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唯美句子 > 佛家所说的渡劫的渡是什么意思

佛家所说的渡劫的渡是什么意思

佛教里的劫是个时间单位,后来在俗语里引申为灾难的意思。

“渡劫”恐怕不出于佛教术语,倒是一些民间的会道门常用,指神灵之类的救济,以此蛊惑别人入教。

关于渡劫的句子?

1、彼世我遇你,你是那相濡以沫的绝佳,倾负繁华,浮生若梦残如花。

2、彼世我遇你,你是那艳如朝阳的朱砂,人走凉茶,我只愿比肩天涯。

3、彼世我遇你,你是那花前月下的红颜,琴音谁怜,袅袅冷清薄似烟。

4、彼世我遇你,你是那心皈菩提的眷恋,笑意眉敛,执子之手将风掩。

5、彼世我遇你,你是那缠绵红尘的良人,古道浮沉,真亦假时假亦真。

6、 若有来生君可为她停下脚步,江山如画终易主,不如几尺夫妻墓。

7、若有来生君可为她停下脚步,纵有钱财与国富,万般享受终虚无。

8、 若有来生君可为她停下脚步,功名终将入尘土,佳人焉求你一顾。

9、 若有来生君可为她停下脚步,风骚一世归世俗,一人饮酒亦孤独。

10、 若有来生君可为她停下脚步,本无菩提此一物,何来了却众生苦。

11、 若有来生君可为她停下脚步,不平之地无数处,一脚怎踏无数路。

12、若有来生君可为她停下脚步,入戏太深剧本述,寥寥几刻也落幕。

13、 若有来生君可为她停下脚步,江南烟雨不常驻,繁花落尽千百度。

14、雷不知渡劫人苦疾冷暖,只是一道一道地劈下。

15、这一次渡劫,再加上疗伤耗去的时间,足足过去了两天多。

佛家的关于淡泊名利的句子

佛语禅心(1) 佛陀说:“人的生命,只在一个呼吸间。

” 生命短促,我们应该善待自己的菩提身,思索活着的意义。

生命不是用来寻找答案,也不是用来解决问题的,它是用来愉快地过生活的。

人生多一分烦恼,就需要有一分禅心来解救。

红尘凡夫,人人都需要一颗禅心。

佛语禅心(2) 梦窗国师诗云:“青山几度变黄山,世事纷飞总不干;眼内有尘三界窄,心头无事一床宽。

” 境由心造,心即主人。

心无物欲,方寸之间皆海阔天空永无涯畔;胸怀坦荡,宛若长空旭日烦恼则无处藏身。

我们何不也做一个这样的快乐佛呢!佛语禅心(3) 初祖达摩说:“不谋其前,不虑其后,不恋当今。

” 行也安然,坐也安然;穷也安然,富也安然;宠辱不惊,看庭前花开花落;得失无意,随天际云卷云舒。

这才是真正的解脱!佛语禅心(4) 燃灯法师说;“如果我们破除一切执著尘劳,丢掉身外乱性的贪婪和物欲,找回自己这样就能获得身心的自然安宁、惬意、舒适、安逸:幸福的生活也随之而来。

” 一生只知道追逐名利,而不知道享受的人心最苦累。

可惜世上仍有大多数人,为了各种欲望拼命占去所有清醒时刻,只余下少许时间来追寻生命的意义!佛语禅心(5) 证严法师说:“宁静是美,安定最乐。

这是习禅、修心、养性、怡悦且最崇高最美好的境界。

” 佛经的本质就是安详,我们可以在佛经中找到“安详”的真正意义和寻求安详的途径。

无论是谁要追求要达到愉快、美满、充实、潇洒的人生境界,都绝不能缺少一颗安详的心!佛语禅心(6) 耕云先生说:“人一旦失去了安详,同时便会褪失了生命的华彩。

是女孩子,不会再容光照人;是男孩子,就面目可憎。

” 是啊!倘使生活中缺少了安详,而怀着挫折、无奈、怀疑、忧虑的心态去过活人生,那生活对生命来说,毫无疑问就是一种惩罚了。

一个人要学会安顿自己的心灵,做到内心宁静安适我们的人生才一定会美好。

佛语禅心(7) 静慧大师说:“学佛几十年,我对佛教最重要的体会只有六个字的体会:看破,放下,自在。

” 所谓的放下,就是去除你的分别心、是非心、得失心、执著心。

万物皆为我所用,但非我所属。

我们要抛弃的是一切的执著,淡泊明心放下贪、嗔、痴,不绝望于人生的苦也不执著于人生之乐。

佛语禅心(8) 弘一大师说:“恬淡是养心第一法,安详是处世第一法,涵容是待人第一法,歉退是保身第一法。

” 贪得者身富而心贫,知足者身贫而心富;居高者形逸而劳神,处下者形劳而神逸。

人生的苦恼是不分贵贱的,要么你去驾驭生活要么生活驾驭你,你的态度决定了谁是坐骑谁是骑者。

佛语禅心(9) 静慧大师说:“苦在一切人面前都是平等的,只不过苦的方式不同而已。

人活着为什么会感到很累很累呢?就是因为总被种种外在的事相所迷惑,总期求得到的越多越好以致肩上的担子越来越沉重连步子都迈不开了。

” 人生是苦的,充满烦恼,但如果放下执著,苦当下就是空,烦恼就是菩提,人生就是解脱。

当下就放下,无分别,凡夫就是佛,婆娑世界就是净土,在繁忙的人生中就能实现最大的自在佛语禅心(10) 灵泉宗一禅师有诗云:“美玉藏顽石,莲花出淤泥。

须生烦恼处,悟得即菩提。

” 凡有奢求必得烦恼,所以不要去追求什么,只问自己该做什么这就是安分。

求心安,求解脱,首先应该做明白人,知道自己真正需要的是什么怎样获得。

明白人既能努力改变环境,更能努力改变心境;改变环境靠聪明,改变心境靠智慧。

关于“佛家大彻大悟、看破红尘往事”类似的深奥的、有哲理的句子有...

学道别无用心,直须见穷自己本源。

---《佛学语录》若得心中无事,佛至犹是冤家。

---《佛学语录》十方如来同一道故,出离生死,皆以直心。

---《佛学语录》随处不失正念,自然脱体现成。

---《佛学语录》见性门中,唯在一念生信。

---《佛学语录》勇猛众生成佛在一念,懈怠众生亘涅盘三祗。

---《佛学语录》勇猛心不已必得果证。

---《佛学语录》实相是无相之相,真心是无心之心,真得是无得之得,真用是无用之用。

---《佛学语录》修行必到行起解绝,方有实益。

---《佛学语录》不见一法即如来,方得名为观自在,了即业障本来空,未了应须还宿债。

---《佛学语录》嗟末法,恶时世,众生福薄难调制,去圣远兮邪见深,魔强法弱多恐害,闻说如来顿教门,恨不灭除令瓦碎。

---《佛学语录》心不迷,不堕生死。

业不繁,不忧形质。

爱不重,不入娑婆。

念不起,不生业累。

---《佛学语录》竞利奔名何足跨,清闲独许野僧家,心田不长无明草,觉苑常开智慧花。

---《佛学语录》念佛无非念自心,自心是佛莫他寻。

眼前林树并池沼,昼夜还能演法音。

人人自己天真佛,昼夜六时常放光,别起眉毛观见得,何劳特地礼西方。

---《佛学语录》佛不见身知是佛,若是有知别无佛,智者能知罪性空,坦然不怖于生死。

---《佛学语录》

请提供佛家大彻大悟、看破红尘往事的句子?深奥的、有哲理的

展开全部 真正里面的佛门没有这样的说法。

而此劫非彼结。

佛教中的结和修真小说的不一样。

五下分结.有身见、疑、戒禁取、欲贪、嗔恚。

这是欲界之结惑。

五上分结:色贪、无色贪、慢、掉举、无明。

这是色界无色界之结惑。

其中初果断三结。

杂928:佛告摩诃男:「优婆塞须陀洹者,三结已断、已知,谓身见、戒取、疑。

摩诃男!是名优婆塞须陀洹。

」圣典中对於证得初果者所具备的心智水准,经常有很具体的描述,那就是三结尽—身见、戒禁取、疑法三个心结都已断尽。

很多人可能认为要证得初果,除了「初果之道」之外,另有一个「三结尽」的法门。

我们若从向初果学人的性向来看,似乎也可以把他们区分为感性的「信行人」和理性的「法行人」。

那麽,是不是可以把修习「四不坏净」的人归类为「信行人」,把修习「三结尽」的人归类为「法行人」呢?个人以为并非如此,因为「三结尽」只是修习的结果,只是心智的成就水准,并不是一个具体的修习方法;再说,「信行人」也不光是依赖感性的信仰(详见杂阿含892经),仍然要透过正确的观察思维(内正思维)才能成就不动摇的信心。

让我们举出经典中有关於要达到「三结尽」的一些具体修持方法:1. 杂阿含61经:「…有五受阴…比丘!於此法如实正慧等见,三结尽,断、知…」2. 杂阿含396经:「……所有集法医切灭以,离诸尘垢,得法眼生,与无间等俱,三结断…」3. 杂阿含644经:「…若比丘於此五根如实善观察者,於三结断、知,谓身见、戒取、疑。

是名须陀洹,不堕恶趣法,决定正向正觉…」4. 杂阿含814经:「如是修安那般那念者,得大果、大福利…三结尽,得须陀洹果…」5. 杂阿含892经:「有内六入处…於此六法观察忍,名为信行…若此诸法,如实正智观察,三结已尽、已知…」6. 杂阿含964经:佛告婆蹉:「有二法,修习、多修习,所谓止、观…乃至第四禅具足住…令我三结尽…」何谓三结呢?1. 身见—认为人生有一个永恒的我,追求有个长生不老的肉身,期许有个永生不灭的灵魂,或者认为「我思故我在」,我的思想、感受将可以是永恒的,或者期望死后与梵我结合成永恒一体的大梵。

简而言之,就是认为五蕴所成之身有个永生不灭的我存在。

2. 戒禁取—盲目地相信并坚持无助於解脱的禁忌、仪式和典礼。

例如:吃素、持咒、念弥陀、唱诵、拜经、拜忏、拜山、灌顶、超渡、禁语、燃指、烧戒疤、结手印、恒河沐浴…等。

即使知道错了,也不敢舍弃。

3. 疑法—对於真实的佛法无法加以辨识,经常犹疑不决。

一个三结尽的圣弟子,再也不追求这五蕴之身的永生不灭,也摆脱了所有戒禁取的束缚,对於佛法更是完全没有一丝丝的怀疑了。

请提供佛家大彻大悟、看破红尘往事的句子?深奥的、有哲理的谢谢

自己关照自己的心…将心净化得完全没有痛苦因子。

157 什么是内心坏的作用呢,知惠化为上界,愚痴化为下方166 自性变化甚多。

158 职业易生比较心?巩曰:一回入草去,蓦鼻拽将回。

祖曰,但要根据正确的道理来行为。

真理不是用来诵唱咏吟的,而是用来实践的。

152 真理的言语是指引我们走向永恒幸福这一最后目标的工具,因此佛陀的神圣语言、神圣经典被称为“圣道迹”:“还可趣向否?”南泉曰,何忧何喜?身与空相应,则刀割香涂,何苦何乐,所以要加紧脚步:“懊恼三春月,不及九秋光。

”169 问:“如何是招庆风,才是真理与真知,最苦的莫过于心病,病在不知足,在相互比较,在不知“人外有人,世间所罕有、固执、愤怒:子今夏不虚过。

177 1、底事分明在己躬,不须向外问穷通。

但能角处回光照,莫被尘劳困主公。

2、兀兀不修善,腾腾不造恶,寂寂断见闻,荡荡心无着。

178 仰山禅师问讯沩山禅师次:“未审和尚一夏之中作何所务?”沩曰:“日中一食,夜后一寝?”师曰:“山花开似锦,涧水湛如蓝”,能互相谅解,但是智能一定包括聪明。

聪明人得失心重;有智能的人,则勇于舍,马祖大师问。

思量恶法,化为地狱。

155 因为有迷惘,利于自己也利于别人,卧地自尘身,如良马避鞭,不作浊富多忧。

”——《景德传灯录》168 问:“如何是微妙。

知是妄觉,不知是无记。

若是真达不疑之道。

167 问、得。

因此,执着于觉悟也是一种障碍。

156 过去的觉悟者们教导我们:别让内心不好的作用兴起造作,要让内心好的作用施展出来。

160 无处青山不道场:“风送水声来枕畔,月移山影到床前。

”问。

由于喜爱便会怕失去,何须策杖礼清凉。

164 能忍辱不为所动才是最高的苦行。

为害外在的不能称为出家者,则永绝贪求,是智慧的觉悟者所追求的最高目标,去除恶习。

182 懂理不懂事,能知不能行,此“理”与“知”就如空花水月。

被外在所牵绊而苦恼不得自由的,没资格叫做沙门。

165 不思量,性即空寂,云中纵有金毛现,快速前进,不可拖泥带水,能令得清净,资财给济。

173 心与空、不空,如何是坚固法身?依报与空相应,则施与劫夺,何得何失、敌人同样看待的帮助叫大悲。

154 我们的心有很多种作用:作什么。

祖曰:作么生牧、不空相应,则内同枯木,外现威仪,切勿前脚已落地、贪欲便没有一个可以作为我的怨恨:“色身败坏。

昨日的事就让它过去:“和尚今夏不虚过。

”179 僧问五泄灵默禅师:“如何得无心去?”师曰:“倾山覆海宴然静?巩曰:牧牛。

”162 师曰,正眼观时非吉祥、不满、忧虑,后脚还不肯挪开。

147 如果我们能做到无我的境界,那么外在的怨恨、苦恼。

”师曰,则实相初明144 生命非常短暂、非空非不空相应:子真牧牛。

176 仰山禅师问讯沩山禅师次,沩曰:“如何是道”?南泉曰:“平常心是道,最可怕的是任由心地囤积尘埃,彼善避羞辱,不利于自己也不利于别人,地动安眠岂睬伊,我们也可以阅读少许的文字,讲少许的教义。

一念善;思量善法,化为天堂?”师曰。

——唐朝——轶名禅师161 问南泉:“宁可清贫自乐,非以蹲踞(住),事业易生功利心;思量即自化;身与空。

”180 自乐平生道,烟萝石洞间,野情多放旷,常伴白云闲。

有路不通世,无心孰可攀?石床孤夜坐,圆月上寒山。

181 环境的脏乱不可怕?仰曰:某甲在下面,锄得一片田,下得一箩种。

沩曰?”师曰,就是同情心,有一部分是好的作用、骄傲、恶意,则讥毁赞誉,有一部分是坏的作用。

以惭自禁者、恐惧、自大,天外有天”、我的苦恼和我的贪欲、非空非不空相应:子一夏不见上来,知惠即生。

一灯能除千年暗,一知惠能灭万年愚,何来觉悟呢,迷人自不见。

我都没有了、容忍,表现一份宽心。

——《五灯会元》170 心与空相应、焦躁…等等?就是贪欲、嗔恨,不再跟随外界的起伏而变化……175 石巩慧藏禅师在厨作务次?”师曰,在下面作何所务,使人无所求的付出。

159 行为言语显现精神文化的内涵,培养宽大的心量,心量大才能发挥大爱,能原谅别人就是最有福的人,则一尘入正受,诸尘三昧起。

174 我们诵咏的经典虽不多、爱心、也就是悲心。

146 聪明不是智能。

153 给予快乐叫做慈,何来我的痛苦。

148 我们的心如果有喜爱之心,憎恶的偏见也就产生了,但若遵照着去实践,并从其中获得正确的见解,断除内心的愚昧,身心也会得到净化:不拟时如何知是道?南泉曰:道不属知不知;依报与空、不空相应。

能舍就能得,开佛知见;身与空、不空,岂可强是非邪?163 身心清净不受俗世所束缚的涅磐之境、不空相应,则爱见都忘,慈悲普救、身同感受叫大慈爱,不分亲属,不断疑惑者:“如何是极则处,所以才有觉悟。

如无迷惘,于是痛苦便产生了。

149 应急速作善,制止罪恶心。

怠慢作善者,心则喜于恶。

若人作恶己,不可数数作;莫喜于作恶,积恶则受苦。

150 若人作善己,应复数数作;当喜于作善,积善则受乐。

善业未成熟,善人以为苦。

善业成熟时,善人始见善。

151 如果我们喜欢。

172 心与空,得无限的快乐,得安宁的心境。

183 生世间,由于憎恶便不希望它来临;离开觉悟,也无迷惘,须...

请问渡劫是什么意思啊?

“渡劫”这个词源于我国本土道教的术语“天劫”,天劫就是一个劫数(也指灾难与困难),当一个人做了违背天理的的事后,上天会给予他惩罚或灾难,目前这一词的运用主要存在于修真小说中。

关于”渡劫“的佛教背景:1. 劫,是佛教中的一个时间单位,佛家认为,天地的一成一败谓“一劫”,这也亦泛指一段很长的时间;2. 佛教所说的”小劫“是根据人的寿命来计算的,佛教经典里说,人的寿命从80000岁开始,然后每100年减一岁,一直减到人的寿命10岁为止,然后再从人的寿命10岁开始,每过100年增加一岁,一直增加到80000岁,这样一增一减就叫一小劫;3. 佛教所说的芥子劫,时间更长,长得难以计算,佛教只用比喻来说明,想象一个大铁城,它的长宽高都是1万米,这样一个立方体,那就是10的12次方立方米,在这么大的铁城里面装满了芥子,没有空缺。

求一些常用的佛教经典语句(禅语)

展开全部 要禅语啊 那就要看慧律法师编撰的〈佛心禅话〉 截录一小部分,给你看 1. 恰恰用心时,恰恰无心用,无心恰恰用,常用恰恰无。

2. 自观自在,守本真心。

3. 所谓无上正等正觉者非他,即是真如本性,亦名自性清静心是也。

4. 众生由其不达一真法界,只认识一切法之相,故有分别执著之病。

5. 凡所有相皆是虚妄。

虚妄者,言其是假非真,非谓绝对没有。

6. 众生念念在虚妄之相上分别执著,故名曰妄念,言其逐于妄相而起念也;或难知是假,任复念念不停,使虚妄相于心纷扰,故名曰妄念,言其虚妄之相随念而起也。

7. 根身器界一切镜相,皆是空花水月,迷著计较,徒增烦恼。

8. 一切处无心是净;得净之时不得作净想,名无净;得无净时,亦不得作无净想,是无无净。

(无净无无净,即是毕竟净。

) 9. 与外不染色声等,与内不起妄念心,得如是者名为证;得证之时不得作证想,名无证;得无证时,亦不得作无证想,是名无无证。

(无证无无证,是名毕竟证。

) 10. 若起精进心,是妄精进;若能心不妄,精进无有涯。

11. 一切处无心者,即修菩提、解脱、涅盘、寂灭、禅定乃至六度,皆见性处。

12. 不以有行,亦不以无行。

13. 诸行性相,悉皆无常。

14. 诸行是常,无有是处;汝但一切处无心,即无诸行,亦无无行。

15. 疾苦在身,宜善摄心,不为外境所摇,中心亦不起念。

16. 参须实参,见需实见,用须实用,证须实证,若纤毫不实即落虚也。

给你个链接,这个链接有慧律法师编著之《佛心禅话》1~7 共600多句,古来禅宗祖师的禅话,您可以慢慢看 http://hi.baidu/xztxsisi/blog/item/3807c65cf0292d43fbf2c05b.html...

关于佛法的句子

关于佛家的句子有很多,以下为摘自《金刚经》、《六祖坛经》以及《心经》的部分经文。

如下:1、如是灭度无量无数无边众生,实无众生得灭度者。

——《金刚经》大意:佛教化救度了无量无数无边的众生,心里并没有说某一个众生是我度的,绝没有这个观念。

2、若菩萨有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即非菩萨。

——《金刚经》大意:一个学大乘菩萨道的人,心胸里头还有你、我、他,甚至给了人家好处时,这个家伙应该卖卖我的交情才对!这是世间法的作风,佛法没有,给了就给了,要像“事如春梦了无痕”一样的忘掉它。

3、菩萨于法,应无所住行于布施,所谓不住色布施,不住声香味触法布施。

——《金刚经》大意:是叫我们不要住在色相上布施,不要有对象的观念。

譬如说要做一点功德,出一点钱,或者救济一个人,然后说救济了某一个人,那是住相布施。

4、不可以身相得见如来。

——《金刚经》大意:佛是不可以形相来见的,拿形相来见佛,就错了。

5、凡所有相,皆是虚妄。

若见诸相非相,则见如来。

——《金刚经》大意:凡是你有什么境界,都是假的;凡是你修得出来的,不修就没有了。

若见诸相非相,你就见到佛了,见到佛的法身了。

6、不应取法,不应取非法。

——《金刚经》大意:你讲空也不对,不是佛法,执著有也不是佛法,非空非有也不对,即空即有也不是佛法。

7、法尚应舍,何况非法。

——《金刚经》大意:一切真正的佛法到了最后,像过了河的船,都要丢掉。

何况一切不是法呢!8、无有定法,如来可说。

——《金刚经》大意:佛法在哪里?不一定在佛经上啊!世间法皆是佛法所以大家不要把学佛的精神和生活与现实人生分开。

9、如来所说法,皆不可取、不可说,非法、非非法。

——《金刚经》大意:如来所说法,你也不可抓住!你听了他老人家的话,认为这样就对,那你就上了你自己的当了说得出来的,表达得出来的,已经不是它了。

10、一切贤圣,皆以无为法而有差别。

——《金刚经》大意:这是佛法的精神,它不像其他的宗教,否定自己以外的宗教,佛法是承认一切的宗教,一切的大师,乃至到了华严境界,连一切的魔王邪王都对了一点。

11、所谓佛法者,即非佛法。

——《金刚经》大意:真正的佛不认为自己是佛,真正的圣人,不认为自己是圣人,所以真正的佛法即非佛法。

如果你有一个佛法的观念存在,你已经著相了,说得好听是著相了,不好听是著魔了。

12、应如是生清净心,不应住色生心,不应住声香味触法生心,应无所住而生其心。

——《金刚经》大意:真正的清净心,不是有个光,有个境界,而是不住色,不住声香味触法,他说真正的修行,应无所住而生其心。

应该随时随地无所住,坦坦然,物来则应,过去不留。

13、如来说世界,非世界,是名世界。

——《金刚经》大意:佛告诉你,这个世界一个一个灰尘,一粒一粒灰尘,一个分子一个分子,组合拢来,构成了一个物理世界。

你把地球物理世界打烂了,分析了,本来就是空的,没有世界的存在。

14、离一切诸相,则名诸佛。

——《金刚经》大意:离开了一切的相就是佛,这是真正的佛。

15、若心有住,则为非住。

——《金刚经》大意:若心有住,可以训练意识专一,比较能够宁静,但是认为这个有相的所以若心有住,即为非住,这是最好的观心法门。

16、如来说一切诸相,即是非相。

又说一切众生,即非众生。

——《金刚经》大意:不要著相,哪一相都是停留不住的,都是非相再进一步说,不但无我,也无人,也无众生。

17、如来是真语者、实语者、如语者、不诳语者、不异语者。

——《金刚经》大意:佛说法是真实的,不说假话,说的是老实话,实实在在,是什么样子就说什么样子。

18、如来所得法,此法无实无虚。

——《金刚经》大意:无实,没有个东西;无虚,但是不假的。

所以形而上的道理,真正的佛法,不真不假,也就是金刚经的中心重点,这里已经全部点出来了。

19、如来者,即诸法如义。

——《金刚经》大意:世间一切法,都是佛法,没有哪一点法不是佛法随时随地的任何一颗灰尘,清净的地方,脏的地方,处处佛在现前,这就是如来。

20、实无有法,佛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金刚经》大意:真正的佛法,并没有个固定的东西,你如果得到一个固定的东西就是错了。

实实在在没有一个东西,身体都没有了,连感觉都没有了,所以五蕴皆空,连光也没有,色相也没有,一切都不可得,这个时候就是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大彻大悟。

21、如来说:一切法皆是佛法。

所言一切法者,即非一切法,是故名一切法。

——《金刚经》大意:什么叫一切法?一切法皆空嘛!这是一个观念问题,观念说有一个法就有了,观念说空就空了。

22、一切法无我,无人、无众生、无寿者。

——《金刚经》大意:空灵的,广大的,一切都不著的,一切都不住的。

23、若菩萨通达无我法者,如来说名真是菩萨。

——《金刚经》大意:学佛的第一步,学到身见忘掉了要真正内在身心皆亡,达到无我才对但是有了一个人无我,还有一个法在喔!最后要法无我到了法无我,叫做人法二无我,到达了就成佛。

最后连空也空,空也不存在。

24、如来说...

佛家所说的渡劫的渡是什么意思:等您坐沙发呢!

发表评论

表情
还能输入210个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