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唯美句子 > 窥在古汉语中视什么意思

窥在古汉语中视什么意思

窥在古汉语中视什么意思

不全是偷偷看的意思,有时也可以直接翻译为看

如:窥镜:照镜子。

旦日,客从外来,与坐谈,问之客曰:“吾与徐公孰美?”客曰:“徐公不若君之美也。”明日徐公来,孰视之,自以为不如;窥镜而自视,又弗如远甚。

——《邹忌讽齐王纳谏》

又一天,徐公来了,邹忌仔细地看着他,自己认为不如徐公美;照着镜子里的自己,更是觉得自己与徐公相差甚远。傍晚,他躺在床上休息时想这件事,说:“我的妻子赞美我漂亮,是偏爱我;我的妾赞美我美,是害怕我;客人赞美我美,是有事情要求于我。”

古代汉语简答

1. 浅谈古汉语同义词之间的差别

内容提要:古汉语同义词之间的差别是多种多样的,概括的讲,表现在词的理性意义(范围、程度、性状、侧重)、感情色彩、语法特点三个方面。

关键词:古汉语 同义词 差别

在阅读古书时我们常常会碰到几个意义相同或相近的词,这种词我们称之为同义词。如:“璧碧珠玑玫瑰瓮”中的“珠”和“玑”就是同义词,“圆者曰珠,不圆曰玑,皆蚌之阴精也。”两者大同小异。古代汉语里同义词非常丰富,彼此之间的关系也比较复杂。学会辨析同义词,掌握同义词之间的差别,对准确理解古汉语词汇,提高古书阅读能力有很大的帮助。下面我从三方面简要谈谈古汉语同义词之间存在的差别。

一、理性意义

从理性意义上看,古汉语同义词之间存在的差别主要表现在范围广狭不同、程度深浅轻重不同、性状情态不同、词义侧重方面不同。

1、范围广狭不同

词义范围广狭不同是指有些同义词所指的虽是同一种事物,但涉及的面有广有狭,范围有大有小。例如:“宾”和“客”都有“客人”、“宾客”的意思,与“主”相对。《宋本玉篇》:“宾,客也。”“客,宾也。”但“客”的使用范围较广。字汇》:“客,居也。”住在别人家的均可称“客”,如“门客”、“食客”等。《信陵君窃符救赵》:“诸侯以公子贤,多客,不敢加兵谋魏十余年。”各国诸侯因为公子德行好,门客多,不敢派军队攻打魏国己经十几年了。而“宾”本意是贵客,所指的范围较小。《字汇》:“宾,客也,所敬也。”所以有成语“相敬如宾”,而不能说“相敬如客”。再如:女性通称“女”,“妇”仅称已婚女性;“人”可用于称不同阶级、不同职业以及在任何其他方面互有区别的社会成员,而“民”指的是“人”中被认为愚昧无知的部分。

以上所举例子均为名词,有些动词和形容词,在表示同类动作行为和性质特点的基础上,适用范围也有广狭。例如:动词“问”、“询”、“访”在访问、征求意见的意义上,这三个词是同义词。就先秦文献语言来看,“访”的适用范围比“问”“询”要小,在谁询问、询问谁、问什么这几方面,一般来说,“问”“询”是没有什么限制的,而“访”通常指君长就重大问题向臣下征求意见。《左传》用“访”共14次,都是这个意思。如《僖公三十二年》:“(秦)穆公访诸蹇叔。”《尚书·洪范》:“王访于箕子。”形容词“白”、“皎”、“皑”、“皙”,“白”是通称,其他三个词指称范围都很窄。《说文·白部》:“皎,月之白也”;“皑,霜雪之白也”;“皙,人色白也。”汉乐府《白头吟》:“皑如山上雪,皎如云间月。”《陌上桑》:“为人洁白皙”。

2、程度深浅轻重不同

词义的程度深浅不同是指词的意义表达在程度上有轻重。例如:“饥”和“饿”都表示饥饿。“饥”是一般的饿,即感到肚子空,想吃东西。《荀子·荣辱》:“饥而欲食,寒而欲暖。晁错《论贵粟书》:“饥之于食,不待甘旨。”“饿”是最重的饿,指的是根本没有饭吃或长时间未进食,而受到死亡的威胁。《韩非子·饰邪》:“家有常业,虽饥不饿。”是说家里有固定的产业,即或粮食不足,吃不饱,但不至于饿死。在上古“饥”和“饿”的这种区别是比较严格的。《论贵粟书》:“人情一日不再食则饥。”一天吃不上两顿饭,感到肚子空空的,想吃东西,这只能叫“饥”,不能叫“饿”。《左传·宣公二年》:“(宣子)见灵辄饿,问其病,曰:‘不食三日矣。’”三天未进食,饿得病倒了,这才叫“饿”。《论语·季氏》:“伯夷、叔齐饿于首阳之下。”这里的“饿”实指饿死,更不能用“饥”来代替。再如:一般的病叫“疾”,严重的病才叫“病”;有点害怕叫“惧”,非常害怕叫“恐”;心里生气恼怒,但隐而不发,或只在脸上呈现怒气并不表现在行动上叫“愠”,愤怒不可遏止,并表现在行动上叫“怒”。

3、词义性状情态不同

有的是表示同类事物,而这些事物在性状、质地、功用等方面有区。例如:“筵”和“席”在地上铺的这一意义上是同义词。但“筵”多是竹子编的,性状较大,只铺一层,铺筵的目的是为了与地面隔开,保持清洁。而“席”多是蒲草编的,铺在筵上供人坐卧,性状较小,多为长方形铺席的目的是为了隔潮,席可以铺几层。此类例子还包括“简”和“牍”,都是供书写的,相当于我们现在的纸,“简”是竹制的,“牍”是木做的。

有的是表示同类动作行为,而这些动作行为情态、方式不同。如“跪”和“跽”这两个词都表示双膝着地,臀部离开脚后跟这一动作,区别在于上身是否挺直。跪而耸身直腰为“跽”,由跪而跽通常是心情急切或感到紧张时的一种身姿变化。《史记·项羽本纪》:“项王按剑而跽,曰:‘客何为者?’”项羽见进来一个人,怒目相视,吓了一跳,直身而跪,以便快速起身做防卫。再如:躺在床上睡叫“寝”,趴在几上或靠着几睡叫“卧”,坐着打瞌睡叫“睡”。

4、侧重方面不同

有些同义词意义相同但却各有侧重。例如:“完”和“备”都是完全的意思,“备”侧重数量、品类应有尽有,意思是齐全、完备。《孟子·藤文公下》:“牲杀、器皿、衣服不备,不敢以祭。”“完”侧重于事物的整体性,意思是完整无缺、完好无损。《世说新语·言语》:“大人岂见覆巢之下复有完卵乎?”再如“恭”和“敬”都有恭谨有礼、不怠慢的意思。“恭”侧重外貌。《论语·公冶长》:“巧言令色足恭。”“敬”则侧重内心。《论语·子路》:“居处恭,执事敬。”朱熹注:“恭主容,敬主事;恭见乎外,敬主乎中。”

二、感情色彩

感情色彩指的是人们谈论客观事物或现象时所伴随的感情和态度。词的感情色彩不是游离于词义之外而是内含于词义之中,是约定俗成的。带有褒奖、赞扬、喜爱、亲切、尊敬等感情色彩的词叫褒义词;带有贬斥、憎恨、轻蔑、厌恶等感情色彩的词叫贬义词;介于二者之间,没有明显褒贬区别的词是中性词。我们可以根据词的感情色彩来区分一部分同义词。

“若”、“汝”、“尔”、“子”这四个词都是第二人称代词,在使用上感情色彩比较明显。“若”多用一般称呼。《捕蛇者说》:“若毒之乎?余将告于在事者,更考役,复着赋,则何如?”用“汝”、“尔”则带有上对下或对对方有讨厌、轻蔑的情绪。《中山狼传》:“狼速去,不然,将杖杀汝。”《卖油翁》:“尔安敢轻吾射?”用“子”则表示对对方的尊重、崇敬,根据具体情况译为“您”、“老师”、“先生”等。《公输》:“吾从北方闻子为梯。”翻译为:我从北方听说您制造了云梯。

“诛”、“杀”、“弑”在表示使一定的对象失去生命这个意义上,这三个词是同义词。“杀”通常是客观的表示此意,无所谓褒贬。“诛”多表示杀死有罪者,含罪有应得的肯定意味《淮南子·齐俗》:“周公族兄诛弟,非不仁也,以匡乱也。”“弑”用于下杀上,含有违礼,应予贬责的意味。《孟子·藤文公下》:“世衰道微,邪说暴行有作,臣弑其君者有之,子弑其父者有之。”杀死的对象不同,如果用不同的词表示,这通常反映了说话人的褒贬态度。《孟子·梁惠王下》有一段对话,齐宣王就武王伐纣一事问孟子:“臣弑其君可乎?”孟子说:“贼仁者谓之贼,贼义者谓之残。残贼之人谓之一夫。闻诛一夫纣矣,未闻弑君者。”孟子认为,纣是残害仁义、众叛亲离的独夫,根本不配称君,杀死他是对罪人的惩处,应说“诛”不能说“弑”。

三、语法特点

一个词放到一个句子中,就会跟别的词发生关系,在语法上表现为能够充当什么成分,不能够充当什么成分,或者能与什么词结合,不能与什么词结合。有些意义差别较小的同义词,可从其语法上加以辨别。

“畏”、“惧”这对动词都表示“害怕”、“恐俱”的意思。在组合功能上,“畏”可挂宾语,是及物动词。《邹忌讽齐王纳谏》:“妾之美我者,畏我也。”而“惧”则一般不带宾语,是不及物动词。《狼》:“屠惧,投以骨。”再如:“之”和“往”做动词,“之”做谓语必须带宾语,“往”做谓语时一般不能带宾语。

“养”和“畜”这两个词在“使能活下去”这个意义上是同义词,都是动词,且都能带宾语。其区别在于所带的宾语。“养”一般指人。《论贵粟疏》:“吊死问疾,养孤长功。”而“畜”一般指禽兽。《汉书·赵充国传》:“逐民所不田处畜牧。”“畜”的宾语有时也指人,但指的是那些所谓“下人”、“贱人”。《孟子·梁惠王上》:“仰不足以事父母,俯不足以畜妻子。”古时,与父母相比,妻子儿女是下等的,故可用“畜”。再如:“贪”和“婪”词义非常相近,《说文解字》:“‘贪,欲物也。’‘婪,贪也。’”但所带宾语不同,“贪”指贪财,“婪”指贪食物。

古汉语同义词之间存在的差别还有很多种,掌握的知识有限,仅做上述简要分析。

2. 视 :(1) 视、眡、眎 shì

(2) 会意兼形声。从见示,示亦声。见,看见。示,表现。本义:看)

(3) 同本义 [look at]

视,瞻也。――《说文》

天视自我民视,天听自我民听。――《书·泰誓中》

目不能徧视,手不能徧操。――《墨子·辞过》

子兴视夜。――《诗·郑风·子曰鸡鸣》

视而不见,听而不闻。――《礼记·大学》

熟视之。――《战国策·齐策》

然往来视之,觉无异能者。――柳宗元《三戒》

撤屏视之,一人、一桌、一椅、一扇、一抚尺而已。――《虞初新志·秋声诗自序》

穆公使视客馆,则束载、厉兵、秣马矣。――《左传·僖公三十三年》

(4) 又如:视探(看望,探望);视瞻(顾盼的目光);视日(观日影而察早晚时刻;注视太阳);视远步高(高视阔步);视习(见习)

(5) 考察,察看,审察 [inspect]

视其所以。――《论语·为政》

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左传·庄公十年》

窥镜而自视,又弗如远甚。――《战国策·齐策》

(6) 又如:视师(视察军队);视草(检视天子所写文词诏令的草稿);视药(查看汤药);视荫(观察日影)

(7) 治理,处理 [administer;treat]

崔子称疾不视事。――《左传·襄公二十五年》

(8) 又如:视朝(天子朝临治理政事);视篆(古代官印皆用篆文,故官吏上任治事称“视篆”)

(9) 看待 [regard;look upon]

弃其妇,致郁郁死,是芋视乃妇也。――清·周容《芋老人传》

子孙视之不甚惜,举以予人,如弃草芥。――宋·苏洵《六国论》

然言其户,则视三十年以前增五倍焉。――清·洪亮吉《治平篇》

(10) 又如:视遇(看待,照顾);视同膜外(视若无睹;漠不关心);视民如伤(将百姓的疾苦看作自己的伤痛);视为同路人;视伟(看重)

(11) 通“示”。向…表示 [show]

指视我。――《汉书·周勃传》

视民不奢。――《汉书·晁错传》。师古曰:“视读曰示。”

视民不恌。――《诗·小雅·鹿鸣》

亦视项羽无东意。――《汉书·高帝纪》

(12) 又如:视化(显示教化。视,同“示”)

(13) 比照 [compare]

环顾国内,贼氛方炽,杌陧之象,视清季有加。――孙文《黄花冈七十二烈士事略序》

(14) 又如:视秩(比照品级次第)

(15) 效法 [imit]

王懋乃德,视乃厥祖。――《书·太甲中》

(16) 又如:视效(仿效;效法)

(17) 接纳 [admit]

故君子于有馈者,弗能见,则不视其馈。――《礼记·坊记》

(18) 照顾,照看 [care for]。如:视护(照看护理);视濯(古代祭祀时照料洗濯祭器);视寝(侍寝);视养(照料养育);视候(看望,问安)

(19) 发令 [give order]。如:视师(督率军旅);视撝(指挥。视与指通)

视 (1) shì

(2) 眼;眼力;视线 [sight;vision]

吾见其难为,怵然为戒,视为止,行为迟。――《庄子·养生主》

左手抚炉,炉上有壶,其人视端容寂,若听茶声然。――明·魏学洢《核舟记》

(3) 又如:视流(目光流转,不专注于一物);视躁(目光不定的样子);视端(目光端正)

(4) 水名。即“涀水” [Shi River]。在河南省叶县西

望 : (1) 望 wàng

(2) 会意。甲骨文字形,上面是“臣”象眼睛,下面是“壬”(tǐng)。象一个人站在土地上远望。小篆又加“月”字,表望的对象。本义:远望)

(3) 同本义 [gaze into the distance]

望,出亡在外望其还也。――《说文》。按,此字疑当训远视也。

望,远视也。――《玉篇》

豕望视而交睫腥。――《礼记·内则》。注:“望视,远视也。”

邻邑相望,鸡狗之音相闻。――《庄子·胠箧》

望之而不能见也,逐之而不能及也。――《庄子·天运》

扁鹊望桓侯。――《韩非子·喻老》

举头望明月。――唐·李白《静夜思》

风烟望五津。――唐·王勃《杜少府之任蜀州》

潭西南而望。――唐·柳宗元《至小丘西小石潭记》

(4) 又如:望台(指轮船驾驶台);望楼(望远守卫的楼房);望阙(望着皇宫);望乞(希望;乞求);望国(遥望故国);望睹(了望,眺望);望乡(遥望故乡);望祭(望礼。遥望而祭);望拜(远远望见即行叩拜);望祀(遥望祭祀);望眼(远眺的眼睛)

(5) 遥祭,指古代帝王祭祀山川、日月、星辰 [sacrifice in distance]

旅上帝及四望。――《周礼·大宗伯》。注:“五岳四镇四渎。”

犹三望。――《左传·僖公三十一年》。注:“分野之星,国中山川皆因郊祀,望而祭之。”

(6) 又如:望祀(古代遥祭山川地袛之礼);望拜(遥望拜祭);望表(古代祭祀山川时所立的木制标志)

(7) 希望,期望 [expect;hope]

日夜望将军至,岂敢反乎?――《史记·项羽本纪》

王如知此,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孟子·梁惠王上》

非汉所望。――《汉书·李广苏建传》

(8) 又如:望岁(盼望丰收);望祈(盼望);望幸(臣民、妃嫔希望皇帝临幸);望巴巴(望眼巴巴)

(9) 高处看 [look up]。如:望月(仰望天上的月亮);望羊(仰望远视的样子);望子(期望您。子,对人的尊称);望洋(仰望的样子);望慕(仰慕);望云(仰望白云);望视(仰视,远视)

(10) 察看 [inspect]。如:望色(看人的气色);望气者(一种依靠望天气而预测吉凶祸福的方士)

(11) 看望 [visit]

望其言是实。――清·林觉民《与妻书》

(12) 又如:探望;拜望;看望

(13) 通“方”。比较 [compare]

以人望人,则贤者可知己矣。――《礼记·表记》

(14) 怨恨,责怪 [grudge]

绛侯望袁盎。――《史记·袁盎晁错传》

时人望之。――《后汉书·贾彪传》

不意君望臣深也。――《史记·张耳陈馀传》

黯褊心,不能无少望。――《汉书·汲黯传》

(15) 又如:望沮(怨恨沮丧);望言(怨言)

(16) 接近 [approach]

望秋先陨。――宋·沈括《梦溪笔谈》

(17) 又如:望七(将至七十岁);望五(年龄近五十岁);望四(接近四十岁);望秋(临近秋天)

望 wàng

(1) 视野,视力所及 [sight]。如:望山(古弩上的瞄准器);望中(视野之中)

(2) 名望 [prestige]

德隆望尊。――明·宋濂《送东阳马生序》

(3) 又如:望轻(声望低微);德高望重;望姓(有声望的氏族);望重(名望大);望臣(有威望的大臣);望雅(声望清高)

(4) 希望;盼望 [hope]

以绝秦望。――《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

甚失孤望。――《资治通鉴》

(5) 望日,夏历每月十五,天文学上指月亮圆的那一天 [the 15th day of a lunar month]

三月之望。――明·张溥《五人墓碑记》

(6) 又如:望后(望日之后;向后);望夜(农历十五日之夜)

(7) 边际 [bound]

神覆宇宙而无望。――《吕氏春秋·下贤》

(8) 仪容 [looks]

季通弟季良风望闲雅。――《北史》

(9) 有名的人 [distinguished person]

吾子楚国之望也。――《左传·昭公十二年》

(10) 窗口 [window]

[画轮车]左右开四望。――《晋书》

(11) 酒店的招帘,即酒望 [flag]。如:望竿(悬挂酒招的旗竿)

(12) 唐代行政区划的等级之一 [prefecture]

文宗世,宰相韦处厚建议,复置两辅、六雄、十望、十紧州别驾。――《新唐书》

望 wàng

(1) [口]∶向,对着 [towards;to]

望朱砂庵而登。――《徐霞客游记·游黄山记》

(2) 又如:望前走

看 :kàn

(1) ㄎㄢˋ

(2) 使视线接触人或物:~见。~书。~齐。

(3) 观察,判断:~病。观~。~好(根据市场情况,估计某种商品好销)。~透(透彻深刻地了解或认识。亦称“看破”、“看穿”)。~风使舵。

(4) 访问,拜望:~望。~朋友。

(5) 照应,对待:~重(zh恘g )。~轻。~待。

(6) 想,以为:~法。

(7) 先试试以观察它的结果:做做~。

(8) 提防,小心:别跑,~摔着。

(9) 安排:~茶。~酒。~座。

(10) 郑码:MDL,U:770B,GBK:BFB4

(11) 笔画数:9,部首:目,笔顺编号:311325111

behold glom look look at looky see

瞅 顾 观 瞥 瞧 视 望

看 kān

(1) ㄎㄢˉ

(2) 守护,监视:~护。~押。~门。~青(看守正在结实还未成熟的庄稼)。

(3) 郑码:MDL,U:770B,GBK:BFB4

(4) 笔画数:9,部首:目,笔顺编号:311325111

看 kān 〈动〉

(1) 守护 [look after;take care of;tend]

原是一个老军看管。——《水浒全传》

(2) 又如:看坡(守护庄稼);看陵(看守皇帝陵墓);看养(守护,照料);看钱奴(守财奴);看鸡(孵鸡);看肚兜铜钱(仅有的几个钱);看坟的打抽丰(歇后语。吃鬼;向鬼索取财物。比喻极为刻薄,吝啬)

(3) 看押,监视以防逃跑 [keep under surveillance]。如:看住他,别让这小子跑了!

(4) 另见kàn

观 : 观 【guan】 look at; sight; view; watch;

(1) 观 guān

(2) 形声。从见,雚(guàn)声。本义:仔细看)

(3) 同本义[observe;watch]

观,谛视也。――《说文》

观,视也。――《广雅·释诂一》

观者如市。――《庄子·人间世》

观于大海。――《庄子·秋水》

曹共公闻其骈胁,欲观其裸;浴,薄而观之。――《左传·僖公二十三年》

仰则观象于天,俯则观法于地。――《易·系辞下》

吴王从台上观,见且斩爱姬,大骇。――《史记·孙子吴起列传》

以人民往观之者三二千人。――《史记·滑稽列传》

启窗而观,雕栏相望焉。――明·魏学洢《核舟记》

因得观所谓石钟山中者。――宋·苏轼《石钟山记》

(4) 又如:观觑(观看);观占(观瞻,观看);观玩(观看赏玩);观涛(观赏浪潮);观成(观看成果)

(5) 观察,审察 [observe]

由此观之,王之蔽甚矣。――《战国策·秦策》

吾观晋公子之从者,皆足以相国。――《左传·僖公二十三年》

故为之说,以俟夫观人风者得焉。――唐·柳宗元《捕蛇者说》

(6) 又如:参观(实地观察);综观(综合观察);坐井观天;观过知仁(观察一个人所犯错误的性质,就可了解他的为人);观时(察看时机)

(7) 示范;显示 [display;show]

诸侯之师观兵于郑东门。――《左传·哀公十一年》

嘉量既成,以观四国。――《周礼·冬官》

飨赐单于,观以珍宝。――《汉书·宣帝纪》

(8) 又如:观治(显示治绩);观民(显示于民);观世(向世人显示);观示(示范)

(9) 游览 [go sightseeing;visit]。如:观游(观赏游览);观池(供游观的池沼);观山玩水(游山玩水)

(10) 玩赏;观赏 [play]

公将如棠观鱼。――《左传·隐公元年》

予观夫巴陵胜状,在洞庭一湖。――宋·范仲淹《岳阳楼记》

(11) 又如:观风(亦作“关风”。观赏风光;望风);观乐(观赏玩乐;欣赏音乐);观玩(观赏玩味)

(12) 佛家语 [study]。如:观心(佛家语。指内观自己的心性);观法(佛家语。指探究真理于一心);观照(佛家语。用智慧来照明真理)

(13) 通“劝” [advise]。如:观王(劝说帝王)

(14) 阅读 [read]

余因得遍观群书。――明·宋濂《送东阳马生序》

姑俟异目观。――清·袁枚《黄生借书说》

观 (1) 观 guān

(2) 容饰,外观 [appearance;looks]。如:观美(外观美好)

(3) 景象,情景 [sight;view]

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宋·范仲淹《岳阳楼记》

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宋·王安石《游褒禅山记》

(4) 又如:奇观(雄伟美丽而又罕见的景象或出奇少见的事情);旧观(原来的样子);改观(改变原来的样子);壮观(壮丽的景象);大观(气势宏大的景象)

(5) 对事物的认识,看法 [concept;outlook]。如:世界观;人生观;乐观;悲观;观化听风(希望看到良好的政治教化)

见 : jiàn〔动〕

(1) 会意。甲骨文字形,上面是“目”,下面是“人”。在人的头上加只眼睛,就是为了突出眼睛的作用。本义:看见,看到)

(2) 同本义 [see;catch sight of]

见,视也。——《说文》

未见君子。——《诗·周南·汝坟》

利见大人。——《易·乾》

视而不见,听而不闻。——《礼记·大学》

见而不见,闻而不闻。——《韩非子·主道》

昨夜见军帖,可汗大点兵。——《乐府诗集·木兰诗》

见两小儿辩斗。——《列子·汤问》

虎见之。——唐·柳宗元《三戒》

歧王宅里寻常见。——唐·杜甫《江南逢李龟年》

(3) 又如:见雌雄(看到结果);见人(见证人);见喜(出痘疹的忌讳说法);见不过(看不惯;见不得);见头知尾(比喻聪明透顶)

(4) 进见;会见 [meet;call on]

往见楚王。——晋·干宝《搜神记》

见蔡桓公。——《韩非子·喻老》

扁鹊复见。

正见清河。——《世说新语·自新》

(5) 又如:见驾(参见皇帝);见面挂脚(古时风俗新娘拜见公婆和诸姑姊妹时,所奉上作为见面礼的刺绣鞋面);见礼(朝见之礼)

(6) 遇到;碰见 [come into contact with;be exposed to]

宋华父督见孔父之妻于路。——《左传·桓公元年》

(7) 又如:这种药怕见光;见齿(露齿而笑);见顾(光顾);见难(遇到危难);见礼(受到礼遇)

(8) 指死——主要用于口语中 [kick]。如:见阎王

(9) 听到 [listen]

君不见高阳酒徒起草中,东揖山东隆准公。——李白《梁甫吟》

(10)又如:见说(听说);见话(听说,听讲)

(11)观察;知道;了解 [observe;know]

道在不可见。——《韩非子·主道》

本无辞辇意,岂见入空官。——李贺《感讽》

(12)又如:见几(明察事物细微的倾向);见知(知道);见便(识相;知趣)

(13)比试;较量 [match]。如:见高低;见阵(交战,对阵);见仗(交战)

[编辑本段]词性变化

jiàn 〔名〕

(1) 看法,见解 [opinion]

敢陈愚见。——《晋书·王浑传》

(2) 又如:依我之见;政见;我见;各抒己见;各执己见;固执己见;主见

(3) 见识 [view]。如:浅见;偏见;见趣(见识情趣);见短(见识短浅)

jiàn 〔助〕

(1) 表示被动,相当于“被” [be+过去分词]

不见保。——《孟子·梁惠王上》

见犯乃死。——《汉书·李广苏建传》

诚恐见欺。——《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

悲独见病。——唐·柳宗元《柳河东集》

(2) 又如:见笑于人;见笑于人;见重于当时;见执(被捉拿);见罔(被诬陷枉屈);见害(被害);见款(承蒙款待)

(3) 用在动词前面表示对我怎么样

见辱问于长者。——唐·李朝威《柳毅传》

(4) 又如:见告;见示;见教

(5) 用在动词后表示结果。如:碰见;闻见;听见

jiàn 〔形〕

(1) 现有的 [available]。如:见力(现有的兵力);见子(现有的儿子);见兵(现有的士兵);见卒(现有的士卒)

(2) 明显的 [visible]。如:见证;见人(证人)

(3) [方]∶每 [every]

贤弟若如此,见常也显你的好处。——《水浒传》

(4) 又如:见常(平常);见年(每年);见天见地(每天);见天见晚(每日每夜)

(5) 另见xiàn

xiàn

(1) ㄒㄧㄢˋ

(2) 古同“现”,出现,显露。

(3) 古同“现”,现存。

(4) 郑码:LR,U:89C1,GBK:BCFB

(5) 笔画数:4,部首:见,笔顺编号:2535

睹 :睹 dǔ

(1)看见:耳闻目睹|有目共睹|先睹为快。

(2)睹 形声。从目,者声。本义:见,看见)

睹,见也。――《说文》

圣人作而万物睹。――《易·文言传》

今我睹子之难穷也。――《庄子·秋水》

令人目不忍睹。――清·薛福成《观巴黎油画记》

又如:有目共睹;睹睐(看见;发现);睹闻(亲见亲闻);睹始知终(看见事物的开始阶段,就预见到它的最终结果);睹记(见闻与记忆)

(3) 察看

赵简子将袭卫,使史默往睹之。――《吕氏春秋·召类》

又如:耳闻目睹;秋毫必睹

(4) 明白;懂得

不务深迂而难睹。――《论衡》

(5)睹 dǔ看见:耳闻目~。

视力不好古汉语怎么说

视茫茫...

韩愈的《祭十二郎文》里好像是这么说的

刚才在网上看到关于古汉语发音的视频,有分什么上古汉语,中古汉语。。 祖先的发音太神奇了。。

上古指秦汉及以前,中古指唐宋,近代音指元明清。

语音这东西其实并不神奇,一些古代的语音保留在方言中,比如粤语的语音接近于中古音。一个明显的特点是许多在普通话中读“f”的音,在粤语中读成了“b”或“p”。如“甫”,粤语读如“pu”,“番禺”读成“panyu”。又如南方许多方言没有zh、ch、sh,因为汉语原来就没有这些音,是受北方少数民族语言影响而产生的。

怎样学习古汉语的视频

个人感觉,看看古文和古汉语词典很有用

百度视频上那些古汉语发音是怎样被复原的?为什么上古汉语听起来像俄语?

百度视频上那些古汉语发音是根据中古汉语发音,及地方方言中的古语残音,以及诗经的音韵逆推而得出的。故上古汉语发音比较有争议,但中古汉语发音是确定的。

发音确实挺像俄语的

现在有一些上古时期古汉语发音的视频 请问这是真的吗?

不能确定真假 我可以给你确定一个真的 唐调

唐文治先生的“唐调”

,虽用太仓文读语音,但吟诵之法是来自古文一派的正宗传承。

所以“唐调”并不以唐文治先生为首创,而只是在他这里最为发扬光大。

这位先生是我高中的历任校长之一 我高中里有位特级语文教师就曾经给他的学生表演过

可惜他就要退休了

你可以听听看

为什么说粤语是古汉语的活化石?中立一点,不要带地域歧视

“粤方言”,是汉语七大方言中语言现象较为复杂、保留古音特点和古词语较多、内部分歧较小的一个方言。

据邢公畹等先生考证,早在尧、舜时期,黄河流域就发生了一场以中原为中心、在空间上向周围、在时间上向后世扩展的“夏语化”运动;到西周时期,进而形成以夏语原生地——秦晋的方言为标准音的“雅言”(见《汉藏语系研究和中国考古学》),粤语保存着某些古代岭南“百越”语言的因素,但它的主要来源,则是古代中原一带的“雅言”。

窥在古汉语中视什么意思:等您坐沙发呢!

发表评论

表情
还能输入210个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