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唯美句子 > 李贽的诗《咏古》

李贽的诗《咏古》

李贽的诗《咏古》

咏古五首

卧薪尝胆为吞吴,铁面枪牙是丈夫。嗟彼力能扛鼎者,拔山气盖竟迷途!

其二

断臂燃身未足夸,何当垂老问年华。须知一箭双雕落,始是封侯拜将家。

其三

牧豕高歌沧海边,?川屡荐不称贤。孰知真主虚怀日,即是公孙拜相年。

其四

李杜文章日月高,有身如许厌糠糟。由来造物难多取,但得时名气自豪。

其五

白头老子不求名,《道德》千言万古称。今日若论真得失,此身曾是一流萍。

参考资料[www.zgwww ]

>> 李贽诗集有多少首,李贽的诗词有哪些

「李贽」诗词全集(3首)

1、《初到石湖》

皎皎空中石,结茅俯青溪。鱼游新月下,人在小桥西。入室倾尊酒,逢春信马蹄。因依如可就,筇竹正堪携。

2、《入山得焦弱侯书有感》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古人聊自遣,此语总非真。学问多奇字,观书少斫轮。何时策杖屦,共醉秣陵春?

3、《赠西人利西泰》

逍遥下北溟,迤逦向南征。刹刹标名姓,山山记水程。回头十万里,举目九重城。观国之光未,中天日正明。

李贽的作品诗歌《诗画》原文是什么?

诗 画

东坡先生曰:“论画以形似,见与儿童邻。作诗必此诗,定知非诗人。”升奄曰:“此言画贵神,诗贵韵也。然其言偏,未是至者。”晁以道和之云:“画写物外形,要物形不改;诗传画外意,贵有画中态。”其论始定。卓吾子谓:改形不成画,得意非画外!因复和之曰:“画不徒写形,正要形神在;诗不在画外,正写画中态。”杜子美云:“花远重重树,云轻处处山。”此诗中画也,可以作画本矣。唐人画《桃园图》,舒元兴为之记云:“烟岚草木,舅带香气。熟视详玩,自觉骨戛青玉,身入镜中。”此画中诗也,绝艺入神矣。吴道子始见张僧繇画曰:“浪得名耳。”已而坐卧其下,三日不能去。庾翼初不服逸少,有家鸡野鹜之论,后乃以为伯英再生。然则入眼便称好者,决非好也,决非物色之人也,况未必是吴之与庾,而何可以易识。噫!千百世之人物,其不易识,总若此矣。

李贽的主要观点有哪些

李贽以孔孟传统儒学的“异端”而自居,对封建的男尊女卑、假道学、社会腐败、贪官污吏,大加痛斥批判,主张“革故鼎新”,反对思想禁锢。

在文学方面,李贽提出“童心说”,主张创作要“绝假还真”,抒发己见。李贽旗帜鲜明宣称自己的著作是“离经叛道之作”,表示:“我可杀不可去,头可断面身不可辱”,毫不畏缩。李贽在诗文写作风格方面,也主张“真心”,反对当时风行的“摹古”文风,他的这一倾向,对晚明文学产生了重要影响。

李贽最痛恨维护封建礼教的假道学和那些满口仁义道德的卫道士、伪君子。他指斥那些所谓的道学家们:名心太重,回护太多。“实多恶也,而专谈志仁无恶;实偏私所好也,而专谈泛爱博爱;实执定己见也,而专谈不可自是。”“及乎开口谈学,便说尔为自己,我为他人;尔为自私,我欲利他”,实际上都是“读书而求高第,居官而求尊显”,全是为自己打算,“无一厘为人谋者”(《焚书·答耿司寇》)。如此口是心非,言行不一的伪君子,反倒不如“市井小夫”与“力田作者”实实在在,干啥说啥(同上)。他还进一步指斥道学家们是一群道貌岸然的假道学,“阳为道学,阴为富贵,被服儒雅,行若狗彘”(《续焚书·三教归儒说》)。道学家满口仁义道德,实际上是借道学这块敲门砖,“以欺世获利”,为自己谋取高官利禄,他们“口谈道德而心存高官,志在巨富”(《焚书·又与焦弱候》)。李贽对程朱理学及卫道士们的揭露真可谓一针见血,句句中的。

李贽对统治阶级所极力推崇的孔孟之学也大加鞭挞。在《焚书·赞刘谐》及《续焚书》的《圣教小引》、《题孔子像于芝佛院》等文中,他以戏谑嘲讽的笔调贬低孔子,这在尊孔子为至圣先师的古代,真是一种大胆的举动。他认为孔子并非圣人,“虽孔夫子亦庸众人类也”(《焚书·答周柳塘》)。孔子没什么了不起的,“耕稼陶渔之人即无不可取,则千圣万贤之善,独不可取乎?又何必专门学孔子而后为正脉也”(《焚书·答耿司寇》)。人人都是圣人,又何必一定要去学孔子呢?这就把孔子从至高无上的圣人地位上拉下来了。如果一定要将孔子奉为偶像,言行举动都学孔子,那就是“丑妇之贱态”(《焚书·何心隐论》)了。李贽否认儒家的正统地位,否定孔孟学说是“道冠古今”的“万世至论”,认为不能将其当做教条而随便套用。《六经》、《论语》、《孟子》“乃道学之口实,假人之渊薮”(《焚书·童心说》)。李贽对孔子及孔孟之道的批判确已达到了“非圣无法”的地步,难怪统治阶级对他要恨之入骨了。

对封建礼教压迫下的妇女,李贽给以深深的同情,他大声疾呼,为妇女鸣不平。在《焚书·答以女人学道为短见书》中,李贽批判了男子之见尽长,女子之见尽短的说法。他说:“不可止以妇人之见为见短也。故谓人有男女则可,谓见有男女岂可乎?谓见有长短则可,谓男子之见尽长,女子之见尽短,又岂可乎?设使女人其身而男子其见,乐闻正论而知俗语之不足听,乐学出世而知浮世之不足恋,则恐当世男子视之,皆当羞愧流汗,不敢出声矣。”这是对传统封建礼教的尖锐挑战。

对封建统治者残酷压榨鱼肉人民的暴行,李贽加以无情揭露。他借汉宣城郡守封邵化虎食民的神话传说,指斥当权的官吏是“冠裳而吃人”的虎狼,“昔日虎伏草,今日虎坐衙。大则吞人畜,小不遗鱼虾”(《焚书·封使君》)。在《焚书》中,他还借评点《水浒》,发泄对现实政治的强烈不满。

如何拯黎民于水火,探求一条益国利民的道路呢?李贽将目光投向了封建统治阶级上层,希望“有一个半个怜才者”出现,使“大力大贤”的有才之士“得以效用,彼必杀身图报,不肯忘恩”(《焚书·寒灯小话》)。

李贽哲学思想的形成经历了从唯物主义到主观唯心主义转化的过程。李贽主张宇宙的万物是由天地(最终是阴阳二气)所生,否定程朱理学理能生气、一能生二的客观唯心主义论断。李贽还认为,人们的道德、精神等现象存在于人们的物质生活中,“穿衣吃饭,即人伦物理”(《焚书·答邓石阳》),就是他提出的著名理论,这是带有朴素唯物主义的思想。李贽信奉佛教和王阳明的心学,所以,他的整个哲学体系的中心是主观唯心主义的。他认为“真心”、“童心”是最根本的概念,是万物的本源。自然界是“我妙明真心的一点物相”(《焚书·解经文》),没有“理”,没有物,世上一切物质和精神皆是只存在于“真心”之中。什么是“真心”呢?就是童心、初心,最初一念之本心,即不受外界影响的“我”的心。它们是主宰一切,产生诸相的本源,可称作“清净本源”,万事万物、山河大地就在一念之中,只是真心的显现物,是真心的因素和成分,如同水泡和大海中的海水的关系。这种观点,与陆王学派的“吾心便是宇宙,宇宙便是吾心”、禅宗的“万法尽在自心”是一脉相承的。李贽用主观唯心主义作为反对以客观唯心主义为基础的程朱理学的理论武器,势必削弱自身的战斗力。

李贽的认识论是建立在主观唯心主义之上的先验论,主张渊源于佛性的“生知”说。《焚书·答周西岩》一文指出,“天下无一人不生知,无一物不生知,亦无一刻不生知。”“人人有生知,人人有佛性。”“人皆可以为圣”(《焚书·答耿司寇》)。李贽以“生知”说反对神化孔子,从认识能力、认识来源的角度来否定认识正确与否要以孔子为标准的传统思想,具有解放思想的进步作用,但以“人人生知”反对“圣人生知”说,其认识论方面的局限和缺陷是不可忽视的。

李贽的哲学思想中有不少朴素辩证法的思想。《续焚书·与陶石篑》中说:"善与恶对,犹阴与阳对,刚与柔对,男与女对,盖有两则有对。”他承认事物皆有两个方面,在一定程度上揭示了事物内部的矛盾对立和相互转化。受朴素辩证法思想的影响,《焚书》中表现的政治思想为“世无定时,我无定术”(《晁错》),“不蹈故袭,不践往迹”(《与耿司寇告别》)等发展变化的思想。

黄仁宇先生在著作《万历十五年》中,亦较为系统的阐述了李贽的思想。

基本政治思想李贽在反对政治腐败和宋明理学的过程中,形成了他的政治思想,主要有:

① 主张个性解放,思想自由。李贽终生为争取个性解放和思想自由而斗争。他蔑视传统权威,敢于批判权威。他自幼“便倔强难化,不信学,不信道,不信仙释”。他认为一个人应该有自己的政治见解和思想,不应盲目地随人俯仰。“士贵为己,务自适。如不自适而适人之道,虽伯夷叔齐同为淫僻。不知为己,惟务为人,虽尧舜同为尘垢豼糠”(《焚书·续焚书·答周二鲁》)。他认为要获得个性解放和思想自由,就必须打破孔孟之道及其变种宋明理学的垄断地位,冲破封建经典所设置的各种思想禁区。李贽把斗争的矛头首先指向孔丘,认为孔丘只是一个普通人,他的话并不都是千古不易之理,不能以他的是非为是非,每一个人都应该自为是非。为了打破孔丘提出的是非标准,李贽编写了《藏书》和《续藏书》,用自己的是非标准,重新评价了历史人物。

② 提倡人类平等。李贽认为,按照万物一体的原理,社会上根本不存在高下贵贱的区别。老百姓并不卑下,自有其值得尊贵的地方;侯王贵族并不高贵,也有其卑贱的地方。他说:“致一之理,庶人非下侯王非高,在庶人可言贵,在侯王可言贱”(《李氏丛书·老子解下篇》)。

③ 反对封建礼教。李贽还对被封建统治者奉为金科玉律的儒家经典进行抨击,认为儒家经典的六经,如《论语》、《孟子》并不都是圣人之言,是经过后人吹捧拔高形成的,不能当做万年不变的真理。他反对歧视妇女,当有人说:“妇女见短,不堪学道”的时候,他驳斥说,人们的见识是由人们所处的环境决定的,并不是先天带来的。他指出:“夫妇人不出阃域,而男子则桑弧蓬矢以射四方,见有长短,不待言也。……故谓人有男女则可,谓见有男女岂可乎?谓见有长短则可,谓男子之见尽长,女人之见尽短,又岂可乎?”(《焚书· 答以女人学道为见短书》)他主张婚姻自由,热情歌颂卓文君和司马相如恋爱的故事。

④ 反对理学空谈,提倡功利主义。李贽揭露道学家的丑恶面目,指出他们都是伪君子,“名为山人,而心同商贾,口谈道德,而志在穿窬” (《焚书·续焚书· 夏焦弱侯》),仁义道德不过是掩盖他们卑鄙龌龊的假面具,“本为富贵,而外矫词以为不愿,实欲托此以为荣身之梯,又兼采道德仁义之事以自盖”(同前)。他不同意道学家宣传的“正其义不谋其利,明其道不计其功”的说法,认为人类的任何举动都有其谋利和计功的目的。董仲舒“正其义”、“明其道”的宣传,也是以功利为目的的。从功利的观点出发,李贽主张富国强兵。他批评理学家“高谈性命,清论玄微,把天下百姓痛痒置之不闻,反以说及理财为浊”的行为。他指出:“不言理财者,决不能平治天下”(《四书评·大学》)。针对儒家把文武分途,儒者不懂武事的现象,他强调武事重要,认为“知兵之将,民之司命,国家安危之主”(《李氏丛书·孙子参同》)。他提倡耕战,认为“务农讲武,不可偏废”(《李卓吾批点皇明通记》),说“盖有所生,则必有以养此生者,食也。有此身,则必有以卫此身者,兵也”(《焚书·续焚书·兵食论》)。针对正统理学家的“存天理灭人欲”的命题,他提出“穿衣吃饭,即是人伦物理”的主张,认为“理”,就在百姓的日常生活当中,对正统思想提出了挑战。

⑤ “至道无为”的政治理想。针对明王朝的腐败政治,李贽提出了“至道无为、至治无声、至教无言” 的政治理想。他认为人类社会之所以常常发生动乱,是统治者对社会生活干涉的结果。他理想的“至人之治” 则是“因乎人者也”,顺乎自然,顺乎世俗民情,即“因其政不易其俗,顺其性不拂其能”,对人类的社会生活不干涉或少干涉。

进步的历史观1.不以孔子是非为是非。李贽对《六经》、《论语》、《孟子》表示了极大的轻蔑,认为这些著作是当时懵懂弟子,迂阔门徒随笔记录,大半非圣人之言,即使是圣人之言,也只是一时所发之药石,不能成为“万事之言论”。

2.反对历史保守主义主张“与世推移”的历史发展观。“夫是非之争也,如岁时行,昼夜更迭,不相一也。昨日是而今日非也,而可遽以定本行商法哉?”提出“于世推移,其道必尔”的主张。认为春秋替三代,战国代春秋都是一种正常的历史发展现象。

3.民本思想。虽然孟子早就提出“民为贵,君为轻,社稷次之”的主张,当在历代统治者中,实际均未成为一种政治实践。而李贽大胆提出“天之立君,本以为民”的主张,表现出对专制皇权的不满,成为明末清初启蒙思想家民本思想的先导。

关于宽容的古诗

慈颜常笑心自宽,四海为家志高远。

宰相双肩撑船渡,不争天下不作难。

谁不糊涂谁糊涂,大智若愚赛修仙。

难得糊涂一辈子,拨开乌云好晴天。

李贽的绝命诗“志士不忘在沟壑勇士不忘丧其元“是甚么意思?

以“志士”、“勇士”自勉,发出不死何待,早归黄泉的坚强誓言。 查看原帖>>

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独坐 [明]李贽有客开青眼,无人问落花。暖风熏细草,凉月照晴沙

(1)春风(暖风亦可);秋月(凉月亦可)

(2)全诗抓住客居他乡极平常的情景写自己的孤独与坦荡,深刻地抒写自己对来客的渴望,对朋友的思慕,对家乡的怀念,对生活的信心。首联有客时,诗人兴高采烈;无客时,愁闷无遣;颈联,客居他乡久了,反而疑心自己身在梦中;“朋来不忆家”侧面着笔,淋漓尽致地表现了对家乡刻骨铭心的思恋和对朋友的思慕。尾联,“晚霞”这一意象,体现了对生活的信心和乐观情怀。 (意对即可)

古代的文学诗人所有的名字,

李煜,初 名从嘉,字重光,号钟隐。

欧阳修,北宋文学家、史学家。字永叔,号醉翁、六一居士。

张志和,字子同,初名龟龄,后由唐肃宗赐名“志和”,自称“烟波钓徒”,又号“玄 真子”。白居易, 字乐天,号香山居士。

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

袁枚,字子才,号随园老人。

郑燮,字克柔,号板桥。

于谦,号节庵,今浙江杭州人。

朱熹,字元晦,号晦庵,今江西婺源人。

杨万里,字廷秀,号诚斋,今江西吉水人。

范成大,字致能,号石湖居士,今江苏苏州人。

陆游,字务观,号放翁,今浙江绍兴人。

王安石,字介甫,号半山,今江西抚州人。

杜牧,字牧之,今陕西西安人。唐朝诗人。他主张写文章要“以意为主”,有感而发。他的诗写景抒情,清新生动,七绝尤其出色。后人称杜甫为“老杜”,称杜牧为“小杜”。

白居易,字乐天,号香山居士,今陕西渭南人。

李白,字太白,号青莲居士,祖籍在今甘肃静宁,出生于碎叶(在今吉尔吉斯斯坦境内),唐朝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青年时期曾经游历各地,结识了许多朋友。李白才华横溢,博学多才,精通剑术,一心想为国家建功立业。

韩愈唐文学家,哲学家,字退之,号昌黎

宋濂 明初文学家,字景濂,号潜溪

陶渊明(五柳先生)

苏轼号东坡居士

张养浩,字希孟,号云庄

杜甫号少陵野老,

白居易号香山居士,

李商隐号玉溪生,

贺知章晚年自号四明狂客,

欧阳修号醉翁、晚年又号六一居士,

王安石晚年号半山,

苏轼号东坡居士,

陆游号放翁,

文天祥号文山,

辛弃疾号稼轩,

李清照号易安居士,

杨万里号诚斋,

罗贯中号湖海散人,

关汉卿号已斋叟,

吴承恩号射阳山人

文天祥号浮休道人,

诗人的号

香山居士——白居易(唐代大诗人);

青莲居士——李 白(唐代大诗人);

耐辱居士——司空图(唐诗人);

草堂居士——魏 野(北宋诗人);

六一居士——欧阳修(北宋文学家);

东坡居士——苏 轼(北宋文学家);

淮海居士——秦 观(北宋词人);

后山居士——陈师道(北宋女诗人);

斜川居士——苏 过(北宋文学家);

易安居士——李清照(南宋女词人);

茶山居士——曾 畿(南宋诗人);

芦川居士——张元干(南宋词人);

灌园居士——计有功(南宋文学家);

石湖居士——范成大(南宋诗人);

遂初居士——尤 袤(南宋诗人);

于湖居士——张孝祥(南宋词人);

幽栖居士——朱淑真(南宋女词人);

后村居士——刘克庄(南宋文学家);

深宁居士——王应麟(南宋学者);

无诤居士——刘 迎(金文学家);

六如居士——唐 寅(明画家、文学家);

遵岩居士——王慎中(明散文家);

温陵居士——李 贽(明文学家);

莲溪居士——薛论道(明散曲家);

慎娱居士——李流芳(明文学家、画家);

柳泉居士——蒲松龄(清文学家);

瓠冈居士——史震林(清文学家);

更生居士——洪亮吉(清文学家、经学家);

明珊居士——招子庸(清文学家)

王维(701-761),字摩诘.

李白(701-762),字太白,号青莲居士.

杜甫(712—770),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后唐大诗人,号称“诗圣”。

柳宗元,字子厚.

陆游(1125-1209.11) 南宋诗人。字务观,号放翁.

白居易(前772--前846),字乐天,号香山居士.

王昌龄(698-756)字少伯,盛唐著名诗人.

陶渊明(352或365或372或376—427),字元亮,别号五柳先生,晚年更名潜.

温庭筠:(812—866),本名岐,字飞卿.

王之涣 王之涣(688—742),是盛唐时期的诗人,字季陵.

韩 愈(768~824),字退之.

李煜 (937-978) 初名从嘉,字重光,号钟隐,又号莲峰居士.

元好问,字裕之,号遗山,世称遗山先生,

骆宾王(约640~684)唐代诗人。字观光.

沈佺期(约656~约714或715),唐代诗人。字云卿。

张籍(768-830?),字文昌.

张九龄(673-740) 一名博物,字子寿.

陈子昂(公元661~公元702),唐代文学家,初唐诗文革新人物之一。字伯玉.

司空曙(约720-790?),字文明,一作文初.

阮籍(210~263),三国魏诗人。字嗣宗。

袁枚生平简介 袁枚(1716-1797),清代诗人、诗论家。字子才,号简斋,

晚年自号苍山居士.

高适(700—765)唐代诗人。字达夫。

苏辙(1039年-1112年) 字子由,晚年自号颖滨遗老。

元稹,字微之.

苏洵 号老泉 字明允.

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

从小立志的名人有谁并注明实例

老翁拜师

——立志不怕迟

明代的李贽,小时候家里很穷,但是一直都刻苦好学,他说读书人要有“超然志气,求师问友于四方”。他到北京之后,已经是一个老人了,听说澹园老人焦弘对《易经》很有研究,就去拜焦弘为师。比他年轻 15岁的焦弘很感动,与他成了忘年之交。李贽跟着焦弘学习《易经》,经过三年的刻苦学习和研究,终于把难以理解的《易经》学得很透彻。李贽59岁那年,单身来到湖北麻城,在一所寺院里住下来,专心攻读,发愤学习。从儒家经典到佛教经文,从历史名著到文学作品,他都认真地研读。他不光读书,还批书写书,写了30多种著作。连李贽自己都说,当时已经“忘全其地之为楚,身之为孤,人之为老,须尽白而发尽秃也”。

李贽 70岁的时候,他写了一首诗《读书乐》,最后两句是:“寸阴可惜,岂敢从客”。表达了他虽已古稀之年,但决不浪费光阴错过时间的勤勉精神。

戈尔德一生的目标

——立志以后要脚踏实地才可以实现

有一个叫作戈尔德的人,他给自己设计了一张《一生的志愿》的表,表中按照各个阶段确立了 127个目标:到尼罗河探险;登喜马拉雅山;驾驭大象、骆驼;探访马可波罗和亚历山大一世走过的路;主演一部像《人猿泰山》那样的电影;驾驶飞机;读完莎士比亚、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的著作;谱写一部乐曲;写一本书;游览世界上每一个国家;结婚生孩子;参观月球……当时他只有15岁。

戈尔德把他的目标每一项都编上号,然后有步骤地一个一个去实现,等到他 59岁的时候,他已经完成了106个目标。他几乎争取每年都完成一项计划,但也不断地添加新的目标,向自己提出挑战。他坚信,有一天他可以实现所有的目标,直到最后一个。

一个人不怕立下太多的志向,但是一定要有把志向实现的信心和勇气,要脚踏实地地一个个去做,总有实现的时候,不要轻易放弃自己的目标。

左思矢志不渝

——实现志向要有恒心

西晋文学家左思少年的时候读了张衡的《两京赋》,受到了很大的启发,决心撰写《三都赋》。陆机听说以后拍掌大笑,说左思年纪轻轻,又粗俗不堪,居然妄想作《三都赋》这样的鸿篇巨著,简直是笑话。就算写成了,也只是一文不值的一堆废纸,只配用来盖酒坛子。

左思根本不理会陆机的羞辱,毅然投入写作,他多次登门求教于曾经游历过岷地的张载,以熟悉当地的山川、物产、风俗,并亲自作了大量的察访,收集了各种资料,然后全力写作。他在家里到处都放满了纸和笔,甚至连篱笆边厕所里也有,以便自己可以随时记下想起来的好词句。

左思花费了大概十年的时间写作、整理和修改,终于完成了《三都赋》。他送去给陆机看,陆机手捧《三都赋》,又惊讶又惭愧,对左思佩服得五体投地。

圣西门的伟大志向

——立志要高远

法国著名的空想社会主义者圣西门出身于贵族家庭,从小就立下了远大的志向。为了激励自己,他要求家里的仆人每天清晨都对他说:“起来吧!伟大的事业在等着你呢。”以此来催促自己早起学习和锻炼。

在圣西门 19岁的时候就以志愿兵的身份远赴美国的独立战争,23岁戴着勋章和上校的军衔回国,不久被任命为法国东方要塞麦次的卫戍司令。解除军职以后,圣西门到欧洲各地考察,产生了要在世界消灭贫困和增加“贫苦阶级”的物质文化福利的理想。于是,他开始一个心思地投入了这项伟大的事业中去。在法国资产阶级大革命中,圣西门主动放弃了伯爵的头衔。他埋头著书立说,明确地提出了空想社会主义的主张,还着手进行过一些社会实验。

当然,在当时的社会经济条件下,圣西门关于理想社会的设想根本不可能实现,但是他的空想社会主义思想为后来马克思的科学社会主义思想提供了理论基础,但圣西门一生都在为谋求人类社会的进步、为“贫穷阶级”谋福利而努力,为后世的人所敬仰。

漫游世界

——为了志向而不怕艰难困苦

20世纪30年代,上海青年潘德明,徒步环球旅行,历时7年。

潘德明出生于浙江湖州一个成衣匠家庭,他从小酷爱体育,“夙抱壮志,欲作世界漫游”。因此,他潜心钻研外语,阅读世界地理和旅游书籍,为环游世界做了准备。

1930年6月18日,《申报》报道“中国青年亚细亚步行团”的消息,潘德明闻讯后立即报名参加,开始步行团有8人,等到了越南之后,就只剩下他一个人了。旅行途中他历尽艰险,他曾经三次遇虎,1932年初,他穿越1380里的沙漠去利雅得时,因为缺水而昏迷,幸好遇到一个骆驼队才获救。1937年7月,潘德明战胜艰难险阻,环游了40多个国家和地区,终于回到了祖国的云南西双版纳。

“为了中华之崛起”

李贽的诗《咏古》:等您坐沙发呢!

发表评论

表情
还能输入210个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