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唯美句子 > 高姓氏的由来

高姓氏的由来

一、姓氏源流

高(Gāo)姓源出有四:

1、出自姜姓。据《新唐书·宰相世系表》、《元和姓纂》、《广韵》等资料所载,姜太公八世孙奚因拥立齐桓公有功,被赐予祖父公子高的名为姓。相传炎帝神农氏因居住在姜水,所以以姜为姓。炎帝16世孙姜伯夷辅佐大禹治水有功,受封吕侯,子孙因此亦以吕为氏。姜伯夷第37代孙姜尚,即姜太公,又称吕尚、吕望,辅佐周文王、武王灭商立周,受封于齐国。齐国传至太公7世孙文公吕赤,赤有爱子受封于高邑,称公子高。依照周朝贵族礼仪,其孙傒取祖名为氏,为高傒。高傒在齐国为上卿时,迎立公子小白为君,就是齐桓公。高傒成为著名的渤海高氏的始祖。高傒六世孙高止在齐国遭到公孙灶、公孙蛋排挤,出齐奔燕。高止十世子孙高洪为东汉渤海郡守。渤海高氏由此发轫,繁衍不息,成为当今高姓族群中最庞大的一支。

2、出自以王父字为氏。据《通志·氏族略》所载,春秋时齐惠公之子叫公子祁,字子高,其后裔取其字为姓氏。为山东高氏。齐惠公为齐桓公之子。

3、由“高”字开头复姓简化而来。如高车氏、高堂氏、高阳氏、高陵氏等简化而为“高”姓。

4、出自他姓。据《北齐书》所载,十六国时,后燕皇帝慕容云自称为高阳氏后裔,遂改姓高,称高云,其后裔有改复姓为单姓,称高氏;北齐文宣帝高洋赐鲜卑族元景安、元文遥本鲜卑族,随汉姓元,因有功于北齐,高洋赐他们“高”姓;鲜卑慕容氏、高丽羽真氏,后改高氏;魏时,鲜卑族有楼氏,后改高氏;女真族石烈氏、纳羊氏,满族高佳氏、佟佳氏和北宋时入居开封的犹太人等改姓高姓;又北齐时重臣,高隆之,本姓徐,因其父与高欢交厚,遂改为高氏。

得姓始祖:高奚。春秋时期,姜太公六世孙文公吕赤的儿子受封于高邑(今河南省禹州市西南),称为公子高。公子高之孙奚和齐襄公的弟弟公子小白是好朋友。当时,公孙无知发动内乱,杀了齐襄公。奚联合诸大臣一齐平定内乱,诛杀了公孙无知,迎立公子小白为君,就是后来的齐桓公。奚因为平乱迎君有功,被封为上卿,并赐他以祖父公子高的名为姓,称为高氏。高姓就这样诞生了。高奚作为高姓的始祖,受到世代子孙的尊敬和爱戴。

二、迁徙分布

高姓虽然发源于今河南省境内,但春秋以后却以齐鲁之地高氏居多。据史料所载,战国到秦汉时期,高姓已可能迁入河北、辽宁境内。秦汉三国时期,随着政局的几度分合,人口迁徙频繁,高姓人氏渐活动于海河流域,黄河上、下游,淮河流域,长江上、下游地区。两晋南北朝时,战乱频繁,高姓人氏大举南迁,“广陵”郡望便是在这一时期所形成的。隋唐时,有书记载,河南有陈氏父子率军开辟漳郡,其中有高氏参加,另河南高姓族人高钢入迁闽地(今福建省)。此时,德州蓨(今河北省景县)仍是继东汉以来高姓主要的聚居地。五代时期,有陕州硖石(今河南省三门峡市)人在江陵府(今湖北省荆州市)建南平国。有太原(今山西省太原)人高彦俦到四川后蜀政权为官。在此期间,江南江北都有高姓人活动。两宋时期,高姓人为避战乱由中原向江南迁徙。如开封高琼后裔定居于海宁、临安、温州、山阴,合肥人高彻定居于晋陵。元明清时期,高姓人多集聚于东南地区,尤以江苏、浙江地区最为集中。今日高姓主要分布在江苏、福建、广东、江西、云南等地。中国历史上,高姓称帝王者14人,曾建立北齐、燕、荆南等政权。高姓是当今中国姓氏排行第十五位的大姓,人口众多,约占全国汉族人口的百分之一点二一。

三、历史名人

高 柴:今山东省人,春秋时齐国人。孔子品学兼优的七十二弟子之一。

高 洋:今河北景县人,执掌东魏政权多年的高欢之子,代东魏建北齐。北齐共历六帝,执政二十八年。

高 适:唐朝诗人,与岑参齐名,并称为“高岑”。其“边塞诗”以描写边塞风光、士兵生活、人民疾苦为内容。代表作有《燕歌行》。

高 琼:宋代亳州蒙城人,通晓军政,勇猛仗义,其后人许多成为军事将领,高琼一族被一度赞为“高家将”。

高 兴:元蔡州(今河南省汝南)人。出身农家,元武宗时官至河南行省左丞相。

高 启:元末明初长洲(今江苏苏州)人。学识渊博,擅长诗赋,与杨基、张羽、徐贲并称“吴中四士”,其著作被后人汇编为《高太史全集》。

高 武:明嘉靖年间人,所传针炙之术在我国医学上占重要地位。

高 翔:今江苏扬州人,清代“扬州八怪”之一。擅长山水,画梅风格疏秀,亦能画像。

高 鹗:清代文学家,汉军镶黄旗人,《红楼梦》后四十回的续写者。

高渐离:战国末年时燕人,擅长击筑,燕太子丹派荆轲谋刺秦王政(即秦始皇),到易水送行,他击筑,荆轲和歌。后因在筑内暗藏铅块扑击秦始皇,不中被杀。

高仙芝:唐代高丽族人,精于骑射,官至鸿胪卿、假御史中丞、右御林大将军等职。

高怀德:今河北正定西南人,宋初将领。以忠厚倜傥、威武勇敢著称。

高皇后:今安徽蒙城人,宋英宗之皇后。哲宗时她起用司马光,废止王安石变法措施,共执政九年。

高汝砺:金右丞相,封寿国公。现山西省应县人。曾对纸钞的推行和发展起到一定作用。对金国的政治和经济的发展也起到一定的作用。为人正直。

高克恭:元代画家,字彦敬,号房山,其先回鹘(维吾尔族),籍贯大同(今属山西省),居于燕京(今北京市),晚年寓钱塘(今浙江省杭州)。官至刑部尚书。 善书画,《云横秀岭》、《墨竹石坡》为其代表作。与赵孟頫齐名,时人有“南有赵魏北有高”之称。

高则诚:今浙江省永嘉人。元代著名戏曲家,所著南戏剧本《琵琶记》流传甚广。

高文秀:今山东省人,元代戏曲作家。有“小汉卿”的美称。

高攀龙:江苏省无锡人,明代东林党首领之一。当朝大儒,曾与顾宪成在东林书院讲学,时称“高顾”。

高一功:明末米脂(今属陕西)人,农民军将领,随李自成起兵反明。

高斗魁:清代鄞县(今浙江宁波)人,以医术精湛名噪一时,著有《医学心法》、《四明医案》、《吹毛篇》等医学著作。

高凤翰:清代胶州(今属山东)人,著名书画家。著有《湖海集》、《南阜集》、《归云集》等作品。

高剑父:广东省番禺人,岭南画派的创立者,早年间加入同盟会,参加过黄花岗起义。

高士其:福建省福州人,现代科学文艺作家。曾任中央文化部科学普及顾问、中国科普创作协会名誉会长等职。

四、郡望堂号

1、郡望

渤海郡:西汉时置郡,治所在浮阳(今河北省沧州)。此支高氏,其开基始祖为东汉太守渤海太守高洪。

渔阳郡:战国燕将秦开击退东胡后置郡,治所在今北京市密云县西南。以渔水之阳得名。

广陵国:汉时置,治所在今江苏省扬州市。此支高氏,为吴丹阳太守高瑞之后。

河南郡:汉时改秦三川郡置郡,治所在雒阳(今河南洛阳市东北)。此支高氏,为鲜卑族高氏之后开基。

辽东郡:战国燕将秦开击退东胡所建郡,治所在襄平(今辽宁省辽阳市)。

2、堂号

厚余堂:孔子弟子高柴,做费城宰(今之县长)。孔子评他:“柴也愚”。朱熹注“愚是知不足而后知有余”。《词海》:愚,纯朴也。由是,高姓后代以“厚余”作为高姓的堂号。

渤海堂:唐朝时高固、高崇文都被封为渤海郡王;北齐高欢被封为渤海王。

此外,高姓的主要堂号还有:“渔阳堂”、“辽东堂”、“广陵堂”、“河南堂”、“有继堂”、“供侯堂”、“双玉堂”、“后余堂”、“报本堂”、“守愚堂”等。

============================================================

【高姓宗祠通用对联】

〖高姓宗祠四言通用联〗

三年泣血;

八战铭功。

——佚名撰高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春秋时卫国人高柴,字子羔,孔子的弟子,性情仁爱,对父母孝敬,为双亲执丧礼,泣血(哀痛至极,哭泣无声,如血出)三年。下联说唐代幽州人高崇文,字崇文,贞元年间随韩全义镇守长武城,治军有名。吐蕃兵侵犯宁州,他率军前去,大获全胜,封渤海郡王。剑南西川节度使刘阀反乱,他由宰相杜黄裳推荐,以左神策行营节度使率兵讨伐,在鹿头山八战八胜,活捉刘癖,晋封为南平郡王。后官邻宁节度使、京西诸军都统。

技工翦马;

兆应射雕。

——佚名撰高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南北朝时东魏渤海蓨人高欢,字贺六浑,先后参加破六韩拔陵、杜洛周、葛荣等起义军,后随葛荣投奔尔朱荣。一次,尔朱荣让他去剪一匹恶马(把马腿交叉绑起来),他不用羁绊就完成了,那马竟也不踢不咬,他说:“对付恶人也应该这样!”得到尔朱荣的信任,官晋州刺史。尔朱荣死后,他依靠鲜卑武力,联络山东士族,掌东魏兵权,称大丞相。后逼孝武帝西奔长安,另立孝静帝,执掌朝政达十六年。死后,他儿子高洋代东魏建北齐,追尊他为神武帝。下联典指唐末幽州人高骈,字千里,高崇文的孙子。初任朱叔明的司马,一天,有两只大雕从天上飞过,他说:“我如果能富贵,就应该射中。”果然一箭射落二雕,当时号称“落雕御史”。僖宗时,历任天平、剑南、镇海、淮南节度使,诸道行营都统等职,镇压黄巾起义军。他慑于起义军声威,又因朝中互相倾轧,坐守扬州,企图保存实力,割据一方。封渤海郡王。后因相信仙术,重用方士吕用之,将士离心,被部将所杀。

供侯世德;

渤海家声。

——佚名撰高姓宗祠通用联

此联为广东省梅州市高氏宗祠“供侯堂”堂联。

户部世泽;

渤海家声。

——佚名撰高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金·高德基,大定中,官户部尚书。下联典出高姓望族渤海郡。

女中尧舜;

学本程朱。

——佚名撰高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宋英宗高皇后,临政九年,朝政清明,人称为“女中尧舜”。下联典指明·高攀龙,志于程朱之学,后与顾宪成修复东林书院讲学其中。

豹变隐雾;

鸿渐表仪。

——佚名撰高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东汉·高凤,少耽学,昼夜读书不息,遂成名儒,元和间教授西唐山中,不应征辟,隐身渔钓。下联典指东汉·高彪,群举孝廉第一,校书东观,数奏赋颂奇文,因事讽谏,灵帝诏东观画彪像,以劝学者。

-----------------------------------------------------------------

〖高姓宗祠五言通用联〗

渤海家声远;

洪溪世泽长。

——佚名撰高姓宗祠通用联

此联为安徽省旌德县高甲村高氏宗祠联。上联典出高氏郡望;下联嵌“洪溪”为祠西水名。

渤海家声远,

龙门世泽长。

——佚名撰高姓宗祠通用联

此联为福建省长乐市龙门村高氏宗祠联。龙门高氏宗祠是一座经清代重修过的明代古建筑,祠堂前有宽阔的石埕。祠堂依山而进,共有三进院落,逐层升高,气势宏敞。大门两侧镌有这副对联。主祠厅上悬挂有高鲁敬献的匾额:“本固枝荣”。祠堂上还有许多科举功名的牌匾。据族谱及方志等文献,可知在宋代的淳化、绍兴、淳熙等年代,高氏子孙数人高中进士,明、清则更辉煌。祠堂背扆的山就叫翁山,传说居此山的老人多享高寿,因而此山被命名为“翁山”。翁山之巅原有东社大王庙,年代久远已毁圯,现已改建为龙源寺。登上山巅,四面风景尽收眼底。东面可见绿树茂盛的三台案山,东北及北面可眺望长乐市现代化的高楼广厦,西北依稀可辨通往闽江的下洞江,这就是明初郑和下西洋时的太平港遗迹,当年的太平港,水面宽广,郑和的船队:帆樯如云,舸连舰接,声势浩大,气象万千。震惊世界的七下西洋,就是从这儿起锚的。东南可见过洋山。南面及西南,近可俯看龙门村鳞次栉比的民居房舍,远可了望绿野田畴及银光闪烁的河渠池沼。龙门村口有古渡头,登船,经过上洞江,入闽江,可直航福州台江。

渤海家声远;

禹州世泽长。

——佚名撰高姓宗祠通用联

此联为福建省武平县高氏宗祠联。

隐钓变之雾;

表鸿渐之仪。

——佚名撰高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东汉隐士高凤,字文通,叶人。少耽学,家以农为业,昼夜读书不息,遂成名儒。元和间教授西堂山中,不征辟,隐身渔钓。下联典指东汉内黄令高彪,字义方,无锡人。诸生,游太学,有雅而纳于言,郡举孝廉第一。除郎中,校书东观,迁内黄令,有德政。诏东观画彪像,以对学者。

才女称学士;

夫妇捐忠躯。

——佚名撰高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南唐高越妻,美而慧,有文才,称“女学士”。下联典指唐高睿与妻秦氏,同陷虏中,虏以官爵饵之,睿顾其妻曰:“报国酬恩,正在今日。”遂同为虏害。

子孝双亲乐;

家和万事成。

——明·高则诚撰高姓宗祠通用联

此联为元末明初戏曲作家高则诚《琵琶记》中联语句。

人间丞相府;

天上蕊珠宫。

——明·高则诚撰高姓宗祠通用联

此联为元末明初戏曲作家高则诚《琵琶记》中联语句。

一门五举子;

三步两道台。

——赵鹤清撰云南省姚安县光禄镇土官衙门高氏故里(1)

此联已经不是一般的荣耀了,如此的口气,如此的气势,在滇中地区的名门望族中,只有高氏才配享有。蒙元大军的进入,元王朝的建立,使高氏家族蒙受了一场劫难。动荡之后,受到重创的高氏家族,由于最高统治者对西南边疆采取了特殊的优抚政策,逐渐恢复了生气。高泰祥高泰祥肩负使命,抗拒元军,为元军所诛,但蒙元统治者仍未视其为死敌,待忽必烈统一大业完成后,其子高琼仍受封于领地姚安,为世袭土官。这一职务,是元王朝为边疆少数民族地区所特设的。根据各地土酋不同的实力,他们所受的职务分别为土知府、土知州、土知县等。这些土官,就这样长期沿袭下来。明王朝实行“改土设流”的政策后,他们同朝廷所委派的官员一起,共同治理地方。(下“七言联·(2)”同)

-----------------------------------------------------------------

〖高姓宗祠七言通用联〗

燕歌行中咏边塞;

兰墅集外续红楼。

——佚名撰高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唐代诗人高适(702-765),字达夫,渤海蓨(今河北省景县)人。初仕封丘(今河南省封丘)县尉,不久投河西节度使哥舒翰任掌书记。后官至淮南、西川节度使,终散骑常侍,封渤海县侯。其诗以描写边塞风光及兵士生活状况之“边塞诗”为著,《燕歌行》即其代表作。有《高常侍集》。下联典指清代文学家高鹗(约1738-约1815),字兰墅,兰史,别吨红缕外史,汉军镶旗人。乾隆进士,曾任侍读学士,刑科给事中。一般认为,曹雪芹作八十回本《石头记》,由他续成一百二十回本《红楼梦》,让宝、黛爱情故事终以悲剧结局,使曹书成为首尾完整的文学巨著。另有《兰墅诗钞》。

莫道名高与爵贵;

须知子孝和妻贤。

——明·高则诚撰高姓宗祠通用联

此联为元末明初戏曲作家高则诚《琵琶记》中联语句。

人爵不如天爵贵;

功名争似孝名高。

——明·高则诚撰高姓宗祠通用联

此联为元末明初戏曲作家高则诚《琵琶记》中联语句。

人居东晋风流后;

家在西湖山水间。

——清·高螺舟撰高姓宗祠通用联

此联为清代书法家高螺舟书赠联。高螺舟,字人鉴,仁和人。道光进士。

达夫诗派吟边塞;

剑父画风创岭南。

——佚名撰高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唐代诗人高适事典。下联典指近代画家高仑,字剑父,开创“岭南画派”。

池上诗系春草梦;

水心人坐藕花风。

——明·高允恭撰高姓宗祠通用联

此联为明代画家高允恭,撰贵阳中山公园池心亭联。高允恭,字彦敬,号房山,畏兀儿族。居大都房山(今北京市房山)。官至刑部尚书、大名路总管。著有《云横秀岭》、《墨竹石英钟坡》等。

软红不到藤萝外;

嫩绿新添几案前。

——清·高其佩撰高姓宗祠通用联

此联为清代画家高其佩(1660-1734)自题联。高其佩,字韦之,号见园,铁岭人。以指画称一时。官至刑部右侍郎。

九爽七公八宰相;

三王一帝五封侯。

横额:高让公故里

——赵鹤清撰云南省姚安县光禄镇土官衙门高氏故里(2)

-----------------------------------------------------------------

〖高姓宗祠七言以上通用联〗

前辈典型,秀才风味;

华嵩品格,江海文章。

——清·文治撰高姓宗祠通用联

此联为清代乾隆进士文治(梦楼)赠老儒高心余联。

雅号吟哦,传诗窖令昔;

博通典故,致梁国多咨。

——佚名撰高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唐代诗人高仁义誉的事典。下联典指唐代相王府文学高仲舒的事典。高仲舒,通训诂学,擢明经。开元初,宁景、苏颋当国,多向他咨访。终太子右庶子。

一息尚存,此志不容少懈;

十手所指,吾身安可自欺。

——高二适撰高姓宗祠通用联

此联为当代诗人、书法家高二适(1903-1977)撰书联。高二适,江苏东台人。毕生治学,厥功甚伟。对书法有深入研究,能融章今草狂于一炉,章士钊有诗赞云:“客来倘临池兴,惟望书家噪一高。”极表推崇。

从安海、溯渤海,海阔渊源远;

由凤山、迁平山,山秀人文多。

——佚名撰高姓宗祠通用联

此联为福建省安溪县大坪乡高氏宗祠联。全联典出本支高姓族人的迁徙历史。

高考 散文表达什么意思

内容上:是作者把自己对生活的感悟或至深的生活经验,通过状物、记人、写景等方式表达出来。

所谓自我感悟,也就是对事物的特殊意义和美质的发现、认识。

形式上:(1)以个人抒情为主,把抒情、叙述、议论熔为一炉;(2)从细处落笔,小中见大;(3)从侧面暗示,发挥读者的想象力;(4)行文自由,结构灵活。

综合以上两点:“形散神不散”。

阅读散文时,要透过“形”抓住“神”,体会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情感,要抓住文章的结构和线索(文脉),要注意欣赏优美的语言。

...

中考怎么理解散文句子含义

答题技巧:(一)理解词语的含义:1、设问方式:①文中某词的含义是什么;②怎样理解文中某个词语;③文中某个词指的是什么;文中某个词能否替换,为什么?2、规范思路:(1)问指示代词“这”“那”所指内容:多从代词前面文字中找答案。

(2)问某词能否去掉,或者调换另一词题型解题模式:①回答可以还是不可以;(一般不可以,特别是书上的原文)②解释词义,比较两个词语含义上的差别,并结合句子分析为何要用该词(强调突出了或限制说明了或修饰了限制+句子具体表达效果,哪个表达效果更好,更能形象或恰如其分地表现某物某特点。

③不用或调换后,语境有何变化(不用,不能体现语言的准确、严密、生动、形象或与事实不符或太绝对,对了,体现语言的准确、生动、形象或严密。

(3)品味词语:①分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等,若没有,则不写这一点。

②表面意义和表达效果(生动形象地写出了……的特点)③深层含义(联系上下文、主题、作者意图,蕴涵有什么道理、思想、情感等)肯定了、褒扬了、赞美了、歌颂了、批判了、讽刺了、否定了、反驳了,或者给了我们……的印象、启示、道理等。

(4)解释词语含义:①词的表面意思;②该词在文中概括的意义(依据词语所在句子的内容,依据词语前后句述说的内容,依据相关文字的思路)③对生动形象的词语理解要化为平易朴实(还原法)。

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意:1、设问方式:理解下列句子的含意;某句话包含了作者什么样的感情(观点或态度);文中作者说“……”,对这句话你是怎么理解的?2、规范思路:(1)理解重要句子含意的方法:①进行语法分析。

复句抓第一层次,整体把握句意,单句抓主干明确陈述对象,抓枝叶明确内涵。

②注意句子在文中的地位。

(总领句、总结句、过渡句、结尾句等)③联系文章的写作背景与创作意图。

④审视题干中的提示语。

(2)句子的特定含意:①概括意义:理解具有概括意义的句子(中心句、归结句),要分析句子本身的修饰语的意义,然后抓住文段中解释说明或者认证这些句子的支撑句,探讨其具体含意。

②哲理意义:简练的警句所表现出来的深刻含意。

(3)句子的深层含意:比喻意义、象征意义、附加意义(双关义)。

还有你要注意含义与含意的区别含义:指道理、常理、常识的意义。

一般是书面意思。

含意:体现出的心意、意思、想法等。

较生活化加油!姐姐祝你中考取得好成绩...

高中散文中含义类题怎么答?

答题技巧:(一)理解词语的含义:1、设问方式:①文中某词的含义是什么;②怎样理解文中某个词语;③文中某个词指的是什么;文中某个词能否替换,为什么?2、规范思路:(1)问指示代词“这”“那”所指内容:多从代词前面文字中找答案。

(2)问某词能否去掉,或者调换另一词题型解题模式:①回答可以还是不可以;(一般不可以,特别是书上的原文)②解释词义,比较两个词语含义上的差别,并结合句子分析为何要用该词(强调突出了或限制说明了或修饰了限制+句子具体表达效果,哪个表达效果更好,更能形象或恰如其分地表现某物某特点。

③不用或调换后,语境有何变化(不用,不能体现语言的准确、严密、生动、形象或与事实不符或太绝对,对了,体现语言的准确、生动、形象或严密。

(3)品味词语:①分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等,若没有,则不写这一点。

②表面意义和表达效果(生动形象地写出了……的特点)③深层含义(联系上下文、主题、作者意图,蕴涵有什么道理、思想、情感等)肯定了、褒扬了、赞美了、歌颂了、批判了、讽刺了、否定了、反驳了,或者给了我们……的印象、启示、道理等。

(4)解释词语含义:①词的表面意思;②该词在文中概括的意义(依据词语所在句子的内容,依据词语前后句述说的内容,依据相关文字的思路)③对生动形象的词语理解要化为平易朴实(还原法)。

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意:1、设问方式:理解下列句子的含意;某句话包含了作者什么样的感情(观点或态度);文中作者说“……”,对这句话你是怎么理解的?2、规范思路:(1)理解重要句子含意的方法:①进行语法分析。

复句抓第一层次,整体把握句意,单句抓主干明确陈述对象,抓枝叶明确内涵。

②注意句子在文中的地位。

(总领句、总结句、过渡句、结尾句等)③联系文章的写作背景与创作意图。

④审视题干中的提示语。

(2)句子的特定含意:①概括意义:理解具有概括意义的句子(中心句、归结句),要分析句子本身的修饰语的意义,然后抓住文段中解释说明或者认证这些句子的支撑句,探讨其具体含意。

②哲理意义:简练的警句所表现出来的深刻含意。

(3)句子的深层含意:比喻意义、象征意义、附加意义(双关义)。

转发的 希望对你有帮助

怎么应对高考散文类阅读,求方法!

散文阅读考试命题往往在四个方面设置题目:一是理解文中重要词、句的含义;二是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三是理解文章的主旨;四是鉴赏作品的语言和表达技巧。

从这几 年高考题评卷的情况来看,散文阅读相对于其他阅读题得分率比较低,少数考生甚至得了零分。

造成这种状况的原因固然是多方面的,但最主要的是考生没把散文读懂,即不明文章主旨,摸不准方向。

中心思想是文章的灵魂。

俗话说:“万变不离其宗”。

宗者,旨也,即文章的主旨。

有了中心,做题就不会“离旨万里”了。

散文主旨的把握,是做题的基础和关键。

明确主旨,好比是航行在茫茫大海中的船只确定航向,方向对了才有可能到达目的地;方向错了,答题就会不着边际,只会劳而无功。

明确文章主旨的方法可以采取以下策略: 从文章的题目明主旨 有些文章,它的题目本身就揭示了中心思想或是中心思想的高度概括。

从题目可以看出文章主要写了什么,反映了什么等问题,通过对这些问题的回答,并把这些回答连接起来,就概括出了中心思想。

如:2004年春考卷《想北平》,2004年《乡土情结》、《我看舞蹈的美》,2005年《阳台上的遗憾》、《回望昨日的感伤》等就是如此。

因此阅读材料有题目是理解文章内容和答题的重要“已知”条件,切不可“视而不见”。

在开头结尾处明主旨 一篇好的文章,为了便于读者把握文章的题旨,通常在开头或结尾处,有点明中心的句子或段落。

一般来说,在开头有总领文章的作用,在文章的结尾有总结全文、点明中心的作用。

分析好这些开头和结尾就能准确地概括文章的中心思想。

如:2005年第六题的文言文语段的结尾:“此则避实击虚之法也,大将军得之以用兵,文人得之以作文。

”这一总结性的语句一看就知道本段文字讲的是“避实击虚之法”,且采用的是类比的方法。

从关键句中明主旨 文章的中心句是文章思想感情集中的反映,体现作者的写作目的,往往直接点明中心思想。

找准了中心句,就可以归纳出文章的中心思想。

如果是要归纳某一段的大意,要学会找中心句。

段落的中心句一般在段首或段尾,有的则在句中,甚至有的在下一段的段首,如果是下一段开头的句子,此句必定是承上启下的句子。

把握文章的主旨,还要找出并读懂那些蕴含着作者观点、感情倾向的语句。

这需要考生在平时的阅读训练中把它作为一种阅读习惯来培养,形成一种敏锐的捕捉语言的能力。

用一句话概括明主旨 概括从思维的角度说,就是从分析到综合,从具体到抽象;从认识的角度说,就是站在更高的层次上认识一类事物的共同特征及发展规律;从表达的角度说,就是以简驭繁、化繁为简的语言运用过程。

中心思想的概括是阅读训练的一项重要内容,也是检验学生是否读懂一篇课文的关键。

读到一篇文章一定要养成良好习惯,学会把“一大片”文字变成“一条线”,即把一篇千字左右的文章用一句话概括出来。

如记叙文的表达形式是:“本文记叙(描写)了……表现(抒发)了……品质(感情)”。

论说文的表达形式是:“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主要通过几个方面(角度)来阐述”。

说明文的表达形式是:“本文通过……说明……”。

童话、寓言的表达形式是:“本文通过……(故事),告诉(说明)……道理”。

分辨散文类型明主旨 按照内容和表达方式的不同,散文可分为三种类型:记叙散文、抒情散文、议论散文。

记叙散文:以记叙人物、事件、景物为主的散文,主要看作者所写人物的性格特征,还要看画龙点睛的句子,赞扬了什么精神,讽刺了什么现象,鞭挞了什么世风。

抒情散文:以抒发作者主观感情为主的散文,主要看作者抒情的方式,是直接抒情,还是间接抒情,间接抒情还要看是借景抒情,还是托物言志,借古讽今;还要看流露了什么感情,阐发了什么哲理。

议论散文:以发表议论为主的散文,主要看作者的观点是什么。

如四套全国卷的散文:《大地山河》的中心是对西北高原的礼赞;《老家》的中心是思念家乡但又不想再回去;《快乐的死亡》的中心是对那种浑浑噩噩的生活方式的批判。

理解句子的深层含义

首先从句子的修辞与作用来看,然后向文章的中心思想上靠拢。

举个例子: 本句话用了拟人的修辞方法,更生动形象的突出了****** 作用: 本句话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使文章看上去节奏紧凑,条理清晰,及承接了上文,又引出了下文,使上下文的衔接变得自然 或者 本句话照应了文章的题目(开头),是文章的一条线索 最后一定要归结到中心思想上,无论怎么说,最后都要说:点明了文章的主旨,起到了画龙点睛的作用

高考语文中,散文问文章标题的作用和问含义,答法一样吗

一般问作用,包含结构作用和含义两部分。

问含义就单单答含义了。

不过问标题的话,我好像没遇到过标题有起结构作用的。

所以这里问作用和含义,答法应该是一样的。

如果实在要讲一点区别的话,问作用时,标题可能可以是贯穿全文的线索。

我建议你找多点题目对比看看。

...

现代文阅读之“如何理解重要的句子”

“理解重要的句子”是历年高考语文“现代文阅读”的重要考点。

“重要的句子”就是在文中起重要作用的关键性语句。

对它们的理解,有助于对整个文章的理解。

“重要句子”通常指以下几种: 1.结构比较复杂,对理解文章有影响的语句;2.能帮助我们准确理解整个作品主旨或脉络层次的关键性语句,即全文的“文眼”;3.有着丰富内涵的语句;4.能帮助我们把握文章结构或主旨的中心句、总结句、过渡句等;5.使用了修辞手法,内容比较含蓄,能增强文章表达效果的句子。

此考点的检测,有的以选择题的形式让考生直接判断对句子内涵理解的正误,有的以主观表达题的形式检测。

【知识梳理】 在考试设题中出现频率较高的有以下几种句子。

1.起始句。

它在文章的开头。

往往有提示、总起、概括、转承的作用。

或交代全文的内容以及事情发生发展的顺序(记叙文),或提出全文的观点(议论文),或介绍写作对象的特征(说明文)。

2.收束句。

它在文章的结尾。

或作结论,或作照应,或由此及彼,产生联想升华,抒发感情。

如《荷塘月色》的结尾:“……这样想着猛一抬头,不觉已是自己的门前;轻轻的推门进去,什么声息也没有,妻已睡熟好久了。

”照应了开头,而且使文章的意境更圆更美。

3.过渡句。

它往往出现在段落与段落之间及不同的表现手法的连接处。

能使文章的段落层次之间衔接、连贯紧凑;从内容的角度看,它往往标志着由一方面的内容向另一方面内容的转换,如《琐忆》中“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即是。

4.矛盾句。

这里所说的矛盾句是指下面的两种情况:一是,如果没有细致地领会原文,就觉得所提供的从文章中抽出来的句子,跟我们的理念或者生活的逻辑不符;二是文章的前后几句好像自相矛盾。

在典范的作品中,真正的文理不通、自相矛盾是不存在的,如果碰上这样的情况,你必须从不同的角度来解释它。

这类句子往往寄寓了深刻的用意。

5.比喻句。

比喻句在文章当中的作用往往有下面几种:在议论性或说明性的文字中使作品的观点通俗好懂,容易被读者接受;在描写抒情的文字当中,使文章生动形象,更富有表现力。

对这类句子,解释的方法是,认真阅读原文,把句子放到语境中理解,运用比喻的有关知识,找到本体、喻体。

6.结构较复杂的句子。

现代文中许多句子的意思一看就知道,但是有些句子需要斟酌以后才能明晓其含义,如果缺少斟酌的功夫,也就会误解句子的含义。

【例题解读】例1.(2004年广东卷第19题)依据下面文字,如何理解“天坛、太庙,依傍的是祖荫”这句话?[文段]能享天年的树毕竟不多了,人们懂得了植树的重要,“前人种树后人凉”,这是人类的美德,为子孙造福的职责。

毁尽了树,人类自己也将毁灭,于是地球上只剩下高昌、交河、楼兰……树不仅是生命的标志,也是艺术的标志。

生命之树长青,其实是艺术生命长青,人总是要死去的,艺术才能跨越时代,“秦时明月汉时关”的作者永存在艺术中。

然而艺术极难成活,比树难活多了。

人们说风格是人,也可说风格是树,像树一样逐渐成长。

树的年轮是一年一年添增的,而风格的形成还往往不一定与岁月成正比,未必越老越有风格,但却绝对需要长年累月的耕作。

众目睽睽,空头美术家满天飞舞,君不见在花篮簇拥的展厅中,有最长、最大、最小及用脚、舌、发制作的符咒。

作者往往是三年、二年、一年成才的俊彦或美女。

雨后多春笋,更多杂草,哪里去寻夏木荫浓处?天坛①、太庙②,依傍的是祖荫。

注:①天坛:在北京。

原为明清两代帝王“祭天”和“祈谷”的场所。

②太庙:古代帝王的祖庙。

[解析]此题正是考查重要语句的理解。

对象是一个有着丰富内涵的收束句。

这句话有多种理解,至少应写出两种意思。

一是表层意:“天坛、太庙依傍来自祖宗留下来的大树,而非短时间所栽植的小树”。

理解表层意的关键是理解“祖荫”所指,因为其他几个词语的意思是单一的,而“祖荫”虽指“祖上留下的福荫”,可这“福荫”究竟是什么呢?在不同的语境中自然不同。

此处既然是“天坛、太庙”依傍的,不是“大树”是什么?再说,它是承接前一个问句“哪里去寻夏木荫浓处?”,显然就是对这个问句的回答(如果是反问句另当别论)。

还有,本段开头“前人种树后人凉”也提示了“树”这一答案。

那么,答案是不是这样就“搞定”了呢?差矣!这还只是字面意。

作为一个十分重要的收束句,我们仅仅从它的表层解读显然是不够的。

做理解题有一个十二字方针:词不离句,句不离段,段不离篇。

我们仅从这一段话中也可以看出,作者虽然多处在谈“树”其实也是在谈艺术;结合全文来看,就很容易发现文中的“树”是“故乡”的象征,是“艺术”的象征。

这样一来,我们就可以水到渠成地得出另一层意思——比喻意:说明艺术风格的形成需要长年累月的积累(或“我们要继承我们民族的传统”)。

不能不提醒一下的是,高考中凡是作为“理解”来考查的句子都不能仅仅从字面上去理解,必须结合语境探究其深层含义。

例2.对文中划线处的意思理解正确的一项是A.新害虫的出现与能抗虫害作物分泌的“雾剂”污染环境有关。

B.美国那种转基...

高考语文阅读理解解题技巧

(一)某句话在文中的作用:-1、文首:开篇点题;渲染气氛(散文),埋下伏笔(记叙类文章),设置悬念(小说,但上海不会考),为下文作辅垫;总领下文;-2、文中:承上启下;总领下文;总结上文;-3、文末:点明中心(散文);深化主题(记叙类文章文章);照应开头(议论文、记叙类文章文、小说)----(二)修辞手法的作用:-(1)它本身的作用;(2)结合句子语境。

-1、比喻、拟人:生动形象;-答题格式: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对象+特性。

-2、排比:有气势、加强语气、一气呵成等;-答题格式:强调了+对象+特性-3;设问:引起读者注意和思考;-答题格式:引起读者对+对象+特性的注意和思考-反问:强调,加强语气等;-4、对比:强调了……突出了……-5、反复:强调了……加强语气----(三)句子含义的解答:-这样的题目,句子中往往有一个词语或短语用了比喻、对比、借代、象征等表现方法。

答题时,把它们所指的对象揭示出来,再疏通句子,就可以了。

----(四)某句话中某个词换成另一个行吗?为什么?-动词:不行。

因为该词准确生动具体地写出了……-形容词:不行。

因为该词生动形象地描写了……-副词(如都,大都,非常只有等):不行。

因为该词准确地说明了……的情况(表程度,表限制,表时间,表范围等),换了后就变成……,与事实不符。

---(五)一句话中某两三个词的顺序能否调换?为什么? -不能。

因为:-(1)与人们认识事物的(由浅入深、由表入里、由现象到本质)规律不一致。

-(2)该词与上文是一一对应的关系。

-(3)这些词是递进关系,环环相扣,不能互换。

----(六)段意的概括归纳-1.记叙类文章:回答清楚(什么时间、什么地点)什么人做什么事。

-格式:(时间+地点)+人+事。

-2.说明类文章:回答清楚说明对象是什么,它的特点是什么。

-格式:说明(介绍)+说明对象+说明内容(特点)-3.议论类文章:回答清楚议论的问题是什么,作者观点怎样。

-格式:用什么论证方法证明了(论证了)+论点-

高姓氏的由来:等您坐沙发呢!

发表评论

表情
还能输入210个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