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唯美句子 > 关于观海的诗歌

关于观海的诗歌

关于观海的诗歌

望月怀古——张九龄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 情人怨遥夜,竟夕起相思. 灭烛怜光满,披衣觉露滋. 不堪盈手赠,还寝梦佳期.

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陆游

三万里河东入海,五千仞岳上摩天. 遗民泪尽胡尘里,南望王师又一年.

次北固山下——王湾

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 潮平两岸失,风正一帆悬.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长歌行——汉乐府

青青园中葵,朝露待日唏. 阳春布德泽,万物生光辉. 常恐秋节至,昆黄华叶衰. 百川东到海,何时复西归.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

唐•张若虚《春江花月夜》

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

观海

年代: 唐 作者: 独孤及

北登渤澥岛,回首秦东门。谁尸造物功,凿此天池源。

澒洞吞百谷,周流无四垠。廓然混茫际,望见天地根。

白日自中吐,扶桑如可扪。超遥蓬莱峰,想像金台存。

秦帝昔经此,登临冀飞翻。扬旌百神会,望日群山奔。

徐福竟何成,羡门徒空言。唯见石桥足,千年潮水痕。

描写"观海"的诗句有哪些?

1.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唐 张九龄 《望月怀远》

释义:一轮明月在海上升起,你我天各一方,共赏出海的月亮。

2.瀚海阑干百仗冰,愁云惨淡万里凝。唐  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释义:沙漠结冰百丈纵横有裂纹,万里长空凝聚着惨淡愁云。

3.君不见走马川行雪海边,平沙莽莽黄入天。唐  岑参《走马川行奉送封大夫出师西征》

释义:黄沙扬起茫茫一片,一直连接到天上。轮台到了九月狂风整夜地呼啸,

4.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东汉  曹操《观沧海》

释义:日月的运行好象出没于大海的怀抱之中,灿烂的银河群星好象包孕于大海的母腹之内。请看,这就是大海的气魄,大海的胸怀。真是太壮观、太奇伟了。

5.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 唐 张若虚 《春江花月夜》

释义:春天的江潮水势浩荡,与大海连成一片,一轮明月从海上升起,好像与潮水一起涌出来。

6.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唐 李白 《将进酒》

释义:你难道看不见那黄河之水从天上奔腾而来,波涛翻滚直奔东海,从不再往回流。

7.小舟从此逝,江海寄余生。宋 苏轼 《临江仙》

释义:他要趁此良辰美景,驾一叶扁舟,随波流逝,任意东西,他要将自已的有限融化在无限的大自然之中。

8.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唐 王之涣 《登鹳鹊楼》

释义:夕阳依傍着西山慢慢地沉没,

滔滔黄河朝着东海汹涌奔流。

描写观海的诗句

东临碣石,以观沧海.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

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有关观海的诗句

希望有用,望采纳

东临碣石,以观沧海.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

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关于秋天观海的诗句

《观海》陈襄

天柱支南极,蓬山压巨鳌。云崩石道险,潮落海门高。客馆闻鼍鼓,秋风忆蟹螯。倚栏望乡墅,千里楚江拜皋。

《山海关陈职方邀登观海亭作》唐顺之

万里群山尽海头,谁筑关城控上游。巨灵劈山鬼鞭石,英雄作事与神谋。

水压蛟龙蛰深窟,陆断豺虎潜遐陬。司马分符来作镇,坐销奸宄护神州。

夜半鸣鸡空献计,橐中置人仍被搜。深秋邀我观海楼,水潦初清海雾收。

风恬浪细鱼鳞起,隔岸隐隐见东牟。................

《观沧海》这首诗实写观海的诗句一共有六句,所写的内容和角度有什么不同?

一、内容与角度有如下不同:

实写:水何澹澹,山岛竦峙.树木从生,百草丰茂.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虚写: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其作用时:实写的作用是诗人勾勒出了大海包容万千的壮丽景色.虚写的作用是:表现了大海吞吐日月和诗人宏伟的抱负.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两句是总写全景,其中前一句写海波动荡,后一句写山岛巍然耸立。接着两句写岛上的草木,“树木丛生,百草丰茂”,一派生机勃勃。这两句是紧扣上文“山岛竦峙”展开。下面两句“秋风萧瑟,洪波涌起”,写出了海上景象的变化,表现了大海的雄伟气势。“洪”,大的意思。很明显,这两句是照应上文“水何澹澹”而写的。这一层6句诗,结构非常严密,可见作者构思的精心。

二、延伸:

“观沧海”是《步出夏门行》中的第一章,是汉末文学家曹操用乐府旧题创作的组诗。

此诗于建安十二年(207)北征乌桓回师经过碣石山所写。这组诗共分五部分,开头是序曲“艳”,下面是《观沧海》《冬十月》《土不同》《龟虽寿》四章。全诗描写河朔一带的风土景物,抒发个人的雄心壮志,反映了诗人踌躇满志、叱咤风云的英雄气概。作品意境开阔,气势雄浑。附原文如下:

观沧海

东临碣石,以观沧海。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

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三、作者简介:

曹操(155年-220年3月15日),字孟德,一名吉利,小字阿瞒,沛国谯县(今安徽亳州)人。东汉末年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书法家,三国中曹魏政权的奠基人。

东汉末年,天下大乱,曹操以汉天子的名义征讨四方,对内消灭二袁、吕布、刘表、马超、韩遂等割据势力,对外降服南匈奴、乌桓、鲜卑等,统一了中国北方,并实行一系列政策恢复经济生产和社会秩序,奠定了曹魏立国的基础。曹操在世时,担任东汉丞相,后为魏王,去世后谥号为武王。其子曹丕称帝后,追尊为武皇帝,庙号太祖。

曹操精兵法,善诗歌,抒发自己的政治抱负,并反映汉末人民的苦难生活,气魄雄伟,慷慨悲凉;散文亦清峻整洁,开启并繁荣了建安文学,给后人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史称建安风骨,鲁迅评价其为“改造文章的祖师”。同时曹操也擅长书法,唐朝张怀瓘在《书断》将曹操的章草评为“妙品”。

关于海的诗句和名言。

名人名言大海名言 经典语录 名人名言大海的名言大海名言 大海经典语录 共收录关于大海的名言68条三山巨鳖涌,万里大鹏色。唐·李峤《海》。三山:指神话传说中海上的三座仙山。大鹏:传说中一种极大的鸟。这两句大意是:遥望大海之中,仙山下有巨鳘涌起,万里海面呈现出一片大鹏的苍青之色。古代神话中有“巨鳌戴山”的故事,说天帝曾命巨鳌负起渤海以东的五座仙山。庚信的诗中有“鳌戴三山”之语,变“五山”为“三山”,李峤此诗又变为“三山巨鳌涌”,其实皆源于一个神话故事。《庄子·遗遥游》有鹏徙南海,扶摇而上九万里之语。巧妙化用古代神话和前人诗文,是这两句的突出特点。可用来描写大海。唐代诗人 李峤 《海》乾坤浮一气,今古浸双丸。 大海名言清·张照《观海》。一气:指天地万物融为一气。双丸:指日、月映于海中的影子。这两句大意是:天地万物浑涵一气如在大海中漂浮;太阳、月亮倒影海内,似一双弹丸,亘古以来一直浸在水中。前句从空间上写海的博大,后句从时间上写海的永恒。乾坤之大,无所不包,却仍在大海中飘浮;日月之明,无所不照,却如两粒弹丸浸在海内。两句从时空观和对比反衬中写出大海的永恒无极和广大无边,诗的意境开阔宏丽。清朝大臣 张照 《观海》日月相吞吐,乾坤自混茫。清·屈大均《通州望海》。乾坤:天地。混茫:原指人类尚未开化时的混沌蒙昧的状态,此处兼有形容水势浩大、茫茫无边之义。这两句大意是:大海浩淼无涯,衔天接地,吞吐日月。日月、天地,皆宇宙间极宏大之物,然大海则对前者“吞吐”之,使后者“自混茫”,可见它的雄奇壮阔。可用来描写大海。明末清初著名学者、诗人 屈大均 《通州望海》月满长江白,云连大海青。明·夏完淳《秋夜感怀》。这两句大意是:月光随着江水涌动,长江一片银白;远方的云气与大海相连,呈现出青蒙蒙的色彩。诗句描写的是秋季月夜中江海相连的壮阔景色。这样一幅画面颇能豁人耳目,展示出作者博大的襟怀。其“月涌”句受杜甫《旅夜书怀》中“月涌大江流”一句的启示。可用来描写江海夜景。明末诗人 抗清英雄 夏完淳 《秋夜感怀》大海再宽广也要连着陆地。英国诗人、剧作家、小说家 哥尔斯密大海能冲刷掉人类的污垢。 关于大海的名言希腊悲剧作家 欧里庇得斯书籍是横渡时间大海的航船。英国文艺复兴时期作家,哲学家 培根巨川细流两无拒,信知大海真难量。

凭栏观海出自哪首诗

曹操《观沧海》

  古人云:“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古人借登山、观海而抒怀的诗词名句有很多,请你就“登

[登山]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杜甫《望岳》)不畏浮云遮望眼,只缘身在最高层。(王安石《登飞来峰》)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苏轼《题西林壁》)  [观海]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曹操《观海海》)星汉灿烂,若出其里。(曹操《观沧海》)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张九龄《望月怀远》)

《观沧海》这首诗实写观海的诗句一共有六句,所写的内容和角度有什么不同?

不同的地方在于:

前四行诗句描写沧海景象,有动有静,如“秋风萧瑟,洪波涌起”与“水何澹澹”写的是动景,“树木丛生,百草丰茂”与“山岛竦峙”写的是静景。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是望海初得的大致印象,有点像绘画的轮廓。在这水波“澹澹”的海上,最先映入眼帘的是那突兀耸立的山岛,它们点缀在平阔的海面上,使大海显得神奇壮观。这两句写出了大海远景的一般轮廓,下面再层层深入描写。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秋风萧瑟,洪波涌起。”前二句具体写竦峙的山岛:虽然已到秋风萧瑟,草木摇落的季节,但岛上树木繁茂,百草丰美,给人诗意盎然之感。后二句则是对“水何澹澹”一句的进一层描写:定神细看,在秋风萧瑟中的海面竟是洪波巨澜,汹涌起伏。表现出作者面对萧瑟秋风,仍有着“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的“壮志”胸怀。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运用作者的想象,写出了作者曹操的壮志情怀。前面的描写,将大海的气势和威力凸显在读者面前;在丰富的联想中表现出作者博大的胸怀、开阔的胸襟、宏大的抱负。暗含一种要像大海容纳万物一样把天下纳入自己掌中的胸襟。“幸甚至哉,歌以咏志。”这是合乐时的套语,与诗的内容无关,也指出这是乐府唱过的。

译文

东行登上碣石山,来观赏那苍茫的海。

海水多么宽阔浩荡,山岛高高地挺立在海边。

树木和百草丛生,十分繁茂,

秋风吹动树木发出悲凉的声音,海中涌着巨大的海浪。

太阳和月亮的运行,好像是从这浩瀚的海洋中发出的。

银河星光灿烂,好像是从这浩瀚的海洋中产生出来的。

我很高兴,就用这首诗歌来表达自己内心的志向。

注释

⑴临:登上,有游览的意思。

⑵碣(jié)石:山名。碣石山,河北昌黎碣石山。公元207年秋天,曹操征乌桓得胜回师时经过此地。

⑶沧:通“苍”,青绿色。

⑷海:渤海

⑸何:多么

⑹澹 澹(dàn dàn):水波摇动的样子。

⑺竦 峙(sǒng zhì):耸立。竦 ,通耸,高。

⑻萧瑟:树木被秋风吹的声音。

⑼洪波:汹涌澎湃的波浪

⑽日月:太阳和月亮

⑾若:如同.好像是.

⑿星汉:银河,天河。

⒀幸:庆幸。

⒁甚:极点。

⒂至:非常,

⒃幸甚至哉,歌以咏志:太值得庆幸了!就用诗歌来表达心志吧。

鉴赏

曹操这首《观沧海》准确生动地描绘出海洋的形象,单纯而又饱满,丰富而不琐细,好像一幅粗线条的炭笔画一样。尤其可贵的是,这首诗不仅仅反映了海洋的形象,同时也赋予它以性格。句句写景,又是句句抒情。既表现了大海,也表现了诗人自己。诗人不满足于对海洋做形似的摹拟,而是通过形象,力求表现海洋那种孕大含深、动荡不安的性格。海,本来是没有生命的,然而在诗人笔下却具有了性格。这样才更真实、更深刻地反映了大海的面貌。

《观沧海》是借景抒情,把眼前的海上景色和自己的雄心壮志很巧妙地融合在一起。《观沧海》的高潮放在诗的末尾,它的感情非常奔放,思想却很含蓄。不但做到了情景交融,而且做到了情理结合、寓情于景。因为它含蓄,所以更有启发性,更能激发我们的想像,更耐人寻味。过去人们称赞曹操的诗深沉饱满、雄健有力,“如幽燕老将,气韵沉雄”,从这里可以得到印证。全诗的基调为苍凉慷慨的,这也是建安风骨的代表作。

从诗的体裁看,这是一首古体诗;从表达方式看,这是一首四言写景诗。“东临碣石,以观沧海”这两句话点明“观沧海”的位置:诗人登上碣石山顶,居高临海,视野寥廓,大海的壮阔景象尽收眼底。以下十句描写,概由此拓展而来。“观”字起到统领全篇的作用,体现了这首诗意境开阔,气势雄浑的特点。

创作背景

《观沧海》寄托了诗人很深的感慨,透过它我们可以看到诗人自己的胸怀。曹操这次登碣石山是在北征乌桓得胜回师途中。乌桓是当时东北方的大患,建安十一年(公元206年),乌桓攻破幽州,俘虏了汉民十余万户。

同年,袁绍的儿子袁尚和袁熙又勾结辽西乌桓首领蹋顿,屡次骚扰边境,以致曹操不得不在建安十二年(公元207年)毅然决定北上征伐乌桓。后来在田畴的指印下,小用计策。大约在这年八月的一次大战中,曹操终于取得了决定性的胜利。这次胜利巩固了曹操的后方,奠定了次年挥戈南下,以期实现统一中国的宏愿。把前后的事件联系起来,我们可以看出,北征乌桓对曹操来说是一次多么重要的战争了。

而《观沧海》正是北征乌桓得胜回师经过碣石山时写的。[1] 身为主帅的曹操,登上当年秦皇、汉武也曾登过的碣石,又当秋风萧瑟之际,他的心情像沧海一样难以平静。他将自己宏伟的抱负、阔大的胸襟融汇到诗歌里,借着大海的形象表现出来。

关于观海的诗歌:等您坐沙发呢!

发表评论

表情
还能输入210个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