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唯美句子 > 蒹葭中采用起兴的句子

蒹葭中采用起兴的句子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

蒹葭萋萋,白露未晞

蒹葭采采,白露未已

以 《诗经》的表现手法赋比兴中的“兴”来写一段关于“选择”的句子...

展开全部赋、比、兴的运用,既是《诗经》艺术特征的重要标志,也开启了我国古代诗歌创作的基本手法。

简言之,赋就是铺陈直叙,即诗人把思想感情及其有关的事物平铺直叙地表达出来。

比就是比方,以彼物比此物,诗人有本事或情感,借一个事物来作比喻。

兴则是触物兴词,客观事物触发了诗人的情感,引起诗人歌唱,所以大多在诗歌的开端。

赋、比、兴三种手法,在诗歌创作中,往往交相使用,共同创造了诗歌的艺术形象,抒发了是人的情感。

赋运用得十分广泛普遍,能够很好地叙述事物,书写感情。

如《七月》叙述农夫在一年十二个月中的生活,就是用赋的方法。

赋是一种基本的表现手法,赋中用比,或者起兴后再用赋,再《诗经》中式很常见的。

赋可以叙事描写,也可以议论抒情,比兴都是为表达本事和书法情感服务的,在赋、比、兴三者中,赋是基础。

《诗经》中比的运用也很广泛,比较好理解。

其中整首都以拟物手法表达情感的比体诗,如《魏风??硕鼠》、《小雅??鹤鸣》,独具特色;而一首诗中部分运用比的手法,更是丰富多彩。

《卫风??硕人》,描绘庄姜之美用了一连串的比:“手如柔荑,肤如凝脂,领如蝤蛴,齿如瓠犀,螓首蛾眉。

”分别以柔嫩的白葇芽,冻结的油脂,白色长身的天牛幼虫,白而整齐的瓠子,宽额的螓虫,蚕蛾的触须比喻美人的手指,肌肤,脖颈,牙齿,额头,眉毛,形象细致。

《诗经》中“兴”的运用情况比较复杂,有的只是在开头起调节韵律,唤起情绪的作用,兴句与下文在内容上的联系并不明显。

如《小雅??鸳鸯》第二章:“鸳鸯在梁,戢其左翼,君子万年,宜其遐福。

”兴句和后面两句的祝福语,并无意义上的联系。

《小雅??白话》第七章以同样的句子起兴,抒发的却是怨刺之情:“鸳鸯在梁,戢其左翼。

之子无良,二三其德”这种与本意无关,只在诗歌开头协调音韵,引起下方的起兴,是《诗经》兴句中比较简单的一种。

《诗经》中更多的兴句,与下文有着委婉隐约的内在联系。

或烘托渲染环境氛围,或比附象征中心主旨,构成诗歌艺术境界不可或缺的部分。

《诗经》中赋、比、兴手法运用得最为圆熟的作品,已达到了情景交融、物我相谐的艺术境界,对后世诗歌意境的创造有直接的启发。

如《秦风??蒹葭》蒹葭苍苍,白露为霜。

所谓伊人,在水一方。

溯洄从之,道阻且长。

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

蒹葭凄凄,白露未晞。

所谓伊人,在水之湄。

溯洄从之,道阻且跻。

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坻。

蒹葭采采,白露未已。

所谓伊人,在水之涘,溯洄从之,道阻且右。

溯游从之,宛在水中沚。

现代流行歌曲中也多运用赋、比、兴手法作词,例如:黄品源的《小薇》:有一个美丽的小女孩,她的名字叫做小薇,她有双温柔的眼睛,她悄悄偷走我的心,小薇啊,你可知道我多爱你,我要带你飞到天上去,看那星星多美丽,摘下一颗亲手送给你,有一个美丽的小女孩,她的名字叫做小薇啊,你可知道我多爱你,我要带你飞到天上去,看那星星多美丽,摘下一颗亲手送给你。

这首歌的歌词中采用了铺陈直叙的方法表达了对“小薇”的爱恋之情,没有太多的渲染和侧面描写。

比的手法在歌词中也多有运用,例如:罗大佑的《光阴的故事》:风车在四季轮回的歌声里,它天天的流转,风花雪月的诗句里,我在年年的成长,流水它带走光阴的故事,改变了一个人,就在那多愁善感而初次等待的青春……过去的誓言就像那课本里缤纷的书签,刻划着多少美丽的诗,可是终究是一阵烟,这里运用比喻或者说比的手法描写了光阴匆匆而逝,抒发了一种伤感之情。

周杰伦的《青花瓷》中多处运用兴的手法如:天青色等烟雨,而我在等你,炊烟袅袅升起隔江千万里,在书评汉隶仿前朝的飘逸,就我为遇见你伏笔,天青色等烟雨而我在等你,月色被打捞起晕开了结局,如传世的青色瓷自顾自美丽你眼带笑意,这里的赋的手法运用的是很明显的,由天青色在等烟雨(天快要下雨了)想到自己在等心上人。

赋是最基本的,最常用的一种表现手法。

它的特点就是敷陈直言,即直接叙事,铺陈情节,抒发感情。

比分为比喻和比拟。

比体诗的特点是以彼物写此物,诗中所描写的事物并不是诗人真正要歌咏的对象,而是借用打比方的方法,来表达诗人的思想感情。

例如:《硕鼠》一诗中,就运用了比的表现手法,通过写令人憎恶的老鼠,将奴隶主贪婪残忍的本性表现得淋漓尽致,为什么不直接表达而要用比呢?运用比拟喜爱的事物,可以使它栩栩如生,给人亲切,贴切之感,用它表现丑恶的事物,可以使它,原形毕露,给人厌恶之感。

兴,即起兴,在一首诗的开头,或一章诗的开头。

先让我们来看一首诗。

《风雨》中运用得表现手法的句子是:“风雨凄凄,鸡鸣喈喈……”为什么不直接说出要写的内容,而先言他物呢?这主要是因为兴有渲染气氛的作用,有很强的感染力。

2013年10月8日星期二写于山西大同大学

《蒹葭》中用萧瑟冷落的秋景起兴,渲染凄清气,;,;,;描写男主...

展开全部 诗经·蒹葭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

所谓伊人,在水一方。

遡洄从之,道阻且长。

遡游从之,宛在水中央。

蒹葭凄凄,白露未晞。

所谓伊人,在水之湄。

遡洄从之,道阻且跻。

遡游从之,宛在水中坻。

蒹葭采采,白露未已。

所谓伊人,在水之涘。

遡洄从之,道阻且右。

遡游从之,宛在水中沚。

《蒹葭》是秦国的民歌,这是一首爱情诗,写在恋爱中一个痴情人的心理和感受,十分真实、曲折、动人。

“蒹葭”是荻苇、芦苇的合称,皆水边所生。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描写了一幅秋苇苍苍、白露茫茫、寒霜浓重的清凉景色,暗衬出主人公身当此时此景的心情。

“所谓伊人,在水一方”,朱熹《诗集传》:“伊人,犹彼人也。

”在此处指主人公朝思暮想的意中人。

眼前本来是秋景寂寂,秋水漫漫,什么也没有,可由于牵肠挂肚的思念,他似乎遥遥望见意中人就在水的那一边,于是想去追寻她,以期欢聚。

“遡洄从之,道阻且长”,主人公沿着河岸向上游走,去寻求意中人的踪迹,但道路上障碍很多,很难走,且又迂曲遥远。

“遡游从之,宛在水中央”那就从水路游着去寻找她吗,但不论主人公怎么游,总到不了她的身边,她仿佛就永远在水中央,可望而不可即。

这几句写的是主人公的幻觉,眼前总是浮动着一个迷离的人影,似真不真,似假不假,不管是陆行,还是水游,总无法接近她,仿佛在绕着圆心转圈子。

因而他兀自在水边徘徊往复,神魂不安。

这显然勾勒的是一幅朦胧的意境,描写的是一种痴迷的心情,使整个诗篇蒙上了一片迷惘与感伤的情调。

下面两章只换少许字词,反复咏唱。

“未晞”,未干。

“湄”水草交接之处,也就是岸边。

“跻”,升高。

“右”,迂曲。

“坻”和“沚”是指水中的高地和小渚。

这首诗三章都用秋水岸边凄清的秋景起兴,所谓“蒹葭苍苍,白露为霜”,“蒹葭凄凄,白露未晞”,“蒹葭采采,白露未已”,刻划的是一片水乡清秋的景色,既明写了主人公此时所见的客观景色,又暗寓了他此时的心情和感受,与诗人困于愁思苦想之中的凄惋心境是相一致的。

换过来说,诗人的凄惋的心境,也正是借这样一幅秋凉之景得到渲染烘托,得到形象具体的表现。

王夫之《姜斋诗话》说:“关情者景,自与情相为珀芥也。

情景虽有在心在物之分。

而景生情,情生景,哀乐之触,荣悴之迎,互藏其宅”,这首诗就是把暮秋特有的景色与人物委婉惆怅的相思感情交铸在一起,从而渲染了全诗的气氛,创造的一个扑朔迷、情景交融的意境。

另外,《蒹葭》一诗,又是把实情实景与想象幻想结合在一志,用虚实互相生发的手法,借助意象的模糊性和朦胧性,来加强抒情写物的感染力的。

“所谓伊人,在水一方”,这是他第一次的幻觉,明明看见对岸有个人影,可是怎么走也走不到她的身边。

“宛在水中央”,这是他第二次的幻觉,忽然觉得所爱的人又出现在前面流水环绕小岛上,可是怎么游也游不到她的身边。

那个倩影,一会儿“在水一方”,一会儿“在水中央”;一会儿在岸边,一会儿在高地。

真是如同在幻景中,在梦境中,但主人公却坚信这是真实的,不惜一切努力和艰辛去追寻她。

这正生动深刻地写出了一个痴情者的心理变态,写出了他对所爱者的强烈感情。

而这种意象的模糊和迷茫,又使全诗具有一种朦胧的美感,生发出韵味无穷的艺术感染力。

以《诗经.秦风.兼葭》为例,论述,赋比兴的含义及其作用

赋,是与比兴并称的古代诗歌的基本手法。

赋陈,一作铺陈。

铺排,是铺陈、排比的简称。

在篇幅较长的诗作中,铺陈与排比往往是结合在一起用的。

铺排系将一连串内容紧密关联的景观物象、事态现象、人物形象和性格行为,按照一定的顺序组成一组结构基本相同、语气基本一致的句群。

它既可以淋漓尽致地细腻铺写,又可以一气贯注、加强语势,还可以渲染某种环境、气氛和情绪。

在赋体中,尤其是富丽华美的汉赋中,赋法被广泛地采用。

汉乐府和汉代某些五言诗也与汉赋互相影响,更将铺陈与排比相结合,相得益彰。

比 赋比兴是我国三种传统的手法,比即喻,是其中最基本的手法,用得最为普遍。

一般说,用来作比的喻体事物总比被比的本体事物更加生动具体、鲜明浅近而为人们所知,便于人们联想和想象。

兴 兴,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词。

从特征上讲,有直接起兴、兴中含比两种情况;从使用上讲,有篇头起兴和兴起兴结两种形式。

一、《诗经》中的赋 《周南·芣苢》:采采芣苢,薄言采之。

采采芣苢,薄言有之。

采采芣苢,薄言掇之。

采采芣苢,薄言捋之。

采采芣苢,薄言袺之。

采采芣苢,薄言襭之。

朱熹《诗集传》说:赋也。

方玉润《诗经原始》:殊知此诗之妙,正在其无所指实而愈佳也。

夫佳诗不必尽皆征实,自鸣天籁,一片好音,尤足令人低回无限。

若实而按之,兴会索然矣。

读者试平心静气,涵咏此诗,恍听田家妇女,三三五五,于平原绣野、风和日丽中群歌互答,余音袅袅,若远若近,忽断忽续,不知其情之何以移,而神之何以旷,则此诗可不必细绎而自得其妙焉。

……今世南方妇女登山采茶,结伴讴歌,犹有此遗风云。

二、《诗经》中的比兴 《卫风·硕人》:手如柔荑,肤如凝脂。

领如蝤蛴,齿如瓠犀。

《陈风·泽陂》:彼泽之陂,有蒲与荷。

有美一人,伤如之何!寤寐无为,涕泗滂沱。

郑玄《毛诗笺》:蒲以喻所说(悦)男之性,荷以喻所说(悦)女之容体也。

三,赋比兴表现手法的作用 赋是最基本的,最常用的一种表现手法。

它的特点就是敷陈、直言,即直接叙述事物,铺陈情节,抒发感情。

比分为比喻和比拟。

比体诗的特点是以彼物写此物,诗中所描写的事物并不是诗人真正要歌咏的对象,而是借用打比方的方法,来表达诗人的思想感情。

例如,《硕鼠》一诗中,就是运用了比的表现手法,通过描写令人憎恶的老鼠,将奴隶主贪婪残忍的本性表现的淋漓尽致。

为什么不直接表达而要用比呢?运用比拟表达喜爱的事物,可以使它栩栩如生,给人亲切之感;用它表现丑恶的事物,可以使它原形毕露,给人厌恶之感。

兴,即起兴,在一首诗的开头,或一章诗的开头。

先让我们来看一首诗。

《风雨》中运用兴的表现手法的句子是“风雨凄凄,鸡鸣喈喈;风雨萧萧,鸡鸣胶胶;风雨如悔,鸡鸣不已。

”为什么不直接说出要写的内容,而要先言他物呢?通过对《诗经》的研究,有些诗中的兴起到了渲染气氛的作用,例如,《风雨》写的是在傍晚时节,外面下班着小雨,刮着风,女主人公正在思念着自己的夫君,此时,听见了外面的鸡鸣声。

烘托出女主人公的相思、愁怅之情。

兴在这里就起到了渲染了一种凄凉的气氛,加深抒情女主人公的相思之情。

在研究中,我们发现,有些诗中的兴没有起到渲染气氛的作用,与下文也没有什么联系。

例如,《黄鸟》的“交交黄鸟,止于棘,止于楚,止于桑。

与下文的子车家的三个儿子为秦穆公殉葬没有联系,兴就起到了提示、渲染一种气氛,帮我们完成从日常生活到诗歌欣赏的过度作用。

人们常常把比、兴两种表现手法截然分开,在研究中我们认为,比兴两种表现手法不是截然分开的,有些诗中是有一定联系的,例如,《氓》中,就是用自然现象来女主人公感情生活的变化,由起兴的诗句来引出表达感情生活的诗句,由叶子的鲜嫩而至的枯黄,来比喻感情生活的幸福而至的痛苦,这里的兴就具有了比的作用。

兴在诗歌中占有极其重要的作用,失去它,诗歌也就失去了美学价值,失去了感染力。

作为中国古代对于诗歌表现方法的归纳,赋比兴是根据《诗经》的创作经验总结出来的。

最早的记载见于《周礼·春官》:“大师……教六诗:曰风,曰赋,曰比,曰兴,曰雅,曰颂。

”后来,《毛诗序》又将“六诗”称之为“六义”:“故诗有六义焉:一曰风,二曰赋,三曰比,四曰兴,五曰雅,六曰颂。

”唐代孔颖达《毛诗正义》对此解释说“风、雅、颂者,《诗》篇之异体;赋、比、兴者,《诗》文之异辞耳。

……赋、比、兴是《诗》之所用,风、雅、颂是《诗》之成形。

用彼三事,成此三事,是故同称为义。

”今人普遍认为“风、雅、颂”是关于《诗经》内容的分类;“赋、比、兴”则是指它的表现方法。

《兼葭》哪句用比,哪句用兴?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

所谓伊人,在水一方。

溯洄从之,道阻且长。

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

蒹葭凄凄,白露未晞。

所谓伊人,在水之湄。

溯洄从之,道阻且跻。

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坻。

蒹葭采采,白露未已。

所谓伊人,在水之涘。

溯洄从之,道阻且右。

溯游从之,宛在水中沚。

比:蒹葭苍苍,白露为霜兴: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

蒹葭中"蒹葭苍苍,白露为霜"一句用了什么表现手法

白露茫茫、寒霜浓重的清凉景色,暗衬出主人公身当此时此景的心情。

刻划的是一片水乡清秋的景色,既明写了主人公此时所见的客观景色,又暗寓了他此时的心情和感受“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是使用的比兴手法,描写了一幅秋苇苍苍,与诗人困于愁思苦想之中的凄惋心境是相一致的...

【《诗经》的艺术手法对后代文学的影响】作业帮

《诗经》不但包含了深厚广博的内容,而且在艺术上也取得了杰出的成就,并对后代文学的发展产生了巨大而深远的影响. 一、面向现实,朴实、自然的风格特征 《诗经》作品主要产生与我国古代中原和北方地区.作为文学作品,它的艺术形式体现了殷商和周代那一特定历史时期的理性精神,表现出重人事、重实际、重现实的特征.在艺术风格上,《诗经》三百篇呈现出多样化的风格,但从总体上看,不能不说是以朴实自然的艺术风格为其基调. 这一艺术风格直接 表现为真实地反映现实生活和真率地表达感情.《诗经》中的作品,紧贴现实生活,不作无病呻吟,感情真挚自然,毫无矫揉造作之态.不论是民族史诗,还是怨刺诗、征役诗,就是那些开放活泼的爱情诗也是如此.这些作品富有强烈的生活气息和浓郁的乡土情调,面向现实生活.可以说,《诗经》是我国最早的富于现实精神的诗歌,奠定了我国诗歌面向现实的传统.《诗经》的作者善于运用写实的手法,描写现实生活中的种种矛盾,刻画那些颇富特征的细节或生活侧面,抒发淳朴真挚的内心感情.如《卫风·氓》、《邶风·静女》、《豳风·七月》、《 豳风·东山》、《 小雅·采薇 》、《王风·黍离》、《王风·君子于役》、《 魏风·伐檀》、《硕鼠》、《小雅·北山》、《十月之交》等.这些诗中的朴实自然的风格,近人称之为“写实”的创作方法,或称为“现实主义”的创作方法,成为我国古代诗歌创作的优良传统之一. 二、赋、比、兴的表现手法 《诗经》的表现手法,前人概括为赋、比、兴,这在一定程度上说明了《诗经》以至中国诗歌艺术手法的基本特征.最早提出赋、比、兴概念的是《周礼·春官·太师》,其中说道:“太师教六诗:曰风、曰赋、曰比、曰兴、曰雅、曰颂.”《毛诗序》把“六诗”叫做“六义”.汉代的郑众、郑玄,六朝的刘勰等人,对赋、比、兴都进行了阐释.对赋、比、兴的解释,历来不尽相同,现多取朱熹说: 赋:“敷陈其事而直言之”.即直接抒写或铺叙,直陈描述. 比:“以彼物比比物也”.即打比喻,对事物进行形象具体的比况. 兴:“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词也.”即起兴或发端,借用其他事物以引出所歌咏的对象. 宋代有一个叫李仲蒙的,对“赋、比、兴”提出的一种解释,也应引起我们的注意,他说:“叙物以言情谓之赋,情物尽者也;索物以托情谓之比,情附物者也;触物以起情谓之兴,物动情者也.”李仲蒙解说的特点是将“赋、比、兴”与“情”紧密结合起来.诗歌是言情的,在赋、比、兴手法的运用上,李仲蒙注意到情的作用,可以说是独具慧眼的. “赋”,是文学创作的最基本方法.谢榛《四溟诗话》说:“予尝考之《三百篇》:赋,七百二十;兴,三百七十;比,一百一十.”统计虽有出入,然大体可信.《诗经》用赋大量,既可铺叙,又可抒情;既可用于对话,也可用于描绘,可写全景,也可写一个场面.如《七月》,八章全用赋笔,其艺术效果深刻、真实而感人.《静女》,写一个场面,表现了人物心理感情.此外如《君子于役》、《芣苢》、《十亩之间》,皆单纯用赋法之例.(关于“赋”,可参见《文史知识》89年第10期褚斌杰《论诗经“赋比兴”之“赋”》.) 比,即比喻.《诗经》中之比,有的比方具体事物,有的用以说理,有的用以写人,如《卫风·硕人》写庄姜之美: 手如柔荑,肤如凝脂,领如蝤蛴,齿如瓠犀,螓首蛾眉.一连串的比喻写庄姜美丽,可谓穷形尽相,淋漓尽致.如《硕鼠》,通篇用比.再如《卫风·淇奥》:“有匪君子,如切如磋,如琢如磨.”以象牙的切磋、美玉的琢磨,形容君子高雅的仪表.《陈风·出其东门》:“出其东门,有女如云.”以云彩之喻女子的众多.《大雅·常武》:“如雷如霆,徐方震惊.”以雷霆比喻周宣王的军威.其余象《氓》《邶风·柏舟》等,用比之处不胜枚举. 兴,“兴者,起也”,即借用其他事物以引起所歌咏的对象.所以,兴一般用于一首诗或一章诗的开端.其作用,起到一种发端定韵,舒缓语气,齐足诗句的作用;否则作者一上来便直言本意,会显得唐突兀然,若有所缺,甚至失却诗味.《诗经》中的兴法,基本上有两种形式:借句起兴与借物起兴.借句起兴,如《王风》、《郑风》、《唐风》各有一首“杨之水”,但三诗内容截然不同,“扬之水”一句与所咏本意并无多大联系,可能当时流传的诗歌中有这样的句子,故诗人借用之.借句起兴,一般与正意联系不大,只起一个开头或起韵的作用.借物起兴,诗人“ 因其所见”或“因其所事”而“触物以起情”.这是最常用的一种兴法.如《周南》之“关雎”,“桃夭”、“汉广”,《邶风》之 “谷风”、“燕燕”,《秦风》中“黄鸟”、“晨风”、“蒹葭”,等等.借物(景)起兴,许多景物与所引出的诗句在意义上有一定的联系.如《关雎》,起兴句可能是诗人看见河洲上成双成对的雎鸟在互相鸣叫,触动情思,联想到人间的爱情.所以这类兴句,往往有比的意思.朱自清即说是“ 一是起兴 ,一是譬喻”.它在艺术上,或寄寓,或象征,或渲染,或起韵,或引起联想,极大地丰富了诗歌的艺术表现力.再如《周南·桃夭》、兴句“桃之夭夭,灼灼其华”,不仅渲染烘托了新婚的喜庆气...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

所谓伊人,在水一方。

溯洄从之,道阻且长。

...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

所谓伊人,在水一方。

溯洄从之,道阻且长; 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

蒹葭萋萋,白露未晞。

所谓伊人,在水之湄。

溯洄从之,道阻且跻; 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坻。

蒹葭采采,白露未已, 所谓伊人,在水之涘。

溯洄从之,道阻且右; 溯游从之,宛在水中沚。

古之写相思,未有过之《蒹葭》者。

相思之所谓者,望之而不可即,见之而不可求;虽辛劳而求之,终不可得也。

于是幽幽情思,漾漾于文字之间。

吾尝闻弦歌,弦止而余音在耳;今读《蒹葭》,文止而余情不散。

蒹葭者,芦苇也,飘零之物,随风而荡,却止于其根,若飘若止,若有若无。

思绪无限,恍惚飘摇,而牵挂于根。

根者,情也。

相思莫不如是。

露之为物,瞬息消亡。

佛法云: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

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情之为物,虚幻而未形。

庄子曰:乐出虚,蒸成菌。

一理也。

霜者,露所凝也。

土气津液从地而生,薄以寒气则结为霜。

求佳人而不可得,于是相思益甚,其情益坚。

故曰“未晞”,“未已”。

虽不可得而情不散,故终受其苦。

求不得苦,爱别离苦!此相思之最苦者也! 情所系着,所谓伊人。

然在水一方,终不知其所在。

贾长江有诗云:“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

”夫悦之必求之,故虽不知其所踪,亦涉水而从之。

曰“溯洄”,曰“溯游”,上下而求索也。

且道路险阻弯曲,言求索之艰辛,真可谓“上穷碧落下黄泉”。

然终于“两处茫茫皆不见”,所追逐者,不过幻影云雾,水月镜花,终不可得。

相思益至,如影在前,伸手触之,却遥不可及。

“宛在水中央”一句,竟如断弦之音,铿锵而悠长。

痴人耶?梦境耶?每读到此,不由喜之,叹之,怨之,哭之! 【写作背景】 《蒹葭》选自《诗经秦风》,大约是255年以前产生在秦地的一首民歌。

关于这首诗的内容,历来意见分歧。

归纳起来,主要有下列三种说法:一是“刺襄公”说。

《毛诗序》云:“蒹葭,刺襄公也。

未能用周礼,将无以固其国焉。

”今人苏东天在《诗经》辨义冲阐析说:“‘在水一方’的‘所谓伊人’(那个贤人),隐喻周王朝礼制。

如果逆周礼而治国,那就‘道阻且长’、‘且脐’、‘且右’,意思是走不通、治不好的。

如果顺从周礼,那就‘宛在水中央’、‘水中低’。

‘水中让”,意思是治国有希望。

”二是“招贤”说。

姚际恒的《诗经通论》和方玉润的《诗经原始》都说这是一首招贤诗,“伊人”即“贤才”:“贤人隐居水滨,而人慕而思见之。

”或谓:“征求逸隐不以其道,隐者避而不见。

”三是“爱情”说。

今人蓝菊有、杨任之、樊树云、高亭、吕恢文等均持“恋歌”说。

如自恢文说:“这是一首恋歌,由于所追求的心上人可望而木可即,诗人陷入烦恼。

说河水阻隔,是含蓄的隐喻。

” 由于此诗之本事无从查实,诗中的“伊人”所指亦难征信,故而以上三说均难以最终定论。

在这里,我们姑且先把它当作一首爱情诗来解读。

《蒹葭》属于秦风。

周孝王时,秦之先祖非子受封于秦谷(今甘肃天水)。

平王东迁时,秦襄公因出兵护送有功,又得到了岐山以西的大片封地。

后来秦逐渐东徙,都于雍(今陕西兴平)。

秦地包括现在陕西关中到甘肃东南部一带。

秦风共十篇,大都是东周时代这个区域的民歌。

【层次结构】 此诗三章重叠,各章均可划分为四个层次: 首二句以蒹葭起兴,展现一幅河上秋色图:深秋清晨,秋水森森,芦苇苍苍,露水盈盈,晶莹似霜。

这境界,是在清虚寂寥之中略带凄凉哀婉色彩,因而对诗中所抒写的执著追求、可望难即的爱情,起到了很好的气氛渲染和心境烘托作用。

三、四句展示诗的中心意象:抒情主人公在河畔倘佯,凝望追寻河对岸的“伊人”。

这“伊人”是他日夜思念的意中人。

“在水一方”是隔绝不通,意味着追求艰难,造成的是一种可望而不可即的境界。

抒情主人公虽望穿秋水、执著追求,但“伊人’嘟飘渺阻隔。

可望难即,故而诗句中荡漾着无可奈何的心绪和空虚怅惆的情致。

以下四句是并列的两个层次,分别是对在水一方、可望难即境界的两种不同情景的描述。

“溯洞从之,道阻且长”,这是述写逆流追寻时的困境:艰难险阻无穷,征途漫漫无尽,示意终不可达也。

“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这是描画顺流追寻时的幻象:行程处处顺畅,伊人时时宛在,然而终不可近也。

既逆流,又顺流,百般追寻,执著之意可见;不是困境难达,就是幻象难近,终归不得,怅恫之情愈深。

至此,伊人可望而不可即的情境得到了具体而充分的展现。

全诗三章,每章只换几个字,这不仅发挥了重章叠句、反复吟咏、一唱三叹的艺术效果,而且产生了将诗意不断推进的作用。

从“白露为霜”到“白露末烯”再到“白露未已”,这是时间的推移,象征着抒情主人公凝望追寻时间之长;从“在水一方”,到“在水之泪”,再到“在水之浚”,从“宛在水中央”,到“宛在水中抵”,再到“宛在水中址”,这是地点的转换,象征着伊人的飘渺难寻;从“道阻且长”,到“道阻且济”,再到‘值阻且右”,则是反复渲染追寻过程的艰难,以凸现抒情主人公坚执不已的精神。

重章叠句,层层推进,这是《诗经》冲的民歌常用的表现方法。

【内容述评...

赏析 关关雎鸠,在河之洲。

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蒹葭苍苍,白露为...

关雎:这首诗采用“兴”的表现手法,先是以物起兴,然后又以事起兴。

以物以事起兴,是以鱼鹰的鸣叫,引出作者对淑女的追求。

鱼鹰捕鱼与男性求偶,作为同类事象而相继出现。

用水鸟的捕鱼来暗示两性的结合。

蒹葭:然而这首诗最有价值意义、最令人共鸣的东西,不是抒情主人公的追求和失落,而是他所创造的“在水一方”——可望难即这一具有普遍意义的艺术意境。

好诗都能创造意境。

意境是一种格局、一种结构,它具有含容一切具备相似格局、类同结构的异质事物的性能。

“在水一方”的结构是:追寻者——河水——伊人。

由于诗中的“伊人”没有具体所指,而河水的意义又在于阻隔,所以凡世间一切因受阻而难以达到的种种追求,都可以在这里发生同构共振和同情共鸣。

蒹葭中采用起兴的句子:等您坐沙发呢!

发表评论

表情
还能输入210个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