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唯美句子 > 余光中一首诗歌赏析

余光中一首诗歌赏析

余光中一首诗歌赏析

看看余光中的这首,很好的小诗

戏李白

你曾是黄河之水天上来

阴山动

龙门开

而今反从你的句中来

惊涛与豪笑

万里涛涛入海

那轰动匡卢的大瀑布

无中生有

不止不休

黄河西来 大江东去

此外五千年都已沉寂

有一条黄河 你已够热闹的了

大江 就让给苏家那乡弟吧

天下二分

都归了蜀人

你踞龙门

他领赤壁

余光中是一位颇具爱国之心和深具中华文化底蕴的台湾著名诗人。他的诗作构思精妙,语句飘逸,性情真率、纯洁。一首《戏李白》,就颇能体现出他的艺术风格。

诗题“戏李白”,一个“戏”字,谐词庄用,亦庄亦谐,表现了作者语言的风趣,充满了个性化色彩。作者起句就仿照《将进酒》的气魄,化用了最能代表李白浪漫主义色彩的诗句,将李白的天才比作滔滔江水,把读者带到一个雄伟的气势之中,也给全诗营造了一个大气的氛围,奠定了一个壮阔的基调。这是诗人创造性的表达,言近旨远,意味悠长。接下来的两句继续化用李白的诗句来写李白,李白在《公无渡河》中写道:“黄河西来决昆仑,咆哮万里触龙门。”诗人在李白诗句的基础上展开想象,“阴山动/龙门开”,在流畅的诗句与生动的画面中,形象地展示了李白诗歌恢弘的气势与豪迈的人格。充分展现了诗人对李白的敬佩之情。

“而今反从你的句中来”,究竟是黄河成就了李白,还是李白成就了黄河,这一句有画龙点睛的作用。诗人让读者在自己仔细的品味中去解读李白与黄河之间的关系,似乎没有李白,黄河的“惊涛”与“豪笑”就缺少了自信一样,可见李白的浪漫诗风与豪放品格在作者心目中的地位。不仅如此,余光中还仿照了李白的浪漫主义手法与奇特的想象,巧妙地写出了对李白诗的想象奇崛与李白豪迈的人格由衷的赞美。“无中生有”“不止不休”,哪里只是“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的庐山瀑布,更多的还应是李白的诗意与他的才情。而“可是你倾侧的小酒壶”一句,则是用大胆的想像,淋漓尽致、入木三分地勾画出一个豪情奔放、嗜酒若狂的诗仙形象,读后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余光中不仅借用、化用李白的诗句来颂扬李白,还运用衬托的手法来写李白的伟大,一是借用五千年的沉寂来反衬李白的高扬,一是用“大瀑布”与“小酒壶”相互映衬,不仅诗情活泼,韵味无穷,还让人感到了诗仙胸中的豪情万丈;作者还用苏轼的豪迈来正面衬托李白的豪迈。正是这些衬托手法的运用,使李白的人格与诗风以及李白对后世的影响都展现得淋漓尽致了。

一首《戏李白》,用极其夸张和浪漫的手法,淋漓尽致地凸显了李白的绝世才华,抒发了对李白的由衷赞美与歌颂之情,也戏出了作者出众的艺术创作水平。

参考资料:xz sh/...507163

赏析余光中的《昭君》

余光中作品鉴赏

作者:蓝棣之

余光中的文学活动广大而持久,诗艺炉火纯青,为当代文学名家。《余光中诗选》收诗人从事诗创作三十余年来精选作品为一帙,由诗人自订,依时代先后编为十三辑,包括十三本诗集之荟萃。余光中说在他创作的总数在六百首以上的诗中,多数是在他居住的台北厦门街这条深长的小巷里写成,他说他的缪思是亚热带牵藤缠蔓的植物,这里,已成了他的根。

几十年来,他手里的诗笔从未放下,也从未有过搁笔之念。有时迫于环境,困于心情,或者忙于工作,最多也不过六七个月无诗。有时诗情充沛,一个月内也会写出七八首来。一般人总是迷信诗是所谓灵感的产品,往往不请自来。余光中认为灵感多半是潜思冥想之余的豁然贯通,绝少不劳而获。最后等到了手的,往往是追求已久的东西。灵感真正出现的时候,往往只露一斑两斑,至于新作的全豹,还有待诗人去殷勤追猎,才能得手。

余光中的诗,等来的都是短篇小品,至于主题较深、份量较重、篇幅较长的作品,就不能不全力去追,而所谓追,就是在知性上对主题做到充分了解,再把知性的认识化为感性的认同,投入诗篇。

了解余光中诗的创作过程,将有助于鉴赏阐释他的诗,举例来说,为了经营长诗《湘逝》,他就花了将近一个月的功夫,把杜甫晚年的诗大致上温习一遍,并把其中的三四十首代表作反复吟味,终于得到不少可以“入诗”的印象和感想,再加以整理,重组,就动手写起初稿来了。

对于余光中来说,创作过程中最辛苦的阶段是动笔前的娠孕,最紧张的是初稿时的阵痛与破胎,最有趣的却是修稿时对初婴儿的端详与凝睇,从余光中创作的情况看,诗人不宜久居异国;久离了本土的生活和语言,主题和形式难免不生脱节的现象。

在读余光中诗的时候,可以看到他的才气表现在对生命的敏感和对文字的敏感上。在艺术上,他承认他在风格上追求各种美,他说这原是文坛上一切野心家共有的野心。余光中的诗,不追随时尚,但是关心时代,不但有才气,而且有胆识。对于他的诗,无论深奥一些的,还是浅显一些的,都可以在欣赏时兼顾。深奥的未必就都不好,因为许多感时忧国的或者为民请命的作品,其实只有高级知识分子自己在读。在诗的品味上,读者要能兼顾白居易与李贺,韩愈与李白,才算是通达而平衡。读者不妨放弃一首诗一读就懂的要求,而要求自己多读几遍,多思索,多体会,多锻炼自己的想象力。

《天狼星》是余光中的重要作品,《大度山》是其中一章。《大度山》写春天对于书斋里知识分子的呼唤,在这里,诗人表现了生命对于春天的敏感和对于文字的敏感和创新。诗人在广阔的视野里有深度地展开了生命在春天的体验。浮士德、济慈、存在主义等引入诗,是学院派诗人的艺术方式。卓文君死了两千年,还是十六岁,诸如此类的时空感受方式,使诗有了深邃的历史感。云很天鹅,云很芭蕾,女学生们很云雀,女学生们很四月,诸如此类对于日常语言的悖离,使得读者更能把握经验,并丰富了诗的技巧。《等你,在雨中》是一首流行很广的诗。诗人的等待是潇洒的等待,审美的等待,因此,尽管难耐刹那,他仍然能够充分领略等待的情趣,而且对迟到的情人也就没有怨言了。也许,诗人是在提倡一种审美的生活态度。余光中的乡愁诗是很流传的,浅显然而有丰富的诗味。《乡愁》用了四个意象巧妙地联结愁绪的两端,清新隽永。《乡愁四韵》就更有意味了:醉酒的滋味是乡愁的滋味,沸血的烧痛是乡愁的烧痛,家信的等待是乡愁的等待,母亲的芬芳,是乡土的芬芳。余光中之所以能写出动人的乡愁诗,是他有好几年时间在香港教书,近乡之情,供给他不少新题材、新感受,尤其初去香港时,魄挂魂牵,日思梦想,莫不尽在大陆,尽在从香港“北望中的那十万万和五千年”。

余光中的一首诗歌赏析

乡愁

余光中

小时候

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

我在这头

母亲在那头

长大后

乡愁是一张窄窄的船票

我在这头

新娘在那头

后来啊

乡愁是一方矮矮的坟墓

我在外头

母亲在里头

而现在

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

我在这头

大陆在那头

【诗歌评析】

该诗情深意切,既渴望了祖国的统一,又将乡愁描写的淋漓尽致.正像中国大地上许多江河都是黄河与长江的支流一样,余光中虽然身居海岛,但是,作为一个挚爱祖国及其文化传统的中国诗人,他的乡愁诗从内在感情上继承了我国古典诗歌中的民族感情传统,具有深厚的历史感与民族感,同时,台湾和大陆人为的长期隔绝、飘流到孤岛上去的千千万万人的思乡情怀,客观上具有以往任何时代的乡愁所不可比拟的特定的广阔内容。余光中作为一个离开大陆三十多年的当代诗人,他的作品也必然会烙上深刻的时代印记。《乡愁》一诗,侧重写个人在大陆的经历,那年少时的一枚邮票,那青年时的一张船票,甚至那未来的一方坟墓,都寄寓了诗人的也是万千海外游子的绵长乡关之思,而这一切在诗的结尾升华到了一个新的高度:“而现在/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我在这头/大陆在那头。”有如百川奔向东海,有如千峰朝向泰山,诗人个人的悲欢与巨大的祖国之爱、民族之恋交融在一起,而诗人个人经历的倾诉,也因为结尾的感情的燃烧而更为撩人愁思了,正如诗人自己所说:“纵的历史感,横的地域感。纵横相交而成十字路口的现实感。”(《白玉苦瓜》序)这样,诗人的《乡愁》是我国民族传统的乡愁诗在新的时代和特殊的地理条件下的变奏,具有以往的乡愁诗所不可比拟的广度和深度。 余光中先生热爱中华传统文化,热爱中国。礼赞“中国,最美最母亲的国度”。他说:“蓝墨水的上游是汨罗江”,“要做屈原和李白的传人”,“我的血系中有一条黄河的支流”。

【美点追踪】

在意象的撷取和提炼上,这首诗具有单纯而丰富之美。乡愁,本来是大家所普遍体验却难以捕捉的情绪,如果找不到与之对应的独特的美的意象来表现,那将不是流于一般化的平庸,就是堕入抽象化的空泛。《乡愁》从广远的时空中提炼了四个意象:邮票、船票、坟墓、海峡。它们是单纯的,所谓单纯,绝不是简单,而是明朗、集中、强烈,没有旁逸斜出意多文乱的芜蔓之感;它们又是丰富的,所谓丰富,也绝不是堆砌,而是含蓄。有张力,能诱发读者多方面的联想。在意象的组合方面,《乡愁》以时间的发展来综合意象,可称为意象递进。“小时候”、“长大后”、“后来呵”、“而现在”,这种表时间的时序像一条红线贯串全诗,概括了诗人漫长的生活历程和对祖国的绵绵怀念,前面三节诗如同汹涌而进的波涛,到最后轰然而汇成了全诗的九级浪。

《乡愁》的形式美也令人瞩目。它的形式美一表现为结构美,一表现为音乐美。《乡愁》在结构上呈现出寓变化于传统的美。统一,就是相对地均衡、匀称;段式、句式比较整齐,段与段、句与句之间又比较和谐对称。变化,就是避免统一走向极端,而追逐那种活泼、流动而生机蓬勃之美。《乡愁》共四节。每节四行,节与节之间相当均衡对称,但是,诗人注意了长句与短句的变化调节,从而使诗的外形整齐中有参差之美。《乡愁》的音乐美,主要表现在回旋往复、一唱三叹的美的旋律,其中的“乡愁是——”与“在这头……在那(里)头”的四次重复,加之四段中“小小的”、“窄窄的”、“矮矮的”、“浅浅的”在同一位置上的重叠词运用,使得全诗低回掩抑,如怨如诉。而“一枚”、“一张”、“一方”、“一湾”的数量词的运用,不仅表现了诗人的语言的功力,也加强了全诗的音韵之美。

......更多唯美的句子:www.234p.cn

诗歌余光中的《等你,在雨中》的赏析

赏析:《等你,在雨中》可称余光中爱情诗歌的代表作。诗作名曰“等你”,但全诗只字未提“等你”的焦急和无奈,而是别出心裁地状写“等你”的幻觉和美感。黄昏将至,细雨蒙蒙,彩虹飞架,红莲如火,“蝉声沉落,蛙声升起”。正因为“你”在“我”心中深埋,所以让人伤感的黄昏才显得如诗如画。“我”情不自禁地喃喃自语:“你来不来都一样,竟感觉/每朵莲都象你”。莲象征美丽与圣洁,诗中的莲既是具象的实物,又是美与理想的综合。因此诗人把约会的地点安排在黄昏的莲池边。象电影中的特技镜头一样,等待中的美人从红莲中幻化而出,“摇一柄桂桨,在木兰舟中”,妩媚动人,艳若天仙。莲花与情人的清芬之气,使“我”如痴如醉,物我两忘。如果不是瑞士表悄悄地告诉“我”七点已到,真不知会沉迷至何时!美人在时钟指向七点时翩翩而来,幻觉本应在“我”与情人的拥抱和热吻中化为现实了,然而诗人匠心独运,出其不意,笔锋陡转,却写“我”望着姗姗而来的美人,仿佛看到了一朵红莲,姜白石词中婉约的韵律象叮咚作响的清泉缓缓流进“我”的心中…… 诗歌至此嘎然而止,但又余音袅袅,留给人们无限相象的余地,使读者久久找不到走出诗境的途径。

??余光中的诗作情通古今,意贯中西。源远流长的中国诗歌传统,时时滋润着他年轻的诗心。在传统与现代的交汇中,余光中的诗歌有着更博杂的兼容性。《等你,在雨中》语言清丽,声韵柔婉,具有东方古典美的空灵境界,同时,从诗句的排列上,也充分体现出诗人对现代格律诗建筑美的刻意追求。在回归传统时他并不抛弃“现代”,他寻求的是一种有深厚传统背景的“现代”,或者说是一种受过“现代”洗礼的“古典”。诗歌运用独白和通感等现代手法,把现代人的感情与古典美揉合到一起,把现代诗和古代词熔为一炉,使得诗歌达到了一种清纯精致的境界。

余光中诗《漂水花》赏析

《漂水花》的来历,是华文现代诗坛的一则趣事,一段佳话。

1983年,台湾著名诗人罗门到香港大学演讲,与任职于香港中文大学的余光中同游九龙“船湾长堤”等风景区。这两位56岁同庚诗人,对海天之空阔忽萌起玩掷石片的游戏的童心,在一番漂水花的嬉戏之后,余光中为此写了一首《漂水花——赠罗门之二》:

在清浅的水边俯寻石片

你说,这一块最扁

那撮小胡子下面

绽开了得意的微笑

忽然一弯腰

把它削向水上的童年

害得闪也闪不及的海

连跳了六、七、八跳

你拍手大叫

摇晃未定的风景里

一只白鹭贴水

拍翅而去

这里纯用有真意、去粉饰、不做作的白描手法写漂水花的过程。不像在做诗,而“削向水上的童年”的谐趣充满在字里行间。他写罗门俯寻之后,而说话,而得意,而微笑,而弯腰,而削,而拍手,而大叫,这一连串动态多么生动传神。动态的白描,描得如此简明,如此紧凑,如此妙,似这般笔法,可能上溯到《史记》的名篇。至于音韵之妙,倒是末技。

更为难得的是,罗门另有回赠余光中的同题诗《漂水花》。它虽然也是应酬式的小品,但同样将诗人不泯童心的抽象时空假借具体的描绘生动地表现出来。罗门的《漂水花——赠余光中》全诗如下:

六岁的童年

跳着水花来

找到我们

不停地说

石片是鸟翅

不是弹片

要把海与我们

都飞起来

一路飞回去

如果说,余光中的《漂水花》是陶渊明式的旷达,罗门的《漂水花》却是杜甫式的苦痛。他们的表现方式虽有差异,但同样达到神妙的意境。

余光中的思乡诗《满月下》怎样赏析?

表达的情感

作者对故乡的思念之情。

台湾诗人余光中诗作,以对满月下景色的描写表达作者对故乡的思念之情。

余光中是个复杂而多变的诗人,他写作风格变化的轨迹基本上可以说是中国整个诗坛三十多年来的一个走向,即先西化后回归。在台湾早期的诗歌论战和70 年代中期的乡土文学论战中,余光中的诗论和作品都相当强烈地显示了主张西化、无视读者和脱离现实的倾向。

80年代后,他开始认识到自己民族居住的地方对创作的重要性,把诗笔“伸回那块大陆”,写了许多动情的乡愁诗,对乡土文学的态度也由反对变为亲切,显示了由西方回归东方的明显轨迹,因而被台湾诗坛称为“回头浪子”。

余光中文学语言繁复善变,力求在“在中国文字的风火炉中”,炼出一颗丹来。

从诗歌艺术上看,余光中是个“艺术上的多妻主义者”。他的作品风格极不统一,一般来说,他的诗风是因题材而异的。表达意志和理想的诗,一般都显得壮阔铿锵,而描写乡愁和爱情的作品,一般都显得细腻而柔绵。著有诗集《舟子的悲歌》、《蓝色的羽毛》等

蛛网 余光中 赏析

余光中诗集

扬子江船夫曲

算命瞎子

西螺大桥

招魂的短笛

钟乳石

我之固体化

天问

火浴

石器时代

或者所谓春天

星之葬

纱帐

五陵少年

第三季

圆通寺

春天,遂想起

连环

银叶板痕

民歌

海棠纹身

问烛

乡愁

莲的联想

等你,在雨中

碧潭

当我死时

在冷战的年代

灰鸽子

大江东去

下次的约会

白玉苦瓜

永远,我等

夜色如网

月光光

狗尾草

乡愁四韵

黄昏

蛛网 。。。。。。。。。。。。

中元夜

所谓永恒

与永恒拔河

戏李白

寻李白

风铃

寄给画家

布谷

控诉一支烟囱

珍珠项链

梦与地理

与李白同游高速公路

欢呼哈雷

蜀人赠扇记

附:读《蜀人赠扇记》

中元月

向日葵

秦俑

鼎湖的神话

对灯

浪子回头

与海为邻

高楼对海

乡愁(余光中)

小时候

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

我在这头

母亲在那头

长大后

乡愁是一张窄窄的船票

我在这头

新娘在那头

后来啊

乡愁是一方矮矮的坟墓

我在外头

母亲在里头

而现在

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

我在这头

大陆在那头

【诗歌评析】

该诗情深意切,既渴望了祖国础统一,

又将乡愁描写的淋漓尽致.

正像中国大地上许多江河都是黄河与长江的支流一样,

余光中虽然身居海岛,

但是,作为一个挚爱祖国及其文化传统的中国诗人,

他的乡愁诗从内在感情上继承了我国古典诗歌中的民族感情传统,

具有深厚的历史感与民族感,

同时,台湾和大陆人为的长期隔绝、飘流到孤岛上去的千千万万人的思乡情怀,

客观上具有以往任何时代的乡愁所不可比拟的特定的广阔内容。

余光中作为一个离开大陆三十多年的当代诗人,

他的作品也必然会烙上深刻的时代印记。

《乡愁》一诗,侧重写个人在大陆的经历,

那年少时的一枚邮票,那青年时的一张船票,

甚至那未来的一方坟墓,

都寄寓了诗人的也是万千海外游子的绵长乡关之思,

而这一切在诗的结尾升华到了一个新的高度:

“而现在/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我在这头/大陆在那头。

”有如百川奔向东海,有如千峰朝向泰山,

诗人个人的悲欢与巨大的祖国之爱、民族之恋交融在一起,

而诗人个人经历的倾诉,也因为结尾的感情的燃烧而更为撩人愁思了,

正如诗人自己所说:“纵的历史感,横的地域感。纵横相交而成十字路口的现实感。”

(《白玉苦瓜》序)这样,

诗人的《乡愁》是我国民族传统的乡愁诗在新的时代和特殊的地理条件下的变奏,

具有以往的乡愁诗所不可比拟的广度和深度。 余光中先生热爱中华传统文化,

热爱中国。礼赞“中国,最美最母亲的国度”。他说:“蓝墨水的上游是汨罗江”,

“要做屈原和李白的传人”,“我的血系中有一条黄河的支流”。...更多唯美的句子:www.234p.cn

余光中 十年看山 赏析

“十年看山,看的不是眼前的山,”诗人余光中在香港客居十年后,终于在有一天才感悟出一座大山的份量与内涵,那座大山就是诗人心中思念的大陆,写下了这一首《十年看山》的诗。

这篇诗作,是余光中教授於一九八五年离开香港返台后所写,诗中表达了自己离开香港后才觉悟香港是失去的梦。

余光中教授曾於1975至1985年间在香港中文大学执教。他喜欢行山,常带学生去行山,谈论诗文,很喜欢香港的山水。余光中教授〈十年看山〉诗中有很多看似不经意的变化的排比,都是诗人下了功夫经营的。

〈十年看山〉一诗的开头是:「十年看山,不是看香港的青山/是这些青山的背后/那片无穷无尽的后土/」

余光中教授居港期间心念大陆,在离别香港前夕,才觉悟到香港的山水,尤其是中文大学周围的山水,才是他的至爱。「……再一回头,十年的缘份……顿悟那才是失去的梦土……」 而他,是直至1987年台湾开放后才重回大陆的。

是的,就是为了这块“大陆”,这块神圣无比的皇天后土,诗人坎坷历尽,

心血泄尽。在文道诗途永远求索,永无终止。为寻求一个有深厚“古典”背景的

“现代”家园和受过“现代”洗礼的“古典”故乡,他“愁”而至于心悸,“愁”而至于肠断.

余光中的诗集白玉苦瓜的赏析

这是一首含义深邃、思想深刻、艺术圆熟的咏物诗。诗人咏诵的是藏于故宫博物院的珍贵文物——白玉雕琢的苦瓜,然而这决不仅仅是简单的咏物,而是利用意象,以物寄情,表现了诗人珍惜文化传统、愿中华崛起的思想感情。

诗中的第一节描写白玉苦瓜新鲜饱满,清盈圆润。作者说它像吸吮了“古中国喂了又喂的乳浆”,这寓意着赞美源远流长、光辉灿烂的中国文化孕育着一代代中华民族儿女。正因为苦瓜自己的根深深扎在民族的土壤里,才激发了作者的诗情,用最美好的语言由衷地歌颂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第二节补叙白玉苦瓜生长经过,说它是大地母亲“苦心的悲慈苦苦哺出”,又说“钟整个大陆的爱在一只苦瓜”,这是从文物升华,将其作为祖国的象征咏唱。这从苦瓜被“皮鞋”“马蹄”“重吨战车”践踏过(象征祖国自鸦片战争以来——尤其是日寇入侵后所遭受的重重苦难)可进一步得到证实。第三节是诗人将自己融入诗中,表达了作者对艺术超时间性的追求“在时光以外奇异的光中”,此“光中”是双关语,暗含作者的名字。他追求艺术能超越时间流芳百世,像“仙果”那样“饱满而不虞腐烂”,但他并不想不食人间烟火,拔着自己的头发离开哺育他成长的大地母亲即诗中所写的“不产生在仙山,产在人间”,这充分说明余光中艺术理想并不是否定民族传统的“横的移植”,而是高度“重视回归自己的‘泥土’”。

此诗无论是回忆沉思、抒情咏叹,还是写视觉味觉、色调韵律,都围绕着苦瓜这一轴心。结尾预言苦瓜,“不再是涩苦”,表明作者对中华民族的崛起,即不再被皮靴踩、重吨战车蹂躏充满了信心。作者曾说:“唯有真正属于民族的,才能真正成为国际的。”《白玉苦瓜》这首诗,典型地体现了他这种诗学观。这不仅从作者所歌咏的对象是中国特产可看出,而且从诗的丰厚的民族内容和象征意义,以及文言词语的运用和形式韵律所保留的“五四”新诗特色,也可印证这一点。

赞余光中的诗句

其实梁实秋(1903年1月6日-1987年11月3日)和余光中(1928至今)是两代人,当梁实秋享誉文坛的时候,正是中国文学史上的新月诗派流行时期,余光中还未出生或刚刚出生,所以后来他们的关系也是是亦师亦友的关系,后来又都在台湾,到底这是中肯的评价,还是有意的提携,现在来看已经没有意义了,因为余光中今天的成就确实对得起这句评价。余光中于1987年在文章中曾谓“如无实秋的提掖,只怕难有光中的今天”。直至现在余也一直称是梁的学生,余光中很多文章中经常提到梁实秋。

余光中一首诗歌赏析:等您坐沙发呢!

发表评论

表情
还能输入210个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