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唯美句子 > 关于扎染的诗句

关于扎染的诗句

纤纤静女,经之络之”,“动摇多容,俯仰生姿”.(东汉王逸《机织赋》)

“方圆绮错,极妙穷奇,虫禽品兽,物有其宜”.

染缬奇葩.以“青花瓷”般的淡雅之感.刻画细腻、变幻无穷.凝重素雅,古朴雅致.

薄如烟雾,轻若蝉翅,似梦似幻,若隐若现,韵味别致.

丰富多彩,绚丽多姿.

求一篇关于现代扎染的外文资料(要英文原著的)没有的话语扎染相关...

Traditional tie-dyeing clothing has a long history in our country, be favored by people for it's simple and unique aesthetic taste all the way, changed and developed with social culture, embodied the wisdom and the creativity of Chinese folk. Modern tie-dyeing, developing at the base of traditional tie-dyeing clothing and reserves manual implication and individuality aesthetic of traditional tie-dyeing clothing was adored by people for it catered to the modern people s mental requirement of seeking indi...

关于南通特产的作文,400字左右

南通东濒黄海,在13万公顷的滩涂上盛产数百种浅水贝类,尤以送文蛤最为丰富,占中国出口量的三分之一。

文蛤雅称“天下第一鲜”,属于腮纲兼蛤纲的海产贝类。

明代李时珍云:“还中诸蛤之利有余人者,统称蛤蜊,白壳紫唇,或壳上有花纹故称文蛤或花蛤。

”宋朝诗人梅尧臣也曾有过“车蝥与月蛤,寄自海陵郡”的诗句。

清乾隆皇帝下江南时,在姑苏吃到文蛤,便御封它为“天下第一鲜”。

文蛤,生活在浅海盐度较低的沙滩上,雌雄异体,性腺成熟期在6月至7月,产出的精、卵子在海水中受精、孵化,幼蛤经三周后进入沙底栖息。

从幼蛤到长成采捕需二三年。

幼蛤由海潮带到十几米深的滩涂地带活动,最适宜的水温为15-25度,以藻类、浮游生物为食,长大后逐渐向潮下带迁移,平时常露出沙面,冬季潜入沙底的约二三十厘米处越冬,但留有气孔可以通气。

文蛤其壳如彩色扇状,其肉鲜嫩无比,且营养丰富,含有蛋白质10%,脂肪11.2%、碳水化合物2.5%以及人体所必需的钙、磷、氨基酸、其味鲜而不俗,食而不厌。

食用文蛤,能开胃、催乳、健身,且有清热、化痰、利湿、散蛤等功能。

色彩斑斓的贝克可以作蛤蜊油的精美包装盒,也可制作成大雅之堂上的工艺品。

文蛤的食法颇多,可将其作为主菜,以旺火速炒;或作为配菜,调色提味;或佐料腌制,生炝生吃;或斩成肉泥,煎成饼。

特别是近年来,如东制药厂将其开发成粉剂精品,冠名为“天下第一鲜”,蜚声海内外。

生于海边长于海边的人们,习惯了现炝现吃,他们将文蛤肉洗净后,用盐腌制少时,在洗净,佐以烧酒、麻油、酱油、醋、生姜、白糖、便成了最好的下酒菜。

可异乡人看后无不瞠目结舌、唯恐避之不及,但来久了,也经不住诱惑,大有“唯有牺牲多戆直”的“英雄气概”。

在闭上眼睛吞上几只后,顿觉眼界大开,相见恨晚。

海边人还有制文蛤酱的好手艺。

把鲜文蛤装进罐或瓶,放上盐、姜、葱、酒等佐料,在将口封上,置于阴凉通风处,过上一段时间,揭开盖子,泌出的香味,使你垂涎三尺,食欲徒增。

此酱可馈赠亲友,或作为沿海人在内地工作期间早晚下饭的主菜。

难怪沿海人的乡情如此浓烈,从中可窥一斑。

在广阔无垠的南黄海滩上,随着潮水的落去,赶海人有的肩扛着铁刨子,有的手拎着网兜,涌向这一天出一头“金牛”的大海。

他们有的用铁刨子倚在肩上,麻利地拖着后退,凭着沙中传出的声感,将一只只文蛤又迅疾勾入网兜里。

有的人只用双脚踩文蛤,将海滩上的沙泥踩活后,文蛤就自然露出沙面,然后用手一只只地拾进网兜。

人们边踩文蛤边说着、。

笑着、唱着、充满着诗情画意。

改革开放为南黄海人带来了新的发展机遇,注入了新的“活力”。

南通人把文蛤打进了国际市场,使其真正成为了名副其实地“天下第一鲜”。

仅以全国著名地文蛤产区如东为例,全县除天然文蛤繁殖海面外,人工养殖面积达50多万亩,年出口6000多万吨,成为我国最大地文蛤生产基地。

近年来,南通市旅游部门将滩涂踩文蛤作为专项旅游活动推出,美其名“海上迪斯科”,为国内外独有,融观赏、运动、风味平常于一体,已吸引了大批国内外游客,成为南黄海上一道亮丽地风景线。

[编辑本段]白蒲“三香斋”茶干 (简称白蒲茶干) 至今已有三百多年历史了,是南通地方久负盛名的传统风味土特产。

“白蒲茶干”选用优质大豆,多种香料精制而成。

内含易于人体消化的优质蛋白质及人体所必须的维生素 B1、B2 和钙、磷、铁等,还含有动物性食品所缺乏的不饱和脂肪酸,能弥补动物菜肴的缺陷,对增补人体和营养极为有利。

茶干又味美香芳,富有韧性,色泽美观,形状方且薄,别具一格,经济实惠,驰名四方,极受群众欢迎。

[编辑本段]南通嵌桃麻糕 选用芝麻粉、白糖、炒米粉及核桃仁等原料,精工细作而成。

每斤两条,每条五十片上下,片片色泽金黄,嵌桃均匀,香、甜、松、酥。

干吃,酥而甜,有一股浓郁的芝麻清香,泡食,香味四溢,爽口而不腻,且芝麻,桃仁等原料中,含有17.7%蛋白质15.8%脂肪,百分之37.1%蔗糖,可谓之色、香、味俱全,营养丰富。

嵌桃麻糕,相传有百余年历史,当时,通州城内,有一姓许,名松甫者,于东门设一“鼎泰”号杂货店,以产茶食糕点为主,在外埠亦有店铺经营。

后来,许氏于清朝府内捐得一官,常有上等茶点进贡。

唯独通帮老师傅所作之嵌桃麻糕,选料精细,加工讲究,味美可口,颇有特色,最为著称。

从此,南通“鼎泰”麻糕被誉为“官礼茶点”,扬名于天下,脆饼问世后,麻糕、脆饼媲美,为南通两大闻名特色产品,越来越引起中外人士、海外侨胞浓厚的兴趣。

[编辑本段]西亭脆饼 原名复隆茂白脆,始产于清光绪年间,已有100多年历史, 产地为通州市西亭镇。

曾获95国际食品博览会金奖。

这种脆饼选料讲究、加工精细、形态别致、层次分明、香甜松脆、富有营养,是家庭食用、旅游携带、馈赠亲友的优质食品。

[编辑本段]石港乳腐 产品色泽黄亮,滋味鲜美,醇香爽口,外层皮面严实,肉质酥松细嫩,一向是传统家常风味佐餐食品。

[编辑本段]盆景 南通盆景分为如派盆景和通派盆景.南通盆景的显著特色,是选用尖短小叶罗汉松(...

形容漓江山水夜景的诗句

小方巾5-8元,由石板砌成,一块大扎染桌布约60-70元,中国的“地球村”“桂林山水甲天下。

阳朔西街是外国人在中国最密集的一条街,阳朔山水甲桂林” 阳朔是一座有2000多年历史的漓江边最美的城镇。

西街是全中国最大的外语角。

这种现象引起中国人的关注。

不到1公里的阳朔西街,呈弯曲的S形,其涉外婚姻比例之高为全中国之最。

街上摆满了各种旅游纪念品,每年来这里居住休闲游的外国人相当于这里常住人口的三倍、学者称之为“中国旅游业中的阳朔现象”。

为此,旅游界专家,游人如云,世界的关注。

其充满了异国情调的夜景更是风情万种

关于南通特产的作文

海鲜珍品-文蛤南通东濒黄海,在13万公顷的滩涂上盛产数百种浅水贝类,尤以送文蛤最为丰富,占中国出口量的三分之一。

文蛤雅称“天下第一鲜”,属于腮纲兼蛤纲的海产贝类。

明代李时珍云:“还中诸蛤之利有余人者,统称蛤蜊,白壳紫唇,或壳上有花纹故称文蛤或花蛤。

”宋朝诗人梅尧臣也曾有过“车蝥与月蛤,寄自海陵郡”的诗句。

清乾隆皇帝下江南时,在姑苏吃到文蛤,便御封它为“天下第一鲜”。

文蛤,生活在浅海盐度较低的沙滩上,雌雄异体,性腺成熟期在6月至7月,产出的精、卵子在海水中受精、孵化,幼蛤经三周后进入沙底栖息。

从幼蛤到长成采捕需二三年。

幼蛤由海潮带到十几米深的滩涂地带活动,最适宜的水温为15-25度,以藻类、浮游生物为食,长大后逐渐向潮下带迁移,平时常露出沙面,冬季潜入沙底的约二三十厘米处越冬,但留有气孔可以通气。

文蛤其壳如彩色扇状,其肉鲜嫩无比,且营养丰富,含有蛋白质10%,脂肪11.2%、碳水化合物2.5%以及人体所必需的钙、磷、氨基酸、其味鲜而不俗,食而不厌。

食用文蛤,能开胃、催乳、健身,且有清热、化痰、利湿、散蛤等功能。

色彩斑斓的贝克可以作蛤蜊油的精美包装盒,也可制作成大雅之堂上的工艺品。

文蛤的食法颇多,可将其作为主菜,以旺火速炒;或作为配菜,调色提味;或佐料腌制,生炝生吃;或斩成肉泥,煎成饼。

特别是近年来,如东制药厂将其开发成粉剂精品,冠名为“天下第一鲜”,蜚声海内外。

生于海边长于海边的人们,习惯了现炝现吃,他们将文蛤肉洗净后,用盐腌制少时,在洗净,佐以烧酒、麻油、酱油、醋、生姜、白糖、便成了最好的下酒菜。

可异乡人看后无不瞠目结舌、唯恐避之不及,但来久了,也经不住诱惑,大有“唯有牺牲多戆直”的“英雄气概”。

在闭上眼睛吞上几只后,顿觉眼界大开,相见恨晚。

海边人还有制文蛤酱的好手艺。

把鲜文蛤装进罐或瓶,放上盐、姜、葱、酒等佐料,在将口封上,置于阴凉通风处,过上一段时间,揭开盖子,泌出的香味,使你垂涎三尺,食欲徒增。

此酱可馈赠亲友,或作为沿海人在内地工作期间早晚下饭的主菜。

难怪沿海人的乡情如此浓烈,从中可窥一斑。

在广阔无垠的南黄海滩上,随着潮水的落去,赶海人有的肩扛着铁刨子,有的手拎着网兜,涌向这一天出一头“金牛”的大海。

他们有的用铁刨子倚在肩上,麻利地拖着后退,凭着沙中传出的声感,将一只只文蛤又迅疾勾入网兜里。

有的人只用双脚踩文蛤,将海滩上的沙泥踩活后,文蛤就自然露出沙面,然后用手一只只地拾进网兜。

人们边踩文蛤边说着、。

笑着、唱着、充满着诗情画意。

改革开放为南黄海人带来了新的发展机遇,注入了新的“活力”。

南通人把文蛤打进了国际市场,使其真正成为了名副其实地“天下第一鲜”。

仅以全国著名地文蛤产区如东为例,全县除天然文蛤繁殖海面外,人工养殖面积达50多万亩,年出口6000多万吨,成为我国最大地文蛤生产基地。

近年来,南通市旅游部门将滩涂踩文蛤作为专项旅游活动推出,美其名“海上迪斯科”,为国内外独有,融观赏、运动、风味平常于一体,已吸引了大批国内外游客,成为南黄海上一道亮丽地风景线白蒲“三香斋”茶干简称白蒲茶干)至今已有三百多年历史了,是南通地方久负盛名的传统风味土特产。

“白蒲茶干”选用优质大豆,多种香料精制而成。

内含易于人体消化的优质蛋白质及人体所必须的维生素 B1、B2 和钙、磷、铁等,还含有动物性食品所缺乏的不饱和脂肪酸,能弥补动物菜肴的缺陷,对增补人体和营养极为有利。

茶干又味美香芳,富有韧性,色泽美观,形状方且薄,别具一格,经济实惠,驰名四方,极受群众欢迎。

南通嵌桃麻糕选用芝麻粉、白糖、炒米粉及核桃仁等原料,精工细作而成。

每斤两条,每条五十片上下,片片色泽金黄,嵌桃均匀,香、甜、松、酥。

干吃,酥而甜,有一股浓郁的芝麻清香,泡食,香味四溢,爽口而不腻,且芝麻,桃仁等原料中,含有17.7%蛋白质15.8%脂肪,百分之37.1%蔗糖,可谓之色、香、味俱全,营养丰富。

嵌桃麻糕,相传有百余年历史,当时,通州城内,有一姓许,名松甫者,于东门设一“鼎泰”号杂货店,以产茶食糕点为主,在外埠亦有店铺经营。

后来,许氏于清朝府内捐得一官,常有上等茶点进贡。

唯独通帮老师傅所作之嵌桃麻糕,选料精细,加工讲究,味美可口,颇有特色,最为著称。

从此,南通“鼎泰”麻糕被誉为“官礼茶点”,扬名于天下,脆饼问世后,麻糕、脆饼媲美,为南通两大闻名特色产品,越来越引起中外人士、海外侨胞浓厚的兴趣。

西亭脆饼原名复隆茂白脆,始产于清光绪年间,已有100多年历史, 产地为通州市西亭镇。

曾获95国际食品博览会金奖。

这种脆饼选料讲究、加工精细、形态别致、层次分明、香甜松脆、富有营养,是家庭食用、旅游携带、馈赠亲友的优质食品。

石港乳腐产品色泽黄亮,滋味鲜美,醇香爽口,外层皮面严实,肉质酥松细嫩,一向是传统家常风味佐餐食品。

盆景南通盆景分为如派盆景和通派盆景.南通盆景的显著特色,是选用尖短小叶罗汉松(俗称雀舌罗汉松)为材料,攀扎成“二弯半”的...

墨滴扎染清水浊什么寓意? 朋友做的诗中其中一句,不知道什么意思求...

大理崇圣寺三塔,距离下关14公里,位于大理以北1.5公里苍山应乐峰下,背靠苍山,面临洱海,三塔由一大二小三座佛塔组成,呈鼎立之态,远远望去,雄浑壮丽,是苍洱胜景之一。

“胜地标三塔,浮图秘鬼工。

”三塔的主塔名叫千寻塔,高69.13米,为方形16层密檐式塔,与西安大小雁塔同是唐代的典型建筑。

塔下仰望,只见塔矗云端,云移塔驻,似有倾倒之势。

塔的基座呈方形,分二层,下层边长为33.5米,四周有石栏,栏的四角柱头雕有石狮;上层边长21米,其东面正中有石照壁,上有黔国公沐英后裔沐世阶题的“永镇山川”四个大字,庄重雄奇,颇有气魄。

照壁后有省人民政府立的《重修三塔记》。

塔身的第一层,高13.45米,是整个塔身中最高的一级。

东塔门距基座平面2米,西塔门倒在近6米处。

塔墙厚达3.3米。

第2至15层结构基本相同,大小相近。

第16层为塔顶。

以第二层为例,高约2米,宽约10米,上部砌出叠涩檐,凡17层砖,每层挑出0.05—0.07米不等,檐的四角上翘。

塔身东西两面正中各有佛龛,内放佛像一尊,龛两侧另有亭阁式小龛各一,莲花座,庑殿式顶,中嵌梵文刻经一片。

南北两面,中间有一券形窗洞,直通塔心。

第三层则南北为佛龛,东西为窗洞。

以上各层依次交替。

塔身愈往上愈收缩。

塔顶高8米,约为塔身的七分之一。

挺拔高耸的塔刹,使人有超出尘寰、划破云天的感受。

顶端是铜铸的葫芦形宝瓶,瓶下为八角形宝盖,四角展翅,安有击风择;其下为钢骨铜皮的相轮;最下为覆钵,外加莲花座托。

塔顶四角,原有金鹏鸟,相传“龙性敬塔而畏鹏,大理旧为龙泽,故以此镇之”。

现金鹏已无存,复修前仅残存金鹏鸟足。

千寻塔中空,置有简易木梯,可达塔顶。

千寻塔西,等距约70米远的地方,有南北两座小塔,是八角形10级密檐砖塔,各高42.19米,塔身有佛像、莲花、花瓶等浮雕层层各异。

一至八层为空心直壁,内撑十字架。

基座亦为八角形。

两小塔间相距97米,三座塔形成鼎足之势,布局统一,造型和谐,浑然一体。

崇圣寺三塔布局齐整,保存完善,外观造型相互协调。

大塔协领两座小塔,突出其主要地位,同时又衬托出小塔的玲珑雅致;小塔紧随大塔,衬托出大塔的高大、雄伟。

三塔与远处的苍山、洱海相互辉映,点缀出古城大理的历史风韵。

三塔相传建于南诏保和时期,三塔之旁原有规模宏大的崇圣寺。

据《南诏野史》、《自古通记》等史籍记载,寺基方7里,建于南诏第十主丰佑,保和十年至天启元年(公元834至840年)。

经历了千年沧桑和风雨剥蚀,崇圣寺终毁于清咸丰年间,如今惟留三塔。

近年来曾在塔顶发现南诏、大理中时期的重要文物600余件。

在一千多年前要建这么雄伟壮观的古塔,决非易事。

相传是采用建一层塔理一层土的办法,建塔的土坡远及十里之外。

1979年在对三塔维修加固时,曾在千寻塔内发现了写经、经卷、铜镜和金、银、木、水晶等佛像,各种药材共600余件,对研究古代大理具有重要价值。

三塔及其出土文物,为研究南诏、大理国历史、宗教、艺术提供了重要的实物资料。

崇圣寺三塔是大理白族文化的象征,有较高的知名度,为全国第一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是大理风景名胜区重要景点。

寺内三塔博物馆、唐建极铜钟可供参观。

还有各种大理石、扎染等民间工艺作坊、摊点,形成了一条颇具民族特色的“大理石街”,为三塔旅游景点增添了情趣。

其南有著名的“三塔倒影公园”,可供人们留影纪念。

夜晚三塔增设灯光照明设备,三塔更加光怪离奇,可供人们夜游。

在一千多年前要建这么雄伟壮观的古塔,决非易事。

相传是采用建一层塔理一层土的办法,建塔的土坡远及十里之外。

1979年在对三塔维修加固时,曾在千寻塔内发现了写经、经卷、铜镜和金、银、木、水晶等佛像,各种药材共600余件,对研究古代大理具有重要价值。

三塔及其出土文物,为研究南诏、大理国历史、宗教、艺术提供了重要的实物资料。

崇圣寺三塔是大理白族文化的象征,有较高的知名度,为全国第一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是大理风景名胜区重要景点。

寺内三塔博物馆、唐建极铜钟可供参观。

还有各种大理石、扎染等民间工艺作坊、摊点,形成了一条颇具民族特色的“大理石街”,为三塔旅游景点增添了情趣。

其南有著名的“三塔倒影公园”,可供人们留影纪念。

夜晚三塔增设灯光照明设备,三塔更加光怪离奇,可供人们夜游。

三塔旁,原有规模宏大的崇圣寺。

据《南诏野史》〈胡本、王本)、《白古通记》等史籍记载,寺基方7里,圣僧李成眉贤者建三塔,屋890,佛11400,铜40590斤,建于南诏第十主丰祜保和十年至天启元年(公元834至840年),费工708000余,耗金银布帛绫罗锦缎值金 43514斤。

崇圣寺及三塔建成后,寺院保存较好。

元武宗时曾“降圣旨”封释觉性为住持僧,保护寺产,免征粮税。

元代亦曾加以维修,使得“殿庑焕然复兴,三塔峙立,金碧交辉,巨丽与山埒(相等)”。

明代,李元阳重修,亦有“三阁、七楼、九殿、百厦”。

当时寺中有五宝:三塔、巨钟、雨铜观音、证道歌碑和佛都匾。

至徐霞客到大理时,仍见崇圣寺前“三塔鼎立,……诺四旁皆高松参天。

其西由山门而入,有...

急需一份关于自贡大三绝、三小绝的广告策划书。

自贡是天府之国的一颗璀璨明珠,为四川省最早的省辖市和工业重镇之一。

具有两千年的盐业历史和60年建市史,恐龙、井盐和灯会被称为自贡的“大三绝”,“小三绝”是龚扇、扎染和剪纸,素以“”、“恐龙之乡”、“南国灯城”等美誉而蜚声中外。

清朝中叶以来,自贡一直是中国井盐生产的中心,如今已发展成为以盐业化工、机电、纺织、轻工、食品、新型建材等为支柱产业的中等工业城市,同时也是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国家历史文化名城。

就自贡灯会堪称历史悠久。

南宋淳熙年(公元1174年)正在荣州(今荣县)做县令的大诗人陆游就留下“一别秦楼,转眼新春,又近放灯”的诗句。

据荣县志记述:“荣县新年灯会甚盛……而楼台为甲观,乡人通命曰亭,一城数亭,一亭各式,其高数重,构栋雕镂,临春组合,彩笺书画,嵌灯如星,一亭燃四五百灯,辉丽万有。

西人来观亦欣然,京邑所不见也”。

最初自贡地区的各种灯节活动,一般是由各类祠庙主办的。

每逢节气,这些祠庙便要点红灯,元宵节还要放鞭炮、燃烟火。

善男信女纷纷到这些庙宇去捐菜油、看热闹,求神赐福祛邪。

在清末时有资料统计,自贡地区的祠庙竟有1208处,其中有始建于唐代的荣县大佛禅寺,建于明朝的富顺县圣果寺、赖雅庙、灵应寺等。

可见自贡民间的灯节活动分布面之广,风情之盛。

到明清时期,花灯活动尤为盛行,样式变化万千,种类逐步增多,规模也有所发展。

“漂河灯”、“牛儿灯”、“孔明灯”、“狮灯场市”等灯节是这一历史时期的主要灯会活动。

还有一种“敬灶神”点红灯的习俗,民间也较为盛行。

大年三十晚(农历腊月三十日),各家各户均要点上红灯一盏,就连贫家小户门前也要挂上红纸灯笼;中等家境的吊四方形檐灯或六方形宫灯;富贵之家则为圆形大纱灯,以示对灶神的尊敬。

民间最盛行的灯种是宫灯和纱灯。

这些灯题材丰富,精美奇巧,以竹木作架,红色丝绸、布料、纸张等均可作灯衣。

富豪之家在厅堂、门首悬挂的宫灯和纱灯要都制作得十分讲究,有的镶金嵌玉,有的饰以彩穗,有的题写诗文。

纱灯因呈鼓球体,用三块“乙”楠竹篾钉成三脚架,把它挂起来,三脚分开,便可离地三尺垂悬半空,三脚合拢,又可手举高悬。

在当时,它比宫灯的用途还要广泛,龙灯、狮灯、花灯等杂耍多用纱灯伴舞。

自贡地区在开展花灯活动中,还伴以耍“龙灯”、 亦称“龙灯舞”或“耍龙灯”,一般在正月初一“开灯”,正月十六“倒灯”(结束)。

“龙灯”分为布衣龙灯、大龙灯、草龙灯、板凳龙灯等不同的“龙”种进行表演。

布衣龙灯,一般由十二三人组成阵式,有舞龙经的“武阵”、唱念猜字的“文阵”。

套路变化多,“龙”体灵活。

大龙灯,一般龙身在15节左右,每节内能点火烛。

龙头重达30余斤,舞动时每节由一人执柄,常做“之”字型或“S”型舞动。

灯火连成一片,甚为壮观。

草龙灯,主要是用自贡地方特产“芦草”编制而成,由5~7人舞动,灵活逼真。

板凳龙灯,是在板凳一头扎“龙头”,另一头扎“龙尾”,多是兄弟俩共舞,才能配合默契,显“龙”之机敏。

自贡自流井区的“祥龙会”、大安区的“黄龙祥会”,表演技艺精湛,解放前都很著名。

狮灯舞在自贡地区历史悠久。

表演者过去被称为“帮打班子”。

这些班子许多都是世家相传,不仅能舞狮灯,而且还能翻筋头、钻火圈、爬高杆,极富喜剧色彩,让人捧腹大笑。

所以“狮灯场市”有时一表演就是一周甚至更长时间,在川南一带很有影响。

自贡荣县的杨友常,享有“狮王”美誉。

“牛儿灯舞”是流行全川农村的一个灯舞形式。

一般是“牛童”手提红烛灯,表演牵牛、骑牛、逗牛、喂牛和爱抚牛等动作;牛的扮演者则随“牛童”手中的灯表演啃草、喝水、蹦跳等憨态。

表演生动传神、诙谐有趣。

这种灯舞活动不只限于春节,在红白喜事、打谷插秧等重大农历节气时都有表演。

到了清末和民国时期,灯会的活动内容更加丰富,又新增了“瞒天过海”、“提灯会”等活动。

民间观灯、制灯的习俗一直延续下来,这便是自贡灯会的雏型。

新中国成立后,彩灯艺术得到了更大的发展,特别是随着我国科学技术的发展,彩灯艺术更是花样翻新,奇招频出,传统的制灯工艺和现代科学技术紧密结合,将电子、建筑、机械、遥控、声学、光导纤维等新技术、新工艺用于彩灯的设计制作,把形、色、光、声、动相结合,思想性、知识性、趣味性、艺术性相统一,自贡灯会这门古老的艺术更加绚丽多彩。

关于扎染的诗句:等您坐沙发呢!

发表评论

表情
还能输入210个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