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唯美句子 > 老人与海中对小男孩的评价

老人与海中对小男孩的评价

老人与海中对小男孩的评价

一、小男孩是老人力量的源泉,精神的慰藉

“小男孩”贯穿了整本小说,开篇与结尾是小男孩的的确的、真实的出现,而在小说的中段,也就是老人在大海上孤独奋战、漂泊的时候,“小男孩”则出现在了老人的心中,或者说出现在他的信念之中。

男孩的出现是这样早,在文章开篇的第一段里,海明威就这样写道:“头四十天里,还有一个男孩跟他在一起,可是过了四十天还没捉上一条鱼……于是男孩听从了他们的吩咐,上了另外一条船,头一个礼拜就捕到了三条好鱼。”这里提到男孩一离开老人,就捕到了三条好鱼,这对老人来说是多么大的一个讽刺,似乎从反面在证实他的确是“倒了血霉”,或许老人能一直坚持到八十五天,一定程度上也有着想要给男孩(抑或还有他的父母证明),他依旧是那个强悍的男人,那个技术够高明的渔夫的想法吧!“我告诉那个男孩我是个不同寻常的老头,他说‘现在是我必须证明这的时候啦。’”这难道不是老人出海的动力之一吗?

在追捕大鱼的艰苦过程中,他通过假想男孩在他身边时可能会做的,对他的照顾与帮助,来缓解身体与精神上的双重苦痛。当老人刚见到大鱼开始着手捕捉的时候,“然后他说出声来,‘但愿那男孩在就好了。可以帮帮我,让他见识见识这种光景。’”当老人的因过度用力而手抽筋的时候,“要是那男孩在这儿,他可以给我揉揉胳膊,从前臂一直往下揉,他想。”当钓索勒进他手里的伤口时,“如果男孩在这儿,他会用水打湿这些钓索卷儿,他想。是啊,如果男孩在这儿。如果男孩在这儿。”我们可以清楚地觉察出在出海捕鱼的过程中,老人出现频率非常高的一句话就是:“但愿那男孩在这儿就好了”。这句话仿佛有着巨大的能量与魔力,如同武侠小说中出镜率最高的幼稚金创药一样,抚平了老人心中的伤口,又如同强力胶把老人这颗已经被许多针扎出了一个个泄气孔的气球一一补好。一向以惜墨如金而闻名的海明威竟然在这里花费了如此之多的笔墨来一遍又一遍地不厌其烦地重复老人对孩子能在他身边的渴望!这显见男孩之于老人的重要性。

除了平复创伤,小男孩还给老人以精神上的支撑与行动的动力。当他在与鲨鱼搏斗的时候,老人的心中出现了倦怠与无力感,但他一想到离陆地已经不远,马上就能回家时,他的心中又充满了能量!当时他是这样想的:“我现在离陆地不会太远,他想。我希望每人为此大大地担心。当然啦,只有那男孩会担心。但我相信他一定会有信心。”是啊,是男孩对老人的信心,使他还能爆发出最后的那点力量!当老人拖着疲惫的身躯、满手的伤痕以及那条巨大的马林鱼骨架,倒在自己的床上时,他与马诺林有这样的一小段对话:

“它们把我打垮了,马诺林。”他说。“它们确实把我打垮了。”

“它没有把你打垮。那条鱼可没有。”

“对。真是这样。那是后来的事。”

小男孩的一句真挚的肯定,又让老人在他说“它们把我打垮了”时的那种失落与失望的情感中又找到了一丝温暖与力量,让他在这次失败的捕鱼经历后又开始梦见狮子。

二、小男孩身上蕴含着女性的象征

这也是我个人认为小男孩这个形象值得玩味的地方。因为我认为,小男孩身上兼具了从老人圣地亚哥身上继承到的男子的英雄气概以及一种柔和的母性光辉。我们都知道,在这部小说中是没有一个女性形象出现的。但是,这部小说读起来却不是那么冷硬,这便是源于马诺林与老人之间那种种情愫。或者说,马诺林身上具有那种温和的偏女性化的气质。我们从开篇与结尾小男孩出现的部分便能很明显地感觉到。

书中有一个细节,是在出海的前一天,男孩跟着老人走进他的窝棚中出现的。那个窝棚的墙上一度挂着一幅他妻子的着色照,但他把它取下来了,因为看了使他觉得太孤单。这是书中提及的唯一的女性,然而却是过世的。而此后,是这个小男孩在照顾着他。那么小男孩现在对老人贴心的照顾从某种程度上来说是不是就可以看成是他妻子(只是以一个女性角色出现,而没有上升到爱人的层面看)对其照顾的一种延续呢?

开篇的时候,在老人的窝棚里,男孩与老人那段关于吃饭撒网的对话以及结尾处等老人顺利返航后男孩在床边照顾老人,端茶递水,尤其是最后老人继续沉睡,而“男孩坐在他身边,守着他。”这感觉难道不觉得有种女性化的成分在吗?实际上,从孩子对老人的不可或缺的重要性上来看,从老人在困难和孤独中对孩子的需要和渴望上来看,从孩子对老人的饮食起居等方面无微不至的照顾上来看,从孩子因为老人受伤的手因为老人所受的苦而哭泣不止上来看,也从他在老人熟睡时在旁边看护着老人这一特写镜头上来看,孩子对老人是带着着一种散发着温柔的关心他的女性特征的。

而结尾处的那段老人与孩子的长对话,它既写了男孩冲破父母的束缚,勇敢刚强地决定要和老人一起改进渔船设施,一起出海捕鱼,又写了男孩对老人无微不至地照顾。我觉得这是将马诺林身上那种男子汉的硬朗的气质与代表的些许女性化的一面很好地糅合在一起的体现。

《老人与海》中的孩子是个怎样的形象?

“运气是我有了一个好老头儿和一个好孩子,而近来作家们已经忘记还有这些事情”,[xii]海明威在谈到小说成功的因素之时,曾颇为自得地将小男孩与老人相提并论。由此可见,小男孩马洛林在《老人与海》中起着不可或缺的作用,然而小说的真实素材《在大海上》这篇通讯里却并无小男孩其人,小说中他却占了不少篇幅,这便是海明威艺术创意与匠心所在,要研究《老人与海》象征因素,小男孩马洛林显然很值得读者与批评家们推敲了。 孩子是从五岁起跟老人上船学习捕鱼的,孩子的个性特征从另一个侧面反映了老人的性格,孩子虽然很小,但并不显很孩子气;从老人那里学到的不仅是捕鱼的本领,还有自尊自强的精神,并学会懂得生活的艰辛与男人的责任。稚嫩的肩膀早已习惯了清早就得出门打鱼的生活的磨砺,纵然是“走路还打瞌睡”[xiii],仍然说“这算什么,男子汉就得这样。”[xiv]铿锵有力,落地有声的言语充分的展示了“海明威式”的硬汉子精神。 在老人的潜意识里,孩子是自己人生的另一阶段,因为一个人不可能梦到两个自己,所以尽管他与孩子朝夕相处,他“做梦时从没有梦见过孩子”。孩子的离开是孩子家长的决定,老人不愿意也不让孩子为难,于是不让他再跟着自己,不让小男孩也沾上老人的霉运,孩子多次的要求坚持回来,纵然老人的失败就摆在面前,现实证实了老人的失败,老人的多次回决,但始终阻止不了孩子。他不怕失败,蔑视失败,勇敢地面对失败,因为在小男孩心里,圣地亚哥是一个“神钓”、“与众不同”。孩子在回归帮助表现海明威“重压下的优雅风度”,小男孩的出现决不是可有可无的点缀品,是有其象征意蕴的,是人类的未来生命延续的维系物,也是硬汉子不向命运低头的力量源泉。圣地亚哥正是从孩子的鼓励下坚强不屈的拼搏下去,他意识到:“要不是孩子,我早完了,这一点不承认可不行”,在与命运搏斗中,几次想到小孩,“要是孩子在这儿多好啊!”所有有了孩子,生活中才会有痛苦和欢乐,才会有灾难和希望,人类社会也才会生生息息,延绵不绝。 将唯一的一个与老人相依为命的小男孩马洛林从桑地亚哥身旁无情地取走,这也是海明威独到的艺术创意。取走是因为老人“倒霉”,是因为孩子的父母强令孩子另攀高枝。也是因为海明威生活在趋向于腐朽和没落的社会里,海明威作为正直而又清醒的知识分子,一方面看透了社会的虚伪和腐败,然而虽然他有胆有识,又有着自信和坚毅的品质,但长期的搏斗使他觉得力不从心了,认为即使自己再怎么,也无法改变这黑暗的现实。因而他感到苦闷,感到疲倦,感到希望和胜利的渺茫,渐渐地就变成了一个实际上的精神胜利者,渴望用精神的胜利使自己得到慰藉,得到解脱。 正是在这种心态的驱使下,海明威流露出对弱者的同情,对有钱人的轻蔑,对贫富差距的不满,于是当老人感到孤寂和痛苦以及失败之后,孩子终于下定决心回到老人的身边,孩子的再次回归,显示他无视父亲的权威与渔民们对运气的迷信,“去他妈的什么运气,我要运气跟我走。”[xv] “家里人说起来,我才不管呢,”[xvi]孩子在回归之前,老人的奋斗也是孤立的,无论如何英勇都注定会失败,孩子的话昭示出他在老人的英雄气概的感召下走向了成熟,在失败之中隐隐约约地又感到了一丝的欢乐与光明的希望。 大海是海明威生存环境的象征 大海在整篇故事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它是圣地亚哥老人赖以生存的物质世界,是他生活的全部内容,海为他准备了神秘的大鱼,为他提供了展示其无比的勇气和毅力的场所,从美学角度来讲,大海是一幅“意味着许多东西”的写意画。 在苍茫而神秘的大海,她是“仁慈的,十分美丽的,但是她有时竟会这样地残忍,又是来得这样的突然,那些在海面上飞翔的鸟儿,不得不一面点水搜寻,一现发出微细而凄惨的叫喊……”,可是“老头儿总是把海当作一个女性,当作施宠或者不施宠的一个女人。”“为什么盗贼鸟和强大的鸟把像海燕一样的鸟儿弄得那样柔弱、那样纤细,海洋有时竟能够如此残忍呢?” 圣地亚哥虽然也想到“海洋仁慈又十分美丽”,但是,他所强调的是“海洋就是能够如此的残忍,又是来得这样的突然”,那些弱小的鸟儿只能发也“微弱而凄惨的叫声”。圣地亚哥在这里流露的分明是对海洋残忍的不满,是对海燕一类弱小鸟儿的同情,如果我们联系当时的美国现实,当时麦卡锡主义在美国猖獗横行[xvii],民主与进步力量遭到疯狂的迫害,整个美国社会弥漫着疑惧和恐怖的气息,圣地亚哥关于海洋会突然变的残忍。又为什么要反复交待圣地亚哥对大海上小鸟的同情呢?作者只提到属于同类的海上的两种鸟儿,海燕和黑色的小海燕,而“尤其为弱不禁风的黑色小海燕伤心”。当反共的麦卡锡主义在美国猖獗时,美国共产党人却没有形成一支对抗力量,众多的共产党人和民主进步人士遭受审判和监禁,美国人民经历着空前的大劫难。海明威正是在这特定的残酷现实面前,把“海燕一类的鸟儿”写成了无法抗拒风浪的生灵,并把它选作受害于“海洋残忍”的代表。小说中“海燕一类的鸟儿”即象征美国共产党、人和民主进步人士。我们又注意到大海一律都是“暗黑的”,“黑漆漆的”或是其它黑暗的色调,仿佛大海是一个穿着黑衣,带着黑色的面纱,海洋又是“如此的残忍”这又不正象征着麦卡锡主义把美国搞得天昏地暗的社会现实么? 但海明威却又给大海赋予了女性的身体和灵魂。海的女性,让她自身蕴含着大量的生殖力和可能性,所以才能为老人准备好一个巨大无比的鱼,她的宽广足以使老人驶入体验不可知的和未知的现实奥秘的领域,她的浩大足以允许老人生活的永恒之中。圣地亚哥与自然的关系也主要体现在他与大海的依存又斗争的关系之上,美国是一个多民族国家,各民族文化的海洋上汇合并经由海洋而输入美国,美国文化的源头也必须追溯至欧洲文化的爱琴海文化。这也是海明威选择“大海”作为渔夫圣地亚哥生存环境的重要原因,而文化的博大精深也非“仁慈、善良”的女性才可容纳的。 独自在海上的日子,圣地亚哥看日升日落、观月隐月现,与鱼鸟作伴,和风水对话,他也变成了大海的一部分。“海洋是仁慈的,十分美丽的,”最终给予了老人一条“比小船还长两英尺”的大马林鱼。可是海洋又是残忍的——那此成群结队而来鲨鱼夺走了他辛苦追捕到的大鱼,粉碎了他的“光荣”。老人的孤独与快乐、斗争与失败都和大海相联系。老人与大海的关系是既依存于大海又要与大海斗争。他不仅仅从大海获得生存条件、生存技巧,还从大海获得朋友和对手。大海是他的生活场所和战斗场所,也将成为他的最后归宿,这与海明威有极其重要的关系。 海明威只是一个描写男人的作家,他描写的是能在“重压下表现优雅风度”的男人,“海明威没有一部可以称得上是专门以女人为中心主角或以妇女读者为主要对象的作品”[xviii],与海明威同时代的评论家艾德蒙·威尔逊说:“他笔下的女性是不真实的”[xix],这是由于母亲的清高自负、骄纵自私给海明威留下终生影响,母亲十足的男性气质与专横令海明威极其反感,甚至在他母亲死后多年,海明威还在朋友面前愤愤地说他的母亲是雌雄同体,母亲的“男性化”行为造成了海明威心里障碍——认为自己缺少真正的母爱,这就让他在恋爱时表现出明显的恋母情结,总是爱恋年龄比他大的女人,这一事实也间接地反映出他在前半生中不断寻找一位理想母亲替代者的渴望与决心,“女人是使他不安的最大根源”[xx],父母在婚姻上的不谐调与海明威(1899年)大7岁的阿格尼丝(1882年)的拒婚对海明威的伤害反映出海明威性格极为脆弱的一面。这一现实令海明威内心不安与痛苦,于是精神上的寄托成为了医治他内心的一剂良药。那么“仁慈的、美丽的大海”成为他内心的理想化身。 因此,这幅“意味着许多东西”的写意画成了海明威生存环境的剪影。

《老人与海》 中小男孩 有什么象征意义吗?

见证和传承.

小男孩是从五岁起跟老人上船学习捕鱼的,孩子的个性特征从另一个侧面反映了老人的性格,孩子虽然很小,但并不显很孩子气;从老人那里学到的不仅是捕鱼的本领,还有自尊自强的精神,并学会懂得生活的艰辛与男人的责任。稚嫩的肩膀早已习惯了清早就得出门打鱼的生活的磨砺,纵然是“走路还打瞌睡”,仍然说“这算什么,男子汉就得这样。”铿锵有力,落地有声的言语充分的展示了“海明威式”的硬汉子精神。 在老人的潜意识里,孩子是自己人生的另一阶段,因为一个人不可能梦到两个自己,所以尽管他与孩子朝夕相处,他“做梦时从没有梦见过孩子”。孩子的离开是孩子家长的决定,老人不愿意也不让孩子为难,于是不让他再跟着自己,不让小男孩也沾上老人的霉运,孩子多次的要求坚持回来,纵然老人的失败就摆在面前,现实证实了老人的失败,老人的多次回决,但始终阻止不了孩子。他不怕失败,蔑视失败,勇敢地面对失败,因为在小男孩心里,桑提亚哥是一个“神钓”、“与众不同”。孩子在回归帮助表现海明威“重压下的优雅风度”,小男孩的出现决不是可有可无的点缀品,是有其象征意蕴的,是人类的未来生命延续的维系物,也是硬汉子不向命运低头的力量源泉。

老人与海中,老人与小男孩各叫什么名字

老人叫Santiago,一般翻译为圣地亚哥,桑提亚哥

小孩叫Manolin,一般翻译为马诺林

《老人与海》请摘录所有关于小男孩的描写!

老人与海

[编辑首段]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跳转到: 导航, 搜索

《老人与海》 《老人与海》封面

原名: The Old Man and the Sea

作者: 欧内斯特·海明威

国家: 古巴

语言: 英语

体裁: 小说

出版: 斯克里布纳之子公司

年份: 1952年

《老人与海》(The Old Man and the Sea)是海明威于1951年在古巴写的一篇中篇小说,于1952年出版。它是海明威创作并在他还在世时出版的最后一部主要的虚构作品。作为他最著名的作品之一,它围绕一位老年古巴渔夫,与一条巨大的枪鱼在离岸很远的湾流中搏斗。虽然对它有不同的文学评价,但它在20世纪小说和海明威的作品中是值得注目的,奠定了他在世界文学中的突出地位,对于他1954年获得诺贝尔文学奖也起了重要作用。

[编辑] 荣誉

《老人与海》为海明威带来了许多荣誉。1953年5月4日,海明威获得普利策奖;同年,获得美国文学院的小说金质奖章;1954年,“因为精通于叙事艺术,突出地表现在其近著《老人与海》之中;同时也因为对当代文体风格之影响”而获得诺贝尔文学奖。

[编辑] 相关影视

剧照

剧照

《老人与海》曾数次被改编成电影。其中最著名的是于1958年10月7日上映的版本,由彼得·维尔德编剧,约翰斯·特奇斯、弗雷德·金尼曼、亨利·金执导,斯潘瑟·特雷西饰演Santiago,菲力普·帕佐斯饰演Manolin,在当年的奥斯卡中获得最佳原创音乐奖项,还获得了最佳男主角奖和最佳摄影奖的提名。不过,海明威本人并不认同特雷西的扮演,他甚至把特雷西称为“肥猪油”。

[编辑] 参考资料

* Baker, Carlos, ed (1962). Critiques of Four Major Novels. New York: Charles Scribner's Sons. ISBN 0684411571.

* "Hemingway's 'Old Man' dies in Cuba",BBC News, January 14, 2002.

* obes, Katharine T., ed (1968). Twentieth Century Interpretations of The Old Man and the Sea. Englewood Cliffs, New Jersey: Prentice Hall. ISBN 0136339174.

* oseph Waldmeir (1957). "Confiteor Hominem: Ernest Hemingway's Religion of Man". Papers of the Michigan Academy of Sciences, Arts, and Letters XLII: 349–356.

* Michael Palin's Hemingway Adventure: Cuba. PBS. URL accessed on January 21, 2006.

* obert P. Weeks (1962). "Fakery in The Old Man and the Sea". College English XXIV: 188–192.

* The Nobel Prize in Literature 1954. The Nobel Foundation. URL accessed on January 31, 2005.

* Young, Philip (1952). Ernest Hemingway. New York: Holt, Rinehart, & Winston. ISBN 0816601917.

* Hemingway, Ernest (1952). The Old Man and the Sea. New York: Charles Scribner's Sons.

显示▼隐藏▲

查 • 论 • 编 • 历

海明威作品

小说:

急流的春天 (1926) 妾似朝阳又照君 (1926) 永别了,武器 (1929) 虽有犹无 (1937) 战地钟声 (1940) 渡河入林 (1950) 老人与海 (1952) 河流中的岛 (1970) 伊甸园 (1986) 乞力马扎罗山下 (2005)

短篇故事:

大双心河 (1924) 士兵的家 (1925) 雨中的猫 (1925) 一个乾净明亮的地方 (1926) 白象似的群山 (1927) 杀人者 (1927) 不败者 (1927) 一天的等待 (1933) 乞力马扎罗山的雪 (1936) 世界之都 (1936) 麦康伯短促的幸福生活 (1936) 赌徒、女尼与无线电 (?) 一个年轻人的冒险 (?)

短篇故事集:

三个故事和十首诗 (1923) · 在我们的时代里 (1925) · 男人没有女人 (1927) · 胜者一无所获 (1933) · 乞力马扎罗山的雪 (1936) · 第五纵队 (1938) · 第五纵队与西班牙内战的四个故事 (1969) · 尼克·亚当斯故事集 (1972) · 完整故事集 (1987) · 故事集 (1995) · 本质的海明威 (?) · 海明威的读者 (?)

Plays:

短暂快乐时光 (1961) · 海明威英雄 (1967)

非小说:

午后之死 (1932) · 非洲的青山 (1935) · 狂野的一年 (1962) · 流动的飨宴 (1964) · en:By-Line: Ernest Hemingway (1967) · en:Ernest Hemingway: Cub Reporter (1970) · 海明威书信选集1917年-1961年 (1981) · 危险的夏天 (1985) · en:Dateline: Toronto (1985) · 真实的前线 (1999 memoir)

电影改编:

战地春梦 (1932) · 战地钟声 (1943) · 虽有犹无 (1944) · 杀人者 (1946) · en:The Macomber Affair (1947) · 中断点 (1950) · 乞力马扎罗山的雪 (1952) · 太阳依旧升起来 (1957) · 战地春梦 (1957) · 老人与海 (1958) · 一个年轻人的冒险 (1962) · 杀人者 (1964) · 战地钟声 (1965) · 战地春梦 (1977) · 太阳依旧升起来 (1984) · 爱与战争 (1996) · 老人与海 (1999)

电视改编:

战地春梦 (1990)

老人与海中的老人,大马林鱼,小男孩,等人的象征

《老人与海》写的是老渔夫圣地亚哥在海上的捕鱼经历,描写老人制服大鱼后,在返航途中又同鲨鱼进行惊险的搏斗,然而作品中的形象却具有很强的象征意蕴.他用马林鱼象征人生的理想,用鲨鱼象征无法摆脱的悲剧命运,用大海象征变化无常的人类社会,而狮子则为勇武健壮,仇视邪恶,能创造奇迹的象征,桑提亚哥则是人类中的勇于与强大势力搏斗的"硬汉子"代表,他那捕鱼的不幸遭遇象征人类总是与厄运不断抗争。

大海在整篇故事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它是圣地亚哥老人赖以生存的物质世界,是他生活的全部内容,海为他准备了神秘的大鱼,为他提供了展示其无比的勇气和毅力的场所,从美学角度来讲,大海是一幅“意味着许多东西”的写意画。

关于小说中的“鲨鱼”的象征意义,也有多种不同的解释,诸如象征复仇女神,象征时间,象征死神等等。但海明威自己明确地说过。“那可恶的鲨鱼……,就好比所得税。我努力工作,碰上好运气。我得到一张数目可观的支票,于是所得税就像鲨鱼一样跟踪而来,用尖利的牙齿大块大块地咬着吃,那老人没说到这个,我却说到了”[xxi],显然海明威这里的“鲨鱼”是充斥于他所处世界中恶势力的象征。

而海滩上那具巨大的、白色的马林鱼骨。它作为老人与马林鱼激烈追逐,与鲨鱼拼死相争的见证,可以说既是胜利的象征,也是失败的象征,正是这种微妙的对立统一与相互之间转换,让我们在一次看到了依附其上的海明威式的硬汉子精神。对于马林鱼,作者对它的描写贯穿于全篇。它大而且美,比老人的渔船还长两尺,风度优雅,仪态万分,在水层潜游时是一抹巨大的黑影,跃出海面时,银光闪闪,它牵引着自己的追捕者在茫茫的大海上急剧而又从容地挺进,将身后的波光浪影染成一片暗红。这些描写,不仅切合于全篇海上的风光,更重要的是使这条马林鱼作为一种自然的壮观与伟大的象征而与孤独的老人、飘零的船只形成对照,反射也作为它的追捕者与征服者的老人那副黑瘦的躯干中所蕴涵的力量与光辉。在马林鱼这一象征性形象的照耀下,小说的全部描述也就获得了更为丰厚的意蕴。

“更深的东西是您懂了以后所看到的东西”,海明威这样告诉他的读者们,当我们真正读懂了《老人与海》以后,我们会懂得不仅仅只是老人、小孩、大海和鱼类有一定的象征主义。在这部作品里“更深的东西”还很多。 如小说中的“狮子”在作品中有节律地反复出现,老人甚至从梦中都梦见了“狮子”。显然“狮子”作为力与勇的另一称呼,它在小说中的不断出现,构成了一种寓意十分明确的象征:象征着老人追求力与勇的搏击精神,这种搏击精神就是“海明威式”的硬汉性格的体现。 另外,在《老人与海》中的垒球手老狄马吉奥与老人角力的黑人大力士,鼓着长长的黑翅膀在海上盘旋找追捕目标的鹰,以及关于老人吃的金枪鱼都有一定的寓意,都具有桑地亚哥形象的特质,它们都与作品中其他人物、环境有着符合实际生活本来面目、浑然一体的关系,然而又都是海明威代以传达“意味”的象征体。这与象征主义作家所偏好的那种为追求所谓“主观真实”,面对客观世界支离扭曲,任意构造象征意象的作法是格格不入的,这种差异也许就是海明威不愿接受象征主义桂冠的一个重要原因。 海明威还通过象征性描写隐晦地表达了他对美国现实地极度悲观。小说有多处描写“能够使人联想到距离耶稣蒙难”的情景。当圣地亚哥看到星鲨时,他的喊叫就像“一个人感到钉子穿过他的双手钉进木头里而不由自主发出的喊叫声。”这里暗示的“一个人”就是被“钉在十字架上的耶稣”,再如桑地亚哥“他扛着桅杆坐在那儿”,还有他睡觉的姿势,“两条胳膊直直地伸在外面,两只手心朝上,就这样瞅着了。”作者用这些象征性描写是在暗示:美国的耶稣又被钉在十字架上了,基督精神死亡了。海明威正是以这种无言的、隐晦的,基督徒或许能够领的方式,向他的绝大多数信奉耶稣基督的同胞、世人传递他对美国现实的莫大悲哀。

通过《老人与海》写给孩子的话。

《老人与海》通过塑造了一个经典的硬汉形象告诉我们,人性是强悍的,人类本身有自己的限度,但正是因为有了老渔夫这样的人一次又一次地向限度挑战,超越它们,这个限度才一次次扩大,一次次把更大的挑战摆在了人类面前。在这个意义上,老渔夫圣地亚哥这样的英雄,不管他们挑战限度是成功还是失败,都是值得我们永远敬重的。 因为,他带给我们的是人类最为高贵的自信!

人生本来就是一种无止境的追求。它的道路漫长、艰难,而且充满坎坷,但只要自己勇敢顽强地以一颗自信的心去迎接挑战,他将永远是一个真正的胜利者!

名人笔下的老人和小孩人物描写

朱自清《背影》:

我看见他戴着黑布小帽,穿着黑布大马褂,深青布棉袍,蹒跚地走到铁道边,慢慢探身下去,尚不大难。可是他穿过铁道,要爬上那边月台,就不容易了。他用两手攀着上面,两脚再向上缩;他肥胖的身子向左微倾,显出努力的样子,这时我看见他的背影,我的泪很快地流下来了。我赶紧拭干了泪。怕他看见,也怕别人看见。我再向外看时,他已抱了朱红的桔子往回走了。过铁道时,他先将桔子散放在地上,自己慢慢爬下,再抱起桔子走。

海明威《老人与海》

圣地亚哥瘦削憔悴,后颈满是皱纹,脸上长着疙瘩,但他的双眼像海水一样湛蓝,毫无沮丧之色。

但是这些伤疤中没有一块是新的。它们象无鱼可打的沙漠中被侵蚀的地方一般古老。他身上的一切都显得古老,除了那双眼睛,它们象海水一般蓝,是愉快而不肯认输的。

这两个肩膀挺怪,人非常老迈了,肩膀却依然很强健,脖子也依然很壮实,而且当老人睡着了,脑袋向前耷拉着的时候,皱纹也不大明显了。他的衬衫上不知打了多少次补丁,弄得象他那张帆一样,这些补丁被阳光晒得褪成了许多深浅不同的颜色。老人的头非常苍老,眼睛闭上了,脸上就一点生气也没有。报纸摊在他膝盖上,在晚风中,靠他一条胳臂压着才没被吹走。他光着脚。

老人消瘦而憔悴,脖颈上有些很深的皱纹。腮帮上有些褐斑,那是太阳在热带海面上反射的光线所引起的良性皮肤癌变。褐斑从他脸的两侧一直蔓延下去,他的双手常用绳索拉大鱼,留下了刻得很深的伤疤。但是这些伤疤中没有一块是新的。它们象无鱼可打的沙漠中被侵蚀的地方一般古老。他身上的一切都显得古老,除了那双眼睛,它们象海水一般蓝,是愉快而不肯认输的。

朱自清《白种人——上帝的骄子!》

那小西洋人,那白种的孩子,不过十一二岁光景,看去是个可爱的小孩,引我久长的注意。他戴着平顶硬草帽,帽檐下端正地露着长圆的小脸。白中透红的面颊,眼睛上有着金黄的长睫毛,显出和平与秀美。我向来有种癖气:见了有趣的小孩,总想和他亲热,做好同伴;若不能亲热,便随时亲近亲近也好。在高等小学时,附设的初等里,有一个养着乌黑的西发的刘君,真是依人的小鸟一般;牵着他的手问他的话时,他只静静地微仰着头,小声儿回答——我不常看见他的笑容,他的脸老是那么幽静和真诚,皮下却烧着亲热的火把。我屡次让他到我家来,他总不肯;后来两年不见,他便死了。我不能忘记他!我牵过他的小手,又摸过他的圆下巴。但若遇着蓦生的小孩,我自然不能这么做,那可有些窘了;不过也不要紧,我可用我的眼睛看他——一回,两回,十回,几十回!孩子大概不很注意人的眼睛,所以尽可自由地看,和看女人要遮遮掩掩的不同。我凝视过许多初会面的孩子,他们都不曾向我抗议;至多拉着同在的母亲的手,或倚着她的膝头,将眼看她两看罢了。所以我胆子很大。这回在电车里又发生了老癖气,我两次三番地看那白种的孩子,小西洋人!

再有就找不到了,希望楼主满意!

把分给我吧!~~~~~~~拜托了,我很用心的一篇篇找,一段段粘贴的!!!

老人与海中对小男孩的评价:等您坐沙发呢!

发表评论

表情
还能输入210个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