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唯美句子 > 君子慎独下一句是什么 君子慎独

君子慎独下一句是什么 君子慎独

君子慎独 不欺暗室。

慎,是谨慎自律,独,是独处,没有别人在旁。

君子慎独:君子的境界,在没有旁人监督的情况下,也能做到约束自己的行为,谨慎行事。

此话出自《礼记.中庸》

原文:

是故君子戒慎乎,其所不睹,恐惧乎,其所不闻。 莫见乎隐,莫显乎微,故君子慎其独也。

译文:

所以君子即使在大家看不到的地方也谨慎检点,不敢疏忽,在大家听不到的地方,也恐惧害怕,不敢怠惰。在幽暗的地方,大家不曾见到隐藏着的事端,我的心里已显著第体察到了。当细微的事情,大家不曾察觉的时候,我的心中已显现出来了。所以君子独处的时候更加要谨慎小心,不使不正当的欲望潜滋增长。

扩展资料:

《大学》说:“君子必慎其独也”,是从“诚意”、“毋自欺”而发,也就是从道德修养方面讲的,意即在独处独知的情况下也不要自欺,不要违背正确的情操去做坏事。

《中庸》在此也讲“君子慎其独”,则是从“用”的角度出发,讲“莫见”、“莫显”、“戒慎”、“恐惧”,实即谓独处之时,应行中庸之道,无过无不及,没人看着自己,自己也要把事做到恰到好处。如此,《大学》讲慎独,旨在德;《中庸》讲慎独,旨在行。

概而论之,《大学》为体,《中庸》为用!体、用、德、行,此两两关系皆是合而不可分的。

“慎独”的话含义?

慎独是一种情操;慎独是一种修养;慎独是一种自律;慎独是一种坦荡。

所谓“慎独”,是指人们在独自活动无人监督的情况下,凭着高度自觉,按照一定的道德规范行动,而不做任何有违道德信念、做人原则之事。

这是进行个人道德修养的重要方法,也是评定一个人道德水准的关键性环节。

“慎独”是我国古代儒家创造出来的具有我国民族特色的自我修身方法。

最先见于 《礼记·大学》和《礼记·中庸》。

传统解释 这一解释是社会上广为接受的,字面上也比较容易为世人接受的解释。

朱子解释《大学》的“所谓诚其意者:毋自欺也,如恶恶臭,如好好色,此之谓自谦,故君子必慎其独也”说:“独者,人所不知而己所独知之地也。

言欲自修者知为善以去其恶,则当实用其力,而禁止其自欺。

使其恶恶则如恶恶臭,好善则如好好色,皆务决去,而求必得之,以自快足于己,不可徒苟且以殉外而为人也。

然其实与不实,盖有他人所不及知而己独知之者,故必谨之于此以审其几焉” “慎独”指的是人们在个人独自居处的时候,也能自觉地严于律己,谨慎地对待自己的所思所行,防止有违道德的欲念和行为发生,从而使道义时时刻刻伴随主体之身。

刘少奇对慎独作了更通俗的解释:一个人独立工作、无人监督时,有做各种坏事的可能。

而做不做坏事,能否做到“慎独”, 以及坚持“慎独”所能达到的程度,是衡量人们是否坚持自我修身以及在修身中取得成绩大小的重要标尺。

“慎独”作为自我修身方法,不仅在古代的道德实践中发挥过重要作用,而且对今天的社会主义道德建设仍具有重要的现实价值。

曾国藩总结自己一生的处世经验,写了著名的“日课四条”,即:慎独、主敬、求仁、习劳。

这四条,慎独是根本,是“体”;其他三条是枝叶,是“用”。

较新的解释 这一解释是一些专门研究中国古代哲学、儒学的学者所持的意见。

所谓“慎独”或“慎其独”,就是持守或牢固地保持自我的道德本性和本心。

从功夫论说,“慎独”就是面对自我的身心如何“以心治身”;面对外部世界,如何不被外物所左右而保持道德自觉。

从消极的角度说,“慎独”是一个防止和约束“自我非道德性”萌生和出现的过程;从积极的角度说,“慎独”则是一个保持和守护“自我”道德本性的过程。

清人主张释“慎独”的“慎”为“诚”,相应地有人就把“独”解释为“身”, 如陈硕甫说:“《中庸》言慎独,即是诚身。

”( 见王先谦《荀子集解·不苟篇》,中华书局,1997年) 慎独的解释: 《五行》篇的“说”,从丧服制度与内心悲哀的关系,解释《诗·邶风·燕燕》“之子于归,远送于野。

瞻望弗及,泣涕如雨”之诗句说:“能差池其羽然后能至哀。

言至也。

差池者,言不在衰绖。

不在衰绖也,然后能至哀。

夫丧,正绖修领而哀杀矣,言至内者之不在外也。

是之谓独。

独也者,舍体也。

”另外还有“舍其体而独其心”、“舍夫五而慎其心之谓独”的说法。

明确地把“心”界定为“独”,或者以“心”为“独”。

《荀子·不苟》篇:“君子养心莫善于诚,致诚则无它事矣。

惟仁之为守,惟义之为变化代兴,谓之天德。

天不言而人推其高焉,地不言而人推其厚焉,四时不言而百姓期焉。

……夫此顺命,以慎其独者也。

善之为道者,不诚则不独,不独则不形,……夫诚者,君子之所守也,而政事之本也,唯所居以其类至。

” 明儒中,则有: 刘宗周:“圣贤千言万语说本体说工夫,总不离慎独二字,独即天命之性所藏精处,而慎独即尽性之学。

”(《刘子全书》卷五《圣学宗要阳明王子》) “独之外别无本体,慎独之外别无功夫。

”(《刘子全书》卷八《中庸首章说》) “慎独之功,只向本心呈露时随处体认去,使得全体荧然,与天地合德。

”(《刘子全书》卷六《证学杂解》) 慎的解释: 《左传》:“慎守其一” 《周书》:“慎,德之守也。

守终纯固” 上博简《三德》:“君子不慎其德”、“慎守其□”、“各慎其度,毋失其道” 《成之闻之》篇:“敬慎以守之,其所在者入矣”、“言慎求之于己,而可以至顺天常矣。

……故君子慎六位,以祀天常” 《韩非子·解老》:“今治身而外物,不能乱其精神。

真者,慎之固也。

修之身,其德乃真。

” 睡虎地秦简《为吏之道》:“凡为吏之道,必清挈正直,慎谨坚固,审悉无私” 从以上“慎”的一些用例,可以得出几点重要看法:一是“慎”与“守”直接合用,“慎守”可以解释为“持守”(或者“专注”);二是“慎”与“固”和“坚固”放在一起使用,其“慎”有牢固保持的意思;三是根据文句的意思,“慎”可释为“守”;四是“慎”关注的都是人的“内心”和“内在性”。

根据这几点,“慎独”的“慎”完全可以从“保持”、“敬重”、“敬持”、“专注”、“持守”和“固守”等相近的意义上加以界定,这应该正是“慎独”之“慎”的确切意义。

与慎独相关诗句

1、古人贵慎独(宋·吴芾·《寄题杨宰清畏轩》)2、暗室戒慎独(宋·陈天麟·《题南金慎独斋》)3、燕居常慎独(宋·李处权·《题吕季升谷隐堂兼寄居仁》)4、九经始慎独(宋·方回·《送宋昶明仲湖州学录》)5、慎独仍三省(宋·李处权·《留别范元长二十八韵》)6、诗是尧夫慎独时(宋·邵雍·《首吟》)7、君子贵慎独(宋·邵雍·《意未萌于心》)8、子思慎其独(宋·方回·《寄题朱信州自闲堂》)9、苦恨斋居方慎独(宋·杨亿·《次韵和李寺丞见寄之什》)10、慎勿成独往(元·贡师泰·《秋夜和韩与玉》)11、向晦惟慎独(明·张宇初·《癸亥元日》)

关于慎独的名人名言

慎独是一种情操;慎独是一种修养;慎独是一种自律;慎独是一种坦荡。

所谓“慎独”,是指人们在独自活动无人监督的情况下,凭着高度自觉,按照一定的道德规范行动,而不做任何有违道德信念、做人原则之事。

这是进行个人道德修养的重要方法,也是评定一个人道德水准的关键性环节。

“慎独”是我国古代儒家创造出来的具有我国民族特色的自我修身方法。

最先见于 《礼记·大学》和《礼记·中庸》。

传统解释 这一解释是社会上广为接受的,字面上也比较容易为世人接受的解释。

朱子解释《大学》的“所谓诚其意者:毋自欺也,如恶恶臭,如好好色,此之谓自谦,故君子必慎其独也”说:“独者,人所不知而己所独知之地也。

言欲自修者知为善以去其恶,则当实用其力,而禁止其自欺。

使其恶恶则如恶恶臭,好善则如好好色,皆务决去,而求必得之,以自快足于己,不可徒苟且以殉外而为人也。

然其实与不实,盖有他人所不及知而己独知之者,故必谨之于此以审其几焉” “慎独”指的是人们在个人独自居处的时候,也能自觉地严于律己,谨慎地对待自己的所思所行,防止有违道德的欲念和行为发生,从而使道义时时刻刻伴随主体之身。

刘少奇对慎独作了更通俗的解释:一个人独立工作、无人监督时,有做各种坏事的可能。

而做不做坏事,能否做到“慎独”, 以及坚持“慎独”所能达到的程度,是衡量人们是否坚持自我修身以及在修身中取得成绩大小的重要标尺。

“慎独”作为自我修身方法,不仅在古代的道德实践中发挥过重要作用,而且对今天的社会主义道德建设仍具有重要的现实价值。

曾国藩总结自己一生的处世经验,写了著名的“日课四条”,即:慎独、主敬、求仁、习劳。

这四条,慎独是根本,是“体”;其他三条是枝叶,是“用”。

较新的解释 这一解释是一些专门研究中国古代哲学、儒学的学者所持的意见。

所谓“慎独”或“慎其独”,就是持守或牢固地保持自我的道德本性和本心。

从功夫论说,“慎独”就是面对自我的身心如何“以心治身”;面对外部世界,如何不被外物所左右而保持道德自觉。

从消极的角度说,“慎独”是一个防止和约束“自我非道德性”萌生和出现的过程;从积极的角度说,“慎独”则是一个保持和守护“自我”道德本性的过程。

清人主张释“慎独”的“慎”为“诚”,相应地有人就把“独”解释为“身”, 如陈硕甫说:“《中庸》言慎独,即是诚身。

”( 见王先谦《荀子集解·不苟篇》,中华书局,1997年) 慎独的解释: 《五行》篇的“说”,从丧服制度与内心悲哀的关系,解释《诗·邶风·燕燕》“之子于归,远送于野。

瞻望弗及,泣涕如雨”之诗句说:“能差池其羽然后能至哀。

言至也。

差池者,言不在衰绖。

不在衰绖也,然后能至哀。

夫丧,正绖修领而哀杀矣,言至内者之不在外也。

是之谓独。

独也者,舍体也。

”另外还有“舍其体而独其心”、“舍夫五而慎其心之谓独”的说法。

明确地把“心”界定为“独”,或者以“心”为“独”。

《荀子·不苟》篇:“君子养心莫善于诚,致诚则无它事矣。

惟仁之为守,惟义之为变化代兴,谓之天德。

天不言而人推其高焉,地不言而人推其厚焉,四时不言而百姓期焉。

……夫此顺命,以慎其独者也。

善之为道者,不诚则不独,不独则不形,……夫诚者,君子之所守也,而政事之本也,唯所居以其类至。

” 明儒中,则有: 刘宗周:“圣贤千言万语说本体说工夫,总不离慎独二字,独即天命之性所藏精处,而慎独即尽性之学。

”(《刘子全书》卷五《圣学宗要阳明王子》) “独之外别无本体,慎独之外别无功夫。

”(《刘子全书》卷八《中庸首章说》) “慎独之功,只向本心呈露时随处体认去,使得全体荧然,与天地合德。

”(《刘子全书》卷六《证学杂解》) 慎的解释: 《左传》:“慎守其一” 《周书》:“慎,德之守也。

守终纯固” 上博简《三德》:“君子不慎其德”、“慎守其□”、“各慎其度,毋失其道” 《成之闻之》篇:“敬慎以守之,其所在者入矣”、“言慎求之于己,而可以至顺天常矣。

……故君子慎六位,以祀天常” 《韩非子·解老》:“今治身而外物,不能乱其精神。

真者,慎之固也。

修之身,其德乃真。

” 睡虎地秦简《为吏之道》:“凡为吏之道,必清挈正直,慎谨坚固,审悉无私” 从以上“慎”的一些用例,可以得出几点重要看法:一是“慎”与“守”直接合用,“慎守”可以解释为“持守”(或者“专注”);二是“慎”与“固”和“坚固”放在一起使用,其“慎”有牢固保持的意思;三是根据文句的意思,“慎”可释为“守”;四是“慎”关注的都是人的“内心”和“内在性”。

根据这几点,“慎独”的“慎”完全可以从“保持”、“敬重”、“敬持”、“专注”、“持守”和“固守”等相近的意义上加以界定,这应该正是“慎独”之“慎”的确切意义。

有关慎独的名人事例,名言

慎独是儒家的一个重要概念,慎独讲究个人道德水平的修养,看重个人品行的操守,是儒风(儒家风范)的最高境界。

对于其含义,人们一般理解为“在独处无人注意时,自己的行为也要谨慎不苟”《辞海》,或“在独处时能谨慎不苟”《辞源》。

慎独是儒家修行的最高境界,举一例而言其深。

慎独 君不妨以慧心以观世,芸芸众生,一人不言不语,不哭不笑,不悲不哀,为之初见此人,席其身旁而坐,亦无过人之处,此人却散发着一种磁场,一股正气,压的人好生喘不过气来,唯有率先打破气氛得以解。

此何人也,其必是集“儒风五行,仁义礼智圣,诚于中,形于外,内外道德品行兼修慎独之辈”。

在《大学》原文中,有这一段话是这么说的,“小人闲居为不善”,意思是小人平时喜欢做不好的事情,当他见到慎独的人后,却试图伪装自己,“掩其不善,而着其善。

”然而,人们的内心与外表往往是一致的,平时不好的意念、想法总能在行为中表现出来,“人之视己,如见其肺肝然”,勉强在形迹上伪装是伪装不了的,只有像慎独的人一样“诚于中”,才能“形于外”,“诚于中,形于外”是慎独的一个主要含义。

儒家对于慎独的解释是:“能为一者,言能以多为一;以多为一也者,言能以夫五为一也。

”“慎其独也者,言舍夫五而慎其心之谓也。

独然后一,一也者,夫五为一也,然后得之。

”“仁义礼智圣”为其五,也就是儒家风范的重中之重,通称为“儒风五行”。

按照“儒风五行”的规定,它是五种“形于内”的“德之行”。

仁义礼智圣虽然是“形于内”、形成于内心的,但它还有“多”的嫌疑,还没有真正统一于心,故需要舍弃仁义礼智圣形式上的外在差别,将其看作一个有机整体,使其真正统一于内心,故说“一也者,夫五为一心也”。

因此,这里的慎独实际是指内心的专注、专一,具体讲,是指内心专注于仁义礼智圣五种“德之行”的状态。

慎独释为诚其意,是“儒风五行”的理解,还是当时人们的普遍理解?难道《大学》、《中庸》的慎独也是指诚其意吗?回答是肯定的。

先秦典籍中的慎独都是指诚其意,《大学》、《中庸》也不例外。

先看《大学》的慎独: 所谓诚其意者:毋自欺也,如恶恶臭,如好好色,此之谓自谦,故君子必慎其独也!小人闲居为不善,无所不至,见君子而后厌然,掩其不善,而着其善。

人之视己,如见其肺肝然,则何益矣。

此谓诚于中,形于外,故君子必慎其独也。

这里出现两个“必慎其独也”:前一个“慎其独”是指“诚其意”,意思非常清楚;后一个“慎其独”前,由于有“小人闲居为不善”一段,需要做一些辨析。

朱熹对此的解释是:“闲居,独处也……此言小人阴为不善,而阳欲掩之,则是非不知善之当为与恶之当去也;但不能实用其力以至此耳。

然欲掩其恶而卒不可掩,欲诈为善而卒不可诈,则亦何益之有哉!此君子所以重以为戒,而必谨其独也。

”《大学章句》按照朱熹的理解,这段话是说,小人独自一人的时候,常常干出不好的事情来。

然而,从他见到君子后试图掩盖自己恶行来看,他并非不知道应该为善去恶,只是一到一人独处,无人监督时,便故态萌发,无力做到这一点。

既然伪装并不能真正掩盖自己,那么就应当引以为戒,“慎其独”,过好独居这一关。

可是我们稍一留意就可发现,朱熹的这个注解并不正确。

在《大学》原文中,“小人闲居为不善”并不是“慎其独”的直接原因,而是要说明“诚于中,形于外”,“诚于中,形于外”才是慎独的主要含义。

这一段话是说,小人平时喜欢做不好的事情,当他见到君子后,却试图伪装自己,“掩其不善,而着其善。

”然而,人们的内心与外表往往是一致的,平时不好的意念、想法总能在行为中表现出来,“人之视己,如见其肺肝然”,勉强在形迹上伪装是伪装不了的,只有“诚于中”,才能“形于外”,所以“慎独”必须落实在“诚于中”上,可见后面的“慎其独”同前面“慎其独”一样,实际也是指诚其意。

《大学》的慎独是指诚其意。

《中庸》的慎独也是如此。

《中庸》首章云: 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

道也者,不可须臾离也,可离非道也。

是故君子戒慎乎其所不睹,恐惧乎其所不闻。

莫见乎隐,莫显乎微。

故君子慎其独也。

作者提出“道也者,不可须臾离也,可离非道也”,下面“故君子戒慎乎其所不睹,恐惧乎其所不闻”、“故君子慎其独也”均是对此的进一步说明,因此,这里的“道”具体指什么,便成为理解慎独的关键。

由于本段以下,文章接着讨论中庸,又有“仲尼曰:君子中庸,小人反中庸。

君子之中庸也,君子而时中。

小人之反中庸也,小人而无忌惮也”等论述,往往使人们容易认为这里的“道”是指中庸之道,或至少与中庸有关,而慎独就是指在独居时谨慎其所为。

但是我们知道,今本《中庸》实际包括两个部分,从第二章(以朱熹《集注》本为准,下同)到第二十章上半段“所以行之者一也”为一个部分,第一章以及第二十章“凡事豫则立”以下为另一部分;前一部分主要谈论中庸,后一部分主要谈论诚明,它们被编纂一起乃是后来的事情。

(参见拙文:《郭店竹简与〈中庸〉公案》,《...

关于慎独的事例

据《后汉书·杨震传》《杨震暮夜却金》记载:原文:四迁荆州刺史、东莱太守。

当之郡,道经昌邑,故所举荆州茂才王密为昌邑令,谒见,至夜怀金十斤以遗(wei)震。

震曰:“故人知君,君不知故人,何也?”密曰:“暮夜无知者。

”震曰:“天知,神知,我知,子知。

何谓无知!”密愧而出。

译文:杨震四次调任荆州刺史、东莱太守。

到郡上任的时候,路过昌邑时,过去他曾推荐的荆州秀才王密正在做昌邑的县令。

晚上,王密去拜见杨震,怀中揣了十斤金子,送给杨震 。

杨震说:“我了解你,你不了解我,这是怎么回事呢?”王密说:“这么晚了,没有人能知道这件事。

”杨震说:“天知道,神知道,我知道,你知道。

怎么能说没人知道?”王密羞愧地退出去了。

《杨震暮夜却金》讲述了杨震“暮夜”拒贿的故事,本文妙就妙在“暮夜”二字上。

在夜深人静之时,在没有第三者知道的情况下,杨震作为王密的上司,同时又是他的恩师,坚决拒收重金,并且铮铮铁言,这是天理不容,法理不容,人理不容,情理不容的事,其“慎独”的精神可嘉,堪称历代师表。

故事虽小,其教育意义却不小。

一个人,从小到大,为民为官,白天黑夜,有人无人,都能严以律己,不贪不占,拒礼拒贿,其人品之高尚,其道德之规范,有口皆碑,这是一篇非常好的思想教育素材,由此拓展学生的思维,引导学生感悟杨震的话所蕴含的教育意义,学习做一个高尚的人。

“慎独”议论文帮写一段关于为什么要慎独的议论语

梨树栽道旁,人争相取之,一句“吾心有主”,便约束了自己的举动。

大浪淘沙,千古风流人物,斗转星移,便是几多春秋,可是以“吾心有主”标榜者又有几人?可还记得,汉时,那个在北海牧羊的男子。

手持节杖,望着天也不曾动摇半分的苏武,面对匈奴的威逼、利诱,只因一句“愿做大汉魂,不做匈奴臣”,便被放逐到北海牧羊。

只待公羊生出小羊方可回去。

那里荒无人烟,只有羊群伴,曾为好友的李陵劝他投降匈奴,只换来他一句割袍断义便灰溜溜地走了。

想那时,汉主恐怕早已将他忘却。

只要他点头无一人知道他已经投降匈奴。

那是贫寒与华贵的对峙,是气节与富贵的决战。

可只因一句“吾为汉臣”,荣华富贵转身而逝,贫寒、孤寂随之而来。

恐怕在当时的他,孤寂一人也曾默默诵念过“吾心有主”这句话吧!千里外,荒无一人的北海,只有他一人因为一句“吾心有主”便守望了整整十个春秋,由伟岸的男子变成白发须须的老人。

依旧独自一人,谨守正道,严守气节。

你是汉时不屈的魂,是谨守正道的魄。

在浩瀚的历史星空中,你无光自亮,灿烂而耀眼。

古今多少事悠悠,古人以“吾心有主”而严守正道。

今人以“吾心有主”而继往开来。

那是无意间翻开2008感动中国时看到的,他并不是十人物之一。

他只是一个供应站的售票员。

有人请他代买号码,谁知竟中了百万大奖。

可他却丝毫没有犹豫地将大奖给了那人。

百万大奖不动心吗?又没有人知道!谁知他却说:“不是我的,我不要,要了心里也不踏实。

有一个词,很好将他们的行为解释清楚——慎独。

佛一个人独处的时候,也要谨守正道。

慎独?!是啊!就算独自一个人也要谨慎,吾心有主,慎独之。

惟正自身,慎独之。

君子慎独下一句是什么 君子慎独:等您坐沙发呢!

发表评论

表情
还能输入210个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