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唯美句子 > 是知足长乐还是知足常乐

是知足长乐还是知足常乐

是知足长乐还是知足常乐

知足常乐

zhī zú cháng lè

〖解释〗知道满足,就总是快乐。形容安于已经得到的利益、地位。

〖出处〗先秦·李耳《老子》:“祸莫大于不知足,咎莫大于欲得,故知足之足常足矣。”

〖示例〗一个快乐主义者首先得有知足的修养,就是古训所谓‘~’。 ★王西彦《古屋》第一部

〖用法〗连动式;作谓语、宾语;含褒义

〖反义词〗 贪得无厌

为什么说知足长乐

个人的能力毕竟有限、地位。

〖出处〗 知足常乐语出《老子-俭欲第四十六》:“罪莫大于可欲,碰多了灼伤的还是自己。

〖解释〗知道满足,常足。”意思是说:罪恶没有大过放纵欲望的了知足常乐。故知足之足。形容安于已经得到的利益,正确认识自己,合理把握度和分寸。不是自己的或不该碰的东西不要去碰,碰了一定烫手,我们只能尽力干好力所能及的事。人的欲望永远无法满足; 咎莫大于欲得,祸莫大于不知足,凡事要适可而止,就总是快乐,就是说,祸患没有大过不知满足的了;过失没有大过贪得无厌的了。所以知道满足的人,永远是觉得快乐的

求完整句,什么知足而长乐?什么知不足而自强?

如何才能知足常乐?其实对于这个问题,我也不能把它说得很清楚,我至所以想起来谈这个话题,一是随意而起,二是目标向往,三是提示作为。在我们这个年龄段,各方面的压力都比较大,想的事都比较多,遇到的困难有时也比较棘手,这可能是在人生中都要面对并且也不可回避的矛盾和考验吧。

那么怎么才能知足常乐呢?我们交流一下对这个问题的理解和感受吧!

知足常乐,是知足和常乐两个词语组成,并且构成因果关系和条件因素,首先是要知足,然后才能保持乐观的心态。从现实意义来讲,知足就很难,不知足是常事,我们也不可能事事都知足,更不可能对事事都不知足,有些事必须自己做通自己的工作,用知足作为自我安慰,这种情景一般都表现在自己不能左右的事情并已经成为定论的结果上。记得我的爷爷,每年在我们家里过年,都要贴着这样一幅对联:“事能知足心常坦,人到无求品自高”,开始时,我认为,每年都是这样的对联,没有任何新鲜感,但随着年龄和各种阅历的感悟,逐渐的体会到他老人家的良苦用心,通过一些事实来分析,这句话就是我们生存、生活、学习、工作的警句。到现在我也经常用这句话来提醒自己,并且也激励自己。逐渐地也养成了一些做人做事的良好习惯。所以从这个意义来讲,知足既是做事也是做人。

在现代社会,没有什么比人的健康更重要,特别是现在全民的健身运动,健康意识,已经得到了各个阶层人们的认可和响应,要想成为一个健康的人,首先要在思想和心灵上健康,思想的健康会让你成为一个积极进取的人,有事业心和责任感的人,它是人们工作学习的总开关,如果不重视自己思想上的健康,就很难有一个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心灵的健康,是对事物的看法和根本态度的折射,心灵美皆万物美,人的心灵就是人心里活动的内在反映,心里的活动受着各种因素的制约和影响,环境可以塑造人的心灵,学习可以净化人的心灵,工作可以丰富人的心灵,家庭可以抚慰人的心灵。谈了这么多心灵,到底心灵与知足有什么关系呢?我倒认为,知足也是心理活动的一种外在表现,也是一种客观需求。只有人的知足才能有个好心情,好心态、才能有一种积极的态度,才能成为享受现实生活的主人。从这个意义来讲,知足既是态度也是意识。

在各方面压力都比较大的今天,我们必须要学会自己调整,自我解压,凡事看得开一些,看得远一些,不能让近忧影响了我们的长远发展。我的体会最多的是,当一时遇到解不开的问题时,就先放一放,让时间来解决吧,总有一天我们会想通的,当我们想通时,就会对以前的决定或喜或悔。人一生中,会面临许多事,如果对每件事都把他想的太复杂,也会感到活的太累,常言说得好,人就是要简单生活才是最高的境界。从这个意义上来讲,知足需要时间和简单。

既然把知足当成常乐的前提,那么只要我们知足了,那还有什么不高兴的呀,压力都是自己给自己留着的,动力也是自己给自己提供的,人最难的是说服自己,面对自己,只要把自己的位置摆正了,看准了,就没有不高兴的人和事。

知足不长乐事例

知足者未必常乐

常言道:知足不辱,知足者常乐。于是乎,“知足”便成了一些人眼中的宝贵品质,事事以知足为荣不瘟不火。然而,难道处处都应该“知足”吗?恐怕并非如此吧,知足者也未必常乐呀!

古时候,中国人总是以“圣人之邦”自居,惟我独尊,于是乎,幅员辽阔、地大物博、物阜民主、人杰地灵……只要一说起中国,诸多溢美之词纷至沓来,真可谓知足之至了。大清乾隆年间,英国大使拜见乾隆皇帝,请求以西洋珍品换取天国神技。但不足百年,英国成为西方大帝国,用洋枪火炮打开了中国的大门。万园之园中的一场洗劫、一把大火,似乎也烧醒了几位“知足者”的美梦。也就是在鸦片,三个英国军官对他的部下说:“哈哈,中国人,太懒了,他们发明了火药,便去睡觉了。现在,我们的火枪里,装的正是中国人发明的火药啊!”大家想一想,知足者还能常乐吗?严酷的事实告诉我们,知足者未必能常乐。

那么,不知足的人呢?他们恰恰用自己的行动,从反面告诉世人:知足者未必常乐。

科学精神,就是一种不断进取的精神。一个科学家,最应具备的一种基本素质便是“不知足。”如:量子力学创立者之一的薛定谔,一生都在不懈求索,不断进取,他曾在一年之间发表数十篇学术论文,不断提出新观点。又如:20世纪最伟大的物理学家爱因斯坦,更是从不满足,不断研究思考,在提出狭义的相对论后不久,又进一步提出了广义相对论,使人类科学向前迈出了一大步。同样,如果不是历代那些科学家、文学家、艺术家等杰出人物的不知足,哪里会有今天中华民族乃至全世界的灿烂文明?可见,不知足才能乐,知足者未必常乐。

人,总是要向更高目标攀登的,这也就是人往高处走吧。高考之后接受高等教育,是我们每一个高中学生的心愿,而考入一所理想的大学,又是我们梦寐以求的。定下更高目标,才能有更大的动力。如果考上大学就知足,也一定会造成终生的懊悔。

知足者未必常乐。还犹豫什么?同学们,快快振作起来,向着理想,学吧,不要有一点成绩就知足?

知足长乐为题的作文

明白知足方能常乐。  不知足常悲。有句俗语说得好:“人心不足蛇吞象”。蛇吞象,受苦的还是自己,就像人如果只看到自己没有的,只会令自己郁闷,自寻烦恼,同时,你也会快乐起来。唐伯虎曾写下“不见五陵豪杰墓,花开花落,岁月就这样流逝,不留痕迹,追寻自己的内心。苏轼的“一蓑烟雨任平生”豁达乐观令世人感慨,反而生出这样的大境界,如何能令人不敬佩。有人喜欢伤春悲秋,有人喜欢享受当下,可是这些都已经消逝,而我们应该做的,在勾栏瓦肆之地浅斟低唱,也是不快乐的,何苦呢?很多人为了名利放下亲情、友情,就是珍惜现在的一切,何要浮名?”皇帝的一句话,即刻就断送了柳永的仕途。他悲伤过。追名逐利一直是很多人的梦想,他们原本是为了让自己更快乐,虽仕途不顺,要做个好梦,就得带着微笑,多看看自己拥有的,却在追寻的过程中丧失了原本的快乐,即使后来成功拥有了名和利。”与仕途擦肩而过,唐伯虎没有悲伤,反而对自己的田园生活感到快乐,等到后来才明白这些才是人生最重要的春去秋来,无花无酒锄作田,所以他是快乐的,但他不过分悲叹自己,要想到你拥有什么,你就会快乐的。

人生就像一场梦。多想一下自己拥有什么,你会学会知足,低徊过。“赌书消得泼茶香,当时只道是寻常。”纳兰容若的恬适生活令他沉醉?还记得那个“奉旨填词”的柳三变吗?“你且去浅斟低唱,璀璨了两宋文坛,照亮了宋词的前程。不要老想着你没有什么,比如亲情、友情,但他最后选择接受命运的安排,他满足于这样的生活,再找不回来了,因此他们只能空悲叹。不知足常悲,因此我们不要不知足,否则只会令自己后悔。

知足常乐。朝廷只是少了一位小官,却成就了两宋的大词人

如何看待不思进取和知足长乐之间的区别

没有区别啊!

知足长乐与不知足长乐我是正方三辩向反方该提的问题

正方

我们通常所说的知足常乐,是古人为了警示后人而说的,而今天的知足常乐,如果用在环保方面,那就是说我们已经向大自然索取了很多很多,是应该收手的时候了!过度的挥霍让我们得到了应有的惩罚:臭氧空洞.冰川融化.海平面上升.物种多样性减少......无一不是人们不知足常乐所造成的!!!

你觉得哪里不对呢!你要理解清楚怎么样是知足长乐!知足就是不去贪那些不是自己付出得到的东西,不去奢望那不理智的东西。知足的真正含义就是用自己的付出换来的结果来充实自己,不断创新,不去想白白得到,不去想天上的馅饼!至于常乐,很简单,当你充实的时候你心情会不会爽快,开朗啊!所以知足常乐没什么不好的!这些都是我自己的理解,每个人心中都有自己的一种答案,一种适合自己的答案,只要你去找了就能找到!

知足常乐:我是一个平凡的人,但是我成功,我快乐,因为不平凡的人是人们,人们都不会知足,永远不会停止贪念,所以我成功,因为我平凡我知足!虽然我也贪心,但是我的贪来自我自己的努力同我的自身条件,我的努力换来了我的梦的实现,我知道,在不久的将来,这一切会实现!在那遥远的未来

知足者长乐

快乐=物质/欲望。这是美国经济学家萨缪尔森提出的快乐方程式。从经济学的观点看,物质消费越大,欲望越小,快乐就越大,正应了中国人的一句古话“知足常乐”。反之,如果一个人的物质消费有限,而欲望无穷大,将会怎样呢?路瓦栽夫人有那么多“梦想”,又有那么多“陶醉”,她怎么能不痛苦、伤心呢?

[分析] 一个人或一个家庭的物质消费水平取决于他的收入,即应量入为出。我们无产阶级不是苦行僧,也不是禁欲主义者,在物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应该吃得好些,穿得好些,不但该有较丰富的物质生活,也应该有较充实的精神生活。我们革命的目的就是让千千万万人过上幸福的生活。

但是,我们国家还比较穷,不能提倡超前消费,高消费,一味地追求享受。不考虑自身的收入和消费水平,就要处心积虑采取不正当手段弄钱,必然贪污、盗窃、受贿,以权谋私,假公济私,损公肥私,凡是可以得到钱的方式和手段便无所不用其极。伊朗诗人萨迪说过:“你若贪心不足就会变成畜生”。时下,未入洞房先进牢房,贪污公款锒铛入狱,接受贿赂被撤职查办者仍不乏其人。

如果一个人在生活上知足。多一分知足,多一分快乐;在事业上不知足,多一分不知足,多一分进取心。

[联系实际] 玛蒂尔德.路瓦栽夫人有那么多不切实际的“陶醉”和“梦想”,欲望可谓大矣!然而她的收入与消费水平与之相比,可谓天差地别。十年负债累累的痛苦生活,是对她的小资产阶级虚荣心的一种惩戒,是她自导自演了一幕欲望膨胀引起爆炸的悲剧。

劳动人民真挚的爱情、丰收的喜悦,美满、祥和的天伦之乐是以辛勤的劳动换来的,他们自食其力,快乐是勤劳给他们的报偿,这种快乐是人间真正的淳朴的快乐。

其实是谁最先用的已经难以考证了

已经成为俗语拉

======================================

不过既然在宗教栏问,就作如下回答

【清真寺通用五字楹联】

工艺必有匠; 干罪的板德; 入门则思过;

大造必有主。 恕饶的安拉。 进殿虔礼功。

行善心当正; 读经知义理; 有书心胸广;

真光照宇宙。 处人学世情。 无志眼皮低。

知足心常乐; 扬真主之德; 清泉涤尘欲

能忍身自安。 立正教之本。 殿内静悟真。

生活要知足; 正道矗灯塔; 出世不厌世;

功修不自满。 良言劝教生。 入世不恋世。

畏火须撤薪, 慈恩明日果;

畏罪须改过。 五功今世因。

反方

1. 不提倡“知足常乐”,即既不提倡对物质层面的知足,也不提倡对精神境界、个人修养的知足。

2. 提倡“知足常乐”对社会不利。

人们对社会现状不知足,就会改进社会弊端,使社会更进步。相反,知足了之后,社会就会失去进步的源泉,从而停滞不前。

3. 提倡“知足”对绝大部分个人不利。

可以保持个人的进取之心,拼搏前进之心。而且,个人对自身工作能力、学习水平、道德情操、精神修养的不“知足”,可以促进个人提高自身素质。

对方可能立论:

1. 缩小概念。提倡有选择的“知足常乐”,即只讲在某方面应提倡“知足常乐”,对另一些不应提倡的方面视而不见,不加以阐释。

2. 偷换辩题。把知足常乐说成乐观的生活态度,即知足后还不放弃对事物的追求。

3. 栽赃嫁祸。把现代社会的一些勾心斗角,尔虞我诈的现象归为不知足之错。

4. 强加修饰。给知足常乐强加“适度”、“有选择”等修饰,用“提倡适度的、有选择的知足常乐”来代替“提倡知足常乐”。

辩驳:

1. 指出对方缩小概念。从全面的角度并阐述现代社会不应提倡“知足常乐”。

2. 清晰定义。“知足”是对现状感到满足,感到已经足够,自然就不会进一步追求什么。而“知好”是认为现状很好。但继续追求与“知好”并不矛盾。

3. 明确逻辑。不知足不代表要去勾心斗角、尔虞我诈。而追求应用正当手段促成良性竞争,对于上述情况应用法律去规范竞争,而不应用“知足常乐”去扼杀竞争。

4. 指出对方强加出自主观意愿的修饰,而不顾提倡后的实际效果。盲目认为社会对“知足常乐”有符合他们主观意愿的理解。

知足者未必常乐

常言道:知足不辱,知足者常乐。于是乎,“知足”便成了一些人眼中的宝贵品质,事事以知足为荣不瘟不火。然而,难道处处都应该“知足”吗?恐怕并非如此吧,知足者也未必常乐呀!

古时候,中国人总是以“圣人之邦”自居,惟我独尊,于是乎,幅员辽阔、地大物博、物阜民主、人杰地灵……只要一说起中国,诸多溢美之词纷至沓来,真可谓知足之至了。大清乾隆年间,英国大使拜见乾隆皇帝,请求以西洋珍品换取天国神技。但不足百年,英国成为西方大帝国,用洋枪火炮打开了中国的大门。万园之园中的一场洗劫、一把大火,似乎也烧醒了几位“知足者”的美梦。也就是在鸦片,三个英国军官对他的部下说:“哈哈,中国人,太懒了,他们发明了火药,便去睡觉了。现在,我们的火枪里,装的正是中国人发明的火药啊!”大家想一想,知足者还能常乐吗?严酷的事实告诉我们,知足者未必能常乐。

那么,不知足的人呢?他们恰恰用自己的行动,从反面告诉世人:知足者未必常乐。

科学精神,就是一种不断进取的精神。一个科学家,最应具备的一种基本素质便是“不知足。”如:量子力学创立者之一的薛定谔,一生都在不懈求索,不断进取,他曾在一年之间发表数十篇学术论文,不断提出新观点。又如:20世纪最伟大的物理学家爱因斯坦,更是从不满足,不断研究思考,在提出狭义的相对论后不久,又进一步提出了广义相对论,使人类科学向前迈出了一大步。同样,如果不是历代那些科学家、文学家、艺术家等杰出人物的不知足,哪里会有今天中华民族乃至全世界的灿烂文明?可见,不知足才能乐,知足者未必常乐。

人,总是要向更高目标攀登的,这也就是人往高处走吧。高考之后接受高等教育,是我们每一个高中学生的心愿,而考入一所理想的大学,又是我们梦寐以求的。定下更高目标,才能有更大的动力。如果考上大学就知足,也一定会造成终生的懊悔。

知足者未必常乐。还犹豫什么?同学们,快快振作起来,向着理想,学吧,不要有一点成绩就知足?

名言

无论是穷是富、是顺是逆,都应该保持一种乐观的生活态度。特别是贫穷时能知足常乐,安贫乐道,不羡慕那些富豪荣华,不抱怨自己命运不济

罗马哲学家塞尼逊有句名言:“人最大的财富,是在于无欲。

生活的丛书——知足常乐

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

知足者常乐!中国人的本性,小农意识,也是千百年儒家思想熏陶出来来,自清朝晚期如果大地主们把钱拿出来扩大生产,我们国家就会很快进入资本主义了,而地主们都是些“知足者”。把所有的钱财存起来,本人看来这完全是一种不思进去的表现.......

[zhidao.baidu]

有人说:知足者常乐是对的。但又有说:不知足长乐是对的。谁对呢?

这是一个心态问题?社会的进步在于不知足,我是看中不知足的,你要看什么事情,事业要知足,现在创业的人员都说要有野心,野心是什么,说白了就是一个不知足,用好的字眼是希望,我们的希望是争取前三名,我们的目标,这些都算是计划,、是不是就是一个野心呢?

现实中,不知足的太多了,今后喜欢这个女孩,追到手了,会知足吗?也许有,但多数人还是不知足的,

不知足可以让人进步,更去争取,考试也是一个不知足的表现,如果知足了,就没有了差距,

当然这是个人看法。

因为不知足,我们才可以去打拼,活的意义,人生能有几回博,其实,还不是在不足知的希望下去努力!!

知足长乐能否常乐?

人是不会常乐的,常乐只是一种梦想,那是梦中的奢侈。古往今来,上至圣人,下至凡人,谁不曾有过烦恼和痛苦。就算一生富足事业顺畅,也难免悲欢离合,有道是“此事古难全”。差别只在于有的人烦恼多一点,有的人烦恼少一点而已。认定人会常乐的人是傻子,不追求常乐的人是憨子。承受力强的人笑对人生,坚强一如没有痛苦;承受力弱的人哀叹不已,感觉生活好比泰山压顶。 知足和常乐总是联系在一起的,惯性思维下只有知足的人才会精神愉快,不知足的人就难以快乐起来。心理学家对快乐的定义是,一种主观上安定的状态——平衡而满足的内在感受。不知道大千世界中谁会知足,有多少人会知足。也不知道知足的人能知足多长时间,知足的指数有多高。俗话说:人心无足。我倒觉得这是句大实话,天天劝人劝己要知足,总给人自欺欺人的感觉,也有点阿Q精神。听过大学生辩论赛,辨题是“现代社会是否应提倡知足常乐”,反方即认为提倡“知足常乐”,有悖于社会的进步和发展。人们只有对现状不知足,才会铲除弊端,促进社会进步。相反,社会就失去了进步的源泉,从而停滞不前。个人对生活状态、自身能力、精神修养的不知足,才能保持进取之心,拼搏之心,进而提高自身素质。细思之,不知足就一定痛苦吗?快乐与知足没有固定的对等关系,知足能得到消极的快乐,不知足倒能得到积极的快乐。 尼采曾写过《快乐的科学》,用理性的方式来分析感性的快乐。快乐的源泉是什么,人在什么状态下才会快乐。 我们常常看到,孩子在他们喜欢的游戏中不但非常兴奋,而且全神贯注,不知疲倦,表现出惊人的耐性。这就是兴趣的魔力。兴趣一旦产生,便能把人的注意力集聚到某一点上,引发一种巨大的热情。这一过程会给人带来由衷的快乐。作家奥尔德斯·赫胥黎说过,快乐是一种副产品,是你在做其他事情的过程中获得的东西。痴于书法则乐于笔墨,迷恋旅游则寄情于山水。快乐的人未必是最忙于工作的,但是他们通常忙于自己所热心的事情,做自己喜欢的事,执着于自己的兴趣爱好,热衷于自己的追求。当专注某项活动或事物时,自然会进入一种全神贯注的状态,就会产生一种忘我的愉悦感。那些大学问家的快乐多源于上下求索的过程,那些热恋中的情人的快乐多源于情的陶醉,而绝非其他。人是要有寄托的,可以是一本贴不满的剪报,一手潇洒飘逸的行草,也可以是一盘下不完的棋,一丛看不够的竹。不可无,无从多。一味的赋闲难免杂念横生,对什么都不感兴趣,快乐何来?有道是“哀莫大于心死”。 有一支淘金队伍行走在沙漠中,大家都步伐沉重,痛苦不堪,只有一人快乐的走着,别人问他:“你为什么如此惬意?”他笑道:“因为我带的东西最少。”原来快乐就是如此简单。在繁华都市,富有的家庭有条件也有理由享受富足。然而,许多人在经历了追求豪华、享受富有的生活之后,却又竭力崇尚简约。简单的居室、简单的人际、简单的生活、简单的装束,这不仅应了一句“只有简单着,才能快乐着”的老话,也成了时下一些都市人津津乐道的话题。尤其是一些年轻人,他们凭自己的一技之长和专业技能吃饭,厌烦错综复杂的人际关系,勇于素面朝天,“却嫌脂粉污颜色”。人之初,本来是非常简单的,原始状态下人的简单世人皆知,人生下来的时候也只是赤条条只含一口奶。人把自己搞得越来越复杂,附加了太多的累赘。不妨还原本色,“删繁就简三秋树”,“冗繁削尽留清瘦”,任它世事魔幻斑驳陆离,就做个“郑板桥式”的简单人,寥寥几笔足可勾出千古神韵。 认同感是自己快乐的源泉,认同而不苛求身边的人和事。不认同不接纳,常常做“世人皆醉我独醒”状,心常常就被不如意揪着,看不惯不适应,不快乐甚而难受着,人被这样的情绪淹没了,感受快乐的能力就减弱了。惯性思维方式要求他人和自己一样,而那是绝对不可能的。你或许是高尚的,但你不能要求你身边的人都如你一样高尚,不能拿你的价值观或道德标准来衡量要求别人。“水至清则无鱼,人至察则无徒。”果如此,受伤害的只能是自己!人和人是一样的,都只是以自己的思维方式行事,那是人的权利,何错只有?人,许多时候都是自私的,这是自我保护意识的本能,无可非议。芸芸众生并非尽“舜尧”,丑陋、愚昧和虚伪总是相对于美丽、智慧和诚实共存。面对丑陋、愚昧和虚伪,我们自然没有能力铲除之,有时难免心有不平。或慷慨陈词痛斥时弊,或心有想法却保持沉默,或轻蔑不屑而不予理睬。即使如此,心情也愉快不起来。我们不是专挑毛病的批判家,也不是篮球场上的裁判员,要做喝彩的观众,要做会欣赏的审美家。不是不明白,是“君子有所不为”也。“存在的就是合理的”,存在就有存在的理由,这是一种认识的前提,以平常心待之,快乐就会悄然而至。 “神圣之后,不再快乐”,人不快乐是因为经常苛求自己。无论成功大小,快乐的人很自然地自我感觉良好,因为他们不依靠别人的嘉许称赞,不生活在别人的评价中。他们追求个人发展,“走自己的路”,以自己的标准来衡量自己。从来不管别人做什么或拥有什么,不刻意自己能否跟得上富有的邻居的脚步。即使是孩子的成长,也是自己的孩子就是自己的孩子,从来不拿别人家的孩子来做比较。喜爱自己认同自己,认同自己的生活,认同自己的工作,增强自尊心。热爱生活,对未来期待但不奢望;对现在认同并享受当下;对过去接纳但不沉湎;诚实地评估自己的优势和弱点;确定实际的目标,为自己的成就喝彩,无论成就多么渺小。人非圣贤,孰能无过,接纳自己的感受,不经常自责,意识到自己的缺点是人所难免的,这样想就能体验到快乐。自我感觉良好的人自信心就强,有自信的人,面对崎岖跌宕的人生之路,又有何惧?路是人走出来的,踏平坎坷成大道,阳光总在风雨后。最快乐的人是那些永葆一颗年轻的心的人,没有什么是不变的,敢于面对新生事物,敢于面对沉重打击,时刻准备迎接“不速之客”,处变不惊,得之淡然,失之泰然。乐观者实际上比其他人更为实际,更易于接受坏消息,但相信“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道理。 社会关系融洽的人比离群索居的人更快乐。“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快乐的人很少感到孤单,会充分享受感情的慰籍。人在生活中重心往往会偏移,过分倾斜于工作事业,偏重于钱财物质,忽视亲情友情和爱情,殊不知事业是暂时的,感情是永久的,人迟早是要回归到感情中来的。置身于落落红尘,时刻都要经受着利益的相互碰撞。特别是在当今社会背景下,如果不能以一种豁然达观的心态,去应付无处不在的激烈竞争,去面对生活中形形色色的挑战,那就随时会被乌云弥漫的氛围所笼罩。郁闷的空气随时会令你窒息,受创的心灵也许永久难以抚平,悲伤的泪水也许随时激涌流淌,总之会觉得很累,开心的日子仿佛与你无缘,快乐总会一闪而过。现代社会人缺少的不是伴,是缺少可以交流的伴。人与人彼此之间有太多的利益交关,难以交流,网上聊天由此而生。即使久居闹市,如果你不沟通,邻居也会成为陌生人,照样感到孤寂郁结。“流水不腐,户枢不蠹”,结识新朋友,加深老交情,友谊长存天地久,敞开心扉多交流。告诉你所爱的人,你是多么的爱他们。职场上营造良好融洽的人际关系,才能工作并快乐着。“朋友一生一起走,那些日子不再有,一句话,一辈子,一生情,一杯酒。” “朋友不曾孤单过,一声朋友”就会懂。 “生命在于运动”,身体的锻炼,将会增添我们生活中的快乐。强度锻炼会释放出内啡肽——人体中一种令人愉悦的化学物质。运动场上健步如飞,舞刀弄剑,拍起球落,挥汗如雨,汗水、阳光、精气神融汇在一起,忘却烈日的酷热,驱除冬季的严寒,回归自然挑战自我,换来的是筋疲力尽酣畅淋漓的快感。而简单的活动也会使人身体舒展,心情畅然。散步让人有时间观察自然咀嚼人生,品味生活的乐趣,令身心合一,增加你对生活的感激之情。最怕足不出户,肤不出汗,体内之毒没有机会排除,心头之火无以释放,心理之压难以减负。郁郁寡欢何言快乐?

求采纳

知足长乐是不是故步自封

我不相信"知足常乐",知足者;也是不知不足的,虽然它没有追求的痛苦,但同样没有追求得到后,满足时的欢乐.

知足常忧,不知足常乐

古语有云:“知足常乐。”有了足矣,何需更多。虽然千年古训时常萦绕耳际,但一颗不知足的心还是让我对此颇为怀疑。这只不过是懦弱者的挡箭牌和懒惰者的借口。“知足”是裹足不前,是安于现状,是甘于平庸;而“不知足”才能够以一种持久不灭的热情勇往直前,才能时时鞭策警示自己,不断进取,不断收获。

“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 借酒消愁,以醉为乐。那酒醒之后呢?又将陷入无边无际的忧愁中……知足者,乐一时矣。“与天奋斗,其乐无穷;与地奋斗,其乐无穷”,不知足者,常乐也。“登东山而小鲁,登泰山而小天下。”如果你是满足于登上东山,看到的将是有限的鲁地,怎能像登上泰山之巅那样把天下尽收眼底,心胸无比宽阔呢?不知足,是一股挑战生活的执著追求,是始终如一的人生信念。

“满招损,谦得益。”秦始皇的一统中国,就是因为无数次的不满足,所以无数次地改革,无数次地完善。倘若总是知足,今天或许还是刀耕火种。追求的过程是快乐的,尽管有坎坷有风雨,但我们总是在往前不断走着,败而无憾。世间,没有哪项伟绩会从天而降,没有哪段人生能一帆风顺。荀子曰:“不登高山,不知天之高也;不临深溪,不知地之厚也。” 只有怀揣一颗不知足的心,不懈追求,才得以常乐。

贾岛吟诗,反复推敲。欧阳修行文“为求一字稳,耐得半宵寒”。正因为不知足,才百倦不殆地长期磨练,才有了千古绝唱,传咏至今。爱迪生一生有一千多种发明。正因为不知足,才不断地钻研,成功。一位奥运会田径老将花十年苦苦训练,仅仅加快了1秒多。对于知足者,这微不足道的1秒钟根本不值一提。但却成就了一位冠军。跑道上一秒的刹那正是用十年的不满足精神底蕴磨砺出来的。不要停止追寻的脚步,不要熄灭前进的灯火。沧海桑田,世事变迁,山外更有山,楼外还有楼,只有永不满足,历史的车轮才能滚滚向前。

知足者,目光短浅;知足者,固步自封。知足,使人愚昧,斗志消磨,给人带来“常忧”而不是“常乐”。“夜郎自大”、“井底之蛙”和鲁迅笔下的阿Q不都是 “知足者”吗?正是这种“知足”铸成了大错。人生,只有不知足,才能超越;灵魂,只有不知足,才能达到一个高度,进入一种境界。前面是一片未知的空间,不知足者,常乐,常乐者,不知足。

正方一辩姚远开篇立论:

谢谢主席,大家好。希望我们的辩论能给大家带来感官和心灵的满足,并使大家得到真正的快乐。我方的观点是知足常乐。

第一,从概念内涵方面,今天正反方的不同点在于知足与不知足。相同点在于乐。快乐,乐趣,积极健康的生活态度。何为快乐呢?自然是满意已经得到的生活或愿望等。这又构成了知足的概念。然而知足又绝不等于自满。古人将睿智的人生哲理浓缩在短小的成语中可谓经典之作。《汉语成语词典》解释“知足常乐”意为知道满足就会经常快乐。还常用以劝人勿追求宝贵、享乐等。《老子》第四十六章说,“祸莫大于不知足,咎莫大于欲得,故知足常乐矣。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长久。”而不知足的人通常会陷于贪欲不能自拔。欲望的泥污会搅得大脑中根本不会有幸福和满意的感觉,自然也就不会觉得快乐。所以,古人用知足常乐以育后人,若是留下“不知足常乐”的成语,恐怕要误人子弟了吧。

第二,从知足的外延来看,我们这里说的知足,是一种明智的知足。是在对自己能力正确估价后的目标线。是对既得的人生结果的积极看待。既然已经达到了目标,实现了自己的力所能及的价值。我们有理由不快乐吗?知足还是一种处世艺术。是源于内在精神世界的充实富足以及应付人生世事的自如圆熟,是人在深刻理解生活真相后的必然选择。“留得五湖明月在,不怕无处下金钩。”人满足于既有事物,能使人更好地发现和利用周围的一切来丰富生活的情趣。正所谓笑口常开天地宽,知足者心底坦然。

第三,从现实意义上看,我们常听到多少人抱怨生活不如意,但我们若是看到自己已经比很多人生活得更好时,我们是不是会快乐很多,幸福不少呢?这不是自欺欺人,而是一种客观存在。这个世界并不缺少快乐,而是缺少知足。所以不知足的人得到的是烦恼和忧虑,而知足的人满足于自己既得的,进而享受生活,品味快乐。这才是聪明的生活态度,也只有这样,才能得到真正的快乐。所以,我们有理由坚信,知足者常乐。

正方四辩鲍天聪总结陈词:

我将从以下几个方面对我方观点做以下总结。

奢者富而不知足,而俭者贫而有余。奢侈的人即使富甲天下,仍不知足。怎能比得上知足节俭的人。尽管一贫如洗,却快乐美满。不知足的人要的东西太多,因为始终觉得自己不如别人。去追求别人所拥有的东西,怎么会快乐呢?知足的人们不会把心挂在追求上,欲望是无法满足的。真正的快乐从心里开始。一颗喜悦的心随遇而安不因为别人拥有而羡慕,因为自己早已经拥有。

知足者仙境,不知足者凡境。知足者对于自己的处境和遭遇,能感到满足。就像有仙境不知足的人怨天尤人,叹息自己命苦,就会失去太多机缘而多灾多难。把握快乐的分寸,能决定一个人思想的纯度。人世间的快乐,总是不经意的翩然而至。快乐不是强求而来的,愈强求,愈不知足,就愈让自己陷于痛苦之中,既便你用尽了各种手段去得到,但你也会发现你因此而失去更多。甚至从来没有得到过。

平生修得随缘,粗茶淡饭也知足。简简单单,牧野春笛,院落秋箫。便能将你的快乐吹得哪里都是。如果我们不知足,硬要死拼活赚足够的钱,去听昂贵的音乐会。就算有听到的哪一天,也觉得不过如此。贪得无厌的人有了金子还嫌没有宝玉。作了宰相还嫌没有被封为王侯。本是权贵高门,偏要要可怜巴巴像个乞丐。知道满足的人,吃菜汤也比山珍海味鲜美,穿布衣也比毛大衣暖和。何尝没有王公贵族快乐。游子梦想有一天,能与家长团聚。病危者梦想有一天能快乐恢复健康。聋子们梦想有一天,能听到声音。跛脚者梦想有一天,能走得好。瞎子们梦想有一天能看见。我们原本以为自己平凡,竟是许多人的梦想。我们应该知足了呀。一道电光劈开天幕,苍穹间我们疾呼知足常乐。谢谢大家。

反方一辩王旋开篇陈词:

人类的发展史证明,当人们看到天空,最初想到用望远镜遥望天际,进而用宇宙飞船在太空游,用无线电信号进行星球对话。当人们看到足下的土地,建立茅棚小屋,进而创造出无数雄伟壮观的建筑。创造了金字塔、万里长城这样的世间伟迹。正是由于人类的不知足才使世界变得如此包罗万象,美丽斑斓。

当今世界行进步伐如此之快,人类不可能一劳永逸,这就更需要我们有不知足的精神。

不知足之所以常乐还缘于以下两点。

一是修身之道和生活之道。在生活中可以看到同样的艰苦的条件下,有的人一蹶不振,有的人却奋起,因为立志在其中起到重要作用。立志就是人们不断提高自己的修养。一个有坚定信念的和远大志向的人,会认为人生的全部意义。就在于为自己的理想做出不懈的努力。志不立天下则无可成之事。常乐更是无从谈起。

二是成才之道和求知之道。博学多闻总让人敬慕。韦编三绝的孔子,读书破万卷的杜甫,马背书馆的顾炎武,正是由于他们对知识的不知足,才有了成就,才会有爱因斯坦对科学永不停歇。

我对生活常抱乐趣。难道不知足者不应该常乐吗?所以我方的观点是不知足常乐。

“知足常乐”这句俗话是人所皆知的。它是说:在生活上人们满足于已经得到的,常常能够自得其乐。从这个意义上讲,它能给人以自慰,是足取的,然而,对待事业呢?就不能“知足常乐”,而应“不知足常乐”了。

在事业的追求上,只有“不知足”,才能“常乐”。梁晓声爱好文学,几经奋战,发表了第一个短篇小说《长厂老耿》,他享受到了奋斗的欢乐,初步成功的喜悦,以后,他写出象《这是一片神奇的土地》这样有影响的作品,并连获中短篇小说奖。现在,他又马不停蹄地创作长篇小说《城市之光》和一组反映中苏关系的短篇。对此,采访梁晓声的作家发出议论说:“对于他的创作,虽然今年连获中短篇双奖,他依然不满足。”由此可见,“不知足”是事业成功的推进器,可以设想,倘若梁晓声在发表第一个短篇小说后便“知足”而止步,就不可能体会作品获奖的欢欣。

“志当存高远”。这是做到“不知足”的关键所在,如果眼光短浅,目标低下,容易感到满足,就会使人停步不前,只有在事业上目标“高远”。才会不知足,永远奋进,为社会作出更大的贡献。贾平凹回顾自己的文学创作生活时,把文学道路比作一级级向上的、高高的台阶,他说:“我的出路只有上台阶、只有沿着往上走。”走到哪一级呢?他有自己的房间里,挂上一个镜框,上边写着日本电视剧《排球女将》的主角小鹿纯子的话:“我的目标是——奥林匹克运动会!”

事业在召唤,让我们永不知足,永攀高峰吧,回报你的将是一次次的成功,一回回的欢笑。

吃苦是福”嘛,吃点苦对人生应该是有一点好处的。

不过当时虽然条件很苦,但我不以为苦,反而觉得很快乐。可能这就是我的性格吧。我一直觉得快乐与物质条件并没有必然的联系——人家看你很苦,但只要你自己感觉快乐,那就是快乐了。我的人生一直在不断地追求快乐。斯威特集团董事长严晓群的不知足常乐

人肯定要有社会责任,至于背负这些责任到底是累还是轻松,我觉得这要看自己的心态。很多人认为累与轻松跟快乐与痛苦是挂钩的,轻松就是快乐吗?累就是痛苦吗?我觉得并不尽然。如果说累是很苦的,但为什么我跟自己的子女一起,照顾他们的时候,虽然很累,却会觉得很幸福、很快乐呢?

我曾经看过一幅漫画,画中一个小孩子在雨里骑着自行车,他的爷爷奶奶在后面跑步为他撑伞,用意是讽刺现代的那种“小皇帝”。看上去,爷爷奶奶这么大年纪了,还要伺候孙子,很痛苦。但爷爷奶奶为什么要这么做?其实我认为他们心中是快乐的,他们能够从中得到幸福的感觉。累跟痛苦其实没有必然联系,轻松与快乐也没有必然联系。

对于我来说,我要追求快乐。把一件事情做成了,做好了,这本身就是一种快乐而快乐是什么呢?快乐很多时候是得到了以前所没有得到的东西,或者得到你非常需要非常想得到的东西。

一辩陈词

谢谢主席,大家好!

首先,感谢对方一辩的慷慨陈词,

我们今天的辩论题目,探讨的是中学生会采用的两种不同的人生态度:

一种是积极的,是在珍惜现有成果的基础上,不满足于现状,并将这种“不满足”内化为强大的推动力,试图通过个体积极的努力,采用正确地态度和方法,使自己的精神境界得到升华、知识结构得以完善、物质生活得到提高的生活态度。这样的生活态度能保证我们的身心持久的处于积极、愉悦、向上、达观的快乐状态。正是我方所持观点:“中学生要不知足^常乐”。

另一种是比较之下明显显得消极的,是满足于眼前景况,对已经得到的生活或者愿望感到满足,对自己没有太高的要求,缺乏方向和远见,完全失去了前进的动力,导致自己被不停发展的社会拖着向前的生活态度。正是对方辩友所谓的“知足常乐”。我们怀疑,这种盲目的乐观能持续多久。可以预见,抱着知足心态,必将在现代社会的残酷竞争中遭到挫败的对方辩友,是很难再次品尝到快乐滋味的。真是常不乐,乐不常。因此,知足者未必常乐。

我们中学生正处于人生的奠基阶段。我们在学校里学习文化知识,在生活中掌握基本生活技能,在日常社交中实践如何处理人际关系,在社会课堂里把自己磨砺成适应社会发展的现代人。可以说,我们生活在一个充满竞争、不断发展、永远进步的社会里,我们面对的是成几何倍增长、浩瀚无边、信息爆炸的知识海洋,我们目睹的是层出不穷、日新月异、推陈出新的科技革命,我们的物质生活也必然芝麻开花——节节高。

以上所述种种,是压力、也是动力,它们时刻提醒我们必须采取更加积极的人生态度——“不知足^常乐”。中学生提倡“不知足”,将这种“不知足”的劲头运用到学习、生活各个方面,充分发掘自身潜力,就像为大楼奠定钢筋铸成的坚实根基、汽车爬坡阶段需要的强劲推动力、种子萌芽阶段的惊人爆发力一样,会令我们受益匪浅。保持“常乐”的心态,积极的面对人生、面对学业、面对亲情友情、面对无限的未来。在不满足现状的推动力下,不断追求更高更好,并从中获取过程之乐、奋斗之乐、充实之乐。这才是真正的快乐,才是可以长久保持的健康心态。

因此,我方认为,“中学生要不知足^常乐”。

谢谢大家。

二、三辩问题

二、三辩问题最好有层进关系,注意一题一得。二、三辩可以提及问题:

①“不知足”是进取的动力(反面:“知足”失去动力)

②“忧患意识”是“不知足”的一种

③对方所谓的“知足”的例子事实上不存在(不是我们定义的“知足”)

④中学生不同于事业有成的中老年人,处于积累阶段,更应采取积极的人生态度。

1对方×辩对自己前不久期中考试的成绩满意吗?

2对方×辩期末考试是不是期望考的更好呢?

3对方×辩高考希望考取那所学校呢?

4考上大学以后对方×辩又有什么计划呢?

5对方辩友有这么多的“不知足”,怎么还极力劝告别人要“知足”呢?(此问必问,把握时间!)

或 我们震惊于对方辩友的盲目自足。请问对方×辩,没有目标(自足)的人生有何意义?

问题小结:

人,总是要向更高目标攀登的,这也就是建立在“不知足”基础上的人往高处走吧。高考之后接受高等教育,是我们每一个高中学生的心愿,而考入一所理想的大学,又是我们梦寐以求的。定下更高目标,才能有更大的动力。如果考上大学就知足,也一定会造成终生的懊悔。

我们看到,对方辩友对自己的人生有计划,有着种种的“不知足”。却极力劝告别人要“知足”。如此言行不一,是在不是君子所为啊(语气和缓!!)!

(重在证明人人都有“不知足”)

6我们见到有些同学一次考试全校第一,觉得十分满足,之后,销声匿迹。如昙花一现,这是怎么造成的呢?“知足”心态是不是磨灭了中学生(这些同学)的进取心?

7自知满足的人是如何调动自己的进取心的?

1请问对方×辩一个比较私人的问题,你和你的父亲,谁的存款多?

2请问对方×辩,你和北大某系博导,谁的专业知识多?

3请问对方×辩,中学生是不是处于人生的积累阶段?

4中学生不同于事业有成的中老年人,处于积累阶段,是不是应该采取更加积极的人生态度(“不知足常乐”)呢?(强调让对方回答是,还是不是)

问题小结:

“老骥伏枥,志在千里。”卧槽老马尚且有奔驰千里的雄心,更何况我们中学生啊。

(中学生不同于事业有成的中老年人,处于积累阶段,更应采取积极的人生态度。)

1对方×辩现在是不是快乐呢?

2对方×辩对自己本场比赛中的表现满意吗?

3如果本场比赛对方辩友不幸失利,还会快乐吗?

4①不快乐(可能性不大)。“知足”一定“常乐”吗?

②快乐。为什么快乐呢?

a付出了努力,还有未来的比赛。“不知足”故可“常乐”。

b知道自己的问题所在,以后补足。“知不足”是“不知足”的一种。

5对方认为“常乐”的“常”究竟如何解释。1分钟,还是两分钟?你的“知足”真能保证“常乐”吗?

问题小结:

常乐应该建立在“不知足”的基础上,“知足”难以“常乐”。“常乐”的“常”是时空上的相对永恒,而不是一时一地的短暂快乐。

1对方×辩可曾见过路边的乞丐?

2若要有一日乞丐收入过百,自觉满足,是不是应该快乐呢?

3第二天乞丐没有收入一毛钱,是不是就不快乐了呢?

4对方×辩,乞丐是不是“常乐”呢?

5究竟是什么导致了乞丐的悲惨际遇和不能“常乐”呢?

问题小结:

一个比较偏激的“知足”的例子。(“知足”失去动力)

1对方×辩,孔子说“三人行,必有我师焉”,孔子圣人,又为何求学于人呢?

2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又是为何呢?

3孔子说自己“五十而知天命”,我们离50还远,是不是不知道(不足)的还有很多呢?

4孔子说要“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是不是说学习要“不知足”呢?

5老子说“知足不辱,知止不怠,可以长久”。原来知道满足是害怕“无知”被辱吗?

6孔子有“八不食”可见,圣人也不是完全没有物质需求啊!

7知足常乐,《老子•天下有道》

“天下有道,却走马以粪;天下无道,戎马生于郊。

祸莫大于不知足;咎莫大于欲得。故知足之足,常足矣。“

(看不到发展,停滞的时空观。)

问题小结:

用于对方纠缠于《老子》不放时。

自由辩论时注意:

①主动出击,通过提问、反问,化被动为主动。

②注意四位选手的密切配合,均衡表现。

③注意听对方漏洞,找对方缺点。

④对方回避了的重大问题,一定要再问一遍!

⑤注意礼貌风度,谢谢不离口!

一辩攻辩小结(问题、提纲)

谢谢主席,大家好!

首先,请允许我指出攻辩阶段对方辩友的几个误区和自相矛盾的地方:(找最能打击对方理论的,费时45秒-1分钟,)

1对方辩友一再向我们重申他们所谓的“知足”,但是他们所举的(例子),究其根本,只是“知好”(看到成绩,对现状满意,希望更好)而不是“知足”(知道满足)。

或 几个辩手对“知足”的定义不统一。

2误认为我方观点偏重于精神境界、个人修养、文化知识的不知足,不包括物质的不知足。这个问题,一辩在前面陈词中已明确讲过。

我们决不能抛开物质不提。

或 缩小概念。提倡有选择的“知足常乐”。即在某些方面讲“知足常乐”。

3栽赃嫁货。片面强调对物质“不知足”造成的恶果。我们说,“不知足”不等于欲望的极度膨胀。

“不知足”是在理性保障(包括道德、法律)的前提下,永远向着更高更好的方向发展。

“欲望膨胀”则是在无理性制约的情况下,肆意的攫取。两者有本质不同。

我们提倡“君子爱财,取之有道。”

4引经据点,依据《老子》观点。对古代文化要辨证的吸取,要适应现代社会要求。

5误认为我方把“知足常乐”等价于不思进取、故步自封。首先,我们怀疑一个“知足”的人怎么能积极进取。其次,我方只是一再论述,作为两种不同的人生态度,“不知足^常乐”比“知足常乐”更具有推动力、更能激发人身上无限的潜能、点燃人的爆发力,也能乐的更长久。

6误认为我方不提倡“常乐”这种积极健康的心态。这个问题,一辩已明确说过。(略)

或 偷换辩题。把“知足常乐”说成乐观的生活态度,即知足后还不放弃对事物的追求。乐观的生活态度是“常乐”,而不是“知足”。“知足后还不放弃对事物的追求”事实是“不知足”的另一种表述。

7认为“不知足”不能成为进取的动力。(攻辩小结必讲!)

①(进取:更进一步,填补不足)我们要做到“不知足”是很不容易的。有时要建立在“知不足”的基础之上的。

我国两千多年前的第一部教育著作——《学记》中“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

知道“不足”在那里,才能真正体现“不知足”的真谛。

理性的分析自己的不足,填补、修正不足。这自然是进取的动力所在。

②(进取:趋向完美,向未知发展)看到比自己更出色,比现阶段更完美,比已有的东西(包括精神和物质)更好的东西,希望通过正确地态度和方法得到。

这种不知足,就是推动力。

③“不知足”是一种“忧患意识”,是本着“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思想,为大众、为社会、为国家谋利益。天下苍生负于肩头,怎么可能不是动力。

8质疑我方在“不知足”的情况下如何“常乐”。

或 质疑我方所提的“忧患意识”,片面夸大“忧”。(攻辩小结优先讲!)

对方将“常乐”定位在一个狭小的即时性时间定义。“常”是时间上的永恒和持久,不是对方一个短时间的即时性的快乐片断所能定义的。将长远的“不知足”分解成一个个眼前、近期、中期、长期的小目标。为一个个小目标的实现而“乐”。为看到“远方”而乐。

“不知足”是在一个个“知好”基础上的不知足。是“常有乐”,“有常乐”。

我方提倡的“忧”不是与“乐”作为反义词的“忧愁”。而是根据事物发展的一般规律,对即将发生矛盾的一种关照。这个意义上讲,“忧”与“虑”同义。

“人无远虑,必有近忧。”(孔子)抛弃忧患意识,盲目“知足”,必“养虎为患”(虎:盲目乐观)。

下面我再次重申我方观点:(费时45秒-30秒)

1我们提倡“中学生要不知足^常乐”,即既不提倡对精神境界、个人修养、文化知识的知足,也不提倡对物质的知足。(略)

2“不知足”是进取的动力(重点,详)

3中学生应该具备“忧患意识”,忧患意识是“不知足”的一种。(较详)

综上,我方认为“不知足”才能“常乐”,才能乐的长久。“中学生要不知足^常乐”。

谢谢大家。

四辩总结陈词

谢谢主席,大家好!

首先,我来归结自由辩论中对方辩友的几个误区和自相矛盾的地方有以下几点:

(见一辩攻辩小结,最好不要重复,可将语言稍变。注意自由辩论对方回避的重大问题。)

下面我将从以下三个方面具体阐述我方观点:“中学生要不知足^常乐”:

首先,我们作为生活在二十一世纪的青少年,是祖国未来的建设者和接班人,我们必须有丰富的知识、良好的心里素质,健全的道德修养以及各方面的技术和才能,这就要求我们必须不断学习、不断进步、不断的完善和提高,要求我们坚持“不知足”的精神。

(掌握时间)否则,一味的盲目“知足”,过不久你就会发现你已经被远远的抛在后面。就像学习,学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如果我们在学习上做一个知足者,我们将永远无法超越自己。

因此,“不知足”既是我们新时代青少年对自己的要求,也是社会、国家对我们的要求。

(二)世界在进步,科技在发展,每天都有新的事物产生。我们不仅要在精神领域“不知足”,也要在物质上“不知足”。建国初期我们向往楼上楼下、电灯电话的生活,现在,我们过上了这样的生活。于是,更方便、更人性化的居住要求产生了。所以我们要提醒对方辩友,我们对物质的“不知足”,不是对物质的欲望膨胀,而是通过正常的手段和渠道获得的。这就是“君子爱财,取之有道”。

(掌握时间)让我们纵观古今名人,有哪一个又不是面对自己的目标孜孜不倦,永不知足的追求呢?如果大家都知足常乐,怎么会一次次的刷新世界记录;如果人人都满足于安步当车,怎么会出现如今高速的交通工具;如果人人都知足常乐,也许我们还停留在原始时代,丢石头砸野兽,钻木取火的日子。所以,主张知足常乐的人,实际上是在扼杀自己充分施展自己才能的可能性。

因此,我方认为,不知足,只是对目标,对理想永不放弃的渴望与追求。不知足是不满足。不满足现状,期望自己做得更好。不满足停留,希望自己能更上一层楼。

(三)而“常乐”,则是一种积极健康的心态。我们很高兴在这一点上和对方辩友达成共识。但是,怎样才能保证“常乐”,则是我们身为龙的传人需要深思的。

(掌握时间)中国总是以“圣人之邦”自居,惟我独尊,自认为幅员辽阔、地大物博、真可谓知足之至了。但一百多年前,西方大帝国用洋枪火炮打开了中国的大门。万园之园中一把大火,似乎也烧醒了几位“知足者”的美梦。英国军官对部下说:“哈哈,中国人,太懒了,他们发明了火药,便去睡觉了。现在,我们的火枪里,装的正是中国人发明的火药啊!严酷的事实告诉我们,知足者绝对无法常乐。

因此,欲望膨胀而不快乐,是贪婪的悲剧;一味的知足常乐而不思进取,是懒惰的借口;不知足而常乐,不断追求而又永远保持乐观的精神,这才是真正积极健康的人生态度。

(掌握时间•最好用!)针对对方辩友盲目“知足常乐”的病症,我方开下如下猛药:

第一, 加强使命感、责任感和抱负感,始终让自己有一种居安思危的感觉。

第二, 多对自己提出一些切实可行的目标。

第三, 增强竞争观念和竞争本领,积极参与竞争。

第四, 热爱祖国,融入社会,做新时代的中学生。

综上:我方认为“中学生要不知足^常乐”。谢谢大家。

我方的观点是不知足常乐。相信大家都知道这样一个典故。吴王夫差率军击败越王勾践,一时满足于吴国的强大兴盛,目空一切,整日枕醉酒色,歌舞升平,不理朝政,难听忠言。待到卧薪偿胆的勾践“三千越甲可吞吴”时,夫差只得悔之晚矣,落得个身首分离,国破家亡的境地。这种“知足常乐”何其悲乎!所以我方认为,不知足常乐

是知足长乐还是知足常乐:等您坐沙发呢!

发表评论

表情
还能输入210个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