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唯美句子 > 菩萨蛮温庭筠翻译50分

菩萨蛮温庭筠翻译50分

菩萨蛮 温庭筠 翻译 50分

原 文

小山重叠金明灭,鬓云欲度香腮雪。懒起画蛾眉,弄妆梳洗迟。

照花前后镜,花面交相映。新帖绣罗襦,双双金鹧鸪。

译 文

小山重重叠叠,晨曦闪闪或明或灭,鬓边发丝飘过洁白的香腮似雪。懒得起来画一画蛾眉,整一整衣裳,梳洗打扮,慢吞吞意迟迟。

照一照新插的花朵对前镜又地后镜,红花与容颜交相辉映,刚穿上的绫罗裙襦,绣着一双双的金鹧鸪。

温庭筠的菩萨蛮解析

这首词描写的是一个独处闺中的妇女,从起床而梳妆以至穿衣一系列的动态,从中体现出她的处境及孤独苦闷的心情。开头两句是写她退了色、走了样的眉晕、额黄和乱发,是隔夜残妆。三四两句写刚起床时“弄妆”,用一“懒”字、一“迟”字由外表进入人物内心的描写。下阕开头两句写妆成之后的明艳,极写其人之美。最后两句写穿衣时忽然看见衣服上有新贴的“双双金鹧鸪”,到此,全词戛然而止。

首二句为主人公初起床的情态。这二句以特写的手法,突出主人公的形象,次句为主体,首句为衬景。“小山”为床榻围屏上的画景,“金”为涂在屏山上的颜色。“明灭”为日光透过窗纱照射屏山阴阳显晦之状。或以为画上金碧山色有所脱落,或明或灭,以见久别后闺中萧索之象。此二说均可通,后者意蕴较深,而前者景象鲜明。“鬓云”为鬓边下垂的黑发,女子鬓发卷曲轻扬,状如云朵,故常以云形容之。“欲度”从云常流动设想,描绘也鬓发轻扬之状。“香腮雪”形容主人公衬映鬓发的脸颊之腻白。整句凸出一副娇慵的女性面貌,因“鬓云欲度”正是鬓发散乱未整之状,句中也隐含呆坐懒起的时间过程。这二句在读者眼前展示出这样一个镜头:在小山重叠金色明灭的画屏围绕着的绣榻上,一位少妇刚刚坐起,她散乱的鬓发,似流云样将要度过她雪白的脸腮。

三四两句开始写她下床后的活动。“懒起”二字透露出主人公的情绪,下句“迟”字与之相应,是了解整首词意的关键。“懒起”即懒懒地起来。一“懒”一“迟”,极见其无情无绪之神情,与“梳洗罢,独倚望江楼”(《望江南》)之因有所希冀而行动紧急,表情迥异。“弄妆”谓妆扮时频繁反复做弄。“迟”字总承“弄妆”与“梳洗”诸事。在这二句中,主人公娇慵之状宛然可见。

下阕写其人之继续活动。“照花”二句写其对镜簪花。于客观地描写人物活动中,暗寓其人对镜时自赏自怜之意。自赏:人而如花;自怜:盛年独处。此“花”当于插于发髻之饰物,非喻人面。从次句之花而并提可知。前后镜对照,脑后发髻簪插之花映于前镜,乃与镜中人面将相辉映,其人之容色光丽可想。最后二句写其梳妆后穿着衣服,不写动作,但点出主人公眼中的衣上彩绘——金线绣的一双双的鹧鸪。试想她满怀心事,懒洋洋地勉自梳妆罢,刚要着衣时,而入眼的乃是“双双金鹧鸪”,则其情当如何堪!

整首词通过写这女子从起身梳妆到妆成着衣,并没有明显地从正面写这女子的心情。但是,读者从结句“双双金鹧鸪”的“双双”二字上可以领会作者的寓意。作者运用用反衬的笔法,“双双”二字反写这女子的孤独,看见衣服上的“金鹧鸪”都是双双对对的,就使她触景生情,自怜孤独。全篇的点睛之笔是“双双”二字,它是上阕的“懒”和“迟”的根源。

本词写法上有其特点:

其一是作者只是在生活的片段过程中,选取最具有特点的动态或物象,略加勾画,省云彼此间的表面联系,如首句仅写床周屏风的景色,而略去这景色所依附的屏与榻,次句只是突现出一个睡起的女子面貌,其他一切事物都隐藏在可感触的暧昧之中,两句合看,即可依据已勾勒出的形象加以想象补充,构成一幅完整的“晨闺”图画。

其次是表情隐蔽,作者只是对人物动态及有关景物作客观描绘,但于其中微露或暗示人情,给读者尽多的想象体会余地。

至于辞藻浓丽,更是温词的普遍现象。因此种种,常使读者感到晦涩,然如细心玩索,得其艺术匠心所在,当更觉情味丰腴。

菩萨蛮 温庭筠 解析

一楼这位大哥真可谓下笔千言,离题万里啊,呵呵。

这首词并不难解,随便说几句吧。

上片四句,前三句都是写环境。

第一句写时间,应该是在后半夜。

第二句写地点,在重帘之后,也就是在闺中。另外还有“无人语”三字,写环境之静,也点出词中女子孤身一人。

第三句写室内环境,熏炉里麝香已经燃尽(所以才到了“深处”)。

第四句写到人,“卧时留薄妆”,就是说,这女子睡时脸上还留着淡淡的妆。

本来,这是个很美也很幽静的状况,但是透出一股孤寂的情绪来。

下片写女子的思绪。

“当年还自惜”,女子在一片寂静中醒来,躺在床上回忆过去,感觉过去的美好都已经不再。

“往事哪堪忆”,往事不堪回首,为什么呢?因为现在是孤身一人,越是回忆过去的美好,越是映衬出现在的孤寂,所以不堪忆。

“花露(落)明月残”,写景,以这种零落的景象暗示女子的遭遇或是思绪。

“锦衾知晓寒”,这句意蕴最为丰富,细点说:

“晓寒”,不单单是指温度的低,而是说“我一个人孤睡,凌晨所感受到的寒冷”,意思主要是放在“孤睡”上。

“锦衾知晓寒”,实际上是说这种“晓寒”没有人知道。寒,怎么办呢?只好盖好锦被,可是越盖得严,越是觉得落寞,因为锦衾根本温暖不了那种孤睡的寒。

然后再看“当年还自惜”,这个句子正常的语序应当是“自惜当年”,可是中间还加了一个“还”字,就是说“又在自惜当年”。后面又接着一句“往事哪堪忆”。就是说,常常自惜,然后又说算了吧,不忆了吧。但用不了多久,又会再来一次。如此反反复复。这个“还”字,就比较值得玩味了。

温庭筠《菩萨蛮》诗歌鉴赏

神情毕现 精妙绝伦

——说温庭筠的《菩萨蛮》 蔡厚示

小山重叠金明灭,鬓云欲度香腮雪。懒起画蛾眉,弄妆梳洗迟。

照花前后镜,花面交相映。新贴绣罗襦,双双金鹧鸪。

在中国文学史上,温庭筠(约812-866)可称为第一位专业词人。这不仅因为他的词名压倒了诗名,而且由于中国词史上的词别集是从他的《金荃集》开始的。他流传下来的词近七十首,主要保存在赵崇祚编的《花间集》中。它大都写闺妇或妓女们的爱情,但也有少数写边塞题材的作品。

据宋孙光宪《北梦琐言》卷四载:唐宣宗李忱爱唱《菩萨蛮》词,令狐綯丞相央温庭筠代作若干首(据《乐府纪闻》为二十首,现存十五首)。词成后,令狐綯冒称是自己的作品,暗地里献给李忱,并叮嘱温庭筠不要声扬出去。温庭筠却很快地说出去了,因此得罪了令狐綯,以致终生不被重用。

这首词写一个闺中贵妇的苦闷心情。首句中的"小山"一词,历来有多种解释。许昂霄《词综偶评》说:"盖指屏山而言"。全句谓屏风上雕绘着重重叠叠的小山,在阳光的照耀下,金光一明一灭地闪烁。另一解认为指眉。《天宝遗事》载:"明皇幸蜀,命画工作十眉图。"据《海录碎事》:"十眉图:一鸳鸯、二小山……"。"金重叠",谓把眉毛画成黄色,像金一般重叠。杨慎《词品》说:"北周静帝令人黄眉墨妆,其风流于后世。"全句是说,眉上涂的颜料有的掉了,因此金光有明有灭,暗示睡觉后妆残了的意思。我师林庚先生曾另作一解。他在1962年给我的信中说:"小山重叠"指发髻,"金明灭"指首饰上闪动着的光彩。这自可备一说。但根据词的上下文义细细推断,似仍以作眉毛为好。因为首句说眉上的颜色褪了,次句说头发蓬蓬松松地快垂到腮边了,三、四两句才接着说女主人公懒洋洋地起床画眉和梳妆。这样前后呼应,层次极为分明。

下片写她梳洗和打扮齐整了,为了看头上的花饰是否插好,便拿两面镜子一前一后地照着瞧。镜子里交叉出现了她的脸孔和花饰。它相互辉映,显得格外好看。末两句写她穿上新贴图样的绣花丝绸短袄,袄子上盘着一对对金色的鹧鸪。这双双对对的鹧鸪,勾起她无限的情思。

表面看来,这首词写的不过是女主人公从睡醒后到梳妆打扮完过程中的几个镜头,却能充分透露出她内心的复杂感受,做到神情毕现。开头两句,写她脸孔雪白、芳香,头发像浓云一般乌黑柔软,再衬上金黄色的眉毛,显得多么光艳!它不仅让读者看到色彩和闻到香味,而且试图触动读者的全部感官。在短短十四字中,竟把色泽、气味、体态……连同神情都生动地描绘出来,技巧不能说不高。俞平伯先生指出:"'度'字含有飞动意。"叶嘉莹女士《迦陵论词从稿》也说:"'度'字生动,……足以唤起人活泼之意象。"在词人的联想中,"云"字乃从"鬓"字生出,"度"字又从"云"字生出。词人再于"度"字添一"欲"字,就把无生命的"鬓云"写活了。试想:于金光明灭之中,云鬓飘拂之际,连细小的眉、发也如此富有生气,岂不更撩人乎?这两句,已写出女主人公娇慵万分,所以第三句点出一个"懒"字,这才不使人觉得"懒"字突兀。不仅不觉得突兀,反觉得它与上文扣得很紧。因为眉残了,便画眉;发松了,便梳妆。第四......更多唯美的句子:www.234p.cn

菩萨蛮温庭筠隐含的主旨

整首词通过写这女子从起身梳妆到妆成着衣,并没有明显地从正面写这女子的心情。但是,读者从结句“双双金鹧鸪”的“双双”二字上可以领会作者的寓意。作者运用用反衬的笔法,“双双”二字反写这女子的孤独,看见衣服上的“金鹧鸪”都是双双对对的,就使她触景生情,自怜孤独。全篇的点睛之笔是“双双”二字,它是上阕的“懒”和“迟”的根源。

后人评价菩萨蛮温庭筠

《菩萨蛮·小山重叠金明灭》是唐代文学家温庭筠的代表词作。此词写女子起床梳洗时的娇慵姿态,以及妆成后的情态,暗示了人物孤独寂寞的心境。全词把妇女的容貌写得很美丽,服饰写得很华贵,体态也写得十分娇柔,仿佛描绘了一幅唐代仕女图。

词中委婉含蓄地揭示了人物的内心世界,并成功地运用反衬手法。鹧鸪双双,反衬人物的孤独;容貌服饰的描写,反衬人物内心的寂寞空虚。作品充分体现了作者的词风和艺术成就。

《菩萨蛮》晚唐 温庭筠

小山重叠金明灭,鬓云欲度香腮雪。懒起画蛾眉,弄妆梳洗迟。

照花前后镜,花面交相映。新帖绣罗襦,双双金鹧鸪。

《菩萨蛮》,唐教坊曲,后用为词牌。亦作《菩萨鬘》,又名《子夜歌》、《重叠金》等。唐宣宗(李忱)大中年间,女蛮国派遣使者进贡,她们身上披挂着珠宝,头上戴着金冠,梳着高高的发髻,号称菩萨蛮队,当时教坊就因此制成《菩萨蛮曲》,于是后来《菩萨蛮》成了词牌名。双调四十四字,前后阕均两仄韵转两平韵。另有《菩萨蛮引》、《菩萨蛮慢》。《菩萨蛮》也是曲牌名,属北曲正宫。字句格律与词牌前半阕同,用在套曲中。许多文人骚客都写过以《菩萨蛮》为词牌(曲牌)的诗词,其中以温庭筠《菩萨蛮》十四首最有名。

这首《菩萨蛮》,为了适应宫廷歌伎的声口,也为了点缀皇宫里的生活情趣,把妇女的容貌写得很美丽,服饰写得很华贵,体态也写得十分娇柔,仿佛描绘了一幅唐代仕女图。

词学专家周汝昌先生认为:此篇通体一气。精整无只字杂言,所写只是一件事,若为之拟一题目增入,便是“梳妆”二字。领会此二字,一切迎刃而解。而妆者,以眉为始;梳者,以鬓为主;故首句即写眉,次句即写鬓。

小山,眉妆之名目,晚唐五代,此样盛行,见于《海录碎事》,为“十眉”之一式。大约“眉山”一词,亦因此起。眉曰小山,也时时见于当时词中,如五代蜀秘书监毛熙震《女冠子》云:“修蛾慢脸(脸,古义,专指眼部),不语檀心一点(檀心,眉间额妆,双关语),小山妆。”正指小山眉而言。又如同时孙光宪《酒泉子》云:“玉纤(手也)淡拂眉山小,镜中嗔共照。翠连娟,红缥缈,早妆时。”亦正写晨妆对镜画眉之情景。可知小山本谓淡扫蛾眉,实与韦庄《荷叶杯》所谓“一双愁黛远山眉”同义。

旧解多以小山为“屏”,其实未允。此由(1)不知全词脉络,误以首句与下无内在联系;(2)不知“小山”为眉样专词,误以为此乃“小山屏”之简化。又不知“叠”乃眉蹙之义,遂将“重叠”解为重重叠叠。然“小山屏”者,译为今言,谓“小小的山样屏风”也,故“山屏”即为“屏山”,为连词,而“小”为状词;“小”可省减而“山屏”不可割裂而止用“山”字。既以“小山”为屏,又以“金明灭”为日光照映不定之状,不但“屏”“日”全无着落,章法脉络亦不可寻矣。

重,在诗词韵语中,往往读平声而义为去声,或者反是,全以音律上的得宜为定。此处声平而义去,方为识音。叠,相当于蹙眉之蹙字义,唐诗有“双蛾叠柳”之语,正此之谓。金,指唐时妇女眉际妆饰之“额黄”,故诗又有“八字宫眉捧额黄”之句,其良证也。

已将眉喻为山,再将鬓喻为云,再将腮喻为雪,是谓文心脉络。盖晨间闺中待起,其眉蹙锁,而鬓已散乱,其披拂之发缕,掩于面际,故上则微掩眉端额黄,在隐现明灭之间;下则欲度腮香,——度实亦微掩之意。如此,山也,金也,云也,雪也,构为一幅春晓图,十分别致。

上来两句所写,待起未起之情景也。故第三句紧接懒起,起字一逗——虽曰懒起,并非不起,是娇懒迟迟而起也。闺中晓起,必先梳妆,故“画蛾眉”三字一点题——正承“小山”而来。“弄妆”再点题,而“梳洗”二字又正承鬓之腮雪而来。其双管并下,脉络最清。然而中间又着一“迟”字,远与......更多唯美的句子:www.234p.cn

4.菩萨蛮 温庭筠 凝恨对残晖,忆君君不知..这句话是什么含义

首先更正:菩萨蛮 温庭筠——菩萨蛮 韦庄

1、“凝恨对残晖,忆君君不知”出自晚唐诗人韦庄的《菩萨蛮》。这句诗的意思是——

我凝眸含着幽怨注视着残阳,在思念你,你却不知道。

2、附原文:

菩萨蛮

唐.韦庄

洛阳城里春光好,洛阳才子他乡老。

柳暗魏王堤,此时心转迷。

桃花春水渌,水上鸳鸯浴。

凝恨对残晖,忆君君不知。

【赏析】

这首词是韦庄在公元九世纪(唐僖宗中和年间)避乱洛阳时的作品。韦庄客居洛阳,正是国家多事之秋,战乱频仍,民不聊生;自己则浪迹他乡一事无成。所以词一开头,就以排比偶句写景抒慨。上句写景,洛阳多花,春光确实很好;下句抒慨,洛阳多才子,但他们却因为生不逢时而垂老他乡。洛阳的大好春光未能使之陶醉,反而触发了他的隐忧,可见这位“洛阳才子”此时感慨颇深。这里,“春光好”是淡写,“他乡老”却是重笔,情景两两对举,比照十分鲜明,以情景的反差表现了心理的反差,突出了“春光”却在“他乡”、虽“好”可惜已“老”的矛盾心境。明代戏剧家汤显祖读到这里说“可怜可怜,使我心恻”(汤显祖评本《花间集》卷一),可见“他乡老”一语,既是韦庄一类晚唐士人的慨叹,也是历代失意士人胸中共有的块垒。三四句承上,一句写景,一句写心。魏王堤即魏王池,因“贞观中,以赐魏王泰”而得名,它是东都洛阳的游赏胜景。但安史乱后,东都已失去昔日的魅力,更何况此时游赏,就更有一番今不如昔之感了。句中着一“暗”字,虽是烟笼柳堤的实景描绘,但也确是作者的虚笔映衬,从中透露出一种历史与人生的迷蒙感,所以下句就直接托出“此时心转迷”的心态。眼前所见的是春光缭乱、烟柳迷茫之景,胸中翻腾的是怀才不遇、心志凄迷之情。眼迷心迷,景迷情迷,使他又一次陷入迷惘忧伤之中。这也正是他在《中渡晚眺》一诗中所写的“魏王堤畔柳如烟,有客伤时独扣舷”的情与景,不过这里情景更为密合,意旨更为蕴藉。

过片与首句呼应,具体描绘春光之好:桃花红艳,春水清澈,鸳鸯双双,嬉戏水上,一片明丽的春色,一派盎然的春意。写到这里,作者似乎已从上片心迷之情中解脱出来,陶醉于融洽的春光之中了。其实并不,后面两句说明他又一次以情景的反差来表现自己心理的反差,又一次表达自己的心迷:“凝恨对残晖,忆君君不知”。这里,词人面对残晖,一方面是恨意郁结,家国之痛,身世之悲,都化成恨在心头凝结。下一“凝”字,极共沉重。另方面是深切忆念,故国之忆,亲友之忆,都化成怨在心底激荡。下一 “忆”字,格外深挚。“君不知”三字,以怨对方的不知、无情、无动于衷,曲折表达自己的忆念之深、之切、之诚、之纯,真是“无限低徊,可谓语重心长矣”(丁寿田等《唐五代四大名家词》乙篇)。吴蘅照在《莲子居词话》中说:“韦相清空善转”。这首词,以恨转忆,以景迷转心迷,以情景反差转心理反差,就此一端,也可看出吴蘅照说他“善转”是不错的。

洛阳是词人的第二故乡,因而他对洛阳有着深厚的感情。此词开头,即叠用“洛阳”二字,而且突出地把它放在句首,就是这种感情的具现。“洛阳才子”是词人自指,因为他的成名之作《秦妇吟》就是在洛阳写的,并获得了“秦妇吟秀才”的美誉。洛阳的春光好在:一是魏王堤上阴翳的垂柳,上蔽天日,下荫游人;二是桃花水暖,鸳鸯双浴于澄波碧水之中。杨柳依依,更添离别之情;鸳鸯喁喁,益增寂寞之感。这些都是词人在洛阳所习见的景物,因而情不自禁地流露出心底的呼唤。

3、作者简介:

韦庄(约836年- 约910年),字端己,汉族,长安杜陵(今中国陕西省西安市附近)人,晚唐诗人、词人,五代时前蜀宰相。玄宗朝宰相韦见素之后、苏州刺史韦应物四世孙。

早年屡试不第,直到乾宁元年(894年)年近六十时方考取进士,任校书郎。李询为两川宣瑜和协使时,召韦庄为判官,奉使入蜀,归朝后升任左补阙。

天复元年(901年),韦庄入蜀为王建掌书记,自此终身仕蜀。天佑四年(907年),韦庄劝王建称帝,任左散骑常侍,判中书门下事,定开国制度。官终吏部侍郎兼平章事,卒谥文靖。

韦庄工诗,其诗多以伤时、感旧、离情、怀古为主题。其律诗圆稳整赡、音调浏亮,绝句情致深婉、包蕴丰厚,发人深思;其词多写自身的生活体验和上层社会之冶游享乐生活及离情别绪,善用白描手法,词风清丽 。与温庭筠同为"花间派"代表作家,并称"温韦"。所著长诗《秦妇吟》反映战乱中妇女的不幸遭遇,在当时颇负盛名,与《孔雀东南飞》、《木兰诗》并称"乐府三绝"。有《浣花集》十卷,后人又辑其词作为《浣花词》。《全唐诗》录其诗三百一十六首。

温庭筠的《菩萨蛮》的写作背景是什么?

温庭筠 (约801—866),唐代诗人、词人。原名岐,字飞卿,太原祁(今属山西)人。唐初宰相温彦博之后裔。《新唐书》与《旧唐书》均有传。年轻时才思敏捷。晚唐考试律赋,八韵一篇。据说他叉手一吟便成一韵,八叉八韵即告完稿,时人亦称为“温八叉”、“温八吟”。诗与李商隐齐名,并称“温李”。词与韦庄齐名,并称“温韦”。诗词工于体物,设色丽,有声调色彩之美。吊古行旅之作感慨深切,气韵清新,犹存风骨。多写女子闺情,风格浓艳精巧,清新明快。诗词兼工,是花间词派的重要作家之一,被称为花间鼻祖。

温庭筠位仕途不得意,官止国子助教。这里讲两则故事,即可见一斑。

在封建时代,一个读书人即使有最好的文才,若接连不断地得罪上级,那他青云直上的希冀恐怕就会被无声无息地取消了。而温庭筠正是这样一个人。

一次唐宣宗微服出行,在一个旅馆里凑巧遇上了温,但他俩当时互不认识;温庭筠比较傲慢,而且还带有戏谑的口吻问宣宗:“您不就是当司马、长史之类的官吗?”在得到否认后,温又继续问询:“那么,您莫非就是那些县尉、主簿之类的官吧?”对温所涉及的一众小官,宣宗只得说道:“皆非也!”回宫后,宣宗心里实在觉得不痛快,遂命令宰相把温贬到了方城当县尉去了。

一次唐宣宗命宰相令狐绹写些漂亮的《菩萨蛮》词让宫女演唱。但文墨有限的名宦之子令狐绹自知自己写不出好词来,便托付给当时作诗作词颇有名气的温庭筠代办,写好后呈报给皇帝,受到了皇帝的赞赏。本来令狐绹吩咐过温不要把这代作词的实情“捅”出去,结果还是被捅了出去。这样一来,觉得老脸无处搁的令狐绹不觉大怒,从而疏远了温,使温在令当权时受尽磨折。

但温毕竟是很有才华的,后来狐令绹仍向温咨询一些事情。谁知温又慢条斯理地拿令狐开玩笑说,大人所要解决的问题在《华南经》里便可找到;要知道,它并不是什么冷僻的书嘛,所以相公在治理国家大事之余,也不妨多看看些书。这话更是惹恼了令狐绹,从而他就不再理会温了。后来,温在诗里就写有“因知此恨人多积,悔读《南华》第二篇”的句子,用来表明他自己的深沉慨叹,但于事却无补了。

咸通四年(863年),温庭筠因穷迫乞于扬子院,醉而犯夜,竟被巡逻的兵丁打耳光,连牙齿也打折了。他将此诉于令狐绹,令狐绹并未处置无礼之兵丁。兵丁极言温庭筠狭邪丑迹。因此有关温庭筠品行极坏的话传了到京师。63岁老翁,被打折了牙齿,并且落了更坏的名声,温庭筠只好亲自到长安,致书公卿间,申说原委,为己雪冤。随后即居于京师,于六十六岁(866年)卒。

温庭筠在朝廷不得志,自然整日闷闷不乐,所以他在写作那首《菩萨蛮》时,自然抒发心中的郁闷。

附:温庭筠《菩萨蛮》 原词:

小山重叠金明灭,鬓云欲度香腮雪。

懒起画蛾骸,弄妆梳洗迟。

照花前后镜,花面交相映。

新贴绣罗襦,双双金鹧鸪。

【鉴赏:菩萨蛮】

温庭筠的《菩萨蛮》收在《花间集》的共十四首,这是其第一首。本词写一个独处闺中的妇女,从起床而梳妆以至穿衣一系列的动态,从中体现出她的处境及心情。首二句为主人公初起床的情态。以特写的手法,突出主人公的形象,次句为主体,首句为衬景。“小山”为床榻围屏上的画景,“金”为涂在屏山上的颜色。“明灭”为日光透过窗纱照射屏山阴阳显晦之状。“鬓云”为鬓边下垂的黑发,曲卷而轻扬,状如云朵,故常以云形容之。欲度”从云常流动设想,描绘出鬓发轻扬之状。“香腮雪”形容主人公衬映鬓发的脸颊之腻白。整句凸出一副娇慵的女性面貌,因“鬓云欲度”正是鬓发散乱未整之状,句中也隐含呆坐懒起的时间过程。这第二句在读者眼前展示出这样一个镜头:在小山重叠金色明灭......更多唯美的句子:www.234p.cn

菩萨蛮温庭筠表达了作者什么情感

这首《菩萨蛮》,为了适应宫廷歌伎的声口,也为了点缀皇宫里的生活情趣,把妇女的容貌写得很美丽,服饰写得很华贵,体态也写得十分娇柔,仿佛描绘了一幅唐代仕女图.   词的上片,写床前屏风的景色及梳洗时的娇慵姿态;下片写妆成后的情态,暗示了人物孤独寂寞的心境.全词委婉含蓄地揭示了人物的内心世界,并成功地运用反衬手法.鹧鸪双双,反衬人物的孤独;容貌服饰的描写,反衬人物内心的寂寞空虚.表现了作者的词风和艺术成就.

温庭筠 5首菩萨蛮 赏析

温庭筠《菩萨蛮》

小山重叠金明灭,鬓云欲度香腮雪。懒起画娥眉,弄妆梳洗迟。

照花前后镜,花面交相映,新帖绣罗襦,双双金鹧鸪

赏析:这首《菩萨蛮》,为了适应宫廷歌伎的声口,也为了点缀皇宫里的生活情趣,把妇女的容貌写得很美丽,服饰写得很华贵,体态也写得十分娇柔。仿佛描绘了一帽唐代仕女图。

词的上片,写床前屏风的景色及梳洗时的娇慵姿态;下片写妆成后的情态,暗示了人物孤独寂寞的心境。全词委婉含蓄地揭示了人物的内心世界,并成功地运用反衬手法。鹧鸪双双,反衬人物的孤独;容貌服饰的描写,反衬人物内心的寂寞空虚。表现了作者的词风和艺术成就

懒句指懒得起来

迟句指梳洗打扮 慢吞吞 意迟迟

菩萨蛮

夜来皓月才当午,重帘悄悄无人语。

深处麝烟长,卧时留薄妆。

当年还自惜,往事那堪忆。

花露(一作落)月明残,锦衾知晓寒。

前三句都是写环境。第一句写时间,应该是在后半夜。第二句写地点,在重帘之后,也就是在闺中。另外还有“无人语”三字,写环境之静,也点出词中女子孤身一人。第三句写室内环境,熏炉里麝香已经燃尽(所以才到了“深处”)。第四句写到人,“卧时留薄妆”,就是说,这女子睡时脸上还留着淡淡的妆。

本来,这是个很美也很幽静的状况,但是透出一股孤寂的情绪来。

下片写女子的思绪。当年还自惜”,女子在一片寂静中醒来,躺在床上回忆过去,感觉过去的美好都已经不再。

“往事哪堪忆”,往事不堪回首,为什么呢?因为现在是孤身一人,越是回忆过去的美好,越是映衬出现在的孤寂,所以不堪忆。

“花露(落)明月残”,写景,以这种零落的景象暗示女子的遭遇或是思绪。

“锦衾知晓寒”,这句意蕴最为丰富,细点说:

“晓寒”,不单单是指温度的低,而是说“我一个人孤睡,凌晨所感受到的寒冷”,意思主要是放在“孤睡”上。

“锦衾知晓寒”,实际上是说这种“晓寒”没有人知道。寒,怎么办呢?只好盖好锦被,可是越盖得严,越是觉得落寞,因为锦衾根本温暖不了那种孤睡的寒。

然后再看“当年还自惜”,这个句子正常的语序应当是“自惜当年”,可是中间还加了一个“还”字,就是说“又在自惜当年”。后面又接着一句“往事哪堪忆”。就是说,常常自惜,然后又说算了吧,不忆了吧。但用不了多久,又会再来一次。如此反反复复。这个“还”字,就比较值得玩味了

菩萨蛮

蕊黄无限当山额,宿妆隐笑纱窗隔。

相见牡丹时,暂来还别离。

翠钗金作股,钗上蝶双舞。

心事竟谁知?月明花满枝。

菩萨蛮

翠翘金缕双鸂鵣,水纹细起春池碧。

池上海棠梨,雨晴红满枝。

绣衫遮笑靥,烟草粘飞蝶。

青琐对芳菲,玉关音信稀。

菩萨蛮

杏花含露团香雪,绿杨陌上多离别。

灯在月胧明,觉来闻晓莺。

玉钩褰翠幕,妆浅旧眉薄。

春梦正关情,镜中蝉鬓轻。

菩萨蛮

宝函钿雀金鸂鵣,沉香阁(一作关)上吴山碧。

杨柳又如丝,驿桥春雨时。

画楼音信断,芳草江南岸。

鸾镜与花枝,此情谁得知。

我已经尽力了

菩萨蛮温庭筠翻译50分:等您坐沙发呢!

发表评论

表情
还能输入210个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