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唯美句子 > 金刚经里最经典的一句话是什么?_

金刚经里最经典的一句话是什么?_

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 偈诵的解释! 因一切有为事相,皆是缘聚则生,缘散则灭。变化靡常,执捉不住。如梦、幻、泡、影、露、电然,似有似无, 应于一切有为法,作如梦、幻、泡、影、露、电观。知其当体即空,不生贪著,乃能不取也。 如上所说,本科大旨已明,兹再详细说之。 当知如如不动,是真实性。亦即所谓不生不灭之无为法。前云:一切贤圣,皆以无为法而有差别。今不令观无为法如如不动之真性,而令观有为法缘生无实之幻相,何也?此我世尊深知凡夫之病,特为巧开方便也。此中有二要义: (一)凡夫之所以为凡夫者,无他。背觉合尘,向外驰求耳。何故向外驰求?无他。分别幻相,贪著幻相耳。何故分别贪著?无他。误认一切有为法为真实耳。由是之故,愈迷愈深,不肯回头,永被轮转矣。故今入门初步,先须令其深观一切有为之法,如梦、如幻、如泡、如影、如露、如电,莫非虚假,一切皆空,到底一无所得。所得,唯一苦味而已。且其苦无穷,说亦说不出。所谓万般将不去,唯有业随身,是也。果能常作如是观,洞明皆空之理。庶几不再受骗,而能死心蹋地回光返照乎!此所以欲观无为之真性,应先观有为之幻相也。此第一要义,必应了知者。 (二)一切凡夫性光,早被无明隐覆。有如一轮杲日,尽被乌云遮盖。光明全暗。太阳看不见了。此亦如是。妄念纷动,未曾暂停。今欲观之,而能观所观,莫非无明妄识。何能观见本性?此与满天黑云看不见日光,看来看去,无非昏扰扰相,是一个道理。故圆觉经曰:“以轮回心,生轮回见,入于如来大寂灭海,终不能至。” 轮回者,生灭之意。寂者,无声。谓真如非可以言诠也;灭者,无形。谓真如非可以相显也。竖穷三际,横遍十方,曰大。体备万德,用赅万有,曰海。如来大寂灭海,即谓如如不动之本性也。可怜凡夫,全是生灭心。即发心作观,亦是生灭见。今欲以此生灭心,生灭见,观不生灭之圆觉性海,全然反背。故曰不能至。不能至者,言其南辕北辙也。 然则修圆觉者,欲觉照如如不动之性,岂非竟无下手处乎?我世尊大慈,今语之曰:勿忧,有妙法在。其法云何?宜观诸法缘生,自有入处矣。此意,无异曰:初不必强息妄念。虽欲息之,亦不可得也。 但当向有造作,有对待之一切有为法上,观察其变化无常,如同梦幻泡影露电一样。使此心洞明一切诸法,不过缘会时,现有生起之幻相耳。实则生即无生。从此可知,表面虽万象森罗,而其底里,全然乌有。时时处处,如是观察觉照,便有不可思议功德。 何谓功德不可思议?当知观诸法缘生之理,若领会得一切法当体是空,便能契入诸法空相。相空则性自显。何以故?有相,则诸法千差万别,相空,则诸法一如故。诸法一如,即是性光显现故。性光显现,即是无明已明故。虽无明未必遽断,未必遽与如如不动冥合,而智理冥合,实基于此。何以故?妄念从此日薄故。对境遇缘,不易为其所转故。由是言之。观诸法缘生,无异观诸法空相。观诸法空相,无异观如如不动也。换言之。观生灭之有为法,如梦如幻。便不知不觉引入不生不灭之无为法矣。功德何可思议哉!此第二要义,为吾人更应了知者。 合上说两重要义,可见作如是观,譬如用起重机,四两可以提千斤,毫不吃力。轻轻巧巧,拨云雾而见青天。真善巧方便也。 一部甚深经典,归到极平淡,极切近,四句偈中。一切众生,无论利钝,皆可随顺而入。此之谓无上甚深微妙法,百千万劫难遭遇。此之谓真实义。 此与序分所序穿衣吃饭等事,同一趣味。皆是指示道不远人,即在寻常日用中。须于寻常日用中,看得透,把得定。成佛、成菩萨,便在里许。所有自度度他等行愿,乃至礼佛诵经诸事,当视同寻常日用,造次颠沛弗离。而又行所无事。庶乎其近道矣! 故得此四句偈,不但全经在握,一切佛法在握,而成佛、成菩萨,亦在握矣。所谓一切诸佛,及诸佛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法,皆从此经出者。今乃知诸佛及法,皆从于一切有为法,作如是如是梦幻泡影露电等观出耳。 佛经中所说有为法之譬喻甚多。梦幻等喻之外,如乾闼婆城、水月、树橛、绳蛇、空花、兔角、龟毛、等等。其大旨,无非显示万法皆空之理。警告凡夫,不可认以为实。以破其分别执著,引令出迷耳。魏译金刚经,其喻有九。曰:一切有为法,如星、翳、灯、幻、露、泡、梦、电、云,应作如是观。秦译则约之为六。多少虽殊,理则一也。 人人皆知水中之泡,极其脆薄,最易坏灭。殊不知世界亦然。勿谓江山千古也。虽整个世界,未遽坏灭。然而陵谷山丘,桑田沧海,时起变化。足证时时在成坏中。此年事稍多者,所常经验之事。原非理想之谈。 且楞严又云:“空生大觉中,如海一沤发。有漏微尘国,皆依空所生。沤灭空本无,况复诸三有。”有漏微尘国,有漏,明其必坏。微尘,明其其细已甚也。三有,谓三界也。此段经文,是说晦昧之虚空,在大圆觉海中,如海上之一泡。沤,即泡也。而微尘国土,更是依附海泡之物。泡若灭时,且无晦昧之虚空,何况三界耶!一切学人,常当观照此理。所认之虚空,尚是晦昧的昏扰扰相。尚且渺小如泡。何况世界,何况此身,何足算哉。岂可遗弃包含虚空,囊括三界之真实圆明性海。而认一渺小脆薄,成坏无常之浮沤乎。 至于影者,望之似有,考实则无。此身亦然,虚妄现有,考实则无。譬如镜中人影,因照则现。肥瘦长短,纤毫不爽。此身亦然,因心造业,循业而现。寿夭好丑,因果难逃。南岳思大师曰:净心如镜,凡圣如像。此明身之可见,因净心本具见性。犹如像之可见,因明镜本具照性。岂可因其可见,遂误认为实有!且净心之见性中,本无此身。不过见性发现之影耳。亦犹明镜之照性中,本无此像。不过照性发现之影耳。以上所说,犹是以幻身望于净心,明其为净心所现之影。若约幻身当体说之,亦复如影。何以故?除五蕴外,了不可得故。而且五蕴中之色,即是四大。四大既如浮沤。其余受想行识四蕴,又莫非虚妄。(名曰妄想,故是虚妄。)然则即五蕴本身,已了不可得矣。何况五蕴假合之幻身,其为似有实无可知。了不可得者,言其有即非有也。正如影然,但昡惑人眼耳。其实本空也。 一切凡夫所最执著以为实有者。识心、世界,及其自身也。今一一破其惑曰:识心如幻,(前言世间即是戏场,一切众生即是戏埸中脚色,莫非识心业缘之所变现,故曰如幻。)世界如泡,此身如影。身、心、世界,尚且虚妄非实。则其余一切有为法相可知矣。然而迷途众生,虽知身心世界非实。或犹因循怠忽,不能勤作如梦如幻如泡如影之观。因又警策之曰:如露如电。露则日出而晞,留不多时。电则旋生旋灭,刹那而过。所谓生命在呼吸间。当加紧用功,如救头然也。合此如幻等五喻观之。即是观于万事如梦,有即非有。故曰:如幻等五观,是别。如梦观,是总。 观此六喻,虽是观诸法空相。即是观如如之性。以性相本来融通故也。故观缘生,即可契入如如不动。故无为法性,从观有为法相如梦幻入手,便是两边不著,合乎中道。此义前已详谈。 今再以三性三无性说之六喻中随拈一喻,皆可明三性三无性之理。兹且约总喻如梦说。余可例知。 三性三无性,见于楞伽经,及法相宗各经论。此为相宗精要之义。佛说法相,原为明此。若不知注重,但向琐细处剖晰。虽将一切法相,剖之极详。未免入海算沙,失其所宗。当知三性三无性之义,学性宗者,亦应通晓。因此义贯通性相。若知此义,则于缘起性空,更能彻了。修持观行,更易得力。盖上来所说如梦观,尚是总观大旨。若依三性三无性之理观之,则更入深微矣。 何谓三性?(一)遍计执性,(二)依他起性,(三)圆成实性。遍计执者,谓普遍计较执著也。即性宗常说之分别、执著、攀缘、无明、妄心、妄想等。性宗亦谓之分别性。此是妄想,云何称之为性耶?意在明其虽是无明妄想,然为真心之所变现,非离真实性而别有也。但相宗名为遍计执性,是单约凡位说;性宗名曰分别性,则兼约凡圣说。圣位之分别性,是明其应缘示现,对机说法,丝毫不爽。似有分别,盖约众生边望之云然耳,非谓圣位尚起念分别也。当如是知。 总而言之。一部金刚般若,无住妙旨,全在不取于相如如不动上。而欲达到不取于相如如不动,全在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上。一切学人,当从此观,随顺而入。此观,正是金刚慧剑,无坚不摧,无无明烦恼而不破也。故应如是演说,如是受持。永永流通此绍隆佛种之无上大法也

金刚经里最经典的一句话是什么?

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 偈诵的解释! 因一切有为事相,皆是缘聚则生,缘散则灭。

变化靡常,执捉不住。

如梦、幻、泡、影、露、电然,似有似无,应于一切有为法,作如梦、幻、泡、影、露、电观。

知其当体即空,不生贪著,乃能不取也。

如上所说,本科大旨已明,兹再详细说之。

当知如如不动,是真实性。

亦即所谓不生不灭之无为法。

前云:一切贤圣,皆以无为法而有差别。

今不令观无为法如如不动之真性,而令观有为法缘生无实之幻相,何也?此我世尊深知凡夫之病,特为巧开方便也。

此中有二要义: (一)凡夫之所以为凡夫者,无他。

背觉合尘,向外驰求耳。

何故向外驰求?无他。

分别幻相,贪著幻相耳。

何故分别贪著?无他。

误认一切有为法为真实耳。

由是之故,愈迷愈深,不肯回头,永被轮转矣。

故今入门初步,先须令其深观一切有为之法,如梦、如幻、如泡、如影、如露、如电,莫非虚假,一切皆空,到底一无所得。

所得,唯一苦味而已。

且其苦无穷,说亦说不出。

所谓万般将不去,唯有业随身,是也。

果能常作如是观,洞明皆空之理。

庶几不再受骗,而能死心蹋地回光返照乎!此所以欲观无为之真性,应先观有为之幻相也。

此第一要义,必应了知者。

(二)一切凡夫性光,早被无明隐覆。

有如一轮杲日,尽被乌云遮盖。

光明全暗。

太阳看不见了。

此亦如是。

妄念纷动,未曾暂停。

今欲观之,而能观所观,莫非无明妄识。

何能观见本性?此与满天黑云看不见日光,看来看去,无非昏扰扰相,是一个道理。

故圆觉经曰:“以轮回心,生轮回见,入于如来大寂灭海,终不能至。

” 轮回者,生灭之意。

寂者,无声。

谓真如非可以言诠也;灭者,无形。

谓真如非可以相显也。

竖穷三际,横遍十方,曰大。

体备万德,用赅万有,曰海。

如来大寂灭海,即谓如如不动之本性也。

可怜凡夫,全是生灭心。

即发心作观,亦是生灭见。

今欲以此生灭心,生灭见,观不生灭之圆觉性海,全然反背。

故曰不能至。

不能至者,言其南辕北辙也。

然则修圆觉者,欲觉照如如不动之性,岂非竟无下手处乎?我世尊大慈,今语之曰:勿忧,有妙法在。

其法云何?宜观诸法缘生,自有入处矣。

此意,无异曰:初不必强息妄念。

虽欲息之,亦不可得也。

但当向有造作,有对待之一切有为法上,观察其变化无常,如同梦幻泡影露电一样。

使此心洞明一切诸法,不过缘会时,现有生起之幻相耳。

实则生即无生。

从此可知,表面虽万象森罗,而其底里,全然乌有。

时时处处,如是观察觉照,便有不可思议功德。

何谓功德不可思议?当知观诸法缘生之理,若领会得一切法当体是空,便能契入诸法空相。

相空则性自显。

何以故?有相,则诸法千差万别,相空,则诸法一如故。

诸法一如,即是性光显现故。

性光显现,即是无明已明故。

虽无明未必遽断,未必遽与如如不动冥合,而智理冥合,实基于此。

何以故?妄念从此日薄故。

对境遇缘,不易为其所转故。

由是言之。

观诸法缘生,无异观诸法空相。

观诸法空相,无异观如如不动也。

换言之。

观生灭之有为法,如梦如幻。

便不知不觉引入不生不灭之无为法矣。

功德何可思议哉!此第二要义,为吾人更应了知者。

合上说两重要义,可见作如是观,譬如用起重机,四两可以提千斤,毫不吃力。

轻轻巧巧,拨云雾而见青天。

真善巧方便也。

一部甚深经典,归到极平淡,极切近,四句偈中。

一切众生,无论利钝,皆可随顺而入。

此之谓无上甚深微妙法,百千万劫难遭遇。

此之谓真实义。

此与序分所序穿衣吃饭等事,同一趣味。

皆是指示道不远人,即在寻常日用中。

须于寻常日用中,看得透,把得定。

成佛、成菩萨,便在里许。

所有自度度他等行愿,乃至礼佛诵经诸事,当视同寻常日用,造次颠沛弗离。

而又行所无事。

庶乎其近道矣! 故得此四句偈,不但全经在握,一切佛法在握,而成佛、成菩萨,亦在握矣。

所谓一切诸佛,及诸佛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法,皆从此经出者。

今乃知诸佛及法,皆从于一切有为法,作如是如是梦幻泡影露电等观出耳。

佛经中所说有为法之譬喻甚多。

梦幻等喻之外,如乾闼婆城、水月、树橛、绳蛇、空花、兔角、龟毛、等等。

其大旨,无非显示万法皆空之理。

警告凡夫,不可认以为实。

以破其分别执著,引令出迷耳。

魏译金刚经,其喻有九。

曰:一切有为法,如星、翳、灯、幻、露、泡、梦、电、云,应作如是观。

秦译则约之为六。

多少虽殊,理则一也。

人人皆知水中之泡,极其脆薄,最易坏灭。

殊不知世界亦然。

勿谓江山千古也。

虽整个世界,未遽坏灭。

然而陵谷山丘,桑田沧海,时起变化。

足证时时在成坏中。

此年事稍多者,所常经验之事。

原非理想之谈。

且楞严又云:“空生大觉中,如海一沤发。

有漏微尘国,皆依空所生。

沤灭空本无,况复诸三有。

”有漏微尘国,有漏,明其必坏。

微尘,明其其细已甚也。

三有,谓三界也。

此段经文,是说晦昧之虚空,在大圆觉海中,如海上之一泡。

沤,即泡也。

而微尘国土,更是依附海泡之物。

泡若灭时,且无晦昧之虚空,何况三界耶!一切学人,常当观照此理。

所认之虚空,尚是晦昧的昏扰扰相。

尚且渺小如泡。

何况世界,...

金刚经最经典的一句话:“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

一切你能看见、听见、闻到、尝到、感知和感受到的东西,会随着时间的变化而发生改变的!就好像你能知道露水很快会干以及闪电一刹即逝(解释:有些事情人们一生都无法验证,譬如金子的灭亡!所以人们认为金子是不会坏的!却不知道金子的变化从来都没有停下来过,只是我们没有能力观察罢了!又好像我们每一个人时时刻刻都在起变化,自己却浑然不知!)所以应该时刻保持清醒的头脑,冷静地面对一些所发生的,永远只依靠智慧去洞察一切事物!而不是依靠经验和所谓的能力去判断!顺便说一声!你都不知道这句话的意思,又怎能知道这一句经典呐? 阿弥陀佛

在金刚经中描写缘分的句子?

《圆觉经》是佛为文殊、普贤等十二位菩萨宣说如来圆觉的妙理和观行方法,经典句子很多,如:1. 一切众生从无始来,种种颠倒,犹如迷人,四方易处,妄认四大为自身相,六尘缘影为自心相,譬彼病目,见空中华及第二月。

2. 一切众生于无生中,妄见生灭,是故说名轮转生死。

3. 一切众生从无始际,由有种种恩爱贪欲,故有轮回。

带精华的诗句

1、《阮公体》唐·徐晶 秦王按剑怒,发卒戍龙沙。

雄图尚未毕,海内已纷拏。

黄尘暗天起,白日敛精华。

唯见长城外,僵尸如乱麻。

2、《寓言》唐·齐己 造化安能保,山川凿欲翻。

精华销地底,珠玉聚侯门。

始作骄奢本,终为祸乱根。

亡家与亡国,云此更何言。

3、《读李贺歌集》唐·齐己 赤水无精华,荆山亦枯槁。

玄珠与虹玉,璨璨李贺抱。

清晨醉起临春台,吴绫蜀锦胸襟开。

狂多两手掀蓬莱, 珊瑚掇尽空土堆。

4、《西江月》宋·王千秋 梦幻影泡有限,风花雪月无涯。

莫分粗俗与精华。

日醉石间松下。

菜尽邻家解与,杯空稚子能赊。

通幽即步尽横斜。

不问墩犹姓谢。

1、《读杜工部集二首》唐·贯休 造化拾无遗,唯应杜甫诗。

岂非玄域橐,夺得古人旗。

日月精华薄,山川气概卑。

古今吟不尽,惆怅不同时。

甫也道亦丧,孤身出蜀城。

彩毫终不撅,白雪更能轻。

命薄相如命,名齐李白名。

不知耒阳令,何以葬先生。

2、谢秦府推官寄《丹台集》 唐·齐己 秦王手笔序丹台,不错褒扬最上才。

凤阙几传为匠硕, 龙门曾用振风雷。

钱郎未竭精华去,元白终存作者来。

两轴蚌胎骊颔耀,枉临禅室伴寒灰。

...

经典优美的佛经句子,你最喜欢哪一句

1、长夜安隐,多所饶益。

——《法华经》2、一切如来,身语意业,无不清净。

——《药师经》3、世尊,此日月轮,可令堕落,妙高山王,可使倾动,诸佛所言,无有异也。

——《药师经》4、破无明壳,竭烦恼河,解脱一切生老病死、忧悲苦恼。

——《药师经》5愿我来世,得菩提时,身如琉璃,内外明彻,净无瑕秽,光明广大,功德巍巍,身善安住,焰网庄严,过于日月,幽冥众生,悉蒙开晓,随意所趣,作诸事业。

——《药师经》6、凡所有相,皆是虚妄,若见诸相非相,即见如来。

——《金刚经》7、汝等比丘,知我说法,如筏喻者,法尚应舍,何况非法。

——《金刚经》8、一切贤圣,皆以无为法而有差别。

——《金刚经》9、不应住色生心,不应住声香味触法生心,应生无所住心。

——《金刚经》10、应无所住,而生其心。

——《金刚经》最喜欢过去心不可得,现在心不可得,未来心不可得。

——《金刚经》...

金刚经中说的四句偈语是什么?

一切有为法。

如梦幻泡影。

如露亦如电。

应作如是观。

这是金刚经最后一个四句偈。

金刚经有好几个四句的偈,“若以色见我。

以音声求我。

是人行邪道。

不能见如来”等等,所以有人提出来,金刚经中所说的四句偈,究竟指的是哪个四句偈?哪四句都不是!这四句偈,离经而说是指空、有、非空非有、亦空亦有。

假如一定要以偈子来讲,你就要注意金刚经所说的:不生法相,无所住。

非要认定一个四句偈不可,就是自己生了法相!所以说都不是。

这才是“不取于相,如如不动”才能讲四句偈。

...

金刚经中有句话弄不明白,请众师兄赐教。

佛门说的有为法,和无为法。

还是有差别的。

简单来说我们所有心理活动,行为动作、文化意识形态,还是外界的物质世界,乃至各种定律,公理都是有为法。

按百法明门论所说,“一切法者,略有五种:一者心法,二者心所有法,三者色法,四者心不相应行法,五者无为法。

”前四者是有为法。

「心法」:又称「心王」,也就是八种识。

这心法也就是一切万法的本源,一切法皆从心法中生,故经云:「心生故一切法生:心灭故一切法灭。

」而一切法,皆是心识之所变现,因此,唯识学中,称心识为「能变」,而一切法为「所变」。

又,以一切法皆是心识所变现,故除了心识外,并无少法可得,一切法皆是自心现影像(自心之相分),故说三界唯心,万法唯识,这就是唯识学主要的宗旨:一切法,唯有识,皆识所变,并无实内外诸法可得。

「心所有法」:简称「心所」。

「心」,即心王。

「所有」,即所拥有。

这一类法,是心王所拥有的法:亦即…心王是体,这些法是心体的作用。

以作用是依于本体的,若无本体,则无法产生作用,因此说这些作用是「属于心王所有的」,而称「心所有法」,这是依主释。

又:心王如主:心所有法如臣、如伴;如世间王之所至,群臣随之,心:心所法亦如是,心王所至,心所法必随之。

国王以有群臣,故能有作用,能造作诸事业:心王亦如是,以有诸心所,故能起种种作用,造作种种事业。

「色法」:指由能造的四大(地、水、火、风)与所造的四微(色、香、味、触)这八法共同形成的内五根(眼、耳、鼻、舌、身)、外五境(色、声、香、味、触)十种,再加「法处所摄色」,也就是「法尘」,共十一种色法(即物质之法)。

这十一种色法,是诸识之所缘及诸识之所依;其中五根与五境这十种色法,是有质碍之色(「质碍」之义为:凡物皆各有实质,故其「体」相碍而不能相入,如木不能入石,以木与石皆各有「质」而相「碍」故。

)有质碍色(有质碍之色法)亦称为「有对色」,以有实境对于根、识故。

第十一种色,法处所摄色(法尘),即称「无对色」,因为法处色是意识取五尘落谢之影像,或是第六识自己所变现的相分,所以只有影像,而无实质与意识相对,故称法处色为「无对色」。

「心不相应行法」:据大乘广五蕴论,行蕴有二种:一、心相应行,即是诸心所法,共有五十一法。

二:心不相应行法,共有二十四法。

亦即,不论其为「相应」或「不相应」,此二类法,都是行蕴所摄。

「相应」之义极多,简单而言,即:相呼应,意指与心王相呼应,也就是:「心王一叫,它就应」,称为「与心相应」。

因为诸心所法都是属于心王所有,为心王之从属,故时时兴心王相呼应。

又,须有四方面相同,才能称为「相应」:「同时、同依、同缘、同事」。

意即,「心所」须与「心王」同时起、同所依之根、同所缘之境、同一自证分体事、(同时、同根、同境、同自证分)才能称为相应。

而「得」等二十四法因为:1、它们本身「非能缘」,故不与心王相应;2、因为「无质碍」,故不与色法相应。

3、因为「有生减」,所以不与无为法相应。

因此,所谓「心不相应行法」,不只是与心(心王)不相应,而是指它们与色法、及无为法,也都不相应。

虽然与心不相应,但它们还是属于行蕴(心行)中的一种,只是这种行蕴不能与心王同时相应而起罢了。

「无为法」:「为」即造作义,亦即是生减、来去之义。

故窥基大师说:「无为者,即不生不减,无来无去,非彼非此,绝得绝失,简异有为,无造作故,名曰无为。

」(百法明门论解)。

无为法共有六种。

这「无为法」为五位百法中的第五位,前四位(心法:心所有法、色法:心不相应行法)合为一大类,即是「有为法」。

这四类所成的有为法、与这无为法,便涵括了一切法。

而整个唯识学的目的,亦在令行者了一切「有为」,而证入「无为」,最后连「无为」亦不住,以无为是依于有为所显;是故既了无为,若住着无为,亦非究竟,仍是依他、徧计。

又,有为与无为皆是自心现量、唯识所现,如是契入,名为现证「真如无为」之境。

是故当知,唯识「百法明门」之意,即是将所有箭头都指向最后这一法:「真如无为」;是故「真如无为」为「百法明门」乃至整个唯识学最终之依归。

这在本论及所有唯识论典中的架构及开示,都是十分明白地显示了。

金刚经四句偈语

净空法师在金刚经的讲座中曾经说过:任何连在一起的四个句子,都是四句偈语。

根据是金刚经原版是印度梵文,经鸠摩罗什大师翻译成中文后,梵文和中文是有区别的,他们一逗算是一句吧,连到一起的四句就是四句偈语了。

具体请去优酷搜净空法师讲金刚经,从头看到尾,就了解了。

宋词名句精华

.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

2.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3.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4.莫道不销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

5.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

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

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落花流水春去也,天上人间。

自是人生长恨水长东。

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

还有一首菩萨蛮,辛弃疾的 郁孤台下清江水,中间多少行人泪。

西北望长安,可怜无数山。

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江晚正愁余,山深闻鹧鸪。

独自莫凭栏,无限江山。

还有表现郁闷心情的:

金刚经里最经典的一句话是什么?_:等您坐沙发呢!

发表评论

表情
还能输入210个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