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唯美句子 > 求屈原国殇的赏析,要手法内容和作用等

求屈原国殇的赏析,要手法内容和作用等

作品鉴赏

《九歌》是一组祭歌,共11篇,是屈原据民间祭神乐歌的再创作。《九歌·国殇》取民间“九歌”之祭奠之意,以哀悼死难的爱国将士,追悼和礼赞为国捐躯的楚国将士的亡灵。乐歌分为两节,先是描写在一场短兵相接的战斗中,楚国将士奋死抗敌的壮烈场面,继而颂悼他们为国捐躯的高尚志节。由第一节“旌蔽日兮敌若云”一句可知,这是一场敌众我寡的殊死战斗。当敌人来势汹汹,冲乱楚军的战阵,欲长驱直入时,楚军将士仍个个奋勇争先。但见战阵中有一辆主战车冲出,这辆原有四匹马拉的大车,虽左外侧的骖马已中箭倒毙,右外侧的骖马也被砍伤,但他的主人,楚军统帅仍毫无惧色,他将战车的两个轮子埋进土里,笼住马缰,反而举槌擂响了进军的战鼓。一时战气萧杀,引得苍天也跟着威怒起来。待杀气散尽,战场上只留下一具具尸体,静卧荒野。

作者描写场面、渲染气氛的本领是十分高强的。不过十句,已将一场殊死恶战,状写得栩栩如生,极富感染力。底下,则以饱含情感的笔触,讴歌死难将士。有感于他们自披上战甲一日起,便不再想全身而返,此一刻他们紧握兵器,安详地,心无怨悔地躺在那里,他简直不能抑止自己的情绪奔进。他对这些将士满怀敬爱,正如他常用美人香草指代美好的人事一样,在诗篇中,他也同样用一切美好的事物,来修饰笔下的人物。这批神勇的将士,操的是吴地出产的以锋利闻名的戈、秦地出产的以强劲闻名的弓,披的是犀牛皮制的盔甲,拿的是有玉嵌饰的鼓槌,他们生是人杰,死为鬼雄,气贯长虹,英名永存。

依现存史料尚不能指实这次战争发生的具体时地,敌对一方为谁。但当日楚国始终面临七国中实力最强的秦国的威胁,自怀王当政以来,楚国与强秦有过数次较大规模的战争,并且大多数是楚国抵御秦军入侵的卫国战争。从这一基本史实出发,说此篇是写楚军抗击强秦入侵,大概没有问题。而在这种抒写中,作者那热爱家国的炽烈情感,表现得淋漓尽致。

楚国灭亡后,楚地流传过这样一句话:“楚虽三户,亡秦必楚。”屈原此作在颂悼阵亡将士的同时,也隐隐表达了对洗雪国耻的渴望,对正义事业必胜的信念,从此意义上说,他的思想是与楚国广大人民息息相通的。作为中华民族贡献给人类的第一位伟大诗人,他所写的决不仅仅是个人的些许悲欢,那受诬陷被排挤,乃至流亡沅湘的坎壈遭际;他奉献给人的是那颗热烈得近乎偏执的爱国之心。他是楚国人民的喉管,他所写一系列作品,道出了楚国人民热爱家国的心声。

此篇在艺术表现上与作者其他作品有些区别,乃至与《九歌》中其他乐歌也不尽一致。它不是一篇想像奇特、辞采瑰丽的华章,然其“通篇直赋其事”(戴震《屈原赋注》),挟深挚炽烈的情感,以促迫的节奏、开张扬厉的抒写,传达出了与所反映的人事相一致的凛然亢直之美,一种阳刚之美,在楚辞体作品中独树一帜,读罢实在让人有气壮神旺之感。追答

望采纳

屈原写过什么诗是带有“国殇”二字的?快速!!

屈原的九歌操吴戈兮被犀甲,车错毂兮短兵接。

旌蔽日兮敌若云(3),矢交坠兮士争先(4)。

凌余阵兮躐余行(5),左骖殪兮右刃伤(6)。

霾两轮兮絷四马(7),援玉枹兮击鸣鼓(8)。

天时怼兮威灵怒(9),严杀尽兮弃原野(10)。

出不入兮往不反(11),平原忽兮路超远(12)。

带长剑兮挟秦弓(13),首身离兮心不惩(14)。

诚既勇兮又以武(15),终刚强兮不可凌(16)。

身既死兮神以灵(17),魂魄毅兮为鬼雄(18)!( 欢迎采纳

谁能帮忙翻译一下《九歌·国殇》?

【原文】 操吴戈兮被犀甲, 车错毂兮短兵接。

旌蔽日兮敌若云, 矢交坠兮士争先。

凌余阵兮躐余行,左骖殪兮右刀伤。

霾两轮兮絷四马,援玉兮击鸣鼓。

天时怼兮威灵怒,严杀尽兮弃原野。

出不入兮往不反,平原忽兮路超远。

带长剑兮挟秦弓,首身离兮心不惩。

诚既勇兮又以武,始刚强兮不可凌。

身既死兮神以灵,魂魄毅兮为鬼雄。

【翻译】 战士们手里拿着锋利的兵器啊,身披犀牛皮制成的铠甲, 敌我双方的车轮相互交错啊,双方展开短兵相接的混战。

旌旗遮蔽了阳光啊,敌兵像乌云般涌来, 两军射出的箭在双方的阵地上交相坠落啊,战士们奋勇争先杀敌。

敌人侵犯我们的阵地啊,践踏了我们的行列,左边和右边驾车的马啊,死的死,伤的伤。

埋掉两轮啊,驾车的马被绊住,举起玉鼓槌啊,敲响进军鼓。

天像怨恨啊,神灵震怒,战士们悲壮地被杀尽啊,尸体丢弃在原野上。

战士们既然出征了就不准回啊,去了就不归,平原辽阔啊,离家路很远。

带着长剑啊,挟着秦弓,即使首身分离啊,心中也不改变对祖国的忠诚。

将士们真是既勇敢啊,又凶猛,始终十分刚强啊,不可侵犯。

战士们的身躯已死了啊,但精神没有泯灭,战士的精神仍威武刚毅啊,是鬼中的英雄。

【赏析】http://www.5ixuexi /wenyanwen/jingdian/5029.html 《国殇》是《九歌》的最后一篇,是追悼为国捐躯的将士的祭歌。

文章从敌胜我败着笔,是因为秦楚多次作战,都是秦胜楚败,楚国付出惨重代价。

当怀王死后,强烈复仇的愿望在楚民间产生,因此祭神时列述将士I参败实况,以示不忘国耻。

篇中不但歌颂了在卫国战争中英雄们的崇高品质和坚强斗志,最后以“魂魄毅兮为鬼雄”作结,对国耻洗雪寄予无限希望。

从文章中可以看出屈原爱国的情感和他与人民血肉相连之处。

屈原的诗词及赏析

湘夫人屈原帝子降兮北渚,目眇眇兮愁予。

??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

登白?兮骋望,与佳期兮夕张。

鸟萃兮?中,罾何为兮木上?沅有?兮醴有兰,思公子兮未敢言。

荒忽兮远望,观流水兮潺?。

麇何食兮庭中?蛟何为兮水裔?朝驰余马兮江皋,夕济兮西?。

闻佳人兮召予,将腾驾兮偕逝。

筑室兮水中,葺之兮荷盖。

荪壁兮紫坛,*(采+匚的反方向)芳椒兮成堂。

桂栋兮兰?,辛夷楣兮药房。

罔薜荔兮为帷,擗蕙?兮既张。

白玉兮为镇,疏石兰兮为芳。

芷葺兮荷屋,缭之兮杜衡。

合百草兮实庭,建芳馨兮庑门。

九嶷缤兮并迎,灵之来兮如云。

捐余袂兮江中,遗余?兮醴浦。

搴汀洲兮杜若,将以遗兮远者。

时不可兮骤得,聊逍遥兮容与。

背景简介《湘夫人》选自《楚辞?九歌》。

“九歌”本是古乐章名,在《楚辞》中则是一组诗歌的总称,共包括《国殇》、《湘君》、《湘夫人》等十一首诗。

“九”是个虚数,表示很多的意思。

王逸《楚辞章句》认为:“昔楚国南郢之邑,沅湘之间,起俗信鬼而好祠,起祠必作歌乐鼓舞以乐诸神。

屈原放逐,窜伏其间,怀忧苦毒,愁思沸郁,出见俗人祭祀之礼,歌舞之乐,其辞鄙陋,因作《九歌》之曲,上陈事神之敬,下见己之冤结,托之一风谏。

”大致言之成理。

但将《九歌》完全定为屈原的自作心创,似有不妥。

现在一般认为,《九歌》是屈原依据当地民间祭歌加工改写而成,无论从内容还是从形式上看,此说均可信。

《湘君》和《湘夫人》是姊妹篇,都是祭祀湘水神的乐歌。

湘君和湘夫人是湘江的一对恋人神,或谓夫妻神。

《湘君》是以巫师扮演得的湘夫人的口吻,抒写追怀湘君的情景,《湘夫人》是以巫师扮演的湘军的口吻,抒写追怀湘夫人的情景。

至于湘君和湘夫人作为湘水神的来历,则多有争论。

当地流传最广的说法是:湘君就是古帝舜,他南巡时死于苍梧,葬在九嶷山。

舜的妻子是尧帝的二女娥皇、女英,她们追随丈夫到沅湘,夫死而哭,泪水落在柱子上,使竹竿结满了斑点,“斑竹”之名即由此而来(见《述异记》)。

后世所湘妃、湘夫人、湘妃竹诸说,均源于此。

但传说就是传说,无所谓真假之辨。

现在我们应当知道的是:这两首诗作中,有着丰厚的上古神话时代的历史文化积淀,并由此给它增添了浓郁的神秘浪漫色彩。

内容述评一、神恋生活中期约难遇的悲剧情景这首诗的题目虽然是“湘夫人”,但诗中的抒情主人公却是湘君。

诗中截取湘君与湘人爱情生活中的一个期约难遇的片段,着重抒写湘君的一系列追寻行为和心理活动,表现出湘君对湘夫人的真挚爱情和对幸福美满生活的追求。

全诗大致可分四段,由于写的是神的爱情,意境朦胧难解,须潜心体悟。

首四句是第一段,总提湘夫人期约难遇、湘君哀愁顿生的情景。

从后文中“闻佳人召予,将腾驾兮偕逝”两句看,湘君与湘夫人似乎有过预约,湘君就是为赴约而匆匆赶来的。

但来到期约地点一看,情况却发生了变化:“帝子降兮北渚”,湘夫人是来了,但却降临在北面那个小岛上,两个人只能隔水相望。

这情景,就像《诗经?蒹葭》“所谓伊人,在水一方”一样,可望而难即。

“目眇眇兮愁予”,写他只能在渺渺茫茫、似有实无中遥望、追寻,于是一股失落的愁情就在心中升腾起来。

而秋风??、水波荡漾、落叶飘零,则是通过写景来渲染这愁情。

第二段十四句,都是写湘君在期约难遇后的追寻行为和心理活动。

“登白?兮骋望,与佳期兮夕张”,写登高远望,日夜等待。

“沅有?兮醴有兰,思公子兮未敢言”,是说在沅江、澧水相夫人往常出没的那些地方,本来应当有相遇表白的机会,但错过了,想来实在令人追悔、懊恼。

“荒忽兮远望,观流水兮潺?”,是说湘君放眼追寻,到处都是浩渺烟波、潺?流水,没有相夫人的半点踪影,于是他的精神陷入了恍惚之中。

“朝驰余马兮江皋,兮济兮西?”,写湘君在恍惚中仍日夜驰马沅、湘之间,颇是《蒹葭》中“溯洄”、“溯游”反复“从之”的情景。

“闻佳人兮召予,将腾驾兮偕逝”,与其说是真有这样的召约,不如说是湘君的内心想望:在神志恍惚的追寻中,他耳边仿佛时时有相夫人的声音在呼唤自己一同飞向那幸福的爱情港湾。

于是,诗意也就自然地过渡到第三段的幻境。

在这第三段的行文中还穿插描述了“鸟何”、“罾何”、“觅何”、“蛟何”四种反常景象,那是对湘君期约难遇尴尬处境和懊恼心情的比况和烘染。

第三段十六句,铺叙湘君在水中装修新房以迎娶相夫人的情景。

这是在失望与希望的交织中,从恍惚神志中生发出来的虚幻空间。

先写筑室建房、美饰洞房,再写彩饰门廊、迎接宾客,极尽排场,百般美化,物色华丽,情调欢快,充分显现出湘君对理想爱情生活的执著追求。

最后六句是第四段,写湘君离开期约地点时的行为和心境。

相夫人最终没能出现,湘君的心境也由梦幻回到无可奈何的现实。

于是,他将自身的衣物抛入江中,遗赠信物以及寄托真情相思。

采一枝芳香杜若留待以后送给“远者”,则意味着希望犹存,思念和追求还将继续。

“时不可兮骤得,聊逍遥兮容与”,是劝自己把眼光放远,在旷达自解中见出对幸福爱情生活永不放弃的韧性。

二、屈原的感情寄...

楚辞中的名句与赏析

1、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

(屈原《离骚》)【解读】我长叹一声啊,止不住那眼泪流了下来,我是在哀叹那人民的生活是多么的艰难!显然,我们可从这里发现,虽然屈原是楚国贵族,是个士大夫,可他在流放期间对劳动人民的深入接触,他深深的感于人民的痛苦处境,所以,在他的诗歌里常有忧国忧民的诗句。

这句话就表现了他对人民的深切同情。

2、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

(屈原《离骚》)【解读】只要合乎我心中美好的理想,纵然死掉九回我也不会懊丧。

这两句表现了诗人对美好理想执着追求的精神。

他的理想是抗击强秦的侵略,维护楚国的独立,实行清明的政治。

诗人为了实现理想,虽九死而无一生,他也是心甘情愿,始终不悔。

这种精神,影响了千百代人民。

3、民生各有所乐兮,余独好修以为常。

虽体解吾犹未变兮,岂余心之可惩。

(屈原《离骚》)【解读】老百姓过日子乐趣各样,我独自爱修养习以为常。

即使我被肢解也不变我的思想,又怎能挫败我远大志向。

4、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屈原《离骚》)【解读】前面的路程遥远而又漫长,我要上天下地到处去寻觅(心中的太阳)。

体现了屈原一个至清的浪漫主义诗人的求索精神。

5、身既死兮神以灵,魂魄毅兮为鬼雄。

(屈原《九歌 国殇》)【解读】身已死亡啊精神永不死,您的魂魄啊为鬼中英雄!6、悲莫悲兮生别离,乐莫乐兮新相知。

(屈原《九歌 大司命》)【解读】谕指诗人感叹自己没有新相知的欢乐,却有与妻子生别离的悲苦。

后用以描述有情男女新相知的快乐和分别的痛苦。

7、鸟飞返故乡兮,狐死必首丘。

(屈原《九章 哀郢》)【解读】鸟飞千里最终回到自己的老窝,狐狸死的时候,据说那个头总是朝着它的出生地。

这里用比喻的形式表达了诗人绝不背弃故国,最终要返归故国的决心;后用来表达人们对故国故土的思念之情。

8、吾不能变心而从俗兮,固将愁苦而终穷。

(屈原《九章 涉江》)【解读】我不能改变志向,去顺从世俗啊,当然难免愁苦终身不得志。

9、与天地兮同寿,与日月兮齐光。

(屈原《九章 涉江》) 【解读】这是诗人屈原自己乘龙驾马,去寻古帝重华(帝舜)同游于天上,以至于可以和天地日月一样亘古永存。

这两句后用以指伟大的精神品格具有永恒的价值。

10、世溷浊而不清:蝉翼为重,千钧为轻;黄钟毁弃,瓦釜雷鸣;谗人高张,贤士无名。

(屈原《卜居》)【解读】现实世界浑浊不清:蝉翼被认为重,千钧被认为轻;黄钟被毁坏丢弃,瓦锅被认为可以发出雷鸣(般的声音);谗言献媚的人位高名显,贤能的人士默默无闻。

11、夫尺有所短,寸有所长,物有所不足,智有所不明,数有所不逮,神有所不通,用君之心,行君之意。

龟策诚不能知事。

(屈原《卜居》)【解读】所谓尺有它不足的地方,寸有它的长处;物有它不足的地方,智慧有它不能明白的问题;卦有它算不到的事,神有它显不了灵的地方。

您(还是)按照您自己的心,决定您自己的行为(吧)。

龟壳蓍草实在无法知道这些事啊!12、举世皆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屈原《渔父》)【解读】世人都被污染,唯独我一人清净;众人都已醉倒,唯独我一人清醒。

13、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吾缨。

沧浪之水浊兮,可以濯吾足。

(屈原《渔父》)【解读】沧浪的水清,可以洗我的帽缨;沧浪的水浊,可以洗我的脚。

屈原被放逐后,在和渔父的一次对话中,渔父劝他“与世推移”,不要“深思高举”,自找苦吃。

屈原表示宁可投江而死,也不能使清白之身,蒙受世俗之尘埃。

渔父走了,唱出了上面的几句歌:沧浪的水清,可以洗我的帽缨;沧浪的水浊,可以洗我的脚。

这仍是“与世推移”的意思。

在渔父看来,处世不必过于清高。

世道清廉,可以出来为官;世道浑浊,可以与世沉浮。

至于“深思高举”,落得个被放逐,则是大可不必。

屈原和渔父的谈话,表现出了两种处世哲学。

14、悲哉秋之为气也!萧瑟兮草木摇落而变衰。

(宋玉《九辩》)【解读】秋天的气息是多么的让人感到悲戚啊!萧瑟的景啊,草木荒的荒、落的落,一片衰败景象。

这句话出自宋玉的《九辨》,宋玉是屈原的学生,写过很多赋。

古人有悲秋的传统,大都源于此句。

是诗人对秋的体会,千百年来得到了大家的共鸣。

15、东家之子,增之一分则太长,减之一分则太短;著粉则太白,施朱则太赤。

(宋玉《登徒子好色赋》) 16、其曲弥高,其和弥寡(宋玉《宋玉对楚王问》)【解读】他唱的歌曲愈高雅,能跟着唱的人就越少。

宋玉的这句话表达了不为人知的苦闷,同时也表现了君子不与小人同日而语的崇高情怀。

>的解释及赏析

《山鬼》宋代:辛弃疾雨岩有石,状怪甚,取《离骚》《九歌》,名曰“山鬼”,因赋《摸鱼儿》,改今名。

问何年、此山来此?西风落日无语。

看君似是羲皇上,直作太初名汝。

溪上路,算只有、红尘不到今犹古。

一杯谁举?举我醉呼君,崔嵬未起,山鸟覆杯去。

须记取:昨夜龙湫风雨,门前石浪掀舞。

四更山鬼吹灯啸,惊倒世间儿女。

依约处,还问我:清游杖履公良苦。

神交心许。

待万里携君,鞭笞鸾凤,诵我《远游》赋。

译文:雨岩有一巨大的石头,形状非常怪异,我借用楚辞中《离骚》《九歌》的意思,为它取名“山鬼”,并创作《摸鱼儿》词,调名改为现名《山鬼》。

问哪一年这个怪石飞来?西风落日中的怪石默然不答。

巨石可能是羲皇以前形成的,就以“太初”称呼你罢。

巨石环境偏僻,人迹罕至,今日还像古时一样。

醉中举杯呼叫雨岩,雨岩未动,山鸟却把酒杯踩倒飞去了。

昨夜风雨之中,巨石忽然起舞,在四更天的时候吹灭灯光大声呼啸,把人们都吓坏了。

在巨石起舞呼啸的场景里,隐隐约约听到巨石山鬼对我说:您整天拄杖游览也是够辛苦了。

既然我们成了知己朋友,我们就共同乘上鸾鸟和凤凰驾的车,吟诵着《远游》赋去漫游罢。

赏析:这首词把写景合咏物揉合在一起来抒情言态。

由于寓意深刻,感情炽热,形象生动,渗透着对国家兴亡和作者本人身世的感慨,所以有一种扣人心弦的艺术魅力。

元人刘敏中曾写过一首《沁园春·号太初石为苍然》,显然摹仿此词。

这说明《山鬼谣》一词,对后世也是有一定影响的。

扩展资料创作背景:此词作于辛弃疾首次罢官退居带湖时期,时间在宋孝宗淳熙十三年(1186)前后。

在赋闲时期他经常去附近的风景胜地博山游览。

博山雨岩有一块形态怪异的巨石,长三十馀丈,辛弃疾便借用屈原《九歌》中“山鬼”称呼它,写下了这首《摸鱼儿》词,并将词牌改名为《山鬼》。

...

赏析李贺的《雁门太守行》

李贺 黑云压城城欲摧②,甲光向日金鳞开③。

角声满天秋色里④,塞土燕脂凝夜紫⑤。

半卷红旗临易水⑥,霜重鼓寒声不起⑦。

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⑧。

[作者简介] 李贺,(790-816)字长吉,福昌(今河南宜阳西)人。

据说,七岁能辞章。

韩愈、皇甫湜始闻未信,过其家,使贺赋诗,援笔辄就,自目曰《高轩过》。

二人大惊,自是有名。

贺每旦日出,骑弱马,从小奚奴,背古锦囊,遇所得,书投囊中。

及暮归,足成之,率为常。

以父名晋肃,不肯举进士。

诗尚奇诡,绝去畦径,当时无能效者。

乐府数十篇,云韶诸工皆合之弦管。

仕为协律郎。

卒年二十七。

诗四卷,外集一卷。

今编诗五卷。

[注释] ①雁门太守行:乐府相和歌瑟调三十八曲之一。

②这句以黑云压城好象将要摧毁的形象,表现形势紧急。

③这句说,太阳照射在将士鱼鳞般的铠甲上,光芒耀眼。

④角:古代军中的号角。

角声满天,是描写战斗的激烈。

⑤燕脂:即胭脂,指战士流的血象胭脂一样红。

这句说,塞上战士们的鲜血在夜里和土壤凝结成紫色。

⑥半卷红旗:红旗不能充分展开,描写急行军的样子。

易水:在今河北省易县。

⑦这句说天冷霜重,鼓皮受潮,响声不大。

⑧君:皇帝。

黄金台:在今河北省易县东南。

战国时,燕昭王筑台,置千金于台上,以招揽天下“贤能”。

玉龙:这里指宝剑。

这两句说,为了报答皇帝的重视,决心手提宝剑,为他战死。

[译文] 军情急,狼烟四起烽火腾空,敌情重,乌云压城危城撼动。

夕阳下,敌兵的铠甲闪鳞光,残阳中,攻城的刀枪在晃动。

角声振,撕裂长空满天飞扬,怒吼声,伴随秋风阵阵悲壮。

边塞上,一场血战可歌可泣,战士血,凝成胭脂夜色更浓。

红旗半卷,直逼易水,奇兵飞袭,鼓面冻裂,鼓声不响,寒霜重重。

愿报那黄金台上恩情隆,手握宝剑为统一祖国往前冲! 赏析这首短诗,后面写兵临易水、提剑誓死?其主题确与战斗有关。

但前四句 着重写景,除“甲花”、“角声”表明此处有兵士而外,围城、突围等等全无 明确描写。

因此,解说之分歧,多出于对“言外之意”的不同体会。

“言”外 之“意”虽在“言”外,仍然来自“言”。

一首诗积字成句,积句成篇,成为 有内在联系的整体。

这篇诗前四句颇难碓解,后四句却比较显豁。

说清后四句, 再反观前四句,通篇的意义便不难领会。

先看后四句。

“半卷红旗临易水”,暗示“临易水”之前有一段进军过程。

“半卷红旗” 是为减少阻力,是进军的特征,如“红旗半卷出辕门” 之类。

“临”字也表现行军的动势。

那么,“临易水”之后是否遇上敌军?如果遇到的话,力量对比如何?形势对谁有利?这一切,后三句都未作正面描述,而言外之意却比较明晰:一、“临易水”表明前进受阻,又令人联想起《易水歌》:“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

”二、击鼓为了进军,而“霜重鼓寒声不起”通过自然条件的不利暗示出战争形势的严峻。

三、末尾两句,写主将提剑上阵,誓作殊死战斗以报君恩,则大敌当前,已不言可知。

首句于“云”上着“黑”字,已感气氛沉重。

而这“黑云”又“压城”以至压得“城欲摧”,明显有象征意义。

“云”上特加“黑”字,自然不会用以象征我军而是象征敌军。

敌军压境围城如此凶猛,则我军只有杀出重围,才有生路。

“甲光向日金鳞开”,在色彩和形相上与上句形成强烈对比,明含欣喜、赞美之情,当然是指我军。

始而黑云压城,适度围逼,既而黑云崩溃、红日当空,我军将士的金甲在日光下犹如片片金鳞,耀人眼目。

就是说己经杀出孤城,击败敌兵。

一、二两句写围城与突围,构成一个意义单位。

以下八句写乘胜追杀,直至兵临易水,是又一个意义单位。

“角”,古代军用乐器。

《北史·齐安德王延宗传》有“吹角收兵”的记载。

联系上下文看,“角声满天秋色里”一句,正是以虚写实。

在读者想象中展现敌退我追的壮阔场景。

“塞上胭脂凝夜紫”中的“夜”字照应第一句中的“日”字,表明从突围至此,已过了较长一段时间,双方互有杀伤。

“塞上胭脂”,旧注引《古今注》“秦筑长城,土色皆紫、故曰紫塞”解释,大致不错。

紧承“角声”、“秋色”描绘塞土赤紫,已令人想见战血;于“紫”前加一“凝”字,更强化了这种联想。

由“日”到“夜”,以至夜深“霜重”,追兵已临易水,敌军自然先到易水。

追兵尾随,敌军倘要渡水,便可能全军覆役,因而只能背水一战。

“陷之死地而后生”,想到韩信的背水阵,就知道追兵面临的形势何等严峻!鼓声不起,主将誓死,正是这种严峻形势的反映。

至于快战的结果如何,却让读者去想象。

诗人运用特殊的艺术手法表现独特的艺术想象,或用象征,或用暗示,或用烘托,或以虚见实、以声显形、以部分代全体,给读者留下了过于广阔的想象空间,所以读者的理解因人而异。

意象新奇,设色鲜明,造型新颖,想象丰富而奇特,这是李贺诗歌的突出特点。

在《雁门太守行》里,这些特点得到了全面而充分的体现。

仅以后两句为例,看看他如何注意设色和造型。

这两句写主将为报君主的知遇之恩,誓死决战,却不用概念化语言,而通过造型、设色、突出主将的外在形象...

捐躯赴国难.下一句

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

【出处】魏晋•曹植《白马篇》白马饰金羁,连翩西北驰。

借问谁家子,幽并游侠儿。

少小去乡邑,扬声沙漠垂。

宿昔秉良弓,楛矢何参差。

控弦破左的,右发摧月支。

仰手接飞猱,俯身散马蹄。

狡捷过猴猿,勇剽若豹螭。

边城多警急,虏骑数迁移。

羽檄从北来,厉马登高堤。

长驱蹈匈奴,左顾凌鲜卑。

弃身锋刃端,性命安可怀?父母且不顾,何言子与妻!名编壮士籍,不得中顾私。

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译注】为国家解危难奋勇献身,看死亡就好像回归故里。

【说明】《白马篇》是中国三国时期曹魏文学家曹植前期的代表作品。

此诗以曲折动人的情节描写边塞游侠儿捐躯赴难、奋不顾身的英勇行为,塑造了边疆地区一位武艺高超、渴望卫国立功甚至不惜牺牲生命的游侠少年形象,表达了诗人建功立业的强烈愿望。

开头两句以奇警飞动之笔,描绘出驰马奔赴西北战场的英雄身影,显示出军情紧急,扣动读者心弦;接着以“借问”领起,以铺陈的笔墨补叙英雄的来历,说明他是一个什么样的英雄形象;“边城”六句,遥接篇首,具体说明“西北驰”的原因和英勇赴敌的气概。

末八句展示英雄捐躯为国、视死如归的崇高精神境界。

全诗风格雄放,气氛热烈,语言精美,称得上是情调兼胜,诗中的英雄形象,既是诗人的自我写照,又凝聚和闪耀着时代的光辉。

【赏析】《白马篇》是曹植的前期作品,诗是写边塞游侠,以浓墨重彩之笔塑造了一个武艺精熟的爱国少年游侠形象,寄托了诗人为国建功立业的雄心壮志。

诗歌风格雄放,气氛热烈,语言精美,情调兼胜。

诗最为人称道的是最后两句——“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音哀气壮,声沉调远,大有易水悲歌的遗韵。

这两句既是诗篇中主人翁的独白,又是诗人对英雄崇高精神世界的礼赞。

诗人说,游侠儿之所以能够克敌制胜,不仅是由于他武艺高超,更重要的是因为他有着不怕牺牲,为国效力的崇高的思想品德。

“捐躯赴难,视死如归”亦是曹植的夙愿。

曹植生于乱世,自幼即随父征战四方,自谓“南极赤岸,东临沧海,西望玉门,北出玄塞”(《自试表》)。

自东汉末年分裂割据以来,为国家的统一和社会的安定而献身,一直是时代的最强音。

时代的这种召唤,加上曹操“烈士暮年,壮心不已”的豪情壮志对曹植的熏陶,培养了曹植“戮力上国,流惠下民”的理想,铸成了他心中的既有爱国之德又有爱国之才的英雄形象。

清人方东树评论曹植的这篇诗说:“此诗奇警”,又说此篇“实出屈子《九歌•国殇》”,所谓“实出屈子《九歌•国殇》”,便是指诗末所颂扬的“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的精神,与屈原《国殇》篇末所歌颂的“子魂魄兮为鬼雄”的爱国精神是一脉相承的,都是对爱国英雄的慷慨礼赞。

屈原《国殇》和曹植《白马篇》的异同?300字?急求!

心声心画 质朴奇警 ——曹植《白马篇》赏析 本篇采用汉乐府歌辞《杂曲歌·齐瑟行》的形式,以篇首二字为题目。

从汉献帝建安到魏文帝黄初年间196-226,是中国诗歌史上的一个黄金时代。

由于曹氏父子的提倡,汉乐府诗"感于哀乐,缘事而发"的现实主义精神得到了继承和发扬。

一批身经乱离,目击苦难而又肯正视现实的诗人,不但把社会真象摄入笔底,而且注入自己的真切感情。

这一时期,最有价值的文学作品,除了那些反映战乱和人民苦难的篇什外,就是抒发渴望为国家建功立业的理想抱负的篇章。

这方面的代表作当属曹操的《龟虽寿》和曹植的《白马篇》。

如果说《龟虽寿》是一位"幽燕老将"的"壮士之歌"的话,那么《白马篇》则是一位英雄少年的"理想之歌"。

诗中塑造了一位武艺精绝、忠心报国的白马英雄的形象。

曹植192-232,字子建,曹操的第三子。

生于乱世,自幼即随父四方征战,"南极赤岸,东临沧海,西望玉门,北出玄塞"。

自东汉末年分裂割据以来,为国家的统一和社会的安定而献身一直是时代的最强音。

时代的这种召唤,加上为国家统一而南征北战的曹操那"烈士暮年,壮心不已"的豪情壮志的熏陶,培养了曹植"戮力上国,流惠下民"的理想,铸成了他心中的既有爱国之德又有爱国之才的英雄形象。

金代作家元好问说过,真实的诗篇应该是诗人的"心画心声"。

可以说,《白马篇》就是曹植的"心画心声",寄托了诗人为国家建功立业的渴望和憧憬。

全诗共28句,我们不妨把它分为四层来理解。

开篇两句是第一层。

"白马饰金羁,连翩西北驰",白色的战马,饰着金黄的笼头,直向西北飞驰而去。

首句不写人而人却在其中。

这里用的是借代和烘托的手法,以马指代人,以马的雄骏烘托人的英武。

白马,在古人眼里,除具有能战善战,堪负重任的品格外,还象征着坚定、忠诚、奉献、牺牲。

"生乎乱,长乎军"的曹植,"志欲自效于明时,立功于圣世",以白马来指代他理想中的少年英雄,是再贴切不过的了。

"连翩西北驰",显示了军情的紧急,创造出浓郁的战争气氛。

"借问谁家子"以下12句,是第二层。

如上所述,诗一开头即写军情紧急,可是接下来却以"借问谁家子,幽并游侠儿"的问答宕开,缓笔插入对这位白马英雄的描述,造成诗篇节奏上的一张一弛。

幽并,指幽州和并州,是燕、赵故地,自古"多慷慨悲歌之士"。

诗中写这位白马英雄是"幽并游侠儿",以见其根基不浅。

古人有"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的诗句。

这位"少小去乡邑"的白马英雄却能久经征战而扬名边塞。

何以如此﹖接着诗人便以饱蘸热忱的笔触描述英雄的精绝武艺: 宿昔秉良弓,木苦矢何参差!控弦破左的,右发摧月支。

仰手接飞猱,俯身散马蹄。

狡捷过猴猿,勇剽若豹螭。

"宿昔秉良弓",是说他早早晚晚弓箭不离手;"木苦矢何参差",是形容他射出去的箭络绎不绝,纷纷疾驰。

这两句是写他长期坚持不懈地苦练骑射技术的情景,说明他精深的武艺并非一朝一夕之功。

下边接着即写他过硬的骑射技术:左右开弓,仰射俯射,或动或静,箭无虚发。

敏捷胜过猿猴,勇猛好像虎豹和蛟龙。

诗人以高度凝练的笔墨、铺陈描写的手法,生动形象而又集中概括地交待了这位英雄的不凡的来历和出众的本领。

这就不仅回答了这位白马英雄是何等人物,他何以能"扬声沙漠垂",而且为下边写他英雄事迹作了坚实的铺垫。

"边城多紧急"以下6句,是第三层。

从结构上讲,这里是紧承开头"连翩西北驰"的,这既是"西北驰"的原因,也是"西北驰"的继续。

从内容上讲,这是把人物放在严酷的战争环境中来塑造。

"边城多警急,虏骑数迁移。

羽檄从北来,厉马登高堤。

"边塞城邑多次报警告急,敌军骑兵频繁犯边。

插着羽毛的紧急文告从北方传来,白马英雄立即催马登上防御工事。

只用了4句20字,便写出了英雄急国家所急的侠肝义胆。

在边塞紧急的关头,国家一声令下,他毫不犹豫,立即奔赴前线。

"长驱蹈匈奴,左顾凌鲜卑"两句,是正面描写人物的英勇。

"蹈"、"凌"二字有力地表现了他压倒敌人而不被敌人所压倒的英雄气概。

从结构上讲,这两句是承前启后的过渡句,既是前段描写的自然归结,又是诱发下文议论的引言。

弃身锋刃端,性命安可怀﹖ 父母且不顾,何言子与妻﹖ 名编壮士籍,不得中顾私。

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

这是最后一层。

意思是说,投身于刀锋剑刃的战场,岂能不置生死于度外﹖哪里还顾得上父母妻儿之情﹖既然编入壮士的名册,参加到军队的行列,心中就不能有什么私念,就要随时准备为国捐躯,视死如归这既是诗篇中主人翁的独白,又是诗人对英雄崇高精神世界的揭示和礼赞。

就一般叙事诗来说,把诗中主人翁的本末事迹表达清楚也就够了,用不着再加议论。

就本诗而言,这段议论是必不可少的。

诵读全诗,我们不难感受到,在层层的铺陈描述中,诗人心中的激情步步上升,到最后已是汹涌澎湃,"情动于中而形于言",不得不一吐为快。

这是诗人心声的自然流露。

也正因如此,我们读来不只没有空泛之感,反觉句句真切,震撼心灵。

曹植在《与杨德祖书》中说过:...

要5首古诗及100个字的赏析

梅 花 王安石 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

遥知不是雪, 为有暗香来。

[注释] 1.凌寒:冒着严寒。

2.遥:远远的。

3.为:因为。

4.暗香:指梅花的幽香。

[解说] 墙角有几枝梅花冒着严寒独自开放。

为什么远看就知道洁白的梅花不是雪呢?那是因为梅花隐隐传来阵阵的香气。

[赏析] 古人吟唱梅花的诗中,有一首相当著名,那就是在作者之前,北宋诗人林逋的《山园小梅》。

尤其是诗中“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两句,更被赞为咏梅的绝唱。

林逋这人一辈子不做官,也不娶妻生子,一个人住在西湖畔孤山山坡上种梅养鹤,过着隐居的生活。

所以他的咏梅诗,表现的不过是脱离社会现实自命清高的思想。

作者此诗则不同,他巧妙地借用了林逋的诗句,却能推陈出新。

你看他写的梅花,洁白如雪,长在墙角但毫不自卑,远远地散发着清香。

诗人通过对梅花不畏严寒的高洁品性的赞赏,用雪喻梅的冰清玉洁,又用“暗香”点出梅胜于雪,说明坚强高洁的人格所具有的伟大的魅力。

作者在北宋极端复杂和艰难的局势下,积极改革,而得不到支持,其孤独心态和艰难处境,与梅花自然有共通的地方。

这首小诗意味深远,而语句又十分朴素自然,没有丝毫雕琢的痕迹。

早发白帝城 李 白 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

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

[注释] 1.白帝:四川省奉节县东白帝山,山上有白帝城,处长江上游。

2.江陵:湖北省江陵县,处长江中游。

3.啼:叫。

[简析] 这是一首传诵千古的七言绝句。

公元758年春,李白因参加永王李璘幕府事被牵连,流放夜郎(今贵州省西部),行至白帝城才得赦免。

在返回江陵途中,写下了这首诗,抒发了诗人愉悦的心情。

“朝辞白帝彩云间”,首句写诗人的回想,点出开船的时间是早晨,地点是白帝城。

“彩云间”是写白帝城的高。

彩云缭绕与诗人遇赦的喜悦之情十分和谐。

“千里江陵一日还”,次句写诗人的意愿,形容船行之速,千里江陵只要一天即可到达。

诗人用夸张的手法,写了长江一泻千里之势,同时也抒发了诗人“归心似箭”的心情。

第三、四句形象地描绘轻舟快驶的情形。

“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两岸猿猴的叫声还没停止,可那轻快的小船已经驶过了千山万岭。

这两句诗人先写猿声,继写轻舟,用一个“已”字把“啼不住”和“过万重山”联结起来,借猿声回响衬托轻舟的快捷,这种修辞手法是十分巧妙的。

诗人急欲东归的心情,洋溢于诗的明快的节奏之中。

全诗写景抒情,写的是轻捷明快之景,抒的是轻快愉悦之情,达到了情景交融的地步。

夏日绝句 李清照 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

至今思项羽, 不肯过江东 [注释] 1. 人杰:人中的豪杰。

汉高祖曾称赞开国功臣张良、萧何、韩信是“人杰”。

2. 鬼雄:鬼中的英雄。

屈原《国殇》:“身既死兮神以灵,魂魄毅兮为鬼雄。

” 3. 项羽(公元前232-前202):秦末下相(今江苏宿迁)人。

曾领导起义军消灭秦军主力,自立为西楚霸王。

后被刘邦打败,突围至乌江(在今安徽和县),自刎而死。

[今译] 活着的当作人中的豪杰, 死了也应是鬼中的英雄。

人们到现在还思念项羽, 只因他不肯偷生回江东。

[解说] 这首诗起调高亢,鲜明地提出了人生的价值取向:人活着就要作人中的豪杰,为国家建功立业;死也要为国捐躯,成为鬼中的英雄。

爱国激情,溢于言表,在当时确有振聋发聩的作用。

但南宋统治者不管百姓死活,只顾自己逃命;抛弃中原河山,但求苟且偷生。

因此,诗人想起了项羽。

项羽突围到乌江,乌江亭长劝他急速渡江,回到江东,重整齐鼓。

项羽自己觉得无脸见江东父老,便回身苦战,杀死敌兵数百,然后自刎。

诗人鞭挞南宋当权派的无耻行径,借古讽今,正气凛然。

全诗仅二十个字,连用了三个典故,但无堆砌之弊,因为这都是诗人的心声。

如此慷慨雄健、掷地有声的诗篇,出自女性之手,实在是压倒须眉了。

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 其一 苏轼 黑云翻墨未遮山, 白雨跳珠乱入船。

卷地风来忽吹散, 望湖楼下水如天。

[注释] 1.望湖楼:在杭州西湖边。

2.翻墨:像墨汁一样的黑云在天上翻卷。

遮:遮盖,掩盖。

3.跳珠:形容雨点像珍珠一样在船中跳动。

4.卷地风:风从地面卷起。

[解说] 这首诗描写了夏日西湖上一场来去匆匆的暴雨。

第一句写黑云翻滚,第二句写大 雨倾盆,后两句写雨过天晴。

大自然变化多么迅速,诗人用笔又多么神奇。

[作者简介] 苏轼(1037-1101),北宋文学家。

字子瞻,号东坡居士,与其父苏洵、弟苏 辙合称“三苏”,眉州(今四川眉山县)人。

有《东坡七集》《东坡乐府》等。

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 其二 苏轼 放生鱼鳖逐人来,无主荷花到处开。

水枕能令山俯仰,风船解与月徘徊。

竹枝词 刘禹锡 杨柳青青江水平,闻郎江上唱歌声。

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还有晴。

[注释] 1. 竹枝词:巴渝(今四川省重庆市)一带的民歌。

歌词杂咏当地风物和男女爱情,富有浓郁的生活气息。

这一优美的民间文学形式,曾引起一些诗人爱好并仿制。

刘禹锡仿作的《竹枝词》现存十一首。

2. 晴:与“情”同音,诗人用谐音双关的手法,表面上说天气,实际上是说这歌声好像“无...

“生怕情多累美人”的全诗及赏析?

一、全诗:《钓台题壁》郁达夫不是樽前爱惜身,佯狂难免假成真,曾因酒醉鞭名马,生怕情多累美人。

劫数东南天作孽,鸡鸣风雨海扬尘,悲歌痛哭终何补,义士纷纷说帝秦。

二、赏析:诗的一开头,颇为真率。

“不是樽前爱惜身,佯狂难免假成真。

”讲的是他在上海时,与友人们聚会,谈起时事,嗒然衔杯,再也不象过去那样嗜酒若命,开怀豪饮。

所以这样,害怕的不是怕伤身体,而是怕平时佯狂面世的心态成了真的了。

诗人那忧国忧民的心态顿时一览无余。

在第二联:“曾因酒醉鞭名马,生怕情多累美人。

”中,诗人深感以前走马章台,诗酒风流的生活已成过去,内心自深表自责,渴望以国家兴亡为己任。

对“美人”句,可参照《离骚》,乃是用“美人香草”喻祖国与贤者,包括共同奋斗者。

前几句犹如江河直下,气势恢宏。

紧接第三联触及主题:“劫数东南天作孽,鸡鸣风雨海扬尘。

”愤怒地斥指日寇侵略势力,逐渐推向东南、上海,国民党却不积极抗日还要推行“攘外必先安内”的错识误政策,使得人民苦难重重。

佛家称“厄运”为“劫数”,此处泛指天灾人祸意。

“风雨如晦,鸡鸣不已”,出自《诗经》,在此比拟时局黑暗混乱,就是大海也会扬尘,暗指日寇在沿海、长江的侵入,民族矛盾在第一位了。

诗的末联:“悲歌痛哭终何补,义士纷纷说帝秦。

”坦言广大知识分子对局势担忧,采用“狂歌当哭”的方式,,是消极的无用的,以此来警醒知识分子,以笔为武器,拯救人民于水深火热。

“说帝秦”是典故,战国时,赵国鲁仲连去秦国坚持正义,反对强秦,为历代爱国者所激赏。

诗人把这一典故反其意而用之,悲愤指明,象昔日义士鲁仲连那样的人物,如今亦去依附卖国贼蒋介石了,例如胡适、陈布雷、罗家伦等等,再一次呐喊,希望知识分子用正确的方式来救国救民。

诗人凭吊严子陵祠的同时,遥望西台,怀想起宋末元初,谢翱在西台恸哭文天祥的大都殉国,有感而吟出的:“三分天下二分亡,四海何人吊国殇”之句。

面对幽美的七里滩山水,又吟:“江山如此无心赏,如此江山忍付人?”情绪激昂地呼喊,要国民看清形式:全民抗日不可避免,投降派蒋介石早已送了东北,其次是华北,他不攘外,偏要剿共内战。

号召全国人民团结一致,共同对外。

纵读《钓台题壁》全诗,觉得语言凝炼,情韵双绝,确可称为现代著名的爱国诗篇。

此诗中名联“曾因酒醉鞭名马,生怕情多累美人”历来为人传诵,前半句尚真实,名马不必着鞭而知奋蹄,鞭即后悔;后半句则是假设的真实——那其实不是怕情多而累及“美人”,也不必有此自信,却是着实的最怕累及自己。

此诗尤以”曾因酒醉鞭名马,生怕情多累美人“这一句为人津津乐道,常用来形容潇洒脱俗风流自赏的人物,著名的武侠小说巨匠古龙先生,就曾经在其小说《猎鹰赌局》中进行引用,也常常将此诗句用以自诩的对联。

求屈原国殇的赏析,要手法内容和作用等:等您坐沙发呢!

发表评论

表情
还能输入210个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