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唯美句子 > 论语中有关人格修养的句子

论语中有关人格修养的句子

【修养】

1子曰:“三军可夺帅也 匹夫不可夺志也."《子罕》

2子夏曰:“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子张》

3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雍也》

4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述而》

5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6子贡曰:“贫而无谄,富而无骄,何如?”子曰:“可也.未若贫而乐,富而好礼者也.”子贡曰:“《诗》云:‘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其斯之谓与?”子曰:“赐也,始可与言诗已矣.告诸往而知来者.”

7子曰:“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

8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9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10子贡问曰:“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子曰:“其恕乎!已所不欲,勿施于人.”

论语中有关人格修养的句子

【修养】1子曰:“三军可夺帅也 匹夫不可夺志也."《子罕》2子夏曰:“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子张》3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雍也》4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述而》5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6子贡曰:“贫而无谄,富而无骄,何如?”子曰:“可也.未若贫而乐,富而好礼者也.”子贡曰:“《诗》云:‘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其斯之谓与?”子曰:“赐也,始可与言诗已矣.告诸往而知来者.” 7子曰:“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8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9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10子贡问曰:“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子曰:“其恕乎!已所不欲,勿施于人.”...

论语十二章中阐述个人道德修养的句子是

《论语十二章》中阐述个人道德修养的句子是:(1)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2)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3)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

(4)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5)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6)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

...

论语对人格修养的积极意义

孔子的道德修养理论 改造客观世界的同时必须相应改造主观世界,即处理好人类自身的内在矛盾 才能使个体的思想行为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适应与自然和谐相处的需要。

这就不仅要求进行社会教化,即通过教师传道来使人们接受“仁”的思想和“礼” 的约束;而且也要求每个人进行自我修养,使“仁”逐渐成为每个人的潜在意识 ,使“礼”成为每个人的自觉行为。

这样,才能使人人都成为追求完美人格的君 子,达到大同世界的要求。

为此,以孔孟为代表的先秦儒家根据“为仁由已”的 思想精心设计了一套行之有效的自我修养理论与方法,以便每个人随时了解和克 制自己内心的思想与情绪,实现人格的自我完善。

这种自我实施的道德修养理论 与方法由以下六个环节组成: 1、自省 是指通过自我反省随时了解、认识自己的思想、意识、情绪与态度[1]。

孔子教导弟子说,能否坚持这样做是区别君子与小人的主要标志:“君子求诸已,小人求诸人”(《论语 卫灵公》),又说:“吾未见能见其过而内自讼者也”(《论语 公冶长》)。

“内自讼”即内心自责,自我反省。

孟子进一步发扬孔子的“求 诸已”思想,提出:“爱人不亲,反其仁;治人不治,反其智;礼人不答,反其 敬。

行有不得者,皆反求诸已。

”(《孟子 离娄上》)[2]。

意思是说,我爱别人 而别人不亲近我,应反问自己的仁爱之心够不够;我管理别人而未能管理好,应 反问自己的知识能力够不够;我礼貌地对待人而得不到回应,要反问自己态度够 不够恭敬;任何行为得不到预期效果,都应反躬自问,好好检查自己。

孔门大弟子曾参关于自省有一段著名的论述:“吾一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 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论语 学而》)。

曾参每日三省是 从另外三个方面去检查自己的思想和言行;一是反省谋事情况,即对自己所承担 的工作是否忠于职守;二是反省自己与朋友交往是否信守诺言;三是反省自己是 否知行一致,即是否把学到的内容身体力行。

总之,通过自省是要从思想意识、 情感态度、言论行动等各个方面去深刻认识自己、剖析自己。

2、克己 是指自我克制、自我约束能力的培养。

关于“克己”孔子有一句名言:“克 己复礼为仁”。

意思是说,每个人都应克制自己不正当的欲望、冲动情绪和不正 确的言行,自觉遵守社会道德规范(即“礼”的规定)。

作到“非礼勿视、非礼勿 听、非礼无言、非礼勿动”,使自己的视、听、言、行,一举一动都符合礼的规 定,即符合社会道德规范的要求。

孔子一贯主张以礼驭情,以礼约束自己言行, 多次批评感情用事,不能克制冲动的卤莽行为。

他对学生说:“一朝之忿,忘其 身,以及其亲,非惑与?”(《论语 颜渊》)指出不能克制一时冲动往往会干出 伤害自己和亲人的蠢事,这是很不明智的。

他还说:“好勇不好学,其蔽也乱。

”(《论语 阳货》)意思是说,只好武勇,不爱学习就不能以礼驭情,容易感情 用事,难免闯祸。

在自我修养的六个环节中,孔子对“克己”看得比较重,认为 只要每个人都能够按礼的要求来克制、约束自己,就可以使人人成为君子,全社 会也就可以弘扬仁道,实现理想的大同世界。

所以孔子说:“一日克己复礼,天 下归仁焉。

”(《论语 颜渊》) 3、忠恕 忠恕要求根据自己内心的体验来推测别人的思想感受,达到推己及人的目的 。

这是儒家道德修养中用于处理人际关系的重要原则。

“恕”是由孔子最早提出 的,并为恕下过这样的定义:“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与人”(《论语 卫灵公》)。

这是孔子在回答子贡的一个提问时说的。

子贡的问题是:“有一言可以终身行之者乎?”(有没有可以终身奉行的一句话?)孔子在《论语 雍也》篇中还说过:“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

能近取譬,可谓仁之方也已。

” 这里的“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

”和“己所不欲,勿施与人。

”有相似 的含义,但是后一句话较为消极些,而前一句显得主动、积极。

关于“忠”,则和曾子说过的“为人谋而不忠乎”有关。

这里的“忠”是指 尽己之力为人谋事,忠于职守。

据此,宋代朱熹在四书集注中提出[3]:“尽己之 谓忠,推己之谓恕。

”后世儒家对忠恕的解释不尽相同,但都有推己及人,即将 心比心,设身处地为他人着想之意。

以后“忠恕”二字逐渐被连在一起作为一个 特定的概念使用,不再分开。

上述两句话:“己所不欲,勿施与人”和“己欲立 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

”则作为“忠恕”一词的具体内涵或解释。

两千多年来 ,“忠恕”一直是儒家道德修养的重要内容,并且至今对于人际关系的正确处理 仍有实际的指导意义。

4、慎独 慎独是儒家对个人内心深处比较隐蔽的意识、情绪进行管理和自律的一种修 养方式。

它是孔门后学在“自省”和“克己”基础上,为使自我修养达到更高境 界而提出的一种修养方式[1]。

它最早出现于《中庸》:“莫见乎隐,莫显乎微, 故君子慎其独也。

”意思是说,对于“幽暗之中,细微之事,迹虽未形而几则动 ,人虽不知而己独知,遏人欲于将萌,而不使其滋长于隐微之中,谨言慎行,追 求道德规范”[4]。

换句话说,慎独就是在个人独处,没有别人看见...

关于人格修养方面的格言警句

孔子的道德修养理论 改造客观世界的同时必须相应改造主观世界,即处理好人类自身的内在矛盾 才能使个体的思想行为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适应与自然和谐相处的需要.这就不仅要求进行社会教化,即通过教师传道来使人们接受“仁”的思想和“礼” 的约束;而且也要求每个人进行自我修养,使“仁”逐渐成为每个人的潜在意识 ,使“礼”成为每个人的自觉行为.这样,才能使人人都成为追求完美人格的君 子,达到大同世界的要求.为此,以孔孟为代表的先秦儒家根据“为仁由已”的 思想精心设计了一套行之有效的自我修养理论与方法,以便每个人随时了解和克 制自己内心的思想与情绪,实现人格的自我完善.这种自我实施的道德修养理论 与方法由以下六个环节组成: 1、自省 是指通过自我反省随时了解、认识自己的思想、意识、情绪与态度[1].孔子教导弟子说,能否坚持这样做是区别君子与小人的主要标志:“君子求诸已,小人求诸人”(《论语 卫灵公》),又说:“吾未见能见其过而内自讼者也”(《论语 公冶长》).“内自讼”即内心自责,自我反省.孟子进一步发扬孔子的“求 诸已”思想,提出:“爱人不亲,反其仁;治人不治,反其智;礼人不答,反其 敬.行有不得者,皆反求诸已.”(《孟子 离娄上》)[2].意思是说,我爱别人 而别人不亲近我,应反问自己的仁爱之心够不够;我管理别人而未能管理好,应 反问自己的知识能力够不够;我礼貌地对待人而得不到回应,要反问自己态度够 不够恭敬;任何行为得不到预期效果,都应反躬自问,好好检查自己. 孔门大弟子曾参关于自省有一段著名的论述:“吾一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 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论语 学而》).曾参每日三省是 从另外三个方面去检查自己的思想和言行;一是反省谋事情况,即对自己所承担 的工作是否忠于职守;二是反省自己与朋友交往是否信守诺言;三是反省自己是 否知行一致,即是否把学到的内容身体力行.总之,通过自省是要从思想意识、 情感态度、言论行动等各个方面去深刻认识自己、剖析自己. 2、克己 是指自我克制、自我约束能力的培养.关于“克己”孔子有一句名言:“克 己复礼为仁”.意思是说,每个人都应克制自己不正当的欲望、冲动情绪和不正 确的言行,自觉遵守社会道德规范(即“礼”的规定).作到“非礼勿视、非礼勿 听、非礼无言、非礼勿动”,使自己的视、听、言、行,一举一动都符合礼的规 定,即符合社会道德规范的要求.孔子一贯主张以礼驭情,以礼约束自己言行, 多次批评感情用事,不能克制冲动的卤莽行为.他对学生说:“一朝之忿,忘其 身,以及其亲,非惑与?”(《论语 颜渊》)指出不能克制一时冲动往往会干出 伤害自己和亲人的蠢事,这是很不明智的.他还说:“好勇不好学,其蔽也乱. ”(《论语 阳货》)意思是说,只好武勇,不爱学习就不能以礼驭情,容易感情 用事,难免闯祸.在自我修养的六个环节中,孔子对“克己”看得比较重,认为 只要每个人都能够按礼的要求来克制、约束自己,就可以使人人成为君子,全社 会也就可以弘扬仁道,实现理想的大同世界.所以孔子说:“一日克己复礼,天 下归仁焉.”(《论语 颜渊》) 3、忠恕 忠恕要求根据自己内心的体验来推测别人的思想感受,达到推己及人的目的 .这是儒家道德修养中用于处理人际关系的重要原则.“恕”是由孔子最早提出 的,并为恕下过这样的定义:“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与人”(《论语 卫灵公》).这是孔子在回答子贡的一个提问时说的.子贡的问题是:“有一言可以终身行之者乎?”(有没有可以终身奉行的一句话?)孔子在《论语 雍也》篇中还说过:“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能近取譬,可谓仁之方也已.” 这里的“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和“己所不欲,勿施与人.”有相似 的含义,但是后一句话较为消极些,而前一句显得主动、积极. 关于“忠”,则和曾子说过的“为人谋而不忠乎”有关.这里的“忠”是指 尽己之力为人谋事,忠于职守.据此,宋代朱熹在四书集注中提出[3]:“尽己之 谓忠,推己之谓恕.”后世儒家对忠恕的解释不尽相同,但都有推己及人,即将 心比心,设身处地为他人着想之意.以后“忠恕”二字逐渐被连在一起作为一个 特定的概念使用,不再分开.上述两句话:“己所不欲,勿施与人”和“己欲立 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则作为“忠恕”一词的具体内涵或解释.两千多年来 ,“忠恕”一直是儒家道德修养的重要内容,并且至今对于人际关系的正确处理 仍有实际的指导意义. 4、慎独 慎独是儒家对个人内心深处比较隐蔽的意识、情绪进行管理和自律的一种修 养方式.它是孔门后学在“自省”和“克己”基础上,为使自我修养达到更高境 界而提出的一种修养方式[1].它最早出现于《中庸》:“莫见乎隐,莫显乎微, 故君子慎其独也.”意思是说,对于“幽暗之中,细微之事,迹虽未形而几则动 ,人虽不知而己独知,遏人欲于将萌,而不使其滋长于隐微之中,谨言慎行,追 求道德规范”[4].换句话说,慎独就是在个人独处,没有别人看见的场合也要严格要求自己,警惕内心深处尚处于萌芽状态、尚未引起旁人注...

《论语》对当今社会中的人格修养有什么积极

《论语》由孔子弟子及再传弟子编写而成,至汉代成书。

主要记录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较为集中地反映了孔子的思想,是儒家学派的经典著作之一。

以语录体为主,叙事体为辅,集中体现了孔子的政治主张、伦理思想、道德观念及教育原则等。

与《大学》、《中庸》、《孟子》并称“四书”,与《诗》、《书》、《礼》、《易》、《春秋》等“五经”,总称“四书五经”。

全书共20篇、492章,首创 “语录体” 。

是中国现传扬并学习的古代著作之一。

关于孔子孟子的社会理想,政治主张,修身,和学习方面的句子

孔子的政治思想是人治思想. 孔子主张建立一个“人道社会”。

孔子是中国乃至世界上最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之一,是中国思想文化的创立者和奠基者。

孔子思想包罗万象,博大精深,中国文化发展的所有丰富性特征都可以从孔子那里找到根源。

孔子思想的主要特征之一便是他提出了著名的“仁”的思想,以至后来有人把孔子的思想概括为“仁学”。

那么,孔子关于“仁”的思想具有一些什么特征呢? 在《论语》一书中,“仁”字出现达109次之多,说明“仁”在孔子的思想体系中居于十分重要的地位。

那么,孔子所谓的“仁”究竟是指什么?不同场合,不同时间,针对不同主体对象,孔子所阐述的“仁”的含义是不完全一样的,这样一来,就给不同的价值主体在施行“仁”的过程中造成了理解上的自由空间,任何一种学说都可以从孔子的论述中找到其需要的理论根据。

具体说来,我们应从以下四个方面来把握孔子的“仁”: 一、对待“仁”的态度。

孔子主张任何人都应该有一种为“仁”的愿望,应该诚心诚意去求“仁”,如果这样做了,那么就会得到“仁”。

达到“仁”的境界的根源在于自己如何去做,而不是由他人来推动,只有主体自己的主动追求,才有可能达到“仁”的理想境界。

表明孔子认为“为仁”是某种自觉的内在情感行为,任何人是无法替代的,只要自己态度端正,就可以实现“仁”的要求。

孔子强调在内心的价值观念上首先要明确对“仁” 的态度,孔子这种在内心深处对“仁”的价值追求的思想,被后来的孟子引伸为“四端说”理论。

孔子对“仁”的思想的重视,表明“仁”的思想和学说是孔子整个思想体系的价值核心。

二、“仁”的价值内涵。

从《论语》中孔子论“仁”来看,其价值内涵主要指“仁”的情感性、自得性而言。

孔子的思想是一门如何处理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我之间关系的学问,是一门关注人的自身发展的学问。

孔子所提倡的是人在实际生活中如何达到理想人格的问题, “仁”精神价值的一个重要体现就是“已立立人,已达达人”, “已所不欲,勿施于人。

”孔子认为“仁”就是“爱人”。

从理论源头上考察,孔子的“爱人”观点来自周初的“保民”、“敬民”思想。

“爱人”作为“仁”的重要精神内涵具有广泛的适用性,在孔子“仁”的价值内涵中,由“爱人”所推导出的一系列内容都深刻体现出孔子对一般社会民众的关注,对整个人类社会发展中实现人际之间共同和谐发展的关切,这一切都奠定了孔子作为中国乃至世界最伟大思想家的地位。

不仅如此,在几千年后的今天,孔子所提出的一系列思想仍具有普遍适用性和永恒价值。

三、“仁”的表现方式。

以博大宽厚的胸怀来爱护民众是“仁”的一种表现方式,即“泛爱众而亲仁。

”这首先是自我认知上的一种升华,是自我精神状况的内在反映。

“仁”作为价值主体内在精神状态的反映,是实现理想人格过程中不可缺少的东西。

只有内心以“仁”的标准严格要求自己,用“仁”的境界来考察自己的思想,是达到真善美崇高境界的前提条件。

孔子“仁”的表现方式还体现在时时处处以人为主,以人为研究和关注的对象,一切围绕“人”的思想行为的发展状况为主要内容。

在孔子看来,一个本质上有问题、思想上有邪念的人是不可能达到“仁”的境界的。

四、“仁”的实践价值。

孔子关于“仁”的思想具有很强的实践性特征,他把关注的焦点投向社会,投向现实,时刻关注现实生活中如何实现人的全面发展问题。

孔子关于“仁”的学说不是纯粹思辨性的形而上的理论体系,更多的是结合具体行为方式告诉人们应该怎么做,这不是哲学意义上的实践理性的体现,而是对一般民众人格升华 、人性解放的终极关怀。

孔子还认为,“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

”为了崇高的“仁”的境界,绝不做违背最高道德准则的事 ,必要的时候要不惜牺牲自己来成就这一事业。

以至于“杀身成仁”成为后世一些知识分子报国捐躯的行为准则,多少“仁人志士”在此原则的指引下奋不顾身地为国家、为民族事业而奋斗终生。

孔子思想体系中“仁”这一重要概念的内涵是极为丰富的,有内在的如何达到“仁”的境界,有外在的如何实现“仁”的方式方法;小到个人理 想人格的培养,大到治理国家的理想社会行为,是一个具有深刻内涵,包括个体及群体生活在内的思想和行为各方面的理想人格修养体系。

孔子关于“仁”的思想在今天仍然具有其一定的合理性及适用性,这也是孔子思想的强大生命力之所在。

孔子思想为后来的孟子和荀子所提倡的“内圣外王”之道提供了理论参考,其中的某些行为甚至完全被后人所吸取,成为儒家人学思想中永恒的“不灭之火”。

修身 孔子创立了儒家学说,他一生不懈地教化民众,要人们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格物、致知、诚意和正心。

修身为第一要。

孔子说: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平天下者,先治其国。

而修身的先决条件是格物、致知、诚意和正心。

要努力观察和研究事物,探究事物的发展规律,不断获取高深的知识和智慧。

有了高深的学问和智慧,就能心诚意实,言行一致,即使无人在时,也照常遵...

论语有关仁爱的句子

于丹《论语》感悟——仁爱之道仁爱,是儒家思想的核心内容,孔子认为,仁爱是做人的根本。

孔子不仅是一个仁爱的宣传者,同时也是一个仁爱的实践者。

孔子提出,人只要能做到恭、宽,信,敏、惠这五点,就可以称之为志士仁人。

那么,对于我们现代人来说,应该如何理解仁爱?于丹教授又会给我们哪些建议呢?今天我们来聊聊《论语》的仁爱之道。

其实两万多字的《论语》翻下来,“仁”这一个字被提到前后有109处,可以说仁爱的思想,是儒家哲学里,基石下的基石,重点中的重点,那究竟什么是仁爱呢?说起来简单,学生问什么是仁?老师只回答两个字,爱人。

就是一种发自内心的善意,去对人好。

但就这两个字,体会起来有很深很深的道理。

民间有个说法,叫做二人成仁。

什么意思呢?就是仁爱,它从来不是一个单立人状态下自我的状态,孤独的、自我的、封闭的这个环境下,是谈不到仁爱的,仁爱一定是你旁边还有一个别人,俩人在一起的关系中,能看出来是否仁爱。

仁爱,是孔子儒家思想的核心内容,同时这一思想,也贯穿于他的政治、教育、伦理、文化主张的诸多方面,尤其是在做人的问题上,在孔子看来,仁爱是做人的根本。

那么,什么样的人才可以称得上是志士仁人?于丹教授认为,仁爱不仅是一种人格情怀,同时也是一种非常具体的行为方式。

这样的一种大气度、大智慧,并不是与生俱来的,而是后天修身、克己的结果。

那么,我们应该怎样提升自己的修养,并逐渐地完善自己的人格呢?请听北京师范大学于丹教授为我们讲《仁爱之道》。

今天我们来聊聊《论语》里的仁爱之道,两万多字的《论语》里,仁这个字,被提到109次。

仁爱的思想,是儒家哲学里基石下的基石,重点中的重点。

那么,究竟什么是仁爱呢?学生问什么是仁?老师只回答了两个字:爱人。

就是一种发自内心的善意去对人好。

但这两个字,体会起来有很深的道理。

民间有个说法,别看仁这个字只有四画,单立人一个二,叫二人成仁。

就是说,仁爱,从来不是一个单立人状态下的自我状态。

在孤独的,自我的,封闭的环境下,是谈不到仁爱的。

仁爱一定是你旁边还有一个别人,俩人在一起时,才能看出是否仁爱。

在一个村子里,有一个盲人,这个盲人只要是夜里出门,他一定要打一盏灯笼。

村里人夜里出来,唯一看见有灯笼的地方,就知道是这个盲人出来了。

外地来的人看到这一点,就唏嘘感慨,说你们这儿瞎子的品德太好了,他自己是没有光明黑暗之分的,你看他深更半夜出来,总要操心别人能不能看见亮,为别人打一盏灯笼。

就跟盲人说,你真了不起!瞎子淡淡地说了一句:因为我是瞎子,我不希望别人撞到我,我打灯笼也是为我自己。

我们大家想想,其实,这就是人行走于这个世界上的道理。

打一盏灯客观上是给别人照亮路,主观上也给自己规避了很多风险。

在这个布满苍茫的世界上,我们都是明眼人吗?我们都能洞悉一切事项,规避一切风险吗?有时,为了让别人方便,打着灯笼为别人照亮,别人可以躲开你,你自己的风险,也就没有了。

仁爱是什么?有时候,仁爱是一种身体力行,一种点点滴滴身边的行为。

仁爱是孔子儒家思想的核心内容,同时,这一思想,也贯穿了他的政治,教育,伦理,文化主张的诸多方面,尤其是在做人的问题上。

在孔子看来,仁爱是做人的根本,那么,什么样的人才可以称得上志士仁人呢?孔子有些解释很平实,他可以直截了当告诉你,怎样做到仁爱。

子张问老师,怎么能做到仁?孔子说,有五者行于天下,有五点你要做到了,仁就算做到了。

哪五点呢?老师说:恭,宽,信,敏,惠。

第一个是恭敬的恭,恭则不侮,翻译出来就是,一个人对世界,对他人,保持必恭必敬的态度,那他的生命,就不会轻易招致侮辱。

我们想想是不是这个道理?真正的恭,永远与敬相连,也就是说,能够对别人恭的人,他是一种松弛的,柔软的。

比如你到弓箭店去买一把弓,有人会看到橱窗里那把最漂亮的良弓,那弓永远是拉开的,非常漂亮,撑在那儿。

其他的都一把一把地挂在墙上,不拉开就不漂亮。

老板,我一定要买橱窗里的那把展品。

老板说,你别要那个展品,那张弓它天天绷着,你真要买回去一拉,顶多能射40米。

墙上那些弓看上去很松弛,但你用同样大的力气,可以射出90米,因为它们不绷着。

我们的生命也一样,有些人为标签活着,要别人的那种尊重,有时候表现为一种攻击性,老是绷出一副完美的恣态。

这样的人,有时候反而会容易招致一些攻击,甚至是羞辱。

因为我们过于挑剔,不用说在一个团队,就是你回家,比如你劳累了一天,晚上进家门,家人在厨房炒菜,看见你回来了,高高兴兴地端上一盘菜,让你尝尝。

你可能是一个很挑剔的人,吃了一口,很不高兴,怎么这么咸,打死卖盐的了?家人会咯噔一下,人家忍一下,没说什么。

端出第二盘菜,你又吃了一口,今天这个菜炒老了!以后等我进门再炒。

又端上来第三盘菜,你还没拿筷子,这俩菜怎么搭配在一起,炒错了吧?如果你对每一盘菜都这么挑剔,脾气再好的人,再是你的亲人,最后,只有把围裙一甩,这顿饭你别吃了。

这样绷着的人,一定会换...

论语的一些论述到今天还有借鉴的意义吗论语中有关人格修养的一些论...

说实话现代都市人们缺少的东西就是论语上许多的东西.举一个很典型的例子.在论语里提到人们要"慎独"何为慎独?就象在一件房间里有着许多宝物但是都是别人的.你也知道拿了也不会有人知道.你会拿么?以现代都市人类的眼光去看一定会拿.这个就是慎独.说简单一点,就是没有人的监督下你能保证做是不出格的事情么?我个人认为现在的人与其去读什么爱情小说和肥皂剧还不如就区读度论语.我们中国人缺少了太多的东西.

论语中有关人格修养的句子:等您坐沙发呢!

发表评论

表情
还能输入210个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