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唯美句子 > 赤壁赋转悲为喜,开怀畅饮忘怀得失

赤壁赋转悲为喜,开怀畅饮忘怀得失

第5段,写客听了作者的一番谈话后,转悲为喜,开怀畅饮,“相与枕藉乎舟中,不知东方之既白”。照应开头,极写游赏之乐,而至于忘怀得失、超然物外的境界。   清代古文家方苞评论这篇文章说:“所见无绝殊者,而文境邈不可攀,良由身闲地旷,胸无杂物,触处流露,斟酌饱满,不知其所以然而然。岂惟他人不能模仿,即使子瞻更为之,亦不能如此适调而畅遂也。”苏轼通过各种艺术手法表现自己坦荡的胸襟,他只有忘怀得失,胸襟坦荡,才能撰写出“文境邈不可攀”的《赤壁赋》来。

《赤壁赋》一文,作者的感情是怎样由乐转悲,又是怎样由悲转喜的?...

最开始的时候,作者与客人一同泛舟,因为风景秀丽,气氛很好,所以作者的情怀是欣喜的。

在第二段(过渡段)作者听到了忧伤的萧声,所以才有了疑问:为什么如此美好的环境中会如此悲伤?客人的回答解决了他的疑惑(这个客人到底有没有还有争论,因为赋就是主客问答的文体),客人说到了美好的事物转瞬即逝,连曹操这样的大英雄也不知何方,何况我们这些小人物,如此,作者的心情又有些悲戚了。

而再后来,作者想通了天地总是在变化的,但很多事物却始终没有质的变化,每一种事物都有所属,只有大自然可以任所有人观赏,如此,我们也不必羡慕永恒的事物,能拥有自然美景,也是很幸福的,最后情绪又转为喜。

...

赤壁赋中两句形容箫声美妙 动听的句子

《赤壁赋》中两句形容箫声美妙动听的句子是:”其声呜呜然,如怨如慕,如泣如诉,余音袅袅,不绝如缕。

”1、作品简介 北宋大文豪苏轼写过两篇《赤壁赋》,后人称之为《前赤壁赋》和《后赤壁赋》,都是中国古代文学史上的名篇。

苏轼被贬为黄州(今湖北黄冈)团练副使的1082年秋、冬,先后两次游览了黄州附近的赤壁,写下这两篇赋。

这个时期,作者的思想是矛盾的:一方面,他对受到残酷打击感到愤懑、痛苦;另一方面,时时想从老庄佛学求得解脱。

同时,在躬耕农事与田父野老的交往中,感到了温暖,增强了信心,也使他的思想更接近现实。

他的前后赤壁赋正反映了这时的思想情感。

2、原文 壬戌之秋,七月既望,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

清风徐来,水波不兴。

举酒属客,诵明月之诗,歌窈窕之章。

少焉,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

白露横江,水光接天。

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

浩浩乎如冯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

于是饮酒乐甚,扣舷而歌之。

歌曰:“桂棹兮兰桨,击空明兮溯流光;渺渺兮予怀,望美人兮天一方。

”客有吹洞箫者,倚歌而和之。

其声呜呜然,如怨如慕,如泣如诉;余音袅袅,不绝如缕,舞幽壑之潜蛟,泣孤舟之嫠妇。

苏子愀然,正襟危坐,而问客曰:“何为其然也?”客曰:“‘月明星稀,乌鹊南飞’,此非曹孟德之诗乎?西望夏口,东望武昌,山川相缪,郁乎苍苍,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方其破荆州,下江陵,顺流而东也,舳舻千里,旌旗蔽空,酾酒临江,横槊赋诗,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侣鱼虾而友麋鹿,驾一叶之扁舟,举匏樽以相属。

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

挟飞仙以遨游,抱明月而长终。

知不可乎骤得,托遗响于悲风。

” 苏子曰:“客亦知夫水与月乎?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盈虚者如彼,而卒莫消长也。

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而又何羡乎?且夫天地之间,物各有主,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惟江上之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取之无禁,用之不竭。

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而吾与子之所共适。

” 客喜而笑,洗盏更酌。

肴核既尽,杯盘狼藉。

相与枕藉乎舟中,不知东方之既白。

3、译文 壬戌年秋,七月十六日,苏氏与友人在赤壁下泛舟游玩。

清风阵阵拂来,水面波澜不起。

举起酒杯向同伴敬酒,吟诵(赞美)明月的诗句,吟唱婉转优美的乐曲。

不多时,明月从东山后升起,盘桓在斗宿与牛宿之间。

白茫茫的雾气横贯江面,清泠泠的水光连着天际。

听任小船飘流到各处,凌于苍茫的万顷江面之上。

乘着轻风(在江面上)无所不至,并不知到哪里才会停栖,感觉身轻得似要离开尘世飘飞而去,有如道家羽化成仙。

于是喝酒喝得高兴起来,用手叩击着船舷,应声高歌。

歌中唱道:“桂木船棹呵香兰船桨,迎击空明的粼波,逆着流水的泛光。

我的心怀悠远,想望伊人在天涯那方”。

同伴吹起洞箫,按着节奏为歌声伴和,洞箫呜呜作声:有如怨怼有如倾慕,既象啜泣也象低诉,余音在江上回荡,丝丝缕缕缭绕不绝。

能使深谷中的蛟龙为之起舞,能使孤舟上的孀妇为之饮泣。

苏氏的神色也愁惨起来,整好衣襟坐端正,向同伴问道:“箫声为什么这样哀怨呢?”同伴回答:“‘月明星稀,乌鹊南飞’,这不是曹公孟德的诗么?(这里)向东可以望到夏口,向西可以望到武昌,山河接壤连绵不绝,(目力所及)一片郁郁苍苍。

这不正是曹孟德被周瑜所围困的地方么?当初他攻陷荆州,夺得江陵,沿长江顺流东下,麾下的战船延绵千里,旌旗将天空全都蔽住,在江边持酒而饮,横转矛槊吟诗作赋,委实是当世的一位英雄人物,而今天又在哪里呢?何况我与你在江边的水渚上打渔砍柴,与鱼虾作伴,与麋鹿为友,(在江上)驾着这一叶小舟,举起杯盏相互敬酒,如同蜉蝣置身于广阔的天地中,象沧海中的一粒栗米那样渺小。

(唉,)哀叹我们的一生只是短暂的片刻,(不由)羡幕长江的没有穷尽。

(想要)与仙人携手遨游各地,与明月相拥而永存世间。

知道这些终究不能实现,只得将憾恨化为箫音,托寄在悲凉的秋风中罢了。

” 苏氏道:“你可也知道这水与月?流逝的就象这水,其实并没有真正逝去;时圆时缺的就象这月,终究又何尝盈亏。

可见,从事物变易的一面看来,天地间没有一瞬间不发生变化;而从事物不变的一面看来,万物与自己的生命同样无穷无尽,又有什么可羡慕的呢?何况天地之间,凡物各有自己的归属,若不是自己应该拥有的,即令一分一毫也不能求取。

只有江上的清风,以及山间的明月,送到耳边便听到声音,进入眼帘便绘出形色,取得这些不会有人禁止,感受这些也不会有竭尽的忧虑。

这是造物者(恩赐)的没有穷尽的大宝藏,你我尽可以一起享用。

” 于是同伴喜笑颜开,更换杯盏重新饮酒。

菜肴果品都被吃个精光,只剩下桌上的杯碟一片凌乱。

(苏子与同伴)在船里互相枕着睡去,不知不觉天边已经露出鱼肚白。

苏轼的《赤壁赋》“虽一毫而莫取”上一句是什

上一句: 苟非吾之所有《赤壁赋》是北宋文学家苏轼所写的散文,分为《前赤壁赋》和《后赤壁赋》。

其中《前赤壁赋》是中国古代文学史上的名篇,《前赤壁赋》通篇以景贯穿全文,“风”和“月”是为主,“山”和“水”辅之,全文紧扣风、月来展开描写与议论。

以风、月之景开卷,又于文中反复再现风、月形象。

表现了作者的心灵由矛盾、悲伤转而获得超越、升华的复杂过程。

而《后赤壁赋》中所抒发的思想感情与前篇虽无二致,但是笔墨全不相同,以叙事写景为主,主要写江岸上的活动,具有诗情画意。

...

求《赤壁赋》通假字,词类活用,一词多义,特殊句式,古今异义总结 ...

(一)通假字1、举酒属客 举匏尊以相属(属,通“嘱”劝酒 )2、浩浩乎如冯虚御风 (冯,通“凭”乘)3、山川相缪 (缪,通“缭”连结、盘绕)4、杯盘狼籍 (籍,通“藉”,凌乱)5、举匏尊以相属(尊,通“樽”,酒杯)(二)词类活用1、歌窈窕之章 扣舷而歌之(歌,名作动 唱)2、舞幽壑之潜蛟,泣孤舟之嫠妇 (舞,使……起舞;泣,使……哭泣)3、正襟危坐(正,形作动 整理)4、月明星稀,乌鹊南飞(南,名作状 向南)5、西望夏口,东望武昌(西、东,名作状,向西、向东)6、方其破荆州,下江陵,顺流而东也 (下、东:名作动,攻占,向东进军、东下)7、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渔樵,名作动,打鱼砍柴)8、侣鱼虾而友麋鹿 (侣、友:意动用法 以……为伴、以……为友)(三)古今异义1、白露横江,水光接天(古义:白茫茫的水汽;今义:二十四节气之一)2、凌万顷之茫然(古义:浩荡渺远的样子;今义:完全不知道的样子)(四)一词多义1、望:七月之望(名词,阴历的每月十五日)望美人兮天一方(动词 眺望,向远处看)2、歌:扣舷而歌(唱)歌曰(歌词)倚歌而和之(歌声)3、如:纵一苇之所如(往)浩浩乎如冯虚御风(像)飘飘乎如遗世独立(像)4、然:其声呜呜然(……的样子,像声词词尾)何为其然也(这样)5、长:抱明月而长终(永远)而卒莫消长也(增长)6、于: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在)月出于东山之上(从)徘徊于斗牛之间(在)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被)托遗响于悲风(给)7、而:羽化而登仙(表承接)扣舷而歌(表修饰)倚歌而和之(表修饰)正襟危坐而问之(表修饰)侣鱼虾而友麋鹿(表并列)逝者如斯而未偿往也(表转折)耳得之而为声(表因果)8、之:凌万顷之茫然(助词,定语后置的标志词) 扣舷而歌之(音节助词)倚歌而和之(代词,代“歌”) 哀吾生之须臾(助词,取独)9、其:而不知其所止(代词,它,指“一苇”)其声呜呜然(代词,那) 何为其然也(代词,指箫声) 方其破荆州(代词,他,指曹孟德)(五)特殊句式1、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介宾短语后置)2、徘徊于斗牛之间(介宾短语后置)3、何为其然也(宾语前置)4、而今安在哉(宾语前置)5、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被动句)6、而又何羡乎(宾语前置)7、凌万顷之茫然(定语后置)8、是造物之无尽藏也。

(判断句)9、渺渺兮予怀(主谓倒装)

赤壁赋每段段意和鉴赏

前赤壁赋 鉴赏 第1段,写夜游赤壁的情景。

作者“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投入大自然怀抱之中,尽情领略其间的清风、白露、高山、流水、月色、天光之美。

兴之所至,信口吟诵《诗经·月出》首章“月出皎兮,佼人僚兮。

舒窈纠兮,劳心悄兮。

”把明月比喻成体态娇好的美人,期盼着她的冉冉升起。

与《月出》诗相回应,“少焉,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

”并引出下文作者所自作的歌云:“望美人兮天一方”,情感、文气一贯。

“徘徊”二字,生动、形象地描绘出柔和的月光似对游人极为依恋和脉脉含情。

在皎洁的月光照耀下白茫茫的雾气笼罩江面,天光、水色连成一片,正所谓“秋水共长天一色”(王勃《滕王阁序》)。

游人这时心胸开阔,舒畅,无拘无束,因而“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乘着一叶扁舟,在“水波不兴”浩瀚无涯的江面上,随波飘荡,就好像在太空中乘风飞行,悠悠忽忽地离开人世,超然独立;又像长了翅膀飞升入仙境一样。

浩瀚的江水与洒脱的胸怀,在作者的笔下腾跃而出,泛舟而游之乐,溢于言表。

这是本文正面描写“泛舟”游赏景物的一段,以景抒情,融情入景,情景俱佳。

第2段,写作者饮酒放歌的欢乐和客人悲凉的箫声。

作者饮酒乐极,扣舷而歌,以抒发其思“美人”而不得见的怅惘、失意的胸怀。

这里所说的“美人”实际上乃是作者的理想和一切美好事物的化身。

歌曰:“桂棹兮兰桨,击空明兮溯流光。

渺渺兮予怀,望美人兮天一方。

”这段歌词全是化用《楚辞·少司命》:“望美人兮未来,临风恍兮浩歌”之意,并将上文“诵明月之诗,歌窈窕之章”的内容具体化了。

由于想望美人而不得见,已流露了失意和哀伤情绪,加之客吹洞箫,依其歌而和之,箫的音调悲凉、幽怨,“如怨如慕,如泣如诉,余音袅袅,不绝如缕”,竟引得潜藏在沟壑里的蛟龙起舞,使独处在孤舟中的寡妇悲泣。

一曲洞箫,凄切婉转,其悲咽低回的音调感人至深,致使作者的感情骤然变化,由欢乐转入悲凉,文章也因之波澜起伏,文气一振。

第3段,写客人对人生短促无常的感叹。

此段由赋赤壁的自然景物,转而赋赤壁的历史古迹。

主人以“何为其然也”设问,客人以赤壁的历史古迹作答,文理转折自然。

但文章并不是直陈其事,而是连用了两个问句。

首先以曹操的《短歌行》问道:“此非曹孟德之诗乎?”又以眼前的山川形胜问道:“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两次发问使文章又泛起波澜。

接着,追述了曹操破荆州、迫使刘琮投降的往事。

当年,浩浩荡荡的曹军从江陵沿江而下,战船千里相连,战旗遮天蔽日。

曹操志得意满,趾高气扬,在船头对江饮酒,横槊赋诗,可谓“一世之雄”!如今他在哪里呢?曹操这类英雄人物,也只是显赫一时,何况我辈!因而,如今只能感叹自己生命的短暂,羡慕江水的长流不息,希望与神仙相交,与明月同在。

但那都是不切实际的幻想,所以才把悲伤愁苦“托遗响于悲风”,通过箫声传达出来。

客的回答表现了一种虚无主义思想和消极的人生观,这是苏轼借客人之口流露出自己思想的一个方面。

第4段,是苏轼针对客之人生无常的感慨陈述自己的见解,以宽解对方。

客曾“羡长江之无穷”,愿“抱明月而长终”。

苏轼即以江水、明月为喻,提出“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盈虚者如彼,而卒莫消长也”的认识。

如果从事物变化的角度看,天地的存在不过是转瞬之间;如果从不变的角度看,则事物和人类都是无穷尽的,又何必羡慕江水、明月和天地呢!自然也就不必“哀吾生之须臾”了!这表现了苏轼豁达的宇宙观和人生观,他赞成从多角度看问题而不同意把问题绝对化,因此,他在身处逆境中也能保持豁达、超脱、乐观和随缘自适的精神状态,并能从人生无常的怅惘中解脱出来,理性地对待生活。

而后,作者又从天地间万物各有其主、个人不能强求予以进一步的说明。

那么什么为我们所有呢?江上的清风有声,山间的明月有色,江山无穷,风月长存,天地无私,声色娱人,我们恰恰可以徘徊其间而自得其乐。

此情此景乃缘于李白的《襄阳歌》:“清风明月不用一钱买,玉山自倒非人推”,进而深化之。

第5段,写客听了作者的一番谈话后,转悲为喜,开怀畅饮,“相与枕藉乎舟中,不知东方之既白”。

照应开头,极写游赏之乐,而至于忘怀得失、超然物外的境界。

清代古文家方苞评论这篇文章说:“所见无绝殊者,而文境邈不可攀,良由身闲地旷,胸无杂物,触处流露,斟酌饱满,不知其所以然而然。

岂惟他人不能模仿,即使子瞻更为之,亦不能如此适调而畅遂也。

”(引自《评注古文辞类纂》)苏轼通过各种艺术手法表现自己坦荡的胸襟,他只有忘怀得失,胸襟坦荡,才能撰写出“文境邈不可攀”的《赤壁赋》来。

它的特点是 (1)骈散结合 本文既保留了传统赋体的那种诗的特质与情韵,同时又吸取了散文的笔调和手法,打破了赋在句式、声律的对偶等方面的束缚,更多是散文的成分,使文章兼具诗歌的深致情韵,又有散文的透辟理念。

散文的笔势笔调,使全篇文情郁郁顿挫,如“万斛泉涌”喷薄而出。

与赋的讲究对偶不同,它相对更为自由,如开头的一段“壬戌之秋,...

在赤壁赋中,苏轼从事物运动和变化的角度看待天地万物存在的名句是...

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 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

作者: 苏轼 壬戌之秋,七月既望,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

清风徐来,水波不兴。

举酒属客,诵明月之诗,歌窈窕之章。

少焉,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

白露横江,水光接天。

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

浩浩乎如冯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

于是饮酒乐甚,扣舷而歌之。

歌曰:“桂棹兮兰桨,击空明兮溯流光;渺渺兮予怀,望美人兮天一方。

”客有吹洞箫者,倚歌而和之。

其声呜呜然,如怨如慕,如泣如诉;余音袅袅,不绝如缕,舞幽壑之潜蛟,泣孤舟之嫠妇。

苏子愀然,正襟危坐,而问客曰:“何为其然也?”客曰:“‘月明星稀,乌鹊南飞’,此非曹孟德之诗乎?西望夏口,东望武昌,山川相缪,郁乎苍苍,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方其破荆州,下江陵,顺流而东也,舳舻千里,旌旗蔽空,酾酒临江,横槊赋诗,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侣鱼虾而友麋鹿,驾一叶之扁舟,举匏樽以相属。

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

挟飞仙以遨游,抱明月而长终。

知不可乎骤得,托遗响于悲风。

” 苏子曰:“客亦知夫水与月乎?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盈虚者如彼,而卒莫消长也。

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而又何羡乎?且夫天地之间,物各有主,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惟江上之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取之无禁,用之不竭。

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而吾与子之所共适。

” 客喜而笑,洗盏更酌。

肴核既尽,杯盘狼藉。

相与枕藉乎舟中,不知东方之既白。

赤壁赋全文翻译: 壬戌年秋,七月十六日,苏氏与友人在赤壁下泛舟游玩。

清风阵阵拂来,水面波澜不起。

举起酒杯向同伴敬酒,吟诵(赞美)明月的诗句,吟唱婉转优美的乐曲。

不多时,明月从东山后升起,盘桓在斗宿与牛宿之间。

白茫茫的雾气横贯江面,清泠泠的水光连着天际。

听任小船飘流到各处,凌于苍茫的万顷江面之上。

乘着轻风(在江面上)无所不至,并不知到哪里才会停栖,感觉身轻得似要离开尘世飘飞而去,有如道家羽化成仙。

于是喝酒喝得高兴起来,用手叩击着船舷,应声高歌。

歌中唱道:“桂木船棹呵香兰船桨,迎击空明的粼波,逆着流水的泛光。

我的心怀悠远,想望伊人在天涯那方”。

同伴吹起洞箫,按着节奏为歌声伴和,洞箫呜呜作声:有如怨怼有如倾慕,既象啜泣也象低诉,余音在江上回荡,丝丝缕缕缭绕不绝。

能使深谷中的蛟龙为之起舞,能使孤舟上的孀妇为之饮泣。

苏氏的神色也愁惨起来,整好衣襟坐端正,向同伴问道:“箫声为什么这样哀怨呢?”同伴回答:“‘月明星稀,乌鹊南飞’,这不是曹公孟德的诗么?(这里)向西可以望到夏口,向东可以望到武昌,山河接壤连绵不绝,(目力所及)一片郁郁苍苍。

这不正是曹孟德被周瑜所围困的地方么?当初他攻陷荆州,夺得江陵,沿长江顺流东下,麾下的战船延绵千里,旌旗将天空全都蔽住,在江边持酒而饮,横转矛槊吟诗作赋,委实是当世的一位英雄人物,而今天又在哪里呢?何况我与你在江边的水渚上打渔砍柴,与鱼虾作伴,与麋鹿为友,(在江上)驾着这一叶小舟,举起杯盏相互敬酒,如同蜉蝣置身于广阔的天地中,象沧海中的一粒栗米那样渺小。

(唉,)哀叹我们的一生只是短暂的片刻,(不由)羡幕长江的没有穷尽。

(想要)与仙人携手遨游各地,与明月相拥而永存世间。

知道这些终究不能实现,只得将憾恨化为箫音,托寄在悲凉的秋风中罢了。

” 苏氏道:“你可也知道这水与月?流逝的就象这水,其实并没有真正逝去;时圆时缺的就象这月,终究又何尝盈亏。

可见,从事物变易的一面看来,天地间没有一瞬间不发生变化;而从事物不变的一面看来,万物与自己的生命同样无穷无尽,又有什么可羡慕的呢?何况天地之间,凡物各有自己的归属,若不是自己应该拥有的,即令一分一毫也不能求取。

只有江上的清风,以及山间的明月,送到耳边便听到声音,进入眼帘便绘出形色,取得这些不会有人禁止,感受这些也不会有竭尽的忧虑。

这是造物者(恩赐)的没有穷尽的大宝藏,你我尽可以一起享用。

” 于是同伴喜笑颜开,更换杯盏重新饮酒。

菜肴果品都被吃个精光,只剩下桌上的杯碟一片凌乱。

(苏子与同伴)在船里互相枕着睡去,不知不觉天边已经露出鱼肚白。

文言文《赤壁赋》全文的翻译

前赤壁赋 和 后赤壁赋 的翻译赏析都在这里前 赤 壁 赋译文 壬戌年秋天,七月十六日,我和客人荡着船儿,在赤壁下游玩。

清风缓缓吹来,水面波浪不兴。

举起酒杯,劝客人同饮,朗颂《月出》诗,吟唱"窈窕"一章。

一会儿,月亮从东边山上升起,徘徊在斗宿、牛宿之间。

白蒙蒙的雾气笼罩江面,水光一片,与天相连。

任凭水船儿自由漂流,浮动在那茫茫无边的江面上。

江在旷远啊,船儿象凌空驾风而行,不知道将停留到什么地方;飘飘然,又象脱离尘世,无牵无挂,变成飞升仙果的神仙。

这时候,喝着酒儿,心里十分快乐,便敲着船舷唱起歌来。

唱道:"桂木做的棹啊兰木做的桨,拍击着澄明的水波啊,在月光浮动的江面逆流而上。

我的情思啊悠远茫茫,瞻望心中的美人啊,在天边遥远的地方。

"客人中有会吹洞箫的,随着歌声吹箫伴奏,箫声呜咽,象含怨,象怀恋,象抽泣,象低诉。

吹完后,余音悠长,象细长的丝缕延绵不断。

这声音,能使深渊里潜藏的蛟龙起舞,使孤独小船上的寡妇悲泣。

我有些忧伤,理好衣襟端正地坐着,问那客人说:"为什么奏出这样悲凉的声音呢?"客人回答说:"'月光明亮星星稀少,一只只乌鸦向南飞翔',这不是曹孟德的诗句吗?向西望是夏口,向东望是武昌,这儿山水环绕,草木茂盛苍翠,不就是曹操被周瑜打败的地方吗?当他占取荆州,攻下江陵,顺江东下的时候,战船连接千里,旌旗遮蔽天空,临江饮酒,横握着长矛吟诗,本是一时的豪杰,如今在哪里呢?何况我和你在江中的小洲上捕鱼打柴,以鱼虾为伴侣,以麋鹿为朋友;驾着一只小船,举杯互相劝酒;寄托蜉蝣一般短暂生命在天地之间,渺小得象大海里的一粒小米。

哀叹我们生命的短促,羡慕长江的无穷无尽。

愿与神仙相伴而遨游,同明月一道永世长存。

知道这种愿望是不能突然实现的,只好把这种无可奈何的心情寄托于曲调之中,在悲凉的秋风中吹奏出来。

"我对客人说:"你也知道那水和月的道理吗?水象这样不断流去,但它实际上不曾流去;月亮时圆缺,但它终于没有消损和增长。

原来,要是从那变化的方面去看它,那么天地间的万事万物,连一眨眼的时间都不曾保持过原状;从容不那不变的方面去看它,那么事物和我们本身都没有穷尽,我们又羡慕什么呢?再说那天地之间,万物各有主宰者,如果不是我应有的东西,虽说是一丝一毫也不拿取。

只有江上的清风,与山间的明月,耳朵听它,听到的便是声音,眼睛看它,看到的便是色彩,得到它没有人禁止,享用它没有竭尽,这是大自然的无穷宝藏,是我和你可以共同享受的?客人高兴地笑了,洗净酒杯重新斟酒。

菜肴果品都已吃完,杯子盘子杂乱一片。

大家互相枕着靠着睡在船上,不知不觉东方已经露出白色的曙光。

赏析无端受屈、含冤入狱的苏轼,在"乌台诗案"结案后不久,就被贬谪为黄州团练副使,所幸的是黄州地方官吏钦慕他的为人与俊才,非但不加管束,还常常任他在管区内纵情游山观水,而情豪兴逸的苏东坡则每游一地必有诗文纪盛,《前赤壁赋》与《后赤壁赋》就是这一时期留下的不朽名篇。

赋是介乎韵文与散文之间的一种文体,从战国时荀卿的《赋篇》创其名开始,先后出现了宏篇巨制的汉赋、骈偶讲究的骈文。

这篇《前赤壁赋》是韵文,从头至尾换了十二次韵;像汉赋一样,采用主客答问的方式来阐述作者的思想、认识;又似骈赋和律赋,行文之中常使用排比与对偶,具备了"赋"的基本特征,但它又不为"赋"这种文体所拘泥,多处运用散文笔法,句式有时长短、有时整齐,参差错落,可以称得上是散韵巧妙结合、诗文和谐统一的佳篇,对辞赋体的发展与突破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以往的游记散文,大多以纪游写景或于纪游中借景抒情为主,而东坡的不少散文,却开创了一种新的写法。

在这些文章中,作者并不着意写景,而是以阐明哲理,发表议论为主。

借题发挥,借景立论的独特风貌贯串于字里行间。

《前赤壁赋》就是这种新型游记的一篇代表作。

宋神宗元丰五年(1082),也就是苏轼谪居黄州的第三年初秋,他与朋友驾一叶小舟,来到黄冈赤壁下的长江中赏月游玩,明月一轮映于波平浪静的江面,送爽的清风徐徐吹来,茫茫白露布满大江,水光山色与中天夜月相辉映,主客对酌于舟中,酒酣耳热后和着凄怆的洞箫声扣舷而歌,然后又从如怨如慕、如泣如诉的箫声中引出客人思古之幽伤和对人生如寄的慨叹,文章也就此由情入理,由感情的抒发到哲理的畅达,进而以苏子的对答把全文的主旨表露出来,"变"与"不变"的理论和"物各有主"的观点好似一剂"愀然"的灵丹妙药,使客人终于"喜而笑"。

《前赤壁赋》通篇以景来贯串,"风"和"月"是主景,"山"和"水"辅之,全文紧扣风、月来展开描写与议论。

以风、月之景开卷,又于文中反复再现风、月形象。

歌中的"击空明兮溯流光"则是由景入论的转折。

客的伤感起于曹操的"月明星稀",终于"抱明月而长终"、"托遗响于悲风"的悲哀,仍然不离"风"、"月"二字。

苏子的对答,亦从清风、明月入论: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取之无禁,用之不竭,是造...

前赤壁赋原文

先理解白话意思,把课文读顺,了解脉络。

一段段地背,头脑中要有相应的景象静下心来,不要想着快速抢记,背古文也是一种积累。

我就是教高中语文的,这篇文章非常重要,现在全国语文教材一共有六种,其中五种中都选了这篇文章。

一般考试以默写形式出现,文中句子考到的几率都非常大。

如果是实在记不来,你可以录在MP3里,像听歌一样听,加深印象。

...

赤壁赋的全文应试翻译以及要点分析!(高分奉上)

《赤壁赋》古汉语知识点整理一、虚词1. 而(1)浩浩乎如冯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连词,表转折) (2)倚歌而和之(连词,表修饰)(3)侣鱼虾而友麋鹿(连词,表并列 )(4)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连词,表转折 )2. 之(1)月出于东山之上(助词,的) (2)凌万顷之茫然( 助词,定语后置的标志)(3)哀吾生之须臾(助词,的) (4)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代词,它 )(5)苟非吾之所有(助词,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6)耳得之而为声(代词,它 )(7)取之无禁,用之不竭(代词,它们) (8)吾与子之所共适(助词,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3. 于(1)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介词,在 ) (2)月出于东山之上( 介词,从 )(3)徘徊于斗牛之间( 介词,在 ) (4)于是饮酒乐甚( 介词,在 )(5)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 介词,被 ) (6)渔樵于江渚之上(介词,在)(7)寄蜉蝣于天地( 介词,在) (8)托遗响于悲风( 介词,在 )4. 乎(1)浩浩乎如冯虚御风( 形容词词尾) (2)飘飘乎如遗世独立( 形容词词尾 )(3)郁乎苍苍( 形容词词尾 ) (4)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 语气助词,表示疑问)(5)而又何羡乎(语气助词,表示疑问 ) (6)相与枕藉乎舟中( 介词,在 )二、实词1. 通假字(1)浩浩乎如冯虚御风(通“凭”,乘 )(2)山川相缪(通“缭”,环绕 )(3)举酒属客 ( 通“嘱”,劝人饮酒 )2. 古今异义(1)徘徊于斗牛之间古义:斗宿和牛宿,都是星宿名今义:一种游戏方式(2)白露横江古义:白茫茫的水汽今义:二十四节气之一(3)凌万顷之茫然古义:旷远的样子今义:完全不知道的样子3. 一词多义(1)东 a顺流而东(动词,向东进军) b东望武昌(方位名词作状语,向东)(2)望 a七月既望(名词,农历每月十五) b望美人兮天一方(动词,眺望,远看)(3)下 a方其破荆州,下江陵(动词,攻占) b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名词,下面)(4)如 a纵一苇之所如 (动词,往) b如怨如慕(副词,像)4. 词类活用(1)西望夏口,东望武昌(名词用作状语,向西,向东) (2)下江陵(名词用作动词,攻占)(3)顺流而东也(名词用作动词,向东进军) (4)舞幽壑之潜蛟(动词的使动用法,使……起舞 )(5)泣孤舟之嫠妇(动词的使动用法,使……哭泣) (6)正襟危坐(形容词用作动词,整理 )(7)月明星稀,乌鹊南飞( 名词用作状语,向南 ) (8)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名词用作动词,打鱼砍柴 )(9)侣鱼虾而友麋鹿(名词的意动用法,以……为侣,以……为友) (10)渺沧海之一粟(形容词用作动词,渺小的像 )(11)不知东方之既白(形容词用作动词,显出白色 )三、文言句式1. 判断句 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语气词“也”,表判断)2. 疑问句(1)何为其然也(“何”与“也”表疑问语气) (2)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乎”表反问语气) (3)而今安在哉(语气词“哉”,表疑问语气) (4)客亦知夫水与月乎(语气词“乎”,表疑问语气) (5)而又何羡乎(语气词“乎”,表反问语气)3. 省略句(1)(其声)如怨如慕,(其声)如泣如诉 (2)(其声)舞幽壑之潜蛟,(其声)泣孤舟之嫠妇(3)(苏子与客)相与枕藉乎舟中4. 特殊句式(1)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于赤壁之下泛舟游,介宾短语后置) (2)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于东山之上出,于斗牛之间徘徊,介宾短语后置) (3)凌万顷之茫然(茫然万顷,定语后置) (4)渺渺兮予怀(予怀渺渺,主谓倒置)(5)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于周郎困,介宾短语后置) (6)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于江渚之上渔樵,介宾短语后置) 四、重点语句翻译1. 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译文:月亮从东边山上升起,徘徊在斗宿、牛宿之间。

2. 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译文:任凭小船在茫茫无际的江面上自由漂流,越过那浩荡渺远的江面。

3. 浩浩乎如冯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译文:多么广阔浩瀚啊,我们像凌空驾风而行,不知道将停留到什么地方;飘飘然,我们像脱离尘世,无牵无挂,变成飞升仙界的神仙。

4. 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译文:哀叹我们生命的短促,羡慕长江的无穷无尽。

5. 盖其自其变者而观之,而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自其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译文:原来,要是从那变化的方面去看它,那么天地间的万事万物,连一眨眼的时间都不曾保持过原状;从那不变的方面去看它,那么事物和我们本身都没有穷尽。

译文 壬戌年秋天,七月十六日(农历),苏轼与友人在赤壁下泛舟游玩。

清风缓缓吹来来,水面波澜不起。

举起酒杯向同伴敬酒,吟诵(赞美)明月的诗句,吟唱婉转优美的乐曲。

不多时,明月从东山后升起,盘桓在斗宿与牛宿之间。

白茫茫的雾气横贯江面,清泠泠的水光连着天际。

任凭小船飘去,凌于苍茫的万顷江面之上。

乘着轻风(在江面上)无所不至,并不知到哪里才会停栖,感觉身轻得似要离开尘世飘飞而去,有如道家羽化成仙。

这时候喝酒喝得高兴起来,用手叩击着船舷,应声高歌...

求苏轼《前赤壁赋》的翻译、注音及重点注释

壬戌:宋神宗元丰五年(1082)干支。

既望:农历每月十六。

赤壁:湖北黄冈赤壁,是一块红色的墙,苏轼误以为它是三国时期的赤壁。

属(zhǔ):请,让,说。

桂棹(zhào):兰桨:船桨之美称。

溯(sù):周溯,逆流而上。

袅袅(niǎo):细长,形容声音婉转悠长。

嫠(lí)妇:寡妇。

愀(qiǎo)然:不乐。

缪(liáo):连接,环绕。

舳(zhú):船尾; 舻(lú):船头。

酾(shī):斟。

槊(shuò):长矛。

匏(páo)尊:用葫芦制的酒杯。

须臾(yú):片刻。

藏(zàng):宝藏。

肴(yáo):荤菜。

枕藉:叠枕挤睡。

食:也作“适”,共同享用 壬戌年秋,七月十六日,苏轼与友人在赤壁下泛舟游玩。

清风阵阵拂来,水面波澜不起。

举起酒杯向同伴敬酒,吟诵“明月”诗里“窈窕”这一章。

不多时,明月从东山后升起,盘桓在斗宿与牛宿之间。

白茫茫的雾气横贯江面,清泠泠的水光连着天际。

听任小船漂流到各处,凌于苍茫的万顷江面之上。

乘着轻风(在江面上)无所不至,并不知到哪里才会停栖,感觉身轻得似要离开尘世飘飞而去,有如道家羽化成仙。

在这时喝酒喝得高兴起来,敲着船边,打着节拍,应声高歌。

歌中唱道:“桂木船棹呵香兰船桨,迎击空明的粼波,逆着流水的泛光。

我的心怀悠远,想望伊人在天涯那方”。

同伴吹起洞箫,按着节奏为歌声伴和,洞箫呜呜作声:有如怨怼有如倾慕,既像啜泣也像低诉,余音在江上回荡,丝丝缕缕缭绕不绝。

能使深谷中的蛟龙为之起舞,能使孤舟上的寡妇为之饮泣。

苏轼的神色也愁惨起来,整好衣襟坐端正,向同伴问道:“箫声为什么这样哀怨呢?”同伴回答:“‘月明星稀,乌鹊南飞’,这不是曹公孟德的诗么?这里向西可以望到夏口,向东可以望到武昌,山河接壤连绵不绝,目力所及,一片郁郁苍苍。

这不正是曹孟德被周瑜所围困的地方么?当初他攻陷荆州,夺得江陵,沿长江顺流东下,麾下的战船延绵千里,旌旗将天空全都蔽住,在江边持酒而饮,横转矛槊吟诗作赋,委实是当世的一位英雄人物,而今天又在哪里呢?何况我与你在江边的水渚上打渔砍柴,与鱼虾作伴,与麋鹿为友,(在江上)驾着这一叶小舟,举起杯盏相互敬酒,如同蜉蝣置身于广阔的天地中,像沧海中的一粒粟米那样渺小。

唉,哀叹我们的一生只是短暂的片刻,(不由)羡慕长江的没有穷尽。

(想要)与仙人携手遨游各地,与明月相拥而永存世间。

知道这些终究不能实现,只得将憾恨化为箫音,托寄在悲凉的秋风中罢了。

” 苏轼问道:“你可也知道这水与月?流逝的就象这水,其实并没有真正逝去;时圆时缺的就象这月,终究又何尝盈亏。

可见,从事物变易的一面看来,天地间没有一瞬间不发生变化;而从事物不变的一面看来,万物与自己的生命同样无穷无尽,又有什么可羡慕的呢?何况天地之间,凡物各有自己的归属,若不是自己应该拥有的,即令一分一毫也不能求取。

只有江上的清风,以及山间的明月,送到耳边便听到声音,进入眼帘便绘出形色,取得这些不会有人禁止,感受这些也不会有竭尽的忧虑。

这是大自然无穷无尽的宝藏,我和你可以共同享用。

” 客人高兴地笑了,洗净酒杯重新斟酒。

菜肴果品都已吃完,杯子盘子杂乱一片。

大家互相枕着靠着睡在船上,不知不觉东方已经露出白色的曙光。

一、通假字 1、举酒属客 举匏尊以相属(属,通“嘱”劝酒 ) 2、浩浩乎如冯虚御风 (冯,通“凭”乘) 注:在粤教版教材中,“冯”被改为“凭” 3、山川相缪 (缪,通“缭”连结、盘绕) 4、杯盘狼籍 (籍,通“藉”,凌乱) 5、举匏尊以相属(尊,通“樽”,酒杯) 二、词性活用 1、名作动 歌 唱 扣舷而歌之 下 攻下 下江陵 东 向东进军 顺流而东也 渔樵 捕鱼砍柴 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 白 显出白色 不知东方之既白 2、名作状 南 向南 月明星稀,乌鹊南飞 西 向西 西望夏口 东 向东 东望武昌 匏 用葫芦做 举匏尊以相属 桂 用桂树做 桂棹兮兰桨 兰 用木兰做 桂棹兮兰桨 3、名词作意动 侣 把...当做伴侣 侣鱼虾而友麋鹿 友 把...当做朋友 侣鱼虾而友麋鹿 4、使动用法 舞 使...舞动 舞幽壑之潜蛟 泣 使...哭泣 泣孤舟之嫠妇 危 使...端正 正襟危坐 5、形作动 正 整理 正襟危坐 尽 吃完 肴核既尽 横 笼罩 白露横江 适 享用 吾与子之所共适 三、古今异义 1、白露横江,水光接天(古义:白茫茫的水汽;今义:二十四节气之一) 2、凌万顷之茫然(古义:浩荡渺远的样子;今义:完全不知道的样子) 四、一词多义 1、如 往 纵一苇之所如 像 浩浩乎如冯虚御风 2、于 在 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 从 月出于东山之上 在 徘徊于斗牛之间 被 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 给 托遗响于悲风 3、之 定语后置的标志词 凌万顷之茫然 音节助词,无义 扣舷而歌之 代词,指“歌” 倚歌而和之 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哀吾生之须臾 4、而 连词,表承接 羽化而登仙 连词,表修饰 扣舷而歌 连词,表并列 侣鱼虾而友麋鹿 连词,表转折 逝者如斯,而未偿往也 连词,表因果 耳得之而为声 5、然 ...的样子 其声呜呜然 这样 何为其然也 6、乎 ……的样子 浩浩乎如冯虚御风 用在句末,表示疑问,吗 此非曹孟德之诗乎? 助词,无意 郁乎苍苍 7、夫 无解 客亦知夫...

赤壁赋转悲为喜,开怀畅饮忘怀得失:等您坐沙发呢!

发表评论

表情
还能输入210个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