诸佛世尊皆应见我,当作是念:云何此人欲求菩提而生嗔恚及以怨结?此愚痴人,以嗔恨故,于自诸苦不能解脱,何由能救一切众生?(华严经修慈分)

4、迦叶白佛:我等从今,当于一切众生生世尊想。若生轻心,则为自伤。佛言:善哉快论。(首楞严三昧经依宝王论节文)

5、应代一切众生受加毁辱,恶事向自己,好事与他人。(梵网经)

6、离贪嫉者能净心中贪欲云翳,犹如夜月,众星围绕。(理趣六波罗蜜多经)

7、生死不断绝,贪欲嗜味故,养怨入丘冢,虚受诸辛苦。(大宝积经富楼那会)

8、是身如掣电,类乾闼婆城,云何于他人,数生于喜怒?(诸法集要经)

9、嗔恚之害则破诸善法,坏好名闻,今世后世,人不喜见。(佛遗教经)

10、行少欲者,心则坦然,无所忧畏,触事有余,常无不足。(佛遗教经)

11、身语意业不造恶,不恼世间诸有情,正念观知欲境空,无益之苦当远离。(有部律周利槃陀伽尊者,三月不能诵得,即此伽陀也)

12、名誉及利养,愚人所爱乐,能损害善法,如剑斩人头。(有部律)

13、世间色声香味触,常能诳惑一切凡夫,令生爱著。(智者大师)

14、嗔是失佛法之根本,坠恶道之因缘,法乐之冤家,善心之大贼,种种恶口之府藏。(智者大师)

15、凡夫学道法,唯可心自知,造次向他道,他即反生诽。谛观少言说,人重德能成,远众近静处,端坐正思惟。但自观身行,口勿说他短,结舌少论量,默然心柔软。无知若聋盲,内智怀实宝,头陀乐闲静,对修离懈惰。(道宣律师)

16、处众处独,宜韬宜晦,若哑若聋,如痴如醉,埋光埋名,养智养慧,随动随静,忘内忘外。(翠严禅师)

17、我且问你,忽然临命终时,你将何抵敌生死?须是闲时办得下,忙时得用,多少省力。休待临渴掘井,做手脚不迭,前路茫茫,胡钻乱撞。苦哉苦哉。(黄檗襌师)

18、鼻有墨点,对镜恶墨,但揩于镜,其可得耶?好恶是非,对之前境,不了自心,但尤于境,其可得耶?洗分别之鼻墨,则一镜圆净矣。万境咸真矣。执石成宝矣。众生即佛矣。(飞锡法师)

19、修行人大忌说人长短是非,乃至一切世事非干己者,口不可说,心不可思。但口说心思,便是昧了自己。若专炼心,常搜己过,那得工夫管他家屋里事?粉骨碎身,唯心莫动。收拾自心如一尊木雕圣像坐在堂中,终日无人亦如此。旛盖簇拥香花供养亦如此。赞叹亦如此。毁谤亦如此。修行人常常心上无事,时时刻刻体究自己本命元辰端的处。(盘山禅师)

20、元无我人,为谁贪嗔?(圭峰法师)

21、报缘虚幻,不可强为。浮世几何,随家丰俭。苦乐逆顺,道在其中。动静寒温,自愧自悔。(佛眼禅师)

22、学道人逐日但将检点他人底工夫,常自检点,道业无有不办,或喜或怒或静或闹,皆是检点时节。(大慧襌师)

23、化人问幻士,谷响答泉声,欲达吾宗旨,泥牛水上行。(永明禅师)

24、千峰顶上一茅屋,老僧半间云半间,昨夜云随风雨去,到头不似老僧闲。(归宗芝庵襌师)

25、过去事已过去了,未来不必预思量;只今便道即今句,梅子熟时栀子香。(石屋襌师)

26、即今休去便休去,若觅了时无了时。(云峰襌师)

27、琐琐含生营营来去者,等彼器中蚊蚋,纷纷狂闹耳。一化而生,再化而死,化海漂荡,竟何所之?梦中复梦,长夜冥冥,执虚为实,曾无觉日,不有出世之大觉大圣,其孰与而觉之欤?(仁潮禅师)

28、纵宿业深厚,不能顿断,当方便制抑,自劝自心。(妙禅师)

29、放开怀抱,看破世间,宛如一场戏剧,何有真实?(莲池大师)

30、达宿缘之自致,了万境之如空,而成败利钝,兴味萧然矣。(莲池大师)

31、伊庵权禅师用功甚锐。至晚,必流涕曰:今日又只恁么空过,未知来日工夫如何?师在众,不与人交一言。(莲池大师)

32、畏寒时欲夏,苦热复思冬,妄想能消灭,安身处处同。草食胜空腹,茅堂过露居,人生解知足,烦恼一时除。(莲池大师)

33、人之过恶深重者,亦有效验。或心神昏塞转头即忘;或无事而常烦恼;或见君子而赧然消沮;或闻正论而不乐;或施惠而人反怨;或夜梦颠倒;甚则妄言失志,皆作孽之相也。苟一类此,即须奋发,舍旧图新,幸勿自误!(袁了凡)

34、只‘强顺人情,勉就世故。’八个字,误却你一生大事。道业未成,无常至速!急宜敛迹韬光,一心向道,不得再误!(西方确指)

35、深潜不露,是名持戒,若浮于外,未久必败。有口若哑,有耳若聋,绝群离俗,其道乃崇。(西方确指)

36、种种恶逆境界,尽情看作真实受益之处。名利、声色、饮食、衣服、赞誉、供养种种顺情境界,尽情看作毒药毒箭(蕅益大师)

37、将身心世界全体放下,作一超方特达之观。(蕅益大师)

38、善友罕逢,恶缘偏盛,非咬钉嚼铁,刻骨镂心,何以自拔哉?(蕅益大师)

39、何不趁早放下幻梦尘劳,勤修戒定智慧?(蕅益大师)

40、勿贪世间文字诗词而碍正法!勿逐悭、贪、嫉妒、我慢,鄙覆习气,而自毁伤!(蕅益大师)

41、内不见有我,则我无能;外不见有人,则人无过;一味痴呆,深自惭愧!劣智慢心痛自改革!(蕅益大师)

42、篱菊数茎随上下,无心整理任他黄,后先不与时花竞,自吐霜中一段香。(诵帚襌师)

43、从今以后,愿遁世不见知而不悔,作一斋公斋婆,向厨房灶下安隐过日,今生不敢复作度人妄想(彭二林)

44、幸赖善缘得闻法要,此千生万劫转凡成圣之时。尚复徘徊歧路,乍前乍却,则更历千生万劫,亦如是而止耳!况辗转沦陷,更有不可知者哉?(彭二林)

45、轮转生死中,无须臾少息,犹复熙熙如登春台,曾不知佛与菩萨为之痛心而惨目也。(彭二林)

46、汝信心颇深,但好张罗及好游、好结交,实为修行一大障,祈沉潜杜默,则其益无量。戒之!(印光大师)

47、汝是何等根机,而欲法法咸通耶?其急切纷扰,久则或致失心。(印光大师)

48、当主敬存诚,于二六时中,不使有一念虚浮怠忽之相,及与世人酬酢,唯以忠恕为怀,则一切时,一切处,恶念自无从而起。(印光大师)

49、直须将一个死字挂到额颅上。(印光大师)

50、若善男子、善女人,闻说净土法门,心生悲喜,身毛为竖如拔出者。当知此人,此过去宿命已作佛道来也。(无量清净平等觉经依迦才净土论引文)

51、汝今亦可自厌生死老病痛苦,恶露不浮,无可乐者!(无量寿经)

52、无忧恼处,我当往生,不乐阎浮提浊恶世也。(观无量寿佛经)

53、才有病患,莫论轻重,便念无常,一心待死。(善导大师)

54、我未曾见闻,慈悲而行恼,互共相嗔恚,愿生阿弥陀。若人如恒河,恶口加刀杖,如是皆能忍,则生清净土。(诸法无行经)

55、生宏律范,死归安养,平生所得,唯二法门。(灵芝元照律师)

56、凡闻恶声,则念阿弥陀佛以消禳之,愿一切人不为恶行。凡见善事,则念阿弥陀佛以赞助之,愿一切人皆为善行。无事则默念阿弥陀佛,常在目前,便念念不忘。能如此者,其于净土决定往生。(王龙舒)

57、人生能有几时?电光眨眼便过!趁未老未病,抖身心,拨世事;得一日光景,念一日佛名;得一时工夫,修一时净业;由他命终,我之盘缠预办,前程稳当了也。若不如此,后悔难追!(天如禅师)

58、如就刑戮,若在狴牢,怨贼所追,水火所逼;一心求救,愿脱苦轮。(天如襌师)

59、于此土声色诸境,作地狱想、苦海想、火宅想。诸宝物作苦具想。饮食衣服,如脓血铁皮想。(妙什襌师)

60、此界释迦已灭,弥勒未生,贤圣隐伏。众生奔波苦海,犹失父之儿,若不以极乐愿王为归,谁为救护?(妙什襌师)

61、闻教便行,奚待更劝?(妙什襌师)

62、惟名闻利养,甜爱软贼,及嗔心嗔火;虽有佛力,不能救焉!行者当深加精进,以攘却之!(妙什襌师)

63、又复当护人心,勿使夸嫌,动用自若;息世杂善,不贪名利,将过归己,捐弃伎能,惟求往生。(妙什禅师)

64、娑婆有一爱之不轻,则临终为此爱所牵;矧多爱乎?极乐有一念之不一,则临终为此念所转;矧多念乎?(幽溪法师)

65、若生恩爱时,当念净土眷属无有情爱,何当得生净土?远离此爱。若生嗔恚时,当念净土眷属无有触恼,何当往生净土?得离此嗔。若受苦时,当念净土无有众苦,但受诸乐。若受乐时,当念净土之乐,无央无待。凡历缘境,皆以此意而推广之,则一切时处,无非净土之助行也。(幽溪法师)

66、如何说得娑婆苦?苦事纷纷等猬毛!(西斋禅师)

67、当屏人独处,自办道业,以设像为师,经论为侣。(袁宏道)

68、五浊恶世,寒热苦恼,秽相熏炙,不容一刻居住。(袁宏道)

69、问:人不信净土,恐只是本来福薄?答:此言甚是!(莲池大师)

70、余下劣凡夫,安分守愚,平生所务,惟是南无阿弥陀佛六字。今老矣!倘有问者,必以此答。(莲池大师)

71、当生大欢喜,切勿怀忧恼,万缘俱放下,但一心念佛。往生极乐国,上品莲花生,见佛悟无生,还来度一切。(莲池大师)

72、世情淡一分,佛法自有一分得力。娑婆活计轻一分,生西方便有一分稳当。弹指归安养,阎浮不可留。(蕅益大师)

73、归命大慈父,早出娑婆关。(蕅益大师)

74、世之最可珍重者,莫过精神;世之最可爱惜者,莫过光阴;一念净即佛界缘起,一念染即九界生因,凡动一念即十界种子,可不珍重乎?是日已过,命亦随减,一寸时光即一寸命光,可不爱惜乎?茍知精神之可珍重,则不浪用,则念念执持佛名。光阴不虚度,则刻刻薰修净业。(彻悟禅师)

75、悲哉众生!欲念未除,道根日坏。佛之视汝,将何以堪?(彭二林)

76、子等归向极乐,全须打得一副全铁心肠,外不为六尘所染;内不为七情所锢;污泥中便有莲花出现也。(彭二林)

77、莲花种子,荣悴由人。时不相待,珍重!珍重!(彭二林)

78、上品见佛速,下品见佛迟,虽有迟速异,终无退转时。参禅病著相,念佛贵断疑,实实有净土,实实有莲池。(张守约)

79、念阿弥陀佛,正觉圆满之名;观极乐世界,清净庄严之相;如此滞著,只怕未能切实;果能切实,则世间种种幻化妄缘,自当远离。(悟开禅师)

80、随忙随闲,不离弥陀名号,顺境逆境,不忘往生西方(印光法师。以下悉同)

81、诚与恭敬,实为超凡入圣,了生脱死之极妙秘诀。

82、业障重、贪嗔盛、体弱、心怯、但能一心念佛,久之自可诸疾咸愈。

83、佛固不见弃于罪人,当承玆行以往生耳。

84、须信娑婆实实是苦,极乐实实是乐,深信佛言,了无疑惑。

85、应发切实誓愿,愿离娑婆苦,愿得极乐乐。其愿之切,当如堕厕坑之急求出离;又如系牢狱之切念家乡;己力不能自出,必求有大势力者提拔令出。

86、业识未消,三昧未成,纵谈理性,终成画饼。

87、入理深谈,且缓数年!

88、一句南无阿弥陀佛,只要念得熟,成佛尚有余裕!不学他法,又有何憾?

89、汝虽于净土法门,颇生信心;然犹有好高骛胜之念头,未能放下,而未肯以愚夫愚妇自命。

90、其有平日自命通宗通教,视净土若秽物,恐其污己者;临终多是手忙脚乱,呼爷叫娘。

91、汝妄想之心遍天遍地,不知息心念佛,所谓向外驰求,不知返照回光。

92、今见好心出家在家四众,多是好高骛远,不肯认真专修净业,总由宿世善根浅薄,今生未遇通人。

93、当今之时,其世道局势,有如安卧积薪之上,其下已发烈火,尚犹悠忽度日,不专志求救于一句佛号,其知见之浅近甚矣。

94、心跳恶梦,乃宿世恶业所现之兆。然现境虽有善恶,转变在乎自己,恶业现而专心念佛,则恶因缘为善因缘。

95、当恪守净宗列祖成规,持斋念佛,改恶修善,知因识果,植福培德,以企现生消除业障,临终正念往生,庶不虚此一生,及亲为如来弟子耳。

96、但当志心念佛,以消旧业,断不可起烦躁心,怨天尤人。

97、具缚凡夫,若无贫穷疾病等苦,将日奔驰于声色名利之场而莫之能已。谁肯于得意烜赫之时,回首作未来沉溺之想乎?

98、欲得佛法实益,须向恭敬中求,有一分恭敬,则消一分罪业,增一分福慧。

99、念佛要时常作将死、将堕地狱想,则不恳切亦自恳切,不相应亦自相应,以怖苦心念佛,即是出苦第一妙法,亦是随缘消业第一妙法。

100、末法众生,无论有善根无善根,皆当决定专修净土;善根有,固宜努力,无,尤当笃培。

101、汝须自知好歹,修行要各尽其分,潜修默契方可,急急改过摄心念佛。

...关于佛理的也好…诗句,或者优美的句子,唯美的…要那种文字比...

为人处事:养天地正气,法古今完人逢人不说人间事,便是人间无事人行路难,不在山,不在水,只在人心反复间君子藏器于身,待时而动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仁者以财发身,不仁者以身发财.诗句:丰而不余一言,约而不失一辞世上功名兼将相,人间声价是文章老当益壮,宁知白首之心?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立志欲坚不欲锐,成功在久不在速云山苍苍,江水泱泱,先生之风,山高水长佛理:未生时,谁是我?已生时,我是谁?大悲无泪,大悟无言,大笑无声人生有八苦:生,老,病,死,爱别离,怨长久,求不得,放不下下下人有上上智

帮忙想句形容水墨画的诗句~

????唐代的“诗佛”王维尤以其清幽淡远空寂超旷的的山水诗而传诵千古,王维的山水诗崇尚写意,追求韵味与情感的最高艺术,大有“不着一字,尽得风流”的妙处,也有“言外之意,味外之旨”的无穷品味。

王维的饱有禅味的山水诗,被历代理论家们推崇备至。

陆时雍在其《诗镜总论》中写“摩诘写色清微,已望陶谢之藩矣……离象得神,披情著性,后之作者谁能之?”王维对中国的山水诗发展确有较大影响,而他的山水诗的成就,是和他的把禅学理念演化为自己诗歌创作指导思想,把禅人参禅悟道的某些方式引进诗歌创作有关的,而也正是他诗中的禅理禅趣,构成了其空灵流动的诗歌意境。

本文试就禅与诗的结合,南宗禅的禅学理论对王维山水诗的影响以及互动作用,对后世诗歌、理论发展的意义等方面,进行简要的分析。

一、宗教理念与审美体验的融合 王维生活在盛唐时期,中国佛学已经发展到了全面成熟的阶段。

当时,不近天台、三论、唯识诸宗已经具备了完整的理论体系,南禅也确立了相当成熟的核心思想。

王维与禅的关系当然是最为密切:王维是中国文学史上唯一享有“诗佛”之称誉的诗人。

这一方面是因为他的佛学理论修养非常精深,历史上很少有诗人能够企及;另一方面,也是因为他能坚持较为严格的宗教实践,通过对禅门妙法的透彻参悟,深得禅家三昧,以至有些诗达到了“字字入禅”的境地。

当然,王维的禅学理念与审美体验的融合也还是有多方面的促成因素的。

首先最重要的原因是南禅的发展,达摩把禅传入中国后经六祖慧能,使这种“不立文字”,重于内省的宗教体验与文人市井更加接近了。

南禅的三境界:其一“落叶满空山,何处寻行迹”;其二“空山无人,水流花开”;其三“万古长空,一朝风月”;这些感悟对后对世界的关照,使生活中现世的世界象镜象一样,如相中之色,水中之花,发生了改变,其本身获得了从世俗事物之中解脱后的自由感:禅,更关注人的心境,这时便在审美的层次上和文学发生了关联,它体现在王维的隐逸精神方面。

王维也是一个向内心深度开掘的文人。

他身上的隐逸文化有着精粹的体现。

如:禅宗的“放舍身心,令其自在”对王维的隐逸人格有着三方面的影响:第一,它是以积极主动的出世与消极被动的抗世相结合的姿态来对待现实的社会生活;第二,它是一种情绪化的、悲剧性的、“超常”的人格精神;第三,它追求一种精神自由,重视生命意义,甘于孤独沉寂的人格精神。

这里可以列举王维在19岁时所创作的《桃源行》,在这首诗中,王维超越了陶渊明的“结庐在人境”,而着意塑造了另一个“坐看红树不知远,行尽清溪不见人”,“平明闾巷扫花开,薄暮鱼樵乘水入”的境界。

这已经是一种文人雅士对于内心禅意境界的向往,有着精巧典雅的格调,也有着幽深高远的文化气了。

逸本来就是从隐逸风尚中超拔提升出来的,它超然、悠然、隐遁、空灵的旨趣最自然不过地表现了隐逸的人格精神中的另一种气度。

隐逸文化与禅宗结合,使王维的诗由城市的喧嚣走向山野的宁静及孤寂的文化,更注重将自然美、人的美和精神美提升到人格精神的层面,从艺术的角度,这无疑是一种进步。

由于与禅学理念的互渗与交融,王维的对于淡泊生活的追求更呈现出一种深奥的冥想,更是一种悠然的心境,已不再不同于陶渊明的“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沾衣不足惜,但使愿无违”,而是要达到“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古木无人径,深山何处钟”的审美体验之中去。

在这一层次讲,王维把禅学的理念应用于他的山水诗,使山水诗的思想意蕴、更加幽冥了。

其次,宗教体验其所以能在王维这里高度融合,除了宗教体验本身就具有审美体验的内涵这一因素外,还与王维本人对解脱方式有关。

他在《山中示弟》中说:“山林吾丧我”,在《饭覆金山僧》诗中更明确地说:“一悟寂为乐,此身闲有余。

”王维的母亲信佛,王维本人也许与许多僧人有往来,他的字摩诘,出自佛教经典《维摩诘经》,根据近代国学大师陈寅恪先生的考证,“维摩诘”是除恶降魔的意思,和他那些散发着淡淡禅意的山水诗相映成趣。

王维有意将自己一生的悔恼痛苦消除泯灭于佛教这个精神王国和幽寂净静的山林自然境界之中。

换言之,空门山林、寂静之乐就是他解脱烦恼痛苦的最好方式,这样,它就必然要通过宗教体验和审美体验才能实现自己的目的。

禅悟这种中国特有的宗教体验的目的即是为了明心见性,而中国文人徜徉于大自然中优游山水之审美体验也往往是为了得到一种“与天和谐,谓之天乐”(《庄子,天道》)的“天人合一”的至高和洽之境界。

另外,王维一生的仕途都不很得意,十五岁即离家赴都,在长安“游历诸贵之间”,以自己的才能知名于上流社会,然在官场又屡遭排挤,内心极为痛苦“心中常欲绝,发乱不能整。

”(《林园即事寄舍弟沈》),在理想破灭的严酷现实面前,诗人即不愿同流合污,又感到自己无能为力,出路何在?他要在宗教体验中寻求一种解脱,自然会有这样的句子出现“一生几许伤心事,不向空门何处销”(《叹白发》)。

王维的审美体验就与他的禅学理念很完美地结合在...

关于湖泊美丽景色的诗句

描写湖泊景色的诗句有: 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唐·白居易《钱塘湖春行》 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唐·杜牧《江南春》 八月湖水平,涵虚混太清.——唐·孟浩然《望洞庭湖赠张丞相》 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唐·李白《望天门山》 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宋·苏轼《惠崇》 孤帆远影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流.——唐·李白《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水月通禅寂,鱼龙听梵声.——唐·韩翃《送僧归日本》 望君烟水阔,挥手泪沾巾.——唐·钱起《饯别王十一南游》 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唐·王维《终南别业》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诗经蒹葭》 赏析: 《钱塘湖春行》选自《白氏长庆集》。

是一首写西湖颇具盛名的七言律诗。

这首诗写早春的西湖极有特色,读后会同诗人一样,爱上这湖光山色。

白居易是在公元822年的七月被任命为杭州剌史的时候创作了这首诗。

这首《江南春》,千百年来素负盛誉。

四句诗,既写出了江南春景的丰富多彩,也写出了它的广阔、深邃和迷离。

这首《江南春》,千百年来素负盛誉。

四句诗,既写出了江南春景的丰富多彩,也写出了它的广阔、深邃和迷离。

《望洞庭湖赠张丞相》,是一首述怀诗,写得很委婉。

在唐代,门阀制度是很森严的,一般的知识分子很难得有机会登上政治舞台。

要想在政治上寻找出路,知识分子须向有权有势的达官贵人求助,写些诗文呈送上去,希望得到赏识,引荐提拔。

公元733年,孟浩然西游长安,时值张九龄出任朝廷丞相,便写了这首诗赠给张九龄,希望他给予帮助。

这首诗写了碧水青山,白帆红日,交映成一幅色彩绚丽的画面。

但这画面不是静止的,而是流动的。

随着诗人行舟,山断江开,东流水回,青山相对迎出,孤帆日边驶来,景色由远及近再及远地展开。

诗中用了六个动词“断、开、流、回、出、来”,山水景物呈现出跃跃欲出的动态,描绘了天门山一带的雄奇阔远。

一、二句写出了天门山水雄奇险峻不可阻遏的气势,给人惊心动魄之感;三、四句写足也写活了浑阔茫远的水势。

这首题画诗既保留了画面的形象美,也发挥了诗的长处。

诗人用他饶有风味、虚实相间的笔墨,将原画所描绘的春色展现得那样令人神往。

在根据画面进行描写的同时,苏轼又有新的构思,从而使得画中的优美形象更富有诗的感情和引人入胜的意境。

这首送别诗有它特殊的感情色调。

它不同于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川》那种少年刚肠的离别,也不同于王维《渭城曲》那种深情体贴的离别。

这首诗,表现的是一种充满诗意的离别。

其之所以如此,是因为这是两位风流潇洒的诗人的离别,还因为这次离别跟一个繁华的时代、繁华的季节、繁华的地区相联系,在愉快的分手中还带着诗人李白的向往,这就使得这次离别有着无比的诗意。

这是赠给日本僧人的送别诗。

诗之起笔突兀,本是送别,前两句却不写送归,偏从来路写起。

“若梦行”表现长时间乘舟航海的疲惫、恍惚的状态,以衬归国途中的艰辛,并启中间两联。

颔联写海上航行时的迷茫景象,暗示归途邈远。

“浮天”状海路之远,海面之阔,寓含着对僧人长途颠簸的关怀和体贴。

“法舟”扣紧僧人身分,又含有人海泛舟、随缘而往之意蕴,储蓄空灵,意蕴丰富。

颈联写僧人在海路中依然不忘法事修行,在月下坐禅,在舟上诵经。

“水月”喻禅理,“鱼龙听”切海行,又委婉表现僧人独自诵经而谨守佛律的品性,想象丰富。

尾联用“一灯”描状僧人归途中之寂寞,只有孤灯相伴,这是实处。

但实中有虚,“一灯”又喻禅理、佛理。

虚实相映成趣。

此诗后半首不明写送归,而写海上景物,这就拓宽诗境,不受内容拘泥,使较窄的题目,能有丰富的内容,成为好的诗篇。

这是首送别诗,写与友人离别时的情景。

友人已乘舟向烟水迷蒙的远方驶去,但诗人还在向他洒泪挥手送别。

渐渐地,看不见友人的旅舟了,江面上鸟在飞着,不知它们要飞往何处;远处只有青山默默地对着诗人。

朋友乘坐的船儿沿长江向远处去了,诗人在斜阳里伫立,想象着友人即将游五湖的情景。

就这样离别了,不知有谁知道诗人对朋友的悠悠相思。

诗人借助眼前景物,通过遥望和凝思,来表达离愁别恨,手法新颖,不落俗套。

这首诗没有描绘具体的山川景物,而重在表现诗人隐居山间时悠闲自得的心境。

诗的前六句自然闲静,诗人的形象如同一位不食人间烟火的世外高人,他不问世事,视山间为乐土。

不刻意探幽寻胜,而能随时随处领略到大自然的美好。

结尾两句,引入人的活动,带来生活气息,诗人的形象也更为可亲。

当我们处在与“在水一方”类似的境遇时,应当欣赏的是它的锐意追求,而不是它的悲观失望。

这首诗以水、芦苇、霜、露等意象营造了一种朦胧、清新又神秘的意境。

早晨的薄雾笼罩着一切,晶莹的露珠已凝成冰霜。

一位羞涩的少女缓缓而行。

诗中水的意象正代表了女性,体现出女性的美,而薄薄的雾就像是少女蒙上的纱。

她一会出现在水边,一会又出现在水之洲。

寻找不到,急切而又无奈的心情正如蚂蚁爬一般痒,又如刀绞一般痛。

就像我们常说的“距离产生美感”,这种...

古代诗和现代诗有什么不同?

古体诗,除楚辞外的各种诗歌体裁。

也称古诗、古风。

古体诗格律自由,不拘对仗、平仄,押韵较宽,篇幅长短不限,句子有四言、五言、六言、七言体和杂言体。

四言诗,在近体诗中已经不存在了,虽不加“古”字,但不言而喻,就知道是古体诗。

《诗经》中收集的上古诗歌以四言诗为主。

两汉、魏、晋仍有人写四言诗,曹操的《观沧海》、陶渊明的《停云》都是四言诗的典型例子。

五言和七言古体诗作较多,简称五古、七古。

五古最早产生于汉代。

《古诗十九首》都是五言古诗。

汉代以后,写五言古诗的人很多。

南北朝时的诗大都是五言的,唐代及其以后的古体诗中五言的也较多。

而七古的产生可能早于五古。

但在唐代以前不如五古多见。

到了唐代,七古大量地出现,唐人又称七古为长句。

杂言诗也是古体诗所独有的。

诗句长短不齐,有一字至十字以上,一般为三、四、五、七言相杂,而以七言为主,故习惯上归入七古一类。

《诗经》和汉乐府民歌中杂言诗较多。

汉魏以来乐府诗配合音乐,有歌、行、曲、辞等。

唐人乐府诗多不合乐。

唐宋时代的杂言诗形式多种多样:有七言中杂五言的,如张籍的《行路难》;有七言中杂三言的,如张耒的《牧牛儿》;有七言中杂三、五言的,如李白的《将进酒》;有七言中杂二、三、四五言至十言以上的,如杜甫的《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有以四、六、八言为主杂以五、七言的,如李白的《蜀道难》。

此外,古绝句在唐时也有作者;都属古体诗范围。

古体诗在发展过程中与近体诗有交互关系,南北朝后期出现了讲求声律、对偶,但尚未形成完整的格律,介乎古体、近体之间的新体诗。

唐代一部分古诗有律化倾向,乃至古体作品中常融入近体句式。

但也有些古诗作者有意识与近体相区别,多用拗句,间或散文化来避律。

而近体诗是指从1840年鸦片战争前后开始,到1919年五四运动兴起前为止,将近100年左右的诗歌。

它代表了一个历史时期即资产阶级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诗歌,也是从传统的古典诗歌到现代意义的新诗的过渡,在中国诗歌史上具有不容忽视的地位。

这一时期,诗歌相当繁荣,作家和作品数量众多。

陈衍《近代诗钞》仅就见闻所及,采录咸丰以来诗人360余人。

孙殿起《贩书偶记》及其《续编》著录道光以来刊刻的别集不下1500余种,其中不少是诗集或诗文合集。

由于近代中国在资本主义列强侵略下发生了巨变,由一个独立的封建国家逐渐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国家,产生了新的阶级成分、社会思潮和社会矛盾,因此,近代诗也开始冲破清代传统诗歌的樊篱,出现新潮流。

近代进步诗人往往是思想家和政治活动家,他们以诗歌为武器,紧密围绕近代各个时期的重大斗争,深刻地反映了资产阶级旧民主主义革命历程和反帝反封建的革命内容。

在鸦片战争爆发前“山雨欲来风满楼”的形势里,近代启蒙思想家龚自珍以其特有的敏感和蹊径独辟的诗歌,揭示清王朝封建专制主义统治的危机,呼号变革,期望能对腐朽现实实行“劲改革”的人才的兴起,揭开了近代进步诗歌潮流的序幕,也为近代诗歌与现实政治密切结合奠定了基础。

接着,魏源、林则徐、张维屏、张际亮、朱琦、贝青乔、金和等一批经历了鸦片战争的诗人,怀抱爱国深忧和民族义愤,突出地反映了鸦片战争这一重大历史事件。

他们的诗歌抨击侵略者,痛斥投降派,讴歌抗敌英烈,为中华民族反帝斗争留下了光辉形象和历史画卷。

稍后,太平天国人民革命政权提出“弃伪从真”的反封建的文化纲领,革命领袖们的诗歌,以抒写吊民伐罪的理想、改天换地的气魄、百折不挠的英雄主义精神,传达出广大人民的心声。

1894年中日甲午战争之后,随着资产阶级登上政治舞台并开展起改良主义政治运动,近代诗歌也被推进到一个新阶段。

黄遵宪努力创作“以旧风格含新意境”的“新派诗”,梁启超响亮提出“诗界革命”的口号,推誉黄遵宪为“诗界革命”的旗帜。

黄遵宪的诗,“诗之外有事,诗之中有人”,具体、鲜明、生动地反映了从咸丰以来到“庚子事变”前后的历史面貌,贯串着救亡图存、变法趋新和对卖国投降与顽固守旧势力所进行的斗争,充分体现了资产阶级改良主义运动时期的时代精神。

康有为、梁启超、谭嗣同、严复、林纾、蒋智由、丘逢甲等,也都各有所侧重,以不同风格的诗歌,表现了呼号变法图强的共同主题和追求进步救国的志士激情。

1900年“庚子事变”之后,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派开始在诗坛上崭露头角,以诗歌为革命号角,将近代诗歌进一步推向新领域。

秋瑾的诗激昂慷慨,洋溢着革命英雄主义和不怕牺牲的大无畏精神,富有巾帼英雄的气概。

稍后,革命文学团体南社,在辛亥革命前不到两年的时间里,社员发展至200余人,辛亥革命后,更剧增至1000多人,聚集了一大批倾向革命的文化人。

其代表诗人柳亚子的诗是民主革命斗争的回响,他伴随革命历程,围绕主要矛盾和重大事件,抒发壮怀与激情,充满爱国主义和民主主义精神。

南社其他重要诗人陈去病、高旭、周实、宁调元、马君武、苏曼殊等也都表现了反帝反封建反清革命的思想和对自由、民主、国家富强的理想的热烈追求。

近代是西学东渐、资本主义...

"渭城朝雨浥轻尘, 客舍青青柳色新。

劝君更尽一杯酒, 西出阳关无...

送使安西 王 维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王维(701~761)中国唐代诗人,画家。

字摩诘。

祖籍太原祁(今山西祁县),其父迁家蒲州(今山西永济)。

开元九年 (721)进士, 因通音律授大乐丞。

不久因故谪济州司仓参军。

开元二十二年,被张九龄擢为右拾遗。

2年后九龄罢相,他倍感沮丧,有归隐心。

二十五年,奉使赴河西节度副大使崔希逸幕,后以殿中侍御史知南选。

安史乱前,官至给事中。

40多岁时,先后隐居终南山和辋川,亦官亦隐。

思想日趋消极,佛教信仰日益发展。

安史乱中被俘,被迫做伪官。

乱平,降为太子中允。

后复累迁至给事中,以尚书右丞终,世称王右丞。

王维诗现存不足400首,其中以描绘山水田园和歌咏隐居生活一类成就最大。

名作如《终南山》、《汉江临泛》、《山居秋暝》、《青溪》、《过香积寺》、《蓝田山石门精舍》、《辋川集》20首、《新晴野望》等。

王维的大多数山水田园之作,在描绘自然美景的同时,流露出闲居生活中闲逸萧散的情趣。

或静谧恬淡,或气象萧索,或幽寂冷清,表现了诗人对现实漠不关心甚至禅学寂灭的思想情绪。

加之艺术技巧很高,颇为后人所推崇。

王维的其他题材如送别、纪行一类诗中,常有写景佳句,如“山中一半雨,树杪百重泉”(《送梓州李使君》)、“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使至塞上》)等,历代传诵不衰。

王维的诗,诗中有画,画中有诗。

他对自然美的感受独特而细致入微,笔下山水景物特具神韵,略事渲染而意境悠长,色彩鲜明优美,极有画意。

他写景动静结合,善于细致地表现自然界的光色和音响变化。

他的写景诗,常用五律、五绝,篇幅短小,语言精美,音节舒缓,宜于表现山水幽静和诗人恬适的心情。

王维是盛唐山水田园诗派的代表人物。

他继承和发扬了谢灵运开创的山水诗而独树一帜,使山水田园诗的成就达到了一个高峰,在中国诗歌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

王维其他方面也有佳作。

有反映军旅和边塞生活的题材,有对侠义精神的赞颂,有的揭露时弊,讽刺权贵。

一些赠别亲友和写日常生活的小诗,如《送元二使安西》、《相思》、《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送沈子福归江东》等,古今传诵;其中前二首当时即播为乐曲,广为传唱。

这些小诗都是五绝或七绝,情真语挚,有淳朴深厚之美,可与李白、王昌龄的绝句相媲美,代表了盛唐绝句的最高成就。

他的应制诗、唱和诗及宣扬佛理的诗,偶有名篇佳句,多不足取。

王维的五律和五、七言绝句造诣最高,其他各体也都擅长,在唐代诗坛是很突出的。

其七律或雄浑华丽,或澄净秀雅,为明七子所师法。

七古形式整饬,气势流荡。

散文清幽隽永,极富诗情画意,如《山中与裴秀才迪书》。

王维生前及后世均享有盛名,有“天下文宗”、“诗佛”的美称。

对后人影响很大。

历代编注其集很多,明顾起经《类笺唐王右丞诗集》10卷(后附文集4卷)是现存最早的注本。

清赵殿成《王右丞集笺注》是迄今较好的注本。

王维还精于绘画。

他能将诗歌与绘画相互沟通,被苏轼誉之为“诗中有画”、“画中有诗”。

能作人物、佛像、尤长于山水、青绿、水、墨兼擅,更以水墨山水为人称许。

所作破墨山水,笔迹劲爽,“云峰石色,绝迹天机,非绘者之所及也”。

对后世影响颇大。

明末董其昌在其创立的南北宗论中,将王维列为南宋绘画之祖。

王维的绘画作品在北宋还有较多存世,仅《宣和画谱》著录的作品就达126幅,但今已无作品传世。

历史上有“诗圣”还有什么?

还有医圣、书圣、 酒圣、文圣、史圣、武圣、草圣、画圣、茶圣。

一、诗圣杜甫(公元712年-公元770年),字子美,汉族,河南巩县(今河南巩义)人,杜甫曾祖父杜依艺由湖北襄阳赴任巩县县令,举家迁入巩县。

历祖父杜审言、父亲杜闲,再到杜甫,杜家在巩县已是四代85年。

京兆杜氏分支之一的襄阳杜氏,后徙河南巩县。

自号少陵野老,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与李白合称“李杜”。

为了与另两位诗人李商隐与杜牧即“小李杜”区别,杜甫与李白又合称“大李杜”,杜甫也常被称为“老杜”。

杜甫在中国古典诗歌中的影响非常深远,被后人称为“诗圣”,他的诗被称为“诗史”。

后世称其杜拾遗、杜工部,也称他杜少陵、杜草堂。

二、医圣张仲景,名机,东汉南阳郡涅阳人(今河南省邓县穰东镇),约生于 公元150年,卒于219年。

诗圣 杜甫(公元712--770年),字子美,生于河南巩县(今河南省巩县),是初唐有名诗人杜审言的孙子。

他在天宝五年(公元746年)到了长安,后又去应考科举,因李林甫把权弄奸,杜甫和全体应考者都落了第,故终生未成进士。

因曾居长安城南少陵,故自称少陵野老,世称杜少陵。

三十五岁以前读书与游历。

天宝年间到长安,仕进无门,困顿了十年,才获得右卫率府胄曹参军的小职。

安史之乱开始,他流亡颠沛,竟为叛军所俘;脱险后,授官左拾遗。

乾元二年(七五九),他弃官西行,最后到四川,定居成都一度在剑南节度使严武幕中任检校工部员外郎,故又有杜工部之称。

晚年举家东迁,途中留滞夔州二年,出峡。

漂泊鄂、湘一带,贫病而卒。

三、书圣王羲之(303年—361年,一作321年—379年),字逸少,汉族,东晋时期著名书法家,有“书圣”之称。

琅琊(今属山东临沂)人,后迁会稽山阴(今浙江绍兴),晚年隐居剡县金庭。

历任秘书郞、宁远将军、江州刺史,后为会稽内史,领右将军。

其书法兼善隶、草、楷、行各体,精研体势,心摹手追,广采众长,备精诸体,冶于一炉,摆脱了汉魏笔风,自成一家,影响深远。

风格平和自然,笔势委婉含蓄,遒美健秀。

代表作《兰亭序》被誉为“天下第一行书”。

在书法史上,他与其子王献之合称为“二王”。

四、酒圣杜康 明清时期的《白水县志》中记载“杜康,字仲宇,为我县康家卫人,善造酒”的记载。

杜康沟里的泉水“隐隐喷出,至冬不竭,流四里许入白水河,乡民谓此水至今有酒味”。

相传杜康正是取些水造酒,有文字为证:“他邑酒,足滋酒;白之酒独医病。

故饮之终日,而无沉湎之患;服之终身而得气血之和。

邻里百里许,多沽酒于白。

先泽之遗,本地独得其身,至今遗址槽沿存,此其明验也。

” 杜康生卒于白水,是白水人民的骄傲。

杜康酒酿出了淳厚的风土人情,酿出了古老的白水文化。

明清、民国年间,白水烧锅千家,酒坊四乡。

三国时,曹操吟咏出了“慨当以慷,忧思难忘,何以解忧,唯有杜康”的千古绝唱:唐朝诗人杜甫写出了“夜深彭衙道,月照白水山”、“杜酒劳频劝”的优美诗句:晚唐诗人皮日休亦有“滴滴连有声,空凝杜康语”的佳句传颂,浓香的杜康酒将黄土高原的淳朴和热烈展现得淋淳尽致。

五、文圣孔子 孔子(前551~前479)名丘,字仲尼。

春秋后期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的创始人。

鲁国人。

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提出了“仁”的思想,是中国古代著名的思想家和教育家。

他发愤为学,博学多能。

他开创了私人讲学的风气,广收门徒,收的学生不管贫富贵贱,据说有3000弟子,其中优秀的有72人。

他成为文化传播的使者。

他曾周游列国,晚年专心从事古代文献整理与传播工作,致力于教育,整理《诗》、《书》等古代典籍,删修《春秋》。

其学生将其思想言行记载在《论语》中。

孔子经其终生倡导和历代儒家的发展,使中国儒家学说成为中华文化的主流,作为中国人的指导思想逾两千余年。

孔子思想体系的核心是德治主义,他执著地倡导德化社会与德化人生。

德化社会的最高标准是“礼”,德化人生的最高价值是“仁”。

孔子教导人们积极奉行“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己所不欲,勿施放人”的‘忠恕之道“,以建立正确的人生观和正确处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孔子倡明”天人合一“之教,以善处人与自然的关系,他还阐述和弘扬了人不仅要”仁民“,也要”爱物“的道理。

孔子坚决主张国家要实行”富之教之“的德政,使社会与文化得到发展。

孔子认为文明的最高成就在于造就理想人格以创立理想社会,通过潜志躬行”内圣外王之道“,以达到”天下为公“、”大同世界“:之境界。

由于孔子的卓越贡献和思想影响深远,他才被中国人尊为至圣先师,万世师表。

五、史圣司马迁 前145或前135~?西汉史学家,文学家。

字子长,左冯翊夏阳(今陕西韩城西南)人。

生于汉景帝中元五年(前145),一说生于汉武帝建元六年(前135),卒年不可考。

司马迁10岁开始学习古文书传。

约在汉武帝元光、元朔年间,向今文家董仲舒学《公羊春秋》,又向古文家孔安国学《古文尚书》。

20岁时,从京师长安南下漫游,足迹遍及江淮流域和中原地区,所到之处考察风俗,采集传说。

不久仕为郎中,成为汉武...

虚云老和尚说的那句话是怎么说的,凡世间骂我轻我笑我者 不如忍他让...

昔日寒山问拾得曰:世间谤我、欺我、辱我、笑我、轻我、贱我、恶我、骗我、如何处治乎? 拾得云:只是忍他、让他、由他、避他、耐他、敬他、不要理他、再待几年你且看他。

寒山云:还有甚诀可以躲得? 拾得云:我曾看过弥勒菩萨偈,你且听我念偈曰: 有人骂老拙,老拙只说好;有人打老拙,老拙自睡倒。

涕唾在面上,随它自干了,我也省气力,他也无烦恼。

这样波罗密,便是妙中宝。

若知这消息,何愁道不了? 人弱心不弱,人贫道不贫,一心要修行,常在道中办。

世人爱荣华,我不争场面;名利总成空,贪心无足厌。

金银积如山,难买无常限;古今多少人,那个活几千。

这个逞英雄,那个做好汉,看看两发白,年年容颜变, 日月像抛梭,光阴如射箭,不久病来侵,低头暗嗟叹, 自想年少时,不把修行办,得病想回头,阎王无转限。

马上放下手,回头未为晚;也不论是非,也不把家办, 也不争人我,也不做好汉,骂着也不觉,问着如哑汉, 打着也不理,推着混身转,也不怕人笑,也不做脸面, 几年儿女债,抛开不再见。

好个争名利,转眼荒郊伴。

我看世上人,都是精扯淡。

劝君即回头,单把修行干。

做个大丈夫,一刀截两段;跳出红火坑,做个清凉汉。

悟得真常理,日月为邻伴。

”...

急求情景美文片段

“陪伴空城的,应是闲钟。

正如叶落之于秋;尘埃之于光阴;流水之于溪旁歇脚的逆旅。

那一瞬不是为着相逢,而是为着没有错过而欣喜。

为着这一瞬,所以不惮说分离,且不管这分离竟是真的海角天涯遥遥无期。

因着这无期在心中有期,所以不惮等待;因着这等待而凋残了多少季的花期,所以梳一把白发,岁月萧萧地落地。

且把山色和水色在目极处绞织成如画的山水,恍惚中,那山是我,那水是你……” “等我的人,我却无梦相赠。

身,已如秋蓬;心,寄托行云流水,我怎能再做春闺梦里人?” ——摘自简媜的《一口闲钟》 【一】 阳光铺展成路。

金色的辐射场内,天高云淡,风轻微。

忽隐忽现的影子,肆意行走,恍惚迷离。

这是秋风吻凉心情的日子。

屋前的树叶,仿佛一夜间变黄似的,在进进出出之间强烈地刺激着眼睛与情绪。

而间或看到的几片在空中翩舞飘落,又予人一种浓郁的凄凉的况味。

【二】 红拂虚梦水连天,柳絮年年飘似雪。

人生的风尘,来来回回,不知疲倦地吹。

时针,镇定地行走,孤独地远去。

一段时间来,天气还是闷热无比,让人感觉到南国夏日的绵长。

断不知此时冷的气息正弥漫于北国。

寒风再起时,想必北方的旷野已渐成萧索的意味。

而紫砂泡绿湘妃泪,唉乃声中读《离骚》。

蛰居于都市的自己,终日埋头于书卷文字之中,竟好似忘记了季节的更替与侵袭。

乍抬眼,一场浩荡而至的秋风撞得落地的窗棂幽幽地响,身上也宛若透着丝丝的凉意。

【三】 窗外芳草斜阳的光彩,像是等待一场古老的黑暗。

退潮后的海滩,礁石嶙峋,宛如裸露着的心事。

“一朵花摘了很久,枯萎了也舍不得丢; 一把伞撑了很久,雨停了也记不得收; 一条路走了很久,天黑了也走不到尽头; 一句话想了很久,心碎了也说不出口” 轻抚灵魂的琴弦,思绪成水,恍如暗暗涌动的浪潮,任意东西,没有方向。

心海泛舟,谁在我的文字里这样滞留着不肯离去,成为我蓦然回首中的灯火?谁在我文字里这样执着地舍不得走远,成为我文字中的永恒?谁美丽了我的文字,谁总是睡在我的心河之上,让我把文字写进月光,顺着洛水静静流淌…… 玫瑰在暗夜里绽放,掩尽了它所有芬芳。

月光的瀑布,洗亮眼睛,灵魂靠近雪天的琴手,你的诱惑在耳畔细语。

花飞叶舞的季节里,你用丰盈的血液,点燃隐匿深处的激情。

温柔的絮语如丝丝缕缕的阳光,和煦地照耀着我冰冻的心田。

蓦然回首,亮丽的灵魂击节而歌,听花开花落、风吹断枝的声音,一路穿越寂寞的风尘。

千百次回旋之后,迎着灿烂的风,一剪寒梅已化作青春的书笺,夹入一本古典的诗经。

站在岁月的风口,听潮起潮落。

在月亮的河床遭遇,世袭的荣誉,次弟绽开高贵的心扉。

给你的爱一直很安静,总是在字里行间爱着你。

每个流霞的黄昏,在岸边用清碧如玉的流水默默地为你作诗。

沉默的手指,抚摸着键盘,为你碾尽一池墨香,记录下所有流逝的情节,一段接着一段,悄悄延续。

千古的情在文字里演绎,过往的爱在文字中缤纷,金色的锦缎在时空中无边铺展。

【四】 身边的人来来往往,耳边的老歌听听停停。

透过窗外如水的月色,探出头去,看到的是满街繁华的灯火。

依旧是万丈红尘,车水马龙,熙熙攘攘。

总独自在夜深人静时冥想,体会着似曾遥远的虚空。

留一方清雅的角落,让灵魂驻脚,任由思绪的音符在平静的心底漾起层层柔柔的涟漪。

折一片月光给你,孤单的心,睡在月色之外。

不需要任何的繁华的装点,只希望多年以后,伴你琴瑟和谐,于古丽文章中染满掌的芬芳,留一纸清香,为人生填奏最后一曲动人的华章。

你说我像那位丁香雨巷里款款走来的姑娘。

那些月光流荡的舷边,及那细雨霏霏的路上,有我给你的真心祈愿。

幸福的花瓣纯洁的花瓣,因为我们共有的梦幻而绰约。

洛水的彼岸是你,你日夜踏浪而歌,歌声清越,我循着歌声寻你。

是否,我和你,真的只是隔着一朵花的距离? 【五】 敲击世俗的门,一扇接着一扇,为着那跌宕起伏的梦想,追逐阳光的味道,走了很久很久。

在命运的水面下漂泊,看它偶尔泛起涟漪,感悟做翅,灵犀指路,依旧寻找着你,用最脆弱的记忆,最坚硬的时间,一路追随。

今夜,又为你提笔写下心中最清丽动人的乐音。

困守古道边缠绵的藤萝,把泪流推向悲伤角落。

躲在小屋里,听明媚的忧伤在字里行间浅唱低吟。

拒绝盗版—……%**% 读者文摘网 www.helloread#*—…… 佛说:活在当下。

可是,我纤细的双手总是挽不住流年,于是每一个当下也都成了历史。

好想去走一趟,那条长长窄窄的老街;好想有趟渡船,渡我到对岸。

却未知,对岸繁华三千,红尘里可有摆渡的人?清明灵台,上下求索的禅机,何处是重生的明媚? 【六】 一缕孤芳的幽魂,坐在寒冷的枝头,用洁静的冷艳分离着过往梦境。

曾在玫瑰色的梦里,说着傻得可以的谎话,闭上眼睛以为自己就在天堂。

当岁月的指针尖锐的敲醒沉睡中的梦,才发现原来自己一直还在原地。

当时间的载体变成了股股紊乱的线头,疑问从遥远的天边闪现,坠落一地破碎的语言,思绪无限。

碎成片断的柔情,走过轮回里的曾经,布满了世俗荆棘的陷阱。

薄暮风中,无人知的思想幽谷,终年有雾。

【七】 徘徊的路...

和晨有关的美好的古诗,古词是哪些?

1、唐·李白《清平乐·画堂晨起》 画堂晨起,来报雪花坠。

高卷帘栊看佳瑞,皓色远迷庭砌。

盛气光引炉烟,素草寒生玉佩。

应是天仙狂醉,乱把白云揉碎。

译文: 清晨堂上刚刚睡起,有人来报雪花飘坠。

高卷窗帘看瑞雪飘飞,白色远近迷漫了阶级。

纷扬的气势如炉烟蒸腾,素寒花草挂一身玉瑕。

该不是天上的神仙狂醉,胡乱把洁白的云彩揉碎。

2、唐·柳宗元《晨诣超师院读禅经》 汲井漱寒齿,清心拂尘服。

闲持贝叶书,步出东斋读。

真源了无取,妄迹世所逐。

遗言冀可冥,缮性何由熟。

道人庭宇静,苔色连深竹。

日出雾露馀,青松如膏沐。

澹然离言说,悟悦心自足。

译文: 汲来清凉井水漱口刷牙,心清了再拂去衣上尘土。

悠闲地捧起佛门贝叶经,信步走出东斋吟咏朗读。

佛经真谛世人并无领悟,荒诞之事却为人们追逐。

佛儒精义原也可望暗合,但修养本性我何以精熟。

道人禅院多么幽雅清静,绿色鲜苔连接竹林深处。

太阳出来照着晨雾余露,苍翠松树宛若沐后涂脂。

清静使我恬淡难以言说,悟出佛理内心畅快满足。

3、宋·陆游《蝶恋花·桐叶晨飘蛩夜语》 桐叶晨飘蛩夜语。

旅思秋光,黯黯长安路。

忽记横戈盘马处。

散关清渭应如故。

江海轻舟今已具。

一卷兵书,叹息无人付。

早信此生终不遇。

当年悔草长杨赋。

译文: 我于深秋时节从前线奉调回京,一路上但见枯黄的桐叶在晨光中飒飒飘落,又听到寒蛩不停地在夜里悲鸣。

面对如此萧瑟的秋景,想到回京后再也难以受到重用的现实,心中十分沮丧灰暗。

忽然忆起当年在前线横戈盘马、纵横疆场的战斗生活,那大散关上和清渭之滨大概还战事依旧吧。

想到将来黯淡的前途,我顿时萌生了驾舟隐居江湖的想法,只可惜自己早就了然于胸的那套北伐抗金策略无人可以托付,不能让其继续为恢复大业作出应有的贡献。

如果早知道我的一腔爱国之志和作战策略终不会得到皇上的理解和采纳,我当年又何必煞费苦心地去劝谏皇上呢? 4、魏晋·陶渊明《归园田居·其三》 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

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

道狭草木长,夕露沾我衣。

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

译文: 我在南山下种植豆子,地里野草茂盛豆苗豌稀。

清晨早起下地铲除杂草,夜幕降披月光扛锄归去。

狭窄的山径草木丛生,夜露沾湿了我的衣。

衣衫被沾湿并不可惜.只希望不违背我归耕田园的心意。

5、清·郑燮《山中雪后》 晨起开门雪满山,雪晴云淡日光寒。

檐流未滴梅花冻,一种清孤不等闲。

译文: 清晨起来刚一开门,看到山头已被一场大雪覆盖。

此时,天 空已放晴,初升太阳的光芒,透过淡淡的白云,也变得寒冷了。

房檐的积雪尚未开始融化,院落的梅花枝条仍被冰雪凝冻。

这样一种清冷、孤寂的气氛,是多么不寻常啊!

佛理诗,或者佛家经典语录:等您坐沙发呢!

发表评论

表情
还能输入210个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