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唯美句子 > 形容战略谋划的名言有哪些

形容战略谋划的名言有哪些

形容战略谋划的名言有哪些?

1、每一时代和每一种条件都沉迷于某种心爱的谬误,每一个人都因某些他们明知不大可能实行的计划而自娱,正因其不大可能实行,他们可以决心实行而又不必冒引起检验这些计划的风险。——塞·约翰逊

2、至诚可以前知,预测未来才能做好计划。——曾仕强

3、用百折不回的毅力,有计划地克服所有的困难。——毛泽东

4、已经完成的小事,胜于计划中的大事。——雷特

5、像产品或服务一样,计划如果被管理者作为进行战略决策的工具,那么它本身也必须被加以管理和塑造。  ——  罗伯特·伦兹

6、计划的制定比计划本身更为重要。  ——  戴尔·麦康吉

7、子曰:“人无近忧,必有远虑。”——《论语·卫灵公》

8、经常地、自觉保持平衡,实际上就是计划性。——列宁

9、人类要控制自己,做到有计划地增长。——毛泽东

10、计划的目的,在肯定今后几年,如何安人?——曾仕强

11、管理就是预测和计划、组织、指挥、协调以及控制。——亨利·法约尔

12、管理的控制工作是务使实践活动符合于计划。——戈茨

13、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礼记·中庸》

14、订目标,做计划,大量的行动。——陈安之

15、凡谋之道,周密为宝。——《六韬》

形容战略谋划的名言

名人名言

关于谋划的名人名言 语录

计熟事定.举必有功。 ——唐代文学家 刘禹锡 《为淮南杜相公论西戎表》

唐·刘禹锡《为淮南杜相公论西戎表》。计熟:计划成熟。举:发动战争。这两句大意是:计划成熟,诸事安排稳妥,然后采取军事行动,一定能获得成功。这二句也是讲有备才能获胜。这个有备包括周密的谋划和诸事的安排。常言道:“凡谋之道,周密为宝”(见《六韬·三疑》),稍有不慎,可能会全军覆没,因而战前必须多思多虑,谋划周密。战争又是实力的对抗,必须安排好后方,处理好各种关系,有充足的物质储备,才能一举获胜。

谋无主则困,事无备则废。 ——庄周,战国哲学家 庄子 谋划名言

战国·庄周谋划事情如果没有主见就会陷入困境中。事情假如没有做过准备就做不成。不管做什么事都要有自己的主见和事先的准备,否则必会一事无成。

谋先事则昌,事先谋则亡。 ——西汉经学家,文学家 刘向 《说苑·说丛》

汉·刘向《说苑·说丛》。谋;谋划。先,先于。这两句大意是:先谋划好了再去行动,事业就繁荣昌盛;先有行动然后再击进行谋划,事业就会失败。作任何事情,事先没有周密的计划,科学的预算.审慎的谋珞就盲目行动,或待行动之后再击谋划,结果没有不失败的,就像先施工再设计图纸,先打仗再制定作战计划,先动手术再拟订手术方案一样。~的古训,对工作马虎,心中无数,脚踩西瓜皮滑到哪里算哪里的人来说,无疑是当头棒喝。

先谋后事者昌.先事后谋着亡。 ——唐代文人 马总 《意林》

唐·马总《意林》引《太公金匮》。先谋:先作打算。事:做事。这两句太意是:先谋划后办事的昌隆。先办事后谋划的败亡。做事须有谋划,有准备,来雨绸缪才易获得成功;如事先没有打算,心中无数就盲目办事,一遇困难猝然不知所措,就易于失败。这两句话是普通常识,也是至理名言,唐人陆予昂说“先谋后事者逸,先事后图者失”;来人辛弃疾说“事未至而预图,刚处之常有余;事既至而后计,则应之常不足”,说的都是一个道理。

我是要求速度的,尽快实施,我不会说花三个月来谋划,把这个规划书标点符号都改清楚了,然后再去做这件事情,我不会。我是边实施边做边修正。只要有三分把握的事,我就敢去做。 —— 黄光裕

当你打算和一个人共同生活、白头偕老的时候,用五、六年的时间来做巨大而又必需的考察大概不算长……我希望卡尔跟我在一起是幸福的,正像我自己希望跟他在一起是幸福的一样。然而要做到这一点,我不仅应该成为一个贤妻良母,而且也应该成为他的同志,他的谋划人,不仅要相信而且要相敬。因为其中包括我的全部精神生活。不然的话,婚姻只不过是庸俗的契约,生锈的锁链,互相的折磨。 —— 燕妮 谋划的名言

求关于计划(规划)的重要性的一些名言警句、诗词、谚语、歌词

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

不打无准备之仗,方能立于不败之地。

不为明天做准备的人永远不会有未来。

哈佛校训:机会永远都是留给有准备的人。

世界会向那些有目标和远见的人让路(冯两努——香港著名推销商)

谁配得到上帝的奖励?毫无疑问,只有那些准备好了的人。--陈福民(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研究员)

像100年不打仗那样进行建设,像明天就打仗那样进行准备。--弗思远(著名军事专家、中国国防大学教授)

机遇从不光顾没有准备的头脑 ,弱者坐待良机,强者制造时机。——居里夫人

如果有什么需要明天做的事,最好现在就开始。 ——富兰克林

想得好是聪明,计划得好更聪明,做得好是最聪明又是最好。——拿破仑我也在找,现在找到的这些,希望有你能用的。

职业生涯规划书范文

作为当代大学生,应该为自己做一份完美职业生涯规划,将自己的未来好好的计划一下。那么要怎么规划个人的职业生涯规划书呢?下面就为你提供了一篇大学生个人职业生涯规划书论文,仅作参考。

一、我的生涯梦景

(一)、这一生要完成的六件大事

1、努力学好专业知识,成为优秀大学毕业生。

①梦想依据:经过三年的大学学习,掌握专业知识,并具有较强的管理学、经济学、营销学及物流管理的基本理论、知识和技能,能够适应社会和经济发展的需要。

②重大举措:获得各项大学生应具备的等级证书以及学士学位。

③完成期限:大学三年中。

2、在社会实践中进一步深造,做一名有益于社会的管理复合型人才。

①梦想依据:我个人认为,在掌握了本专业相关的知识技能后,最重要的是与实践相结合,而不是盲目地继续攻读研究生。社会需要的是能为之服务的人才,在良好的社会实践中深造,对个人和社会都是有益的。

②重大举措:根据物流管理这一专业的针对性,在企、事业单位,从事物流的管理、开发和利用,并与此同时进行考研工作。

③完成期限:毕业后的三年中。

3、在拥有高学历的同时,充分发挥本专业优势,成为同行中佼佼者。

①梦想依据:在不断地努力和探索中,在理论与社会实践良好地相结合,要求个人能尽可能的发挥个人潜力。因为这一时期,是人生美丽前景的关键打造时期。只有付出加倍的辛勤努力,才能在同行中脱颖而出,才能更加有实力、有信心。

②重大举措:在熟悉与物流管理有关的方针、政策及法规的同时,了解本学科理论前沿与发展动态,根据市场调查结果,给自己做一个全方位的定位,以确定自己专业的价值所在。

③完成期限:二年左右。

4、做到与国际接轨,与世界前沿的物流管理理论相融合,以掌握专业技能知识。

①梦想依据:在中国加入WTO之后,充分与国际进行交流与合作,并且在未来的几年中,这种合作会更加普遍与合理。而物流管理这一新兴产业的产生早在荚国、日本等发达国家普及。在掌握管理信息系统、组织行为学、管理心理学、劳动经济学的同时,还要掌握公共关系学、企业战略管理、薪酬管理、行政管理、营销学、广告学、人事行政学、会计学等。从而也更有利于进行中外物流的比较,有利于进行物流评测及理论研究。

②重大举措:利用优越的已有条件,进一步学习研究。

③完成期限:四年左右。

5、在多年的实践和经验累积中,以一名专业的物流管理师的身份为社会尽自己绵薄之力,为自己迎来美好的未来。

①梦想的依据:在具有较强的语言与文字表达、人际沟通、组织协调能力的高素质的情况下,以自己的实力拼打出美好的就业前景,并且为社会做贡献,也要用自己的实力为家人无论是物质还是精神上都获得满意。

②重大举措:用自己专业知识技能服务于社会,成为其需要且不可或缺的人才。

③完成期限:3年~4年。

6、光荣地加入中国共产党

①梦想依据:在学习和生活工作中,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不惜牺牲个人的一切,为实现共产主义而奋斗终身。以自己的实际行动向这一先进集体靠拢,并且接受各种考验。

②重大举措:严格按照党章要求自己,在思想上得到净化,积极主动为人民服务,向组织汇报各阶段思想状况,努力认真学习党的有关知识,成为入党积极分子。

③完成期限:2年~3年。

(二)、我的目标生涯

短程规划(4年~6年)--各项应有等级考核成功,拥有相当学位。

中程规划(4年~8年)--在不断努力和探索中打造美好工作前景。

远程规划(10年~15年)--积累了相当的实践经验后创造更美好的事业。

具体情况如下:

在人生的舞台上,我将会扮演多种角色,而就我个人职业生涯而言,具体体现在三个不同进程的规划中,也有三个不同的角色。首先,在短程规划中,我扮演的是一名“问路者”的角色。因为在没有投身社会实践之前,最重要的莫过于专业的理论知识,因此学好物流管理这一专业技能知识,打好扎实的学科基础,为将来的社会实践做充分的理论准备,而这一阶段恰恰是一个汲取知识的阶段,可塑性是很强的。可以称之为“问路阶段”,只有问清了前进的方向和目的,才能做进一步的思考与行动。

第二,在中程规划中,我要扮演的角色是“行路人”的角色。“千里之行,始于足下。”只有在掌握了娴熟的理论技术的前提下,才能使之与实践相结合,完美地配合人生生活、学习、工作的进程。在实际工作中累积工作经验,更好地发挥专业技能特长,在不断努力和探索中打造美好的前程。与此同时,不断更新观念,与前沿的专业管理理论相结合,并对自身的专业素养也是一个非常好的磨练与发展时期。

最后,在远程规划中,我要扮演的角色是“指路人”。因为在积累了相当的实战经验后,更有实力打拚并且更加具备良好的专业及心理素质,不但能在实际工作中指导他人更好地完成“行路”这一阶段,更能在这一过程中充实自我、完善自我。这样才能成为同行中的佼佼者,成为表率,以至于更好地服务于大众。

而在所有的这三个角色中,最重要的莫过于“行路人”这一阶段。因为我是一个看重过程的人,不论结果如何,在进程中汲取的才是最重要的升华部分。所以,我一直相信加缪的那句名言——“Youcannotcreateexperience.Youmustundergoit.”的确是这样,我们不能创造经验,必须经历化验它。而这一过程,正是努力打拚,获得新知和经验的过程。所以说,过程是最美丽的阶段。

我自认是一个独立的人。无论是在哪个方面,我都没有过多的依赖性。而我也是一个理性与感性平分的人,这就决定了我看事物独特的客观与主观相结合的视角。而在语言与文字表达、人际沟通、组织协调能力方面我自问我是有这个能力的。因此我有足够的信心和勇气去面对每个阶段的各种问题。而我制定的这三个方面的规划都是合理的,有依据基础的,无论是从我个人的个性、兴趣还是情感、能力出发,我都有相信自己可能成功的信心。

然而梦想是美丽的,现实却是残酷的。在实施过程中,不可能一帆风顺,出现问题和挫折是难免的事。出现问题,首先自然是不能盲目处理,更不能无视它的存在。要从自身上找原因,进行反复地推敲,找到受挫的主客观因素,并找到相应的弥补方法。最重要的是,无论发生什么情况,都不能轻言放弃,否则就会功亏一匮。就像那句至理名言一样——Ourgreatestgloryconsistsnotinneverfalling,butinrisingeverytimewefall.”所以说,其实每个都有拥有人生最大的荣誉的权力,那就是在哪里摔倒就在哪里爬起来!

二、生活就要战斗(Toliveistodobattle.)

在知识经济日渐完善的今天,在日新月异的现代化建设中的中国,没有十分的战斗力和坚韧的意志是不行的。生活,每天都会面临这样或那样的考验,只有不断探索,汲取精华,只有时刻准备着为之奋斗的决心,才能使生活更加完满和丰富,才无悔于青春的使命。“开始的开始,是我们唱歌;最后的最后,是我们在走……”这是怎样的一种心境啊!为了青春无悔,为了无悔于青春。也许我们只是在不停地后悔,可是我们仍要不停地为来来努力。Toliveistodobattle就是这样一根紧绷的弦,时刻提醒自己,生活就要战斗,要在战斗中生活,并且好好的生活下去,战斗下去!

新疆的发展和祖国的关系

新中国成立以来,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规定,中央政府把帮助边疆少数民族地区发展政治经济和文化、走中国各民族共同富裕之路作为一项基本国策。

加大在新疆的固定资产投资。中央政府制定实施的十个“五年计划”中,始终把新疆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农业基础发展项目、现代工业体系建设项目等列为国家重点项目,出台一系列优惠和特殊的政策,保障计划的顺利实施。新中国成立五十多年来,在国家的大力支持下,新疆进行了大规模的投资建设,1950年至2001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累计完成5015.15亿元,其中中央投资2662.23亿元,占同期全社会投资的53.1%;累计建成投产项目9万多个,其中包括178个大中型项目和一大批对新疆经济发展有重大影响的项目,为支持新疆经济的持续增长奠定了扎实的基础。

给新疆以巨大财力支持。据初步统计,从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成立的1955年到2000年,中央政府给新疆的财政补助累计达877.41亿元。特别是1996年以来,随着中央政府财力的增强和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实施,中央政府给新疆的一般性财政补助逐年增长:1996年为59.07亿元,1997年为68.38亿元,1998年为80.12亿元,1999年为94.00亿元,2000年为119.02亿元,2001年为183.82亿元。中央政府还通过各种专项财政转移支付、民族优惠政策财政转移支付,加大资金的投入和支持。

支持自治区政府积极利用国际金融组织和外国政府贷款。到2001年底,在中央政府的支持和安排下,自治区已完成和正在执行的世界银行贷款项目22个,总投资额179895万美元,按现行汇率折合人民币1493128万元,三个中外合资企业获准使用亚洲开发银行贷款552.4万美元;利用加拿大等几个国家和政府金融组织的贷款41067万美元,已生效执行和完成的项目68个。充分利用国际组织和外国政府的贷款,对促进新疆经济发展发挥了积极、重要的作用。

通过石油天然气开发造福新疆。新疆拥有丰富的石油、天然气资源。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央政府为促进新疆经济的发展,坚持对新疆油气大勘探、大开发和大投入的方针,以造福于新疆各族人民。为实现把新疆建成全国最大的石油化学工业基地的战略构想,在国内外油气价格下跌,而新疆油气勘探开发成本较高的情况下,中央政府逐年加大了新疆石油天然气勘探开发的投资力度,1995年为181.96亿元,2000年为292.23亿元。已经开工建设的以新疆为主要气源的“西气东输”工程,计划投资额达1200多亿元。

石油、天然气及石化工业的快速发展,不仅满足了新疆经济发展对能源和石化产品的需求,而且有力地带动了机械、交通运输、通信、建筑、电力、水利、农业、食品和纺织、化工、塑料、橡胶、医药等产业的发展,刺激了服务行业的增长,对新疆区域经济结构的形成和升级产生了重大影响;极大地促进了就业人口的增加,仅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从1994年以来,随塔里木油田开发,每年新增职工人数超过18%;大大推动了城市化进程,克拉玛依、独山子、阜东、泽普等一批石油新城在戈壁荒滩建起,乌鲁木齐、库尔勒、阜康、轮台等城市现代化建设加快;有效支援了当地经济发展,新疆克拉玛依、吐哈、塔里木等各大油田和泽普、独山子、乌鲁木齐、克拉玛依等各大石化企业,都充分发挥人才、资金、技术优势,扶持地方企业,投资搞建设,贯穿塔克拉玛干大沙漠南北的沙漠石油公路,就是由塔里木油田投资7.85亿元建设的。新疆石油、天然气及石化工业的发展也为新疆财政增加了大量收入,仅“西气东输”项目,每年可为新疆增加10多亿元的财政收入,为促进新疆各项事业的发展作出了极大的贡献。

制定优惠政策,促进新疆发展。新中国成立以来,尤其是实行改革开放政策以来,中央政府在经济发展及各项政策上给予新疆以倾斜。颁布实施沿边开放战略的有关法规,赋予新疆等西部地区扩大对外开放八条优惠政策;提出搞好新疆的粮棉生产基地建设,建设“三北”(东北、华北和西北)防护林以及防沙治沙工程;执行扶持贫困地区经济发展的各项优惠政策;建设边境公路,完善配套边境口岸公路设施;加快塔里木河生态和水资源综合治理,优先在新疆安排资源开发和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实行规范的中央财政转移支付制度,逐步增加财政支持,提高国家政策性贷款、国际金融组织贷款和外国政府贷款的比重。2001年,中央政府在《关于西部大开发若干政策措施实施意见的通知》中,规定和提出了十八个方面的68条具体优惠政策。自治区政府依据国家这些规定,制定颁布了《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关于西部大开发税收优惠政策有关问题的实施意见》,出台十条吸引国内外企业及农牧民参与新疆社会基础设施、生态环境保护工程、优势和特色产业、高科技产业等领域投资经营的具体税收优惠政策。

为新疆输送和培养优秀专业技术人才。新中国成立以来,针对新疆较为偏远落后、缺乏高素质人才的困难,国家通过分配、调动和鼓励内地80多万知识分子和专业技术人员到新疆工作,为工业、农业、教育、文化、科学研究、医疗卫生等行业输送了大批大学毕业生、科学技术人员及高学历的专门人才。这些专门人才为新疆的现代化建设事业作出了杰出的贡献。

从1989年起,中央政府组织内地80多所高校支援新疆,共招收新疆少数民族大学本专科学生1万人,定向培养研究生640人,培训教师和少数民族教育行政管理干部860多人,培训少数民族经济和企业管理干部1400人,派出一定数量的少数民族访问学者出国进修。从2000年起,北京、上海、天津、南京、杭州、广州、深圳、大连、青岛、宁波、苏州、无锡等12个发达城市在所属的省级重点高中举办了新疆高中班,每年招收1540名新疆民族学生,政府向这些在校学生提供财政补贴。

全国其他省区市大力支持新疆。几十年来,各省区市向新疆提供了大量的技术和人才支援。在新疆工业企业发展落后的情况下,中央政府把东南沿海较发达地区的一些企业、工厂全部搬迁至新疆,从内地调进工程技术人员充实到新疆初建的骨干企业中去,并选送一大批少数民族工人到内地先进企业进修实习,在很短的时间内在新疆培养起一支工程技术骨干队伍。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确立,新疆与内地各兄弟省区市的经济技术合作与交流,人才的互相流动日益兴起和扩大,以市场为导向,以资本为纽带,以“物流”、“人才流”为特征,以优势互补为原则的新的支援新疆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形式已迅速发展起来;尤其是近年来,根据中央政府的要求,北京、上海、广东、山东、浙江等20多个较发达的省市对口支援新疆的各地州市,取得了明显成效。

结束语

在中央政府的领导和支持下,经过新疆各族人民五十多年的艰苦奋斗,新疆经济社会等各方面的发展取得了历史性的辉煌成就。但是由于新疆地处中国西北边陲,自然条件较差,经济基础薄弱,教育、文化、卫生等各项社会事业的发展还面临不少困难,提高各族人民生活水平的任务还十分艰巨。加快新疆的发展是新疆各族人民的共同愿望,也是中央政府的战略规划。

春秋中文社区[bbs.cqzg.cn]

1999年,中央政府作出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的重大决策,为新疆的发展提供了一次难得的历史机遇。根据国家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的总体部署,自治区制定了第十个五年计划和到2010年的发展规划。根据这一计划,到2005年,全区按2000年价格计算的国内生产总值达到2100亿元,年均增长9%,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达到万元以上;完成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4200亿元左右;全区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增长7%左右,农民人均纯收入年均增加150元左右;全区城镇居民人均住宅建筑面积达到23平方米,农村居民居住环境、住房质量、卫生条件有较大提高。到2010年,实现国内生产总值比2000年再翻一番以上,人民的生活更加宽裕。

新疆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前景是美好的。新疆各族人民在中央政府和各兄弟省区市的支持下,通过艰苦努力,一定会把新疆建设得更加美丽富饶。

中国核武器研究史

中国发展核武器是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迫不得已作出的决定。上个世纪50年代初,刚刚成立的新中国仍然受到战争的威胁,包括核武器的威胁。严酷的现实使中国最高决策者意识到,中国要生存、要发展,也必须拥有自己的核武器,铸造自己的利剑和盾牌。1955年1月,中国政府决定创建中国自己的核工业、研制核武器,在国家制定的《1956—1967年科学技术远景发展规划纲要》(简称十二年科学规划)中,确定了12项发展重点,原子能技术被列为首位;1958年,负责核武器研制的二机部九局(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的前身)在北京成立,拉开了核武器研制的序幕。经过40多年的努力,今天,我国已拥有了一支精干有效的自卫核威慑力量。

原子弹教学模型复算了九次

中国核武器起步之时,没有更多的技术基础,只有1954年—1955年先后建成的一些加速器和反应堆。

那时,无论是从各方面调来的科技专家,还是刚从学校毕业的青年人,都没有搞过原子弹,对如何处理科研任务和学科建设的关系也众说纷纭。九局及时作出决议,提出“以任务为纲,任务带学科”、“边干边学,出成果出人才”的方针。以朱光亚、邓稼先为首的技术业务领导,很快把任务总体进行分解,按大的学科安排了主攻方向。

以理论设计为例,环绕原子弹的物理过程,分解出炸药爆轰、内爆物理、中子输运、状态方程、计算方法等几个方面,分头组织人力攻坚。同时在广泛调研的基础上,努力掌握相关学科发展前沿,结合当时的实际,鼓励创造性地解决问题。对遇到的问题,不仅要求知其然,而且要尽量知其所以然。

1960年7月,苏联专家全部撤走,带走了图纸和资料。中国研究人员仅有的资料只是苏联专家向宋任穷等几位部局领导讲解原定提供给我国的原子弹教学模型时记录下来的一些数据。而对于从未接触过原子弹研究的中国研究者来说,这无异是本“天书”。

中国科学家复算原子弹教学模型时使用的手摇式计算器

为了熟悉和掌握设计技术,邓稼先带领一批刚毕业的大学生,对“天书”进行了复算,我也有幸参与其中(编者:本文作者当时担任理论部状态方程组组长)。那时使用的计算器起初是手摇的,稍后才是电动的,但计算器的数量不多,速度也很慢,所以计算只能采用机器不停、人员三班倒的做法。每一班8个小时摇机器,8个小时把计算结果画在图上。复算过程开始比较顺利,但算到某一关键位置时,发生了计算结果与苏联专家介绍不符的情况。由于计算方法、公式、参数都是我们自己摸索确定的,这让我们不得不反复考虑所进行的计算到底对不对,是不是哪里出现了疏漏?

参与指导研究的物理学家、力学家、数学家都从各自熟悉的专业角度对结果进行审议,提出不同的分析意见和疑问;直接从事计算的年轻技术人员则尽量详细地解释自己计算结果的正确性和合理性。辩论往往很激烈,甚至争得面红耳赤,有时还要持续好几天。在提出一些改进条件之后,又开始新一轮计算。这样的计算反复进行了九次,结果都差不多。最后,年青的理论物理学家周光召用热力学的“最大功原理”判定苏联专家给的数据有误,才使复算工作得以继续下去。

虽然这个事件多花了我们半年多的时间,但反复计算的过程,也使我们比较深入地认识了原子弹的内爆过程,扫清了设计原子弹的障碍,熟练掌握了特征线计算方法。

经过两年多的努力,中国自行设计的原子弹理论方案终于成形了,理论设计部门的学科建设也有了很大进展。1964年10月,我国自主研制的第一枚原子弹爆炸成功。两年零两个月后,氢弹原理性试验爆炸成功。又过了半年,我国第一颗氢弹爆炸成功。

中国发展核武器是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迫不得已作出的决定。上个世纪50年代初,刚刚成立的新中国仍然受到战争的威胁,包括核武器的威胁。严酷的现实使中国最高决策者意识到,中国要生存、要发展,也必须拥有自己的核武器,铸造自己的利剑和盾牌。1955年1月,中国政府决定创建中国自己的核工业、研制核武器,在国家制定的《1956—1967年科学技术远景发展规划纲要》(简称十二年科学规划)中,确定了12项发展重点,原子能技术被列为首位;1958年,负责核武器研制的二机部九局(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的前身)在北京成立,拉开了核武器研制的序幕。经过40多年的努力,今天,我国已拥有了一支精干有效的自卫核威慑力量。

两年零八个月:从原子弹到氢弹

从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到第一颗氢弹成功,美国用了七年零五个月,前苏联用时四年,英国是五年零六个月,法国则用了八年零六个月,而中国只用了短短两年零八个月。

我国氢弹研制的迅速突破,得益于技术上的未雨绸缪。在原子弹成功前一两年,钱三强等核工业部领导就觉得氢弹的探索应该及早安排。为此在原子能研究所成立了一个专门小组,后来扩大到四十余人的研究室,负责开展氢弹的基础工作和技术准备。1963年底,原子弹的方案刚刚完成,这个队伍立即整体转移到核武器研究所,在统一的指挥下,迅速展开规模更大的氢弹攻坚战。

突破氢弹原理的J501大型电子计算机

为了掌握氢弹的内在物理规律,当时还是青年的黄祖洽、于敏和周光召同志在老科学家彭桓武先生的指导下,各领一支队伍,分路探索。他们运用“矛盾论”的辩证唯物主义思想,从分析内因入手,即先初步掌握点燃热核反应并使材料充分燃烧的温度、密度条件和相关规律;再研究外因,即如何利用原子弹产生的能量提供实现热核爆炸所需的外部条件。在较短时间内,就明确了技术攻关的重点,为迅速掌握氢弹的基本原理奠定了基础。

我国氢弹技术突破的过程,同样也是发扬学术民主、激励群体智慧和创新精神的生动典范。为了在更大范围内开展讨论,举行了多次学术讨论会,专家们经常结合典型的计算结果,给大家作详尽的分析报告,报告厅里常常挤得水泄不通。有时就在大食堂里讨论,听众有的坐在地上,有的站在桌子上,谁有好的意见都可以提出来。如果谁也说服不了谁,就通过计算检验。那时候确实很难一下子判断某一个设想行还是不行,因为没人知道什么是对的,实际上大家都在摸索逼近氢弹的道路。当通过计算分析最终发觉某一个设想确实走不通时,那就干脆放弃,另辟蹊径。人们不断地提出设想,又不断地否定和更新,不断地逼近氢弹的目标。

终于,在这场群体攻坚战中, 于敏同志率领的几十个人的小分队,在上海率先牵到了氢弹的“牛鼻子”,并很快形成了一套基本完整的物理方案。经过理论部的反复讨论验算,方案更趋完善,又在各方面(设计、实验、材料、生产、测试设备、试验场地)的通力合作下,以最快速度完成了氢弹的核试验。有人推崇于敏为中国的“氢弹之父”,于敏总是谦虚地说,这是发扬学术民主、集思广益的成果。彭桓武先生用一副对联对此作了精辟的总结:“集体集体集集体,日新日新日日新。”

形容战略谋划的名言有哪些:等您坐沙发呢!

发表评论

表情
还能输入210个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