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唯美句子 > 论语十则中恕的真正含义是哪一句

论语十则中恕的真正含义是哪一句

子贡问曰:"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 "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子贡问道:"有没有一句可以终身奉行的话 "孔子说:"那大概是'恕(道)'吧!自己所讨厌的事情,不要施加在别人身上." 

请用论语中的一句原话简单阐释仁的含义

据杨伯峻先生《论语译注》统计,在《论语》中,提及“仁”的地方共109次。

可以说,“仁”是孔子思想的核心,也是其理想的人格境界。

颜渊曾问孔子怎样才能做到“仁”,子曰:“克己复礼为仁。

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

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

”(《论语·颜渊》)意思就是说,通过自己约束自己的欲望以达到礼的要求就是仁。

颜渊继而问到求仁的具体途径,孔子答到:“非礼勿听,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同上)。

以上的对话表明,在孔子看来,“仁”是离不开“礼”的,“礼”是求“仁”的行为标准和必由之路。

值得我们注意的是,孔子使用的是“克己”,而不是宋代理学家所宣扬的“灭人欲”。

这说明,孔子看到了己(人欲)的存在,但同时更强调对己的克制。

也就是说,孔子一方面承认“仁”是以人欲为基础,另一方面也认识到人欲不是“仁”也不能自动达到“仁”,要达到“仁”的理想境界,就必须对人欲进行克制即“节欲”,从而使一切行为都符合礼制(复礼)。

孔子认为,人之患在于欲望太多,欲多则无刚,因而“枨也欲,焉得刚?”(《论语·公冶长》)他还强调:“刚、毅、木、讷,近仁” 《论语·子路》,意思就是说:刚强、坚韧、朴实、谨言,就接近于仁了。

而这些“仁”的特征都是不屈于人欲的表现。

...

求中某一句的赏析,700字左右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拼 音: jǐ suǒ bù yù,wù shī yú rén 释 义: 欲:希望;勿:不要;施:施加。

自己所不愿意要的,不要强加于人。

出 处: 《论语·颜渊》:“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在邦无怨,在家无怨。

” 示 例: 同一不知,在卑人则毫无忿怼,在郡主则视若寇仇,恐亦非~之恕道也。

★清·夏敬渠《野叟曝言》第一百四十回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此语出于《论语·颜渊篇》,是孔子经典妙句之一,亦是儒家文化精华之处。

中国的《论语》就如同西方的《圣经》一般,是对一个民族或一个区域文化的概括和统领。

《论语》分二十篇,其中的《颜渊篇》主要讲述了孔子对“仁”和“恕”的解释。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是指:自己不想要的东西,切勿强加给别人。

孔子所强调的是,人应该宽恕待人,应提倡“恕”道,唯有如此才是仁的表现。

“恕”道是“仁”的消极表现,而其积极表现便是“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

孔子所阐释的仁以“爱人”为中心,而爱人这种行为当然就包括着宽恕待人这一方面。

《论语》中提到: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

这句话所揭晓的是处理人际关系的重要原则。

孔子所言是指人应当以对待自身的行为为参照物来对待他人。

人应该有宽广的胸怀,待人处事之时切勿心胸狭窄,而应宽宏大量,宽恕待人。

倘若自己所不欲的,硬推给他人,不仅会破坏与他人的关系,也会将事情弄得僵持而不可收拾。

人与人之间的交往确实应该坚持这种原则,这是尊重他人,平等待人的体现。

人生在世除了关注自身的存在以外,还得关注他人的存在,人与人之间是平等的,切勿将己所不欲施于人。

以上所理解的“人”是广义的,是指大众,然而《论语》诞生的那个时代“人”的定义通常是指狭义那方面,也就是指士以上的人,和“民”是相对而言。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前面写着的是“出门如见大宾,使民如承大祭”,这是在同一句话中叙述的,很明显这里的“民”是指被剥削阶级,劳动人民。

用现在的语言来说,狭义的“人”是指奴隶主,即剥削阶级,而“民”是指奴隶,即被剥削阶级,所以这句话当然也就可以理解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种人际关系原则适用于剥削阶级,而剥削阶级与被剥削阶级的关系却未必如此。

这种理解并非无稽之谈,也并非完全不具可能性,然而,众所周知,孔子是鼎力推崇“仁”之士,此处的“人”应当是指广义的。

孔子所道出这么一句话并非放之四海而皆准的定理。

若凡事都从这个原则出发的话,很多事情都会卡在中间,难以前进。

倘若两人举枪对峙,生命危在旦夕,甲为正,乙为邪,这时如果甲恪守“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原则,岂不惨哉!甲当然不会想被杀掉,难道就不杀不想被杀的乙了么?任何道理,任何定律都是在一定条件,一定环境下才适合的。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是儒家思想的精华,也是中华民族根深蒂固的信条,然而在现实中许多人都不能恪守“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信条,一切以个人利益为中心,只顾及自身的感受,而忽略了他人的感受。

无论是在处理人际关系,还是政治关系方面都应当毫不犹豫地认识到“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条经久不衰的人际关系原则的重要性。

哪句古语或成语的意思是“自己做不到却要求别人做到”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释 义: 欲:想做的事;勿:不要;施:强加。

自己不想做的事情,不要强加给别人。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是指:自己不想要的东西,切勿强加给别人。

孔子所强调的是,人应该宽恕待人,应提倡“恕”道,唯有如此才是仁的表现。

“恕”道是“仁”的消极表现,而其积极表现便是“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

孔子所阐释的仁以“爱人”为中心,而爱人这种行为当然就包括着宽恕待人这一方面。

《论语》中提到: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英译:Ethic of Reciprocity,Treat the others as you would like to be treated

求2011年初一寒假作业语文答案!急急急急急急急急!!!!!!!!...

初一语文寒假作业全部答案默认分类初一语文寒假作业(一)答案 一,给加点字注音 1,裸露(luǒ)2,束缚(fǜ)3,负隅顽抗(yú)4,手臂(bì)5纤小(xiān)6,煞风景(shā)7,吉檀迦利(tán)8,泰戈尔(gē) 二,名句默写 1, 独怆然而涕下 2,春潮带雨晚来急。

3 草色遥看近却无。

4,万里赴戎机 ,朔气传金柝 5,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6,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 三,课外文言文阅读 凿壁借光 答案:1.①到,及②雇用③供给,资助④大学问 2. .①匡衡就把墙壁凿了一个洞引来邻家的光亮,让光亮照在书上来读。

②匡衡就到他家去做雇工,又不要报酬。

③主人感到很奇怪,问他为什么这样,他说:“我希望能得到你家的书,通读一遍。

” 3.凿壁借光;凿开墙壁,借邻居家的灯光(读书勤学苦读) 初一语文寒假作业(二)答案 夏日原野上的追赶 1. B C(2分)2. (1)A (2)D (3)E(3分)3. C(3分)4. 对人生的航线和生命的质量产生恒久影响的事。

(4分)5. 形象生动地写出了“我”在老人的追赶下奔跑,“我”尽管比老人跑得快,但永远摆脱不了他执着的追赶。

(4分,意思对即可)6. 第一问:①履行看瓜的职责②以行动对偷瓜的孩子进行教育(2分) 第二问:①认准目标,执着追求,不畏困难,永不放弃②做事应忠于职守,尽职尽责(3分)(每一问只要答出其中的一个要点或其他符合文章、言之成理的答案,即可得分) 初一语文寒假作业(三)答案 一词语填空 1,(鞠)躬尽(瘁)2,全军(覆)没3,多多(益)(善)4,大失所(望)5,龌(龊)不堪6,大(煞)风景 二,名句默写 1, 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2,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3, 春潮带雨晚来急,野渡无人舟自横4,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5,夜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 6,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頀,丢歔黄花瘦;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李白《秋浦歌》;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李煜《虞美人》);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

别是一般滋味在心头;欲寄彩笺兼尺素,山长水阔知何处 (晏殊《蝶恋花》);泪眼问花花不语,乱红飞过秋千去 (欧阳修《蝶恋花》);细看来,不是杨花,点点是离人泪 (苏轼《水龙吟》);寸寸关河,寸寸销魂地 (文廷式《蝶恋花》) 三,课外文言文阅读 《为人大须学问》 答案1.①早先②空闲③近④全国2.①亲自参加战争②不是空话③回想年轻时做的事,感到很多做错了。

3.莅事惟烦 初一语文寒假作业(四)答案 新知识的摇篮——创造力 1、读而不懂 既读也懂 2、总结上文,统领下文 3、在学习(吸收或消化)前人的知识(经验、成果)的基础上。

(或:借鉴前人的知识)4、敢于创新 只是模仿 写作时不拘泥于古人(或写作时不受古人的限制)5、C 6、A 7、注意他们的读书特点即可。

初一语文寒假作业(五)答案 一, 给拼音填汉字 1,丰子kǎi(恺)2,chōng(憧)憬3,yóu(尤)其4,含xù(蓄)5,高zhān(瞻)远瞩 6,楚cí(辞) 7,chǎn(刬)袜 8,洋yì(洋溢) 二,名句默写 1, 见贤思齐焉 2, 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3,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4,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 5,可怜白发生 6,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 三,课外文言文阅读 推敲 1.A 2. .①想到 ②锤炼,此指反复思考3.赞扬了贾岛写文章时在遣词造句方面精益求精的精神4.“敲”能出声与“月下”宿鸟的宁静氛围形成对比5.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 初一语文寒假作业(六)答案 一、qí liāo shàn shìfèng jì bì nān nì yaāzhé yáng yānzì jù zǐ 二、名句积累 1、学而不思则罔 2、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3、野渡无人舟自横。

4、绝胜烟柳满皇都。

5、无案牍之劳形 6、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 7、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8、月如钩,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

9、是离愁,别是一般滋味在心头。

10、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

三、美:认为……美 去:离开 译文:她(丑女)只知道(西)邹眉很美,却不知道(西)邹眉显得美的原因。

建议对方从实际出发,取人之长(1分),不可盲目效仿(1分)(如有其他建议:言之有理也可);语言中肯(1分)恶搞或嘲讽酌情扣分 初一语文寒假作业(七)答案 1、 bāo sì nuè bì qīn xí 2.因为病毒的高频率突变和两个以上的病毒同时攻击一个细胞时都可以产生出新类型病毒. 3、交通便利,致使病毒在被察知之前就传播开来;过度开发大自然,致使人类遭遇到越来越多的没有直接防卫能力的病毒。

4、研制出抵抗SARS病毒的疫苗. 初一语文寒假作业(八)答案 一、给下面加点的字注意 qiào jiāng hào jiào yáo fū mì tián chāi jué chǔ něi lài qiào 二、名句积累 1、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2、天涯若比邻。

3、我寄愁心与明月, 4、独怜幽草涧边生, 5、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6、学而不思则罔, 7、往来无白丁。

8、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

9、风烟望五津。

10、月如钩,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

11、与君离别意, 12、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 13、野渡无人舟自横。

14、天街小雨润如酥。

15、梦回吹角连营。

16、独怆然而涕下。

17、野渡无人舟自横。

18、八百里分麾下炙, 三...

哪句古语或成语的意思是“自己做不到却要求别人做到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释 义:欲:想做的事;勿:不要;施:强加.自己不想做的事情,不要强加给别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是指:自己不想要的东西,切勿强加给别人.孔子所强调的是,人应该宽恕待人,应提倡“恕”道,唯有如此才是仁的表现.“恕”道是“仁”的消极表现,而其积极表现便是“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孔子所阐释的仁以“爱人”为中心,而爱人这种行为当然就包括着宽恕待人这一方面.《论语》中提到: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英译:Ethic of Reciprocity,Treat the others as you would like to be treated...

孔子怎样解说恕的含义?

孔子对“恕”道的解释见于《论语·卫灵公第十五》简单讲即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但“忠恕”之道是一体的不能分开。

忠者,心无二心,意无二意之谓,恕者,了己了人,明始明终之意。

忠是从积极的方面说,也就是孔子在《雍也》篇里所说的: “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

”自己想有所作为,也尽心尽力地让别人有所作为,自己想飞黄腾达,也尽心尽力地让别人飞黄腾达。

这其实也就是人们通常所理解的待人忠心的意思。

恕是从消极的方面说,也就是孔子在《卫灵公》篇里回答子贡“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的问题时所说的:“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自己不愿意的事,不要强加给别人。

出处:《论语·里仁第四》 子曰:“参乎,吾道一以贯之。

”曾子曰:“唯。

”子出,门人问曰:“何谓也?”曾子曰:“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

”《论语·卫灵公第十五》子贡问曰:“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子曰:“其恕乎!己 所不欲,勿施于人。

”扩展资料:自己不愿承受的事也不要强加在别人身上。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是最早由儒家始祖孔子的一种准则。

也就是,你要求别人做什么时,首先自己本身也愿意这样做,或你本身也做到如别人这样了,那么你的要求才会心安理得;通俗理解就是,自己做不到,便不能要求别人去做到。

这句话所揭晓的是处理人际关系的重要原则。

孔子所言是指人应当以对待自身的行为为参照物来对待他人。

人应该有宽广的胸怀,待人处事之时切勿心胸狭窄,而应宽宏大量,宽恕待人。

倘若自己所不欲的,硬推给他人,不仅会破坏与他人的关系,也会将事情弄得僵持而不可收拾。

人与人之间的交往确实应该坚持这种原则,这是尊重他人,平等待人的体现。

人生在世除了关注自身的存在以外,还得关注他人的存在,人与人之间是平等的,切勿将己所不欲施于人。

参考资料:己所不欲勿施于人_百度百科

论语中,其恕乎的"恕"是什么意思?

一般认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就是“恕”的解释。

“恕”,从字面来看,是“如心”,也就是“如自己的心”。

每个人通过对自己的“心”的观察,知道自己喜欢什么,不喜欢什么,进而据此推断他人会喜欢什么,不喜欢什么。

因为自己喜欢什么,而成全别人的喜欢,这就叫“忠”,也就是“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

因为自己不喜欢什么,而知道别人也不喜欢什么,因而不愿意将这些别人不喜欢的事情强加到别人身上,这就是“恕”。

...简单!!!论语中: 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 “恕...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出自《论语·颜渊》。

大意是自己不喜欢的事,不要强加在别人身上。

这句话表达了一种对他人平等和尊重的态度。

当自己要做某件事的时候,先设身处地地想一想,如果调换一下位置,自己是否愿意遇到这样的事;如果自己不愿意,就不能做这件事。

这是人类社会生活应普遍遵循的基本准则。

子贡问曰:“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道乎?”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译文:子贡问“您能告诉我一个字,使我可以终身实践,并且永久受益吗?”老师以商量的口气对他说:“如果有这么个字,那大概就是‘恕’字吧!”那么什么是“恕”,老师在后面又加了八个字解释,叫做“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就是你自己不想做的事,你就不要强迫别人去做。

要学会换位思维,多为别人想一想。

也就是说:“你宽容一点,其实给自己留下一片海阔天空。

” 留点余地,这也是珍惜自己,在了解生命的意义之后,每个人都该这么做。

因为这里面有对自己一时莽撞的弥补,有对自己一时糊涂的反思,这样就有了合情合理的退路。

留点余地,有时也是解救自己的一种方式。

它也是一种修养,也是完成自己的一种方式,把话讲的有些弹性,使别人有一个灵活的安排,大家都没有负担,轻轻松松相处,情意会更加深长。

看来留点余地确实是门做人的艺术。

《论语》中孔子阐述“恕”的句子可作为以人为本的和谐社会中处理...

1.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2.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3.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4.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5.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6.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7.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 《论语》七章讲解今天我们一起来欣赏《论语》中几个段落,要论一部经典著作对一个民族的精神品格的塑造,大概非《论语》莫属。

从汉代以来,能读书的小孩子,有条件的家庭都要读《论语》,另外还有一部《孝经》,包括汉代的皇帝。

这部书记录了我们的先师孔子的一些言论,说起来它不是文章,它是孔子对学生的一些人生嘱告,也可以说是一些精美的约言。

关于《论语》我们一般应该全读,我们这里选了几篇跟大家一起来谈一谈。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论语》开篇第一个字是什么?“学”。

学习是贯穿在孔子一生的一个基本精神,也是儒家的一个特点。

所以说“学而时习之”。

“时”,有些注本解释成时常、时而,后来的有些学者就挑剔了,说在先秦时期,“时”没有这个意思。

“时”有的时候当“是”讲,但更多的是当按时讲。

总而言之,我们注意这个“时”字,不要把它讲成时常,好像强调勤奋,这里按照先秦的语义来说就是要按时、要讲究时节。

“时”之后是“习”,这个“习”也有人讲成复习,也对,但是可能这个“习”字比这个复习功课的意思更宽阔一些,是操练、是实践,学了一个东西,按照恰当的时节进行操练,这样的话你就会长进,就会有收获,就有心得,这样的话学习就会是快乐的。

所以下面就是“不亦说(yuè)乎”,这个“说(yuè)”,这个字大家一看,写的是“说(shuō)”。

对了,在比较早的时候,先秦时期,我们就用“说(shuō)”这个字来表达“悦”这个字的意思,竖心这个“悦”是稍微后期的,所以这就提出了一个什么样的学习是快乐的问题。

那什么样的学习是快乐的呢?我们时时刻刻有长进,总觉得自己有长进,觉得自己是知识的主人,觉得自己在知识的海洋里边是一个自由的、主动的翱翔者。

当然,这就需要老师和同学的积极配合。

而如何把学习变成一个快乐的事情,实际上是我们现在教学的一大任务、一个难题。

接着往下看,“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lè)乎”。

这个“乐(lè)”字不要读成“乐(yuè)”,这个“乐(lè)”也是高兴,跟“说(yuè)”字差不多。

那么“有朋”这两个字,有的本子把这个“有”字写作友谊的“友”,说是同门为朋,同志为友。

有的本子就作“朋友”,所以这里面有差别。

我们且不管它,就按今天的读法,这个“朋”字就是指朋友。

朋友,老的解释就是指同门。

孔子的教学影响越来越广泛,天下四方的有志青年都来了,这是件令人高兴的事情。

“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这句话有歧义,“人不知而不愠”,“人不知”后面没有跟宾语,所以历来有两种解释:一种解释是我教学,我总教,他总不会,于是老师开始恼怒、发脾气了,孔子在这里提醒,作为教学,这样做是不对的,老师在课堂上也好、在生活中也好,只要跟学生发脾气,无一例外的都意味着教学的失败——这是一种解释。

还有一种解释可能更符合孔子的原意,或者更可取,就是我们做事情——比如说我在这儿教书,教了快很多年了,记得有一次参加一个教师会议,我说我是李某某,人家不认识我,我心里面就开始恼怒了:你这个家伙你怎么学的,你连我都不知道。

这个恼怒,诸位,你没有读过《论语》你可以恼怒,读了《论语》以后就要注意了,夫子说了,这不是君子的做法。

“人不知而不愠,才是君子”,人家不了解你,你就愠,不能说你是君子,当然我们也不能说你是小人。

所以实际上在最后这一句话里面,有一个我们如何自处自己,如何摆正我们在社会中的位置的问题。

总之这三句话,强调学习。

孔子自己说过,十室之邑,论忠信。

大意是,哪怕是十个人的小村子,论忠信之道,像我孔丘这样的人能找到,但是要找像我孔丘这样好学的人就难了。

他甚至说过,为什么有些人始终处在下层,没有长进,就是因为他们遭遇了困难也不知道去学习。

所以,学习是儒家的一个基本精神。

而这三句实际上就是做人的总原则,我们要好好地处置我们自己,我们不要太矜持,也不要经常高估自己,要谦虚做人。

当遇到别人不了解我们的时候,我们要从自己方面找原因,而不要把矛头指向别人,那不是君子的做法。

接着,我们看下一段,也是出自《学而》,是曾子的话。

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曾子就是曾参,他是孔子的学生。

在儒门中一说到曾子,大部分主要是指曾参。

曾参的父亲、儿子也都很出名,但是我们一般不称他们为曾子。

“吾日三省吾身”,这个“三”过去有些老先生把它读成...

论语十则中恕的真正含义是哪一句:等您坐沙发呢!

发表评论

表情
还能输入210个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