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唯美句子 > 愚公移山里的重点句和重点句的翻译

愚公移山里的重点句和重点句的翻译

1、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

苦于山北的阻塞,出来进去曲折绕远。

2、聚室而谋曰:“吾与汝毕力平险……”

愚公召集全家一起商量说:“我和你们尽全力铲除险峻的大山……”

3、指通豫南,达于汉阴,可乎(指通“直”。)

一直通向豫州的南面,到达汉水的南岸,可以吗?

4、杂然相许

纷纷地表示赞成。

5、投诸渤海之尾(诸:相当于“之于”。)

把它扔到渤海的边上去。

6、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

凿石头铲土,用土筐装土石运到渤海的边上。

7、寒暑易节,始一反焉。(反通“返”。)

冬夏交换季节,一年才往返一次。

8、甚矣,汝之不惠(倒装句,表强调。惠通“慧”。)

唉,你也太不聪明了。

9、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

凭着你这点残年余力,连山上的一棵草都不能毁坏。

10、汝心之固,固不可彻(彻:通。)

你思想顽固,顽固到了不可改变的地步。

11、亡以应(亡通“无”。)

无话可说。

12、一厝朔东 …… 无陇断焉(厝通“措”。陇:高地。断:隔绝。)

一座放在朔东。…… 没有高而不相连的山丘(再也没有高山阻隔了)。追问

这些是什么句式?比如倒装,省略句

追答

1、甚矣,汝之不惠.主谓倒装,译文:“你太不聪明了.”

2、善哉,君之所言.同上

3、帝感其诚.被动句,译文:被……所感动

4、太行、王屋二(座)山,方七百里,高万仞…… 省略句 省略量词

5、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定语后置

6、告之于帝.介宾结构后置.

7、如太行王屋何?“如……何”是固定句式

愚公移山 重点句翻译

太行、王屋二山,方七百里,高万仞。

本在冀州之南,河阳之北。

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面山而居。

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聚室而谋曰:“吾与汝毕力平险,指通豫南,达于汉阴,可乎?”杂然相许。

其妻献疑曰:“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

如太行、王屋何?且焉置土石?”杂曰:“投诸渤海之尾,隐土之北。

”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

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始龀,跳往助之。

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甚矣,汝之不惠。

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北山愚公长息曰:“汝心之固,固不可彻,曾不若孀妻弱子。

虽我之死,有子存焉;子又生孙,孙又生子;子又有子,子又有孙;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河曲智叟亡以应。

操蛇之神闻之,惧其不已也,告之于帝。

帝感其诚,命夸娥氏二子负二山,一厝朔东,一厝雍南。

自此,冀之南,汉之阴,无陇断焉。

《愚公移山》翻译 太行、王屋两座山,方圆七百里,高七八千丈。

(这两座山)本来在冀州的南面,黄河的北面。

北山愚公,年纪将近九十岁了,面对着山居住。

(他)苦于山北交通阻塞,进出要绕远道,就召集全家来商量说:“我要和你们尽全力挖平险峻的大山,一直通到豫州的南部,到达汉水的南岸,可以吗?”(大家)纷纷地表示赞成他的意见。

他的妻子提出疑问说:“凭你的力气,连像魁父那样的小山都不能削减,又能把太行、王屋(两座大山)怎么样呢?况且把挖下来的泥土石头放到哪里去呢?”大家纷纷说道:“把它们扔到渤海的边上,隐土的北面。

” 于是率领挑担子的三个儿孙,敲凿石头,挖掘泥土,用箕畚搬运到渤海的边上。

邻居京城氏的寡妇有个孤儿,刚七八岁,也蹦蹦跳跳地去帮助他们。

寒来暑往,季节交换,才往返一趟。

河曲智叟笑着劝阻愚公说:“你太不聪明了。

凭你在世上这最后的几年,剩下的这么点力气,连山上的一棵草都铲除不了,又能把泥土石头怎么样呢?” 北山愚公长长地叹息说:“你思想顽固,顽固到了不能通达事理的地步,连孤儿寡妇都不如。

即使我死了,还有儿子在呀;儿子又生孙子,孙子又生儿子;儿子又有儿子。

儿子又有孙子;子子孙孙是没有穷尽的啊。

可是山却不会再增高加大,还愁什么挖不平呢?”河曲智叟没有话来回答。

山神听说愚公移山这件事,怕他不停地挖下去,就向天帝报告了这件事。

天帝被愚公的诚心所感动,便命令大力神夸娥氏的两个儿子背走了两座大山,一座放在朔方的东部,一座放在雍州的南面。

从此,冀州的南部,一直到汉水的南边,再没有高山阻隔了。

愚公移山最重点的句子

愚公移山的故事所表述的精神是持之以恒必然成功。

所以说文中最重点的句子应该是表述愚公的坚持不懈的精神。

原文如下:北山愚公长息曰:“汝心之固,固不可彻,曾不若孀妻弱子。

虽我之死,有子存焉;子又生孙,孙又生子;子又有子,子又有孙;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

愚公移山一句一句的翻译

原文: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面山而居。

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

聚室而谋曰:“吾与汝毕力平险,指通豫南,达于汉阴,可乎?”杂然相许其妻献疑曰:“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且焉置土石?”杂曰:“投诸渤海之尾,隐士之北。

”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

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始龀,跳往助之。

寒暑易节,始一返焉。

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甚矣,汝之不惠。

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北山愚公长息曰:“汝心之固,固不可彻,曾不若孀妻弱子。

虽我之死,有子存焉;子又生孙,孙又生子;子又有子,子又有孙;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河曲智叟亡以应。

操蛇之神闻之,惧其不已也,告之于帝。

帝感其诚,命夸娥氏二子负二山,一厝朔东,一厝雍南。

自此,冀之南,汉之阴,无陇断焉。

译文:太行、王屋两座山,方圆七百里,高数万尺。

本来在冀州的南面,黄河北岸的北面。

北山有个愚公,年纪将近九十岁,住在两座大山的正对面。

愚公苦于山北面道路阻塞,出去进来都要绕远路。

召集全家人商量说:“我和你们尽力挖平两座大山,使一直通到豫州南部,到达汉水南岸,好吗?”大家纷纷表示赞同。

他的妻子提出疑问说:“凭您的力量,并不能削减魁父这样的小山,能把太行、王屋怎么样?况且把土石放到哪里去呢?”大家纷纷说:“把土石扔到渤海的边上,隐土的北面。

”愚公于是带领子孙中能挑担子的三个人,凿石头,挖泥土,用箕畚运送到渤海的边上。

邻居姓京城的寡妇有个孤儿,刚七八岁,蹦蹦跳跳去帮助他们。

冬夏换季,才往返一次呢。

河曲智叟笑着阻止愚公说:“你太不聪明了。

凭你的余年剩下的力气,还不能毁掉山上的一根草,又能把泥土和石头怎么样?”北山愚公长叹一声说:“你思想顽固,顽固到不能改变的地步,还不如寡妇和弱小的孩子。

即使我死了,还有儿子在呀;儿子又生孙子,孙子又生儿子;儿子又有儿子,儿子又有孙子;子子孙孙没有穷尽的,可是山不会增高加大,为什么愁挖不平?”河曲智叟没有话来回答。

握着蛇的山神听说了这件事,怕他不停地挖下去,向天帝报告了这件事。

天帝被他的诚心感动,命令夸娥氏的两个儿子背上两座山,一座放在朔方的东部,一座放在雍州的南部。

从此,冀州的南部,汉水的南面,没有高山阻隔了。

烛之武退秦师的重点字词翻译

文字读音 1.秦军泛南:泛,fán; 2.佚之狐:佚,yì,音同“易”; 3.夜缒而出:缒,zhuì,音同“缀”; 4.君之薄也:薄,bo,音同“博”; 5.若舍郑以为东道主:为,wéi,音同“围”; 6.共其乏困:共,gōng,音同“公”; 7.且君尝为晋君赐矣:为,wéi,音同“围”; 8.夫晋:夫,fú,音同“服”; 9.阙秦: quē ;(也有标注 juě) 10.秦伯说:说,yuè,音同“悦”,高兴。

11.使杞子、逢孙、扬孙戍之:杞,qǐ,音同“起”;逢,páng,音同“旁”; 12.微夫人之力不及此:夫,fú,音同“服”;微,没有。

13.失其所与,不知:知,zhì,音同“智”。

重要实词 1、贰 ①“二”的大写。

因为郑国先于晋国结盟,但后于晋国的敌国楚国结盟,被视为不敬。

故秦、晋围之 (例:国不堪贰,君将若之何?《左传·隐公元年》) ②副职 (例:其内任卿贰以上。

梁启超《少年中国说》) ③不专一 (例:贰则疑惑。

《荀子·解蔽》) ④离心,背叛 (例:夫诸侯之贿,聚于公室,则诸侯贰。

《左传》) ⑤再,重复。

(例:不迁怒,不贰过。

《论语·雍也》) ⑥从属二主。

(本文: 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

) 2、鄙 ①边邑,边远的地方 (例:《为学》:“蜀之鄙有二僧。

”) (本文: “越国以鄙远” 【注】:本文的鄙用作动词, 把....作为边邑。

) ②庸俗,鄙陋。

(例:《左传·庄公十年》:“肉食者鄙,未能远谋。

”) ③看不起,轻视。

(例:《左传·昭公十六年》:“我皆有礼,夫犹鄙我。

”) 3、许 ①准许。

(同现代汉语) ②答应,听从。

(例:本文:“许之。

”、“许君焦、瑕……”) ③赞同。

(例《愚公移山》:“杂然相许。

”) ④约数 (例:《小石潭记》:“潭中鱼可百许头。

”) ⑤表处所 (例:陶渊明《五柳先生传》:“先生不知何许人也。

”) 4、阙 ①què 古代宫殿前两边的高建筑物。

②què 城楼 ③què 皇宫,引申为朝廷 ④quē 挖掘,引申为侵损,削减。

(本文:阙秦) 5、微 ① 没有 ②细小,轻微(同现义) ③衰败 国势衰微。

④卑贱 (例:《史记·曹相国世家》:“参如微时,与萧何善。

”) ⑤幽微,精妙。

微言大义(成语) ⑥隐蔽,不显露。

见微知著(成语) ⑦假如没有。

(例:《岳阳楼记》:“微斯人,吾谁与归?”) (本文:微夫人之力不及此) 6、敝 ①坏,破旧。

(例:方苞《左忠毅公逸事》:“使史更敝衣草屦。

”) ②谦词 敝人 ③疲惫 (例:《资治通鉴》:“曹操之众,远来疲敝。

”) ④损害,衰败。

(本文:因人之力而敝之。

) 重要虚词 1、以 ①以其无礼于晋 (因为,连词) ②敢以烦执事 (拿,来,介词) ③越国以鄙远 (表顺承,连词) ④焉用亡郑以陪邻? (表顺承,连词) ⑤若舍郑以为东道主 (把,介词) 2、而 ①今急而求子 (才,连词,表顺承) ②夜缒而出 (表修饰,连词) ③朝济而夕设版焉。

(表承接,连词) 3、焉 ①子亦有不利焉。

(语气词,表陈述) ②焉用亡郑以陪邻? (疑问副词,为什么) ③若不阙秦,将焉取之 (疑问代词,哪里) ④且焉置土石 (疑问代词,哪里) ⑤以俟夫观人风者得焉 (代词,之) ⑥永之人争奔走焉 (兼词,于此) 4、其 ①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 (代词,指代“使者”) ②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 (代词,指代“那件事”) ③失其所与,不知 (代词,自己的) ④吾其还也 (表商量或希望语气,还是) 5、之 ①公从之 (代词,代佚之狐的建议) ②是寡人之过也 (的) ③行李之往来 (放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④何厌之有 (宾语前置,有何厌之) ⑤邻之厚,君之薄也(放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词类活用 ⑴晋军函陵 (名词作动词,军是驻扎的意思,同下文“秦军”) ⑵若亡郑而有益于君。

(使......灭亡,动词使动用法) ⑶邻之厚,君之薄也 (“厚”“薄”都是形容词活用作动词 厚,变雄厚;薄,变薄弱) ⑷越国以鄙远 (鄙,名词的意动用法,把……当作边邑;远,形容词用作名词,远 地,指郑国) ⑸朝济而夕设版焉 (“朝”、“夕”,名词活用作状语 朝,在早上;夕,在晚上) ⑹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

(“东” 为方位名词作状语,向东;“西”方位名词作形容词,西边的;前一个“封”,名词活用作动词,作 疆界。

后一个“封”,仍为名词,疆界。

) ⑺与郑人盟(名词活用作动词,结盟) ⑻因人之力而敝之(形容词做动词,损害) ⑼共其乏困(形容词活用为名词,缺少的东西) ⑽阙秦以利晋(使动用法.使.....获利) ⑾且贰于楚也(数词活用做动词,从属二主) ⑿夜缒而出(名词做状语;在夜晚) ⒀烛之武退秦师(使动用法,使……退却) ⒁肆其西封 (形容词作动词, 扩张,延伸) ⒂君亦无所害(动词用作名词,害处) ⒃且君尝为晋君赐矣(动词用作名词,恩惠,好处) 通假字 1.共其乏困 (共,通“供”,供给) 2.秦伯说 (说,通“悦”,赞同,高兴) 3.失其所与,不知 (知,通“智”,明智) 4.何厌之有?(厌,通“餍”,满足) 5.无能为也已。

(已,通“矣”,句末语气词) 6.焉用亡郑以陪邻。

(陪,通“倍”,增加) 古今异义 (1)行李之往来 (行李,古义:出使的人;今义:出门所带的包裹) (2)若舍郑以为东道主 (以为...

120个重点实词

文言文实词用法 应该差不多吧1、人不知而不愠(怨恨)《论语十则》 2、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迷惑)(疑惑)(同上) 3、学而不厌,诲人不倦(教导)(同上) 4、择其善者而从之(长处;优点)(同上) 5、君之病在肌肤,不治将益深(渐渐地)《扁鹊见蔡桓公》 6、醒侯故使人问之(特意)(同上) 7、使人索扁鹊(寻找)(同上) 8、桓侯遂死(于是就)(同上) 9、屠大窘,恐前后受其敌(胁迫,攻击)《狼》 10、顾野有麦场(回头看,看见)《同上》 11、屠乃奔倚其下,弛担持刀(放松,这里指卸下)(同上) 12、蜀之鄙有二僧(边境)《为学》 13、吾欲之南海,何如(往,到)(同上) 14、富者曰:“子何持而往?”(凭借,依靠)(同上) 15、吾数年来欲买舟而下,犹未能得(还,尚且)(同上) 16、西蜀之去南海(距离)(同上) 17、人之立志,顾不如蜀鄙之僧哉(难道)(同上) 18、旦辞爷娘去(早晨)《木兰诗》 19、但闻黄河流水鸣溅溅(只)(水流的声音)(同上) 20、屋舍俨然(整齐的样子)《桃花源记》 21、阡陌交通(交错相通)(同上) 22、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与世隔绝的地方)(同上) 23、后遂无问津者(探访)(同上) 24、芳草鲜美(鲜嫩美丽)(同上) 25、不足为外人道也(不值得)(同上) 26、会宾客大宴(适逢)《口技》 27、但闻屏障中抚尺一下(但)(同上) 28、妇抚儿乳(喂奶)(同上) 29、一时齐发(同一时候)(同上) 30、中间力拉崩倒之声(夹杂)(同上) 31、宾客意少舒(稍稍)(同上) 32、虽人有百手(即使)(同上) 33、方七百里(面积)(愚公移山) 34、年且九十(将近)(同上) 35、杂然相许(赞成)(同上) 36、寒暑易节(交换)(同上) 37、虽我之死(即使)(同上) 38、惧其不已也(停止)(同上) 39、斯是陋室(这)《短文两篇.陋室铭》 40、惟吾德馨(指品德高尚) 41、可爱者甚蕃(多)《短文篇.爱莲说》 42、亭亭净植(树立)(同上) 43、牡丹之爱,宜乎众矣(应当)(同上) 44、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奔跑)《短文两篇.三峡》 45、良多趣味(真、实在)(同上) 46、林寒涧肃(寂静)(同上) 47、遂至承天寺(于是)《短文两篇.记承天寺夜游》 48、能张目对日,明察秋毫(明察秋毫:形容视力好。

秋毫:秋天鸟兽身上新长的细毛)《闲 情记趣》 49、夏蚊成雷,私拟作群舞空(自己把它比作)(同上) 50、果如鹤唳去端,怡然称快(愉悦)(同上) 51、义兴人谓为三横,而处尤剧(祸害)(更加厉害)《周处》 52、而年已蹉跎(过时)(同上) 53、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体会书上的意旨)《五柳先生传》 54、造饮辄尽,期在必醉(就)(同上) 55、环指萧然,不蔽风日(冷清的样子)(同上) 56、简箪飘屡空,晏如也(安然自若的样子)(同上) 57、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忧愁的样子)(心情急切的样子)(同上) 58、水尤清洌(清凉)《小潭石记》 59、怡然不动(愣往的样子)(同上) 60、叔尔远逝(忽然)(同上) 61、往来翕忽(轻快敏捷)(同上) 62、犬牙差互(互相交错)(同上) 63、悄怆幽遂(深)(同上) 64、不可久居(停留)(同上) 65、方其远出海门,仅如银线(当……时)《观潮》 66、仅有“敌船”为火所焚,随波而逝(去、往)(同上) 67、溯迎而上,出没于鲸波万仞中(急隐忽现)(同上) 68、起于齐(出发,动身)《公输》 69、义不杀少而杀众,不可谓知类 (坚持合宜的道德,情理)(明白事理) (同上) 70、虽然,公输盘为我为云梯(虽是这样)(同上) 71、在宋城上而待楚寇矣(入侵)(同上) 72、罔不因势象形,各具情态(无不,都)《核舟记》 73、其两膝相比者(挨着)(同上) 74、神情与苏,黄不属(相类似)(同上) 75、细若蚊足,钩画了了(清清楚楚)(同上) 76、秦王色挠,长跪而谢之日(道歉)《唐睢不辱使命》 77、而楼上人往来屑屑,或凭或立 (忙碌的样子)(有时)《短文两篇.山市》 78、又间令足广之次所旁丛祠中(去,往)《陈涉世家》 79、陈胜、吴广皆次当行(编次)(同上) 80、虽有千里之能(即使)《马说》 81、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 (驱策,用马鞭子打)(依据,按照,顺着) (规律,此处指马的习性、特征) 82、而未始知西山之怪特(未曾)《始得西山宴游记》 83、攒蹙累积(重叠)(同上) 84、游于是乎始(从此)(同上) 85、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靠近)《醉翁亭记》 86、云归而岩穴暝(昏暗)(同上) 87、至于负者歌于途(背着东西)(同上) 88、杂然而前陈者(摆列)(同上) 89、若脱笼之鹄(天鹅)《满井游记》 90、麦田浅 寸许(曾颈上的长毛,这里形容不高的麦苗)(同上) 91、委而去之(放弃)(离开)《孟子二章.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92、或民不民封疆之界(界限,这里意思是限制)(同上) 93、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

(被起用)(被举用)(同上) 94、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征验)(了解)(同上) 95、乃重修岳阳楼,增其旧制(于是)(规模)《岳阳楼...

文言文中 “其” 翻译中的 翻译成“那” 举例并把整个句子翻译下

“其”在文言文中是最常见的虚词之一,也是《考试说明》规定的高考考查的重点虚词之一。

“其”字,在《游褒禅山记》一文出现次数颇多。

结合本文,我们对虚词“其”进行归纳,以便更好地掌握“其”的用法规律。

而“其”翻译成“那”意思的,在第四大点。

一、“其”作第三人称代词,用在动词或形容词之前,在句中作主语或与其他词语构成主谓短语作该短语中的小主语,相当于现代汉语中的“他(他们)”“它(它们)”。

如: ①所谓华山洞者,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

②独其为文犹可识,曰“花山”。

③盖其又深,则其至又加少矣。

④古之人观于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往往有得,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

①句,“其”作“乃华山之阳”的主语,相当于“它”,代指“华山洞”。

②句,“其”与“为文”构成主谓短语,相当于“它”,代指“仆碑”。

③句,两个“其”分别作分句主语,前一个相当于“它”,代指上文的“山洞”;第二个“其”相当于“他们”,代指上文的“游人”。

④句,“其”与“求思”构成主谓词组,相当于“他们”,代指“古之人。

二、“其”作第三人称代词,用在名词或方位名词之前,作领属性定语,相当于现代汉语中的“他的(他们的)”“它的(他们的”)。

如: ① 其下平旷,有泉侧出。

②距洞百余步,有碑仆道,其文漫灭。

③然视其左右,来而记之者已少。

④问其深,则其好游者不能穷也。

⑤后世之谬其传而莫能名者,何可胜道也哉!” 上述五句中的“其”,都可译成第三人称代词“它的”。

①句,“其下”指山的下面。

②句,“其文”指“仆碑上的文字”。

③句,“其左右”指“山洞的两旁”。

④句,“其深”指“山洞的深处”。

⑤句,“其传”指“古书的传说(文字)”。

三、“其”活用作第一人称代词,可用作定语或小主语,相当于“我(自己)”、“我们”或“我的(我们的)”。

如: ①余与四人拥火以入,入之愈深,其进愈难,而其见愈奇。

②而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

①句,“其”指代上文的“余与四人”,只能译成“我们”。

②句,“其”指的是“我(自己)”。

四、“其”作指示代词,可以指代个别的人或事物,也可指代多数,一般都是远指,相当于现代汉语的“那、那个、那些、那里”。

如: ①唐浮图慧褒始舍于其址,而卒葬之;以故其后名之曰“褒禅”。

②距其院东五里,所谓华山洞者, ③问其深,则其好游者不能穷也。

④既其出,则或咎其欲出者。

①句,“其址”指那个地方,“其后”指从那以后。

②句,“其院”指那个禅院。

③句,“其好游者”指那些爱好游赏的人。

④句,“其欲出者”指那个要求出来的人。

五、“其”作副词,放在句首,和放在句末的语气助词配合,表示反诘的语气,可译为 “难道”。

如:其孰能讥之乎? “其”表示反诘语气,相当于“岂”,可译为“难道”。

六、“其”作助词,用来凑足音节,舒缓语气。

如:既其出,则或咎其欲出者。

“其”是助词,无实在意义,可不翻译;“既其出”可译为“出洞以后”。

“其”字除了上述本文的用法外,另外还有一些用法,下面补充说明: (一)“其”活用作第二人称代词,相当于“你”、“你的”。

如:老臣以媪为长安君计短也,故以为其爱不若燕后。

(《触龙说赵太后》) 该句译为:我认为太后替长安君考虑的短近了,所以认为你的疼爱(长安君)不如(疼爱)燕后。

“其”作第二人称代词来解。

(二)“其”表示特指若干中的一个,有“其中”的意思。

如:少时,一狼迳去,其一犬坐于前。

(《狼》) 该句译为:过了一会儿,一只狼干脆走开了,其中的另一只狼像狗似地坐在(屠夫)面前。

“其”作“其中”来解。

(三)“其”作副词。

放在句首或句中,还可以表示疑问、测度、婉商、期望等语气,常和放在句末的语气助词配合,视情况可译为“大概”、“还是”、“可要”等。

如: ①其如土石何?(《愚公移山》) ②其皆出于此乎? (《师说》) ③尔其无忘乃父之志! (《伶官传序》) ④吾其还也。

(《崤之战》) ①句,“其”用在“如……何”的前面,有加强疑问语气的作用,可译为“又”。

②句,“其”表示测度的委婉语气,可译成“大概”、“或许”。

③句,“其”表示告诫、期望的语气,可译为“可要”。

④句,“其”表示商量的语气,可译为“还是”。

(四)“其”作副词,表时间,有“将”、“将要”的意思。

如:亟其乘屋,其始播百谷。

(《诗经·七月》) 该句译为:赶紧修理好房子,将要开始播种各种谷物了。

“其”解释为“将要”。

(五)“其”作连词,表假设,做“假如”、“如果”来解;表选择,做“是……还是”来解。

如: ①其极刑,曰:“顺我,即先刺心;否则,四肢解尽,心犹不死。

”(《狱中杂记》) ②子以秦为将救韩乎,其不乎?(《战国策·韩策》) ①句大意是:如果遇到执行凌迟这种刑罚,刽子手便对犯人说:“你依我,给我若干钱,我就先刺心,叫你一下子便死;不然的话,我把你四肢剐尽,你心一下子死不了,叫你受罪。

“其”相当于“如果”。

②句意思是:你认为秦国是将要救韩国,还是不救呢?“其”相...

关于《小石潭记》的重点考题

2 http://zhidao.baidu/question/110360777.html006年《小石潭记》的中考考题一、(2006年·广西梧州市)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佩环,心乐之。

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冽。

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嵁,为岩。

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

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

似与游者相乐。

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

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

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7.下列加点字词的注音或解释有误的一项是(3 分) ( )A.篁竹(huánɡ) (yǐ)然 翕忽(hé) 卷石底以出(quán)B.差互(cī) 为坻(chí) 悄怆(chuànɡ) 俶尔远逝(chù)C.青树翠蔓(翠绿的藤蔓) 可百许头(大约) 斗折蛇行(像北斗星那样曲折)D.以其境过清(凄清) 水尤清冽(格外) 悄怆幽邃(幽静深远)8.与“以其境过清”中的“以”字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3分) ( )A.全石以为底 B.卷石底以出 C.属予作文以记之 D.不以物喜9.把下列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4分)(1)日光下澈,影布石上。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0.品味下面句子的精彩之处。

(2分)句子: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

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 7、(3分)A 8、(3分)D 9、(4分) (1)(2分)阳光往下一直照到潭底,鱼儿的影子倒映在石底上。

(2)(2分)那石岸的形状像犬牙那样交错,无法知道溪水的源头在哪里。

10、(2分) 评分点:指出特点(1分),分析(1分)。

示例:写潭西南边的小溪,作者抓住了它的特征,用了 “斗折”、“蛇行”、“犬牙差互”三个比喻,把小溪的特征形象地再现出来,非常真切。

既肖其貌,又传其神,给人以鲜明的印象。

二、(2006年·山西省太原) [甲]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

日光下彻,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

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

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 乃记之而去。

(节选自柳宗元《小石潭记》)[乙]道州城西百余步,有小溪,南流数十步,合营溪。

两岸悉皆怪石,敧嵌盘屈,不可名 状。

清流触石,洄悬激注。

佳木异竹,垂阴相映。

此溪若在山野,则宜逸民退士之所游处;在人间,则可为都邑之胜境,静者之林亭。

而置州以来,无人赏爱。

徘徊溪上,为之怅然。

[注] ①道州:今湖南省道县。

唐时偏僻荒凉,元结曾在此为官。

合营溪:汇入营溪。

③敧:倾斜。

④嵌:张开。

⑤逸民退士:遁世隐居的人。

⑥置州:设置州郡。

11、[甲]文第一段描写的内容是 ;[乙]文中描写溪水的语句是 12、解释下面加点词在句中的意思。

(4分)①潭中鱼可百许头 可: ②以其境过清 清: ③南流数十步 南: ④不可名状 名: 13、用现代汉语说说下面句子的意思。

(4分)①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②佳木异竹,垂阴相映。

14、面对美景,[乙]文作者为什么会产生“怅然”的情绪?(2分)【答案】11、(潭)水和(游)鱼 清流触石,洄悬激注 12、①大约,大概 ②凄清,冷清清 ③向南 ④说出13、①那石岸的形状象狗的牙齿那样相互交错,不能知道溪水的源头。

②秀美的树木奇异的竹林,垂下的阴影相互掩映。

14、这里景色优美却无人赏爱,触发了作者对自己境遇的感慨。

三、(2006年湖北省仙桃市 潜江市 江汉油田)(甲)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环,心乐之。

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冽。

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为岩。

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

?然不动,?尔远逝,往来翕忽。

似与游者相乐。

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

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

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节选自柳宗元《小石潭记》)(乙)子城①西北隅,雉堞圮毁②,榛莽③荒秽。

因作小楼二间,与月波楼④通。

远吞山光,平挹江濑⑤,幽阒辽?⑥,不可具状⑦。

夏宜急雨,有瀑布声;冬宜密雪,有碎玉声。

宜鼓琴,琴调和畅;宜咏诗,诗韵清绝;宜围棋,子声丁丁⑧然;宜投壶⑨,矢声铮铮然:皆竹楼之所助也。

公退⑩之暇,被?鹤氅,戴华阳巾?,手执《周易》一卷,焚香默坐,消遣世虑。

江山之外,第?见风帆沙鸟,烟云竹树而已。

待其酒力醒,茶烟歇,送夕阳,迎素月,亦谪居之胜概也。

(节选自王禹偁《黄冈竹楼记》)(12分)【注】①子城:城门之外的套城,也叫瓮城、月城。

②雉堞(zhìdié):城墙上矮而短的墙。

圮(pǐ):毁坏。

③榛:丛生的杂树。

莽:深密的荒草。

④月波楼:在湖北省黄冈县城上。

⑤平挹(yì)江濑(lài)...

《寡人之于国也》的重点字词或句子

通假字词1: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 鸡豚狗彘(zhì)之畜 【无】失其时 【无】通“勿”或“毋” 不要。

2: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 【检】一说通“敛” 收敛 积蓄(一些学者提出:“检”字本应为“敛”后经讹传为“检”,若为“敛”字,与下句的“发”字对仗更为工整。

)3:【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颁】通“斑”花白4:【涂】有饿莩而不知发 【涂】通“途” 道路 【莩】通“殍” 饿死的人5:【直】不百步耳 【直】通“只”:只是[2-4]古今异义【寡人】之于国也。

【寡人】:(古义:古代国君对自己的谦词。

今义:指形单影只之人)【河】内【凶】。

【河】:(古义:专指黄河。

今义:泛指河流。

)【河内】:黄河北岸的魏地,今河南济源一带 【凶】:(古义:谷物收成不好,荒年。

今义:1.指人或动物暴躁,心肠狠 2.不行的,不吉祥的。

)邻国之民不【加】少。

【加】:(古义:副词,更。

今义: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东西或数目合在一起:增加弃甲曳兵而【走】。

【走】:(古义:逃跑。

今义:行走)【或】百步而后止。

【或】:(古义:有的人。

今义:表选择的连词,或许、也许)是亦【走】也。

【走】:(古义:跑,逃跑。

今义:行走) 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

【谷】:(古义:粮食的统称。

今义:谷子)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

【胜shēng】:(古义:尽。

今义:胜利)斧【斤】以时入山林。

【斤】:(古义:斧头。

今义:重量单位。

)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

【养生】:(古义:供养活着的人。

今义:保养身体。

)非我也,【兵】也。

【兵】:(古义:兵器。

今义:军队中最基层人员)王无罪【岁】,斯天下之民至焉。

【岁】:(古义:年成。

今义:年)【斯】天下之民至焉。

【斯】:(古义:那么。

今义:这;于是)【填】然鼓之。

【填】:(古意:拟声词。

今译:填充,...)[2-4]一词多义·1.数①数罟不入洿池 《寡人之于国也》cù 密、细密②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 《寡人之于国也》几、若干③则胜负之数,存亡之理,当与秦相较,或未易量 《六国论》命运④扶苏以数谏故,上使外将兵 《陈涉世家》shuò 屡次⑤愿令得补黑衣之数 《触龙说赵太后》数目、数量⑥蒙冲斗舰乃以千数 《赤壁之战》shǔ计算·2.直①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 《寡人之于国也》仅、只②中通外直,不蔓不枝 《爱莲说》与“曲”相对,不弯曲③系向牛头充炭直 《卖炭翁》价值④予自度不得脱,则直前诟虏帅失信 《〈指南录〉后序》径直、直接⑤理直气壮 成语正确·3.发①涂有饿莩而不知发 《寡人之于国也》指打开粮仓 救济百姓②百发百中 成语发射③发闾左谪戌渔阳九百人 《陈涉世家》征发、派遣④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 《醉翁亭记》开放⑤主人忘归客不发 《琵琶行》出发⑥大阉亦逡巡畏义,非常之谋难以猝发 《五人墓碑记》发出⑦安能屈豪杰之流,扼腕墓道,发其志士之悲哉 《五人墓碑记》发出、抒发⑧见其发矢十中八九 《卖油翁》发射9白发三千丈《秋浦歌》头发·4.兵①非我也,兵也 《寡人之于国也》兵器②穷兵黩武 成语战争③必以长安君为质,兵乃出 《触龙说赵太后》军队④风声鹤唳,草木皆兵 《淝水之战》士兵·5.胜①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 《寡人之于国也》尽②驴不胜怒,蹄之 《黔之驴》承受③此所谓战胜于朝廷 《邹忌讽齐王纳谏》胜利④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 《忆江南》超过⑤予观夫巴陵胜状,在洞庭一湖 《岳阳楼记》宏伟的·6.时①不违农时 《寡人之于国也》名词,季节②无失其时 《寡人之于国也》名词,时机,机会·7.王①王无罪岁 《寡人之于国也》大王,名词,读wáng②然而不王者 《寡人之于国也》称王,统一天下,读wàng·8.食①谷不可胜食 《寡人之于国也》动词,吃②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 《寡人之于国也》动词,吃;名词,食物·9.于①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 《寡人之于国也》介词,比②寡人之于国也 《寡人之于国也》介词,对③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寡人之于国也》介词,在④则移其民于河东 《寡人之于国也》介词,到·10.之①寡人之于国也 《寡人之于国也》助词,取消句子独立性②填然鼓之《寡人之于国也》音节助词,无意义③王道之始也 《寡人之于国也》助词,的④五亩之宅 《寡人之于国也》助词,的⑤申之以孝悌之义 《寡人之于国也》代词,代百姓;助词,的⑥孤之有孔明,如鱼之有水也《隆中对》助词,取消句子独立性·11.以①请以战喻 《寡人之于国也》用②以时入山林 《寡人之于国也》按照③申之以孝悌之义 《寡人之于国也》把④以五十步笑百步 《寡人之于国也》凭借⑤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岳阳楼记》因·12.凶①河内凶《寡人之于国也》饥荒②汉初匈奴凶黠 《》凶恶③甫闻凶讯 《》不幸④缉拿元凶《》杀人的人⑤凶多吉少 成语不吉利的事·13.加①邻国之民不加少 《寡人之于国也》更②山不加增 《愚公移山》增加③欲加之罪,何患无辞 《》施加④樊哙负其盾于地,加彘肩上 《鸿门宴》放⑤牺牲玉帛,弗敢加也 《曹刿论战》夸大[2-4]词类活用名词作动词:【填然鼓之】 :一般“鼓”是名词,在此活用为动词:打鼓,击鼓进军【五十者可以衣帛矣】 ...

愚公移山里的重点句和重点句的翻译:等您坐沙发呢!

发表评论

表情
还能输入210个字